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庫存量不足。
可訂購時通知我
分享
博雅書屋
-
人文隨筆
語言、文學
-
臺灣文學
-
散文
漢寶德的人文行腳
作 者:
漢寶德
出版社別:
博雅
書 系:
人文隨筆
出版日期:2011/01/12(1版2刷)
ISBN:978-986-6614-82-8
書 號:RY02
頁 數:276
開 數:32K
剩餘庫存:0本
剩餘庫存量非即時庫存量,若仍有購買需求請洽詢客服或業務分機824、889。
定 價:250元
優惠價格:198元
本書是作者作為一個建築人的立場,在繁忙的生活中對人文現象的關注,先後發表在「大地」、「探索」、「當代設計」的專欄選集。這類感懷性的短文可以更直接看出作者的思想脈絡,因為這些園地允許作者隨興振筆直書,不必考慮媒體的立場,不必有發表評論意見的顧忌。想到那裡寫到那裡,這本集子也可以視為作者進入老年的心情紀錄。 內容可以大分為建築、文化與環境。在建築上,作者主張現代主義的理性加上鄉土主義的感性。在文化上,作者是創新的支持者,但在內心裡卻以歷史與傳統為重。對於環境,作者極端保守。人造的環境與大自然環境都應盡可能的予以保存。作者主張開發應遵循生態的原則。
漢寶德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 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曾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建築獎(1968)、教育部頒一等文化獎章(1994)、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2000)、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6)、 台南藝術大學榮譽博士(2007)、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8)、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09)。 著有【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築人間—漢寶徳回憶錄】、【中國的建築與文化】、【漢寶德歐洲建築散步】、【漢寶德談美】、【收藏的雅趣】【如何培養美感】等作品。
序曲--
傳統、現代、當代
文化傳承--
原始與文明之間
乾、溼文化的沉思
中國的刻石文化
台灣的檜木文化
發人省思的恐怖文化
溫泉的自然與文化
玉文化
紙的文化
日本古文化的傳承
地圖也是心象
消失的歷史感
自記憶中尋求生命意義
歷史要怎麼保存?
鄉土文化意識的建立
古文物流失的悲劇
古物盜掘的無奈
少數民族的文化保存
建築思索--
古市鎮生命的失落
北京故宮該維護了
永恆的鄉愁
全球化與西化
生活美學與商品建築
豪宅‧好宅
不是正常的建築
生態博物館的挑戰
建築博覽會淺談
英雄的身影
前衛建築的衝擊
自模型到樣品屋
夢想與現實之間
都市環境的塑造
享受自然的權利
消失了的台北濕地
捷運與城市發展
發展免不了破壞
綠建築的理性與感性
綠建築就是現代建築
城市記憶--
保護老樹的台北
台北市的未來
基隆的未來
花蓮的綠色之夢
懷念台南
堅守地方風貌
古鹿港之夢
殖民城市的驕傲
土樓之美在夯土
天成之美的居民
別具一格的大理民居
「樂活」的建築
紅磚的呂貝克
古城之旅的回憶
怎麼看巴黎
威尼斯的回味
天人之間--
參天地之化育
地球暖化危機
「綠」是回歸自然
自然與風景之間
失去的水緣
建築必須深化環境科技
需要真正屬於市民的綠地
垃圾文化就要來了
為上帝留些空間
返璞歸真
體悟生命的美感
參天地之化育 在人類文明中一個最愚蠢的觀念就是「人定勝天」。 西洋人在古典時代把神等同巨人,到了基督教時代,指明了神用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自始至終,以為人力可以支配自然。這種觀念使西方人以科學與技術控制了全世界。所以文藝復興之後,索性把人視為宇宙的核心,在今天看來是十分狂妄的。 在外國人眼裏,中國人似乎是順應自然的文化,但是以流傳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來看,在骨子裏,我們也是主張與自然對抗的。人本主義的思想原本就是以人為中心的。所謂順應自然不過是在無法抵抗自然力的時候,一種暫時的姿態。當能力伸張的時候,一副「大禹治水」的氣勢就表現出來了。 到今天,科學的發達終於使我們明白,人類在大自然中是渺不足道的。人類的文明幾千年來翻雲覆雨,看上去似乎極為偉大,卻只是無盡的宇宙中可以忽略的點滴,連茶杯裏的風波也比不上。有了這樣的知識與體會,人類有沒有表現出一點謙卑的態度呢?答案是極為有限。 自從上世紀中葉以來,一些聰明人開始勸告世人,要認真的順應自然。他們體認到人類文明在「勝天」上的努力只是在大自然的力量中尋求生存之道而已。這是不得已的,因為人之道反乎自然,以「仁」為核心價值,也是不能放棄的。因此真正的智慧是如何使天之道與人之道和諧相處。自二十一世紀開始,大自然消滅人類的跡象陸續出現了,這就是人類文明所應努力的新方向。 八八水災,是自然力對台灣的牛刀小試,我們已經吃不消了。對聰明人來說,這是一個適時的教訓,要我們不要再自恃大禹精神,動不動就觸動大自然的神經。媒體對政府的嚴厲批評雖然不無道理,但與大自然迅雷不及掩耳的災害相比,即使有能力的政府也是躲不過這一擊的。 今天我們所能期望的,是重建的政策自這次教訓中學習到些智慧:不再與大自然對抗。「復育」是一個重要的觀念。但是把它解釋為要用人力恢復先前的舊觀就是非常錯誤的。相反的,我們應該嘗試從零做起,自根本處了解國土的自然特質,使它恢復自然運作。我們一旦了解自然力量的行為,就可以在順應它的原則下,找到我們的安身立命之處。這樣做,才是「參天地之化育」。 重建,並不急在一時。先用組合屋等臨時建築安置災民,使他們恢復正常生活。等到對國土開發的正確方法有了定見之後,再設法做永久性的建設,才是穩建的政策。政治人物為了應付地方災民的壓力,急著允諾限時為他們復村,是很不切實際的。復村不但花費龐大,而且工程無法持久,再來一次水患,上千億的建設又會泡湯。我們不是已有一次治水經驗了嗎? 這當然需要全民的智慧。一些外行的名嘴只知漫罵,對政府形成壓力,提高收視率,卻不知這是一個曠古的大問題,再英明的領導人也無法立刻知道答案。重建不是恢復,我們要接受滅村是大自然演化中的過程,順者昌,逆者亡。我們悲傷,但要在哀痛中接受此一事實,以求新生。 享受自然的權利 台北盆地一帶是台灣全島上最富於地形變化之美的地方。 除了盆地本身有河流蜿蜒,群山環繞之外,東往汐止,南往新店,西北出淡水河谷,在形勢上都是迴轉曲折,起伏有致,創造了不少自然的美景。這樣的地方除了有看不盡的景致以外,也有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在若干年前,自然的盛況是美不勝收的。 不用說,在台北市快速的發展下,這一些都已在眼前消失了。我們不能不為之有所感傷。但是我們也了解這大概是台灣要成為一個富強康樂的國家,所必要的犧牲。 台北必須要變成一個大都市,必須集中很多的人口,因此必須建造很多高樓來容納居住與經濟活動,可是我們無法接受的事實是,台北市的外圍,也就是屬於台北縣的地區,竟漫無邊際的建設起來。真有必要這樣跨山彌谷的大肆開發嗎?是誰掌握了這個破壞大台北自然景觀的權柄呢? 一個地方的景觀,特別是美好的景致,是大家所共有的,這是民主時代所應有的觀念。在過去,由於土地可以由私人占有,所以有錢的人幾乎可以買到任何一塊土地,也就是可以選擇任何一處景致優美的地點,建造自己的住所,獨占此一美景。可是過去幾十年,全世界逐漸接受了「好的東西應該全民共享」的觀念。文化、藝術與自然美景都是人人應該有權享受的。因此一個地方的美景不應被破壞,而且不應由少數人所獨享,應該是政府在授權建造房屋的時候,一個重要的考量。 青山是城市的屏障,本就不應開發。一定要開發,也要以可以增加景觀的品質為原則。不能因為山上的視野好,就大肆建設滿足少數私人的願望,因此破壞了城內大多數居民應享受的景觀。 住在市外的山上,在經濟尚未發展的時期,因交通與水電諸多不便,是堅苦而又風雅的隱士型生活。由於極少人這樣做,對景觀影響不大。一旦完成了基本建設,掌握了現代的開發技術,美的視野就被商人視為資產,想盡辦法來分割出售,謀取利益,問題就嚴重了。市郊的青山通常是第一個被宰割的對象。 台北市所轄的山區,除了早年即開發的陽明山外,大體上使用保護區的方式予以維護。可是出了台北市區,就是開發商自由發揮的天下了。 不久前,我往訪郊區山坡上的某一佛寺。走到後院,發現後山的一片青翠,已經為一片住宅所取代。其中有兩棟數十層的高樓插入雲霄,似乎在嘲笑寺院的卑微與無奈。很難想像商人會在那麼陡斜的山坡上建高樓,更難想像政府會准許他們如此開發。 世界上可能只有台灣正在政府的授權下宰割、零售自然景觀,交通建設誘使建商於山坡、河谷造高樓,是世界之最。 新店溪的河谷,新建大廈高聳入雲,遠超過受管制的台北市區。這些大廈上的住戶可以終日欣賞大台北的山水之美,卻以凌駕自然的氣勢,把天然的風光毀壞無遺。他們無覺於這樣的愛好自然的方式,是剝奪了眾人愛好自然的權利。然而在經濟主導的時代,誰來保障我們的自然權呢?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