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中等教育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分享
心理、諮商與輔導
-
諮商運用
-
精神分析
論佛洛伊德的「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
On Freud's: 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
原文作者:
Ethel Spector Person, Peter Fonagy, Sérvulo Augusto Figueira
作 者:
張秀玲
、
陳彥蓉
、
呂思姍
、
范鈞傑譯
、
宋卓琦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10/08/13(1版1刷)
ISBN:978-957-11-6042-9
書 號:1BWG
頁 數:240
開 數:25K
定 價:400元
優惠價格:360元
本書是「當代佛洛伊德:轉捩點與關鍵議題」系列之一,由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出版。此系列每本書皆呈現一篇佛洛伊德的經典論文,接續則為主要精神分析教師和分析師們的討論文章。這些教師和分析師們來自不同國度和理論背景,所強調的重點也不相同。〈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在1907年一場非正式的演講中第一次亮相,它沿著兩條軸線做探究:首先,它探討白日夢的根源以及白日夢和孩童遊戲間的關聯性。其次,它研究創造力的過程。本書的作者群提出他們各自對於佛洛伊德文章的評論,並致力於闡明精神分析幻想理論的轉折及其應用。他們的論文將佛洛伊德文章放置在歷史脈絡裡,描述白日夢和幻想的臨床價值,提出克萊茵學派對幻想的觀點,提供創造力和幻想的分析路徑,評論因佛洛伊德文章之多重翻譯所造成的模糊性,並且從現代生物學和發展學的路線來重新架構幻想的概念。
Ethel Spector Person,帕森,知名精神分析學家 Peter Fonagy,馮納吉,英國倫敦大學健康與心理系教授 Sérvulo Augusto Figueira,菲蓋拉,知名精神分析學家 --譯者簡介-- 張秀玲 學歷: 目前在英國 Tavistock Clinical Centre 進修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畢業(碩士) 工作經歷: 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八里療養院臨床心理師 專長: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陳彥蓉 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 呂思姍 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 桃園敏盛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范鈞傑 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現任居善醫院精神科醫師 --校閱者簡介-- 宋卓琦 居善醫院精神科醫師 New York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進修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張秀玲 學歷: 目前在英國 Tavistock Clinical Centre 進修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畢業(碩士) 工作經歷: 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八里療養院臨床心理師 專長: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陳彥蓉 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 呂思姍 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 桃園敏盛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范鈞傑 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現任居善醫院精神科醫師
Ethel Spector Person,帕森,知名精神分析學家 Peter Fonagy,馮納吉,英國倫敦大學健康與心理系教授 Sérvulo Augusto Figueira,菲蓋拉,知名精神分析學家
校閱者 宋卓琦 居善醫院精神科醫師 New York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進修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第一部分 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
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
第二部分 討論「創造性作家和白日夢」
一篇啟發世人的傑作
「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的現代觀點
白日夢的臨床價值及其在性格分析的角色
關於幻想和創造力的一些迴響
創造性作家的潛意識的幻想,認同和投射
幻想和小說中的現實與非現實
「創造性作家和白日夢」一篇評論
創造性作家和夢-工作-Alpha
幻想和超越-當前對佛洛依德的「創造性作家和白日夢」的發展觀點
「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一個區域性的觀點
創造性作家和夢-工作-Alpha Elizabeth Tabak De Bianchedi 要以佛洛依德的文章做專題討論是榮幸也是挑戰。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篇文章也不例外,除了這篇文章是以演講的方式發表,比起同時期某些佛洛依德的理論文章,它相當地簡短(只有22段)並且以一種更為清晰和更有教導的風格來呈現。讀此篇文章時,我們不能不驚嘆於他的某些反思的深度,和其豐富的假說用來解釋回答所陳列的難題疑問。 以非常簡潔的摘要,佛洛依德在本篇論文所指出的是,創造性作家用於他的小說或故事的主題來源或根源,可以在某些幻想(白日夢)中被發現,對成人來說,那取代了孩童時期的遊戲活動。佛洛依德強調遊戲如同日間幻想,是願望的實現(情慾的和/或野心的類型);創造性作家有能力將這些幻想轉化為或多或少藝術性的作品。閱讀或接收這些已轉化之幻想的人能夠經由它們,享受某種前期快感,也讓他較能承認自己的幻想。 在稱呼這篇文章為「創造性作家和夢-工作-alpha」,我要揭示我的興趣和理解的核心點:一種心智功能,令我們(人類)可能以創意的方式轉化來自內在和外在世界的印象。 我們已經擁有關於這些功能的重要理論:佛洛依德學派關於夢的假說(Freud,1900),以及在心智機置中必要的轉變以便現實原則能指揮心智過程(Freud,1911);克萊因學派關於潛意識幻想的理論(Isaacs,1943),以及從偏執-類分裂(paranoid-schizoid)心理位置轉變為憂鬱(depressive)心理位置,伴隨象徵和修補機制,與這些成就一起作用,協助發展自我以及區分內在與外在現實(Klein,1952)。 身為執業的精神分析師,我們也有這些過程和其病理的直接證據。作夢中和所夢見的夢,幻想中和導致的幻想/白日夢,遊戲中和每一個所玩的遊戲,創造中和不同的創造成品 — 多多少少是藝術的或美學的 — 是一連串複雜的心智運作過程和最後產物,包含知覺,情緒,和特殊的轉化,產生這些不同的最終產物。這些過程可以被干擾,或根本沒有,可在自閉症和後自閉狀態、某些精神病等個案中觀察到。 在他的文章中,佛洛依德特別強調這些產物之一種:某類創作性作家的創作,這些作品不屬於「偉大」創作,但屬於一類有著廣大且熱切讀者群的長篇小說,浪漫小說、和故事, 包含我們今天會稱呼為「暢銷」的書籍。 為了回答他的第一個提問 — 什麼是這些作家的材料來源?— 佛洛依德回到他自己關於其他過程和心智產物的發現和理論 — 白日夢,孩童的遊戲,夢 — 並且將它們連結在一起來顯示其關連、相似性和差異。 白日夢、幻想、和創作性作家 藉由在這個次標題顛倒了佛洛依德標題的順序,我要強調的是功能,在我的觀點中,產生了可能性去成為作家、演員、玩遊戲的孩童、作夢的人、或瞭解和詮釋的分析師。事實上,這是一種人類心智功能,我相信是我們大多數心智活動的基礎。 我應該開始說明幻想(fantasy)這個詞彙和白日夢(daysdreaming)這個活動的某些定義,為了之後可以說明我的觀點中它們的真正用法、意義、和價值。 原始標題所使用的詞彙,“das Phantasieren”,意思是去擁有幻想,已然呈現出一些困難。在英語中,這被翻譯為白日夢,做白日夢,或擁有幻想;在西班牙語中,在某些文章,譯為“el fantaseo”或“el fantasear”,在其他文章裡,譯為“la fantasia”或“el sueño diurno”;在法文指稱這個現象是“fantasme”或“rêverie”。這困難部分是因為 fantasy,phantasy ,和daydream這些詞彙雖然在日常語言中是同義字,但在佛洛依德作品中或在今日精神分析界中卻非如此。這些現象 — 尤其是fantasy/phantasy — 已經得到很大的注意、分析,並且因此在不同的文章中有著相異的定義。 在日常的使用裡,幻想是可觀察的現象,可以藉由內省或聽到它們被告訴其他人(如在精神分析治療中經常可見)。它們是想像的虛構,如螢幕記憶、記憶扭曲、家庭浪漫史等等,它們因此是健康人和受困擾的人都會有的意識活動。 白日夢或幻想共享許多夢的特徵:它們是願望實現,它們是部分地根基於孩童時期的印象,利用稽查制度的某種寬容。但不像夢見的夢,白日夢雖然非常生動地想像著、經常伴隨視覺影像,但它們通常是被想到而非幻覺的。根據它們形成的機制,佛洛依德向我們顯示白日夢的建構方式很類似於夢,以凝縮(condensation)和置換(displacement),但更強調次級修正(secondary revision)。這最後一個過程給予想像的場景比夢見的夢更多的連慣性,加入更強的時間性、因果關係等等。 不在這篇文章,而是在別篇裡 — 與此篇同時期的某些文章,如「歇斯底里幻想和它們與雙性戀的關係」(Hysterical Phantasi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Bisexuality, 1908)— 佛洛依德告訴我們白日夢或幻想並非總是有意識的,或,曾經是有意識的,可能不再如此。當白日夢被突然打斷、或當其內容是太過強烈和/或危險 — 舉例而言,如果這些幻想之一產生太強烈的性興奮和/或罪惡感。如果真的這樣,焦慮信號會命令潛抑或壓抑。但佛洛依德(1900)也認為我們有時僅擁有潛意識白日夢,由於它們的內容和起源經常是潛抑的材料。這些潛意識幻想可以產生夢,如同產生精神官能症症狀,我們身為分析師,可以經由自由聯想和詮釋來接近它們。 「潛意識幻想」的概念開啟一個可供我們討論的廣大領域。如我們所知,幻想(fantasy)這個字在精神分析裡有著很廣泛的使用,和不同層面的應用。Laplanche和Pontalis在合著的精神分析詞彙(Vocabulaire de la pschoanalyse, 1967)中寫到這個詞彙的論文時,澄清它的許多不同使用模式、它的局部變異、它的結構、它與慾望的緊密關係、它的內容、它的語法、和它的各種轉型。 因此,從佛洛依德的作品中我們得知幻想經由潛抑已經成為潛意識的,以及從未成為意識的幻想,也是經由潛抑。然後我們也擁有原初的或普遍的幻想(Urphantasien, Freud, 1918 ),是物種傳遞的(phylogenetically transmitted),也是潛意識的;但這些並非作為主要心智活動而出現,因為它們是遺傳而來的材料,可能在未來產生出意識的幻想或特殊的行為。 梅蘭妮‧克萊因,Susan Isaacs,和(尤其是)Hanna Segal及其他人,也給予這個概念很大的關注,引介了克萊因學派特殊的潛意識幻想概念(1943)進入精神分析理論。潛意識幻想(phantasy)(拼音是ph來與fantasy作區分)被她們認為是驅力的原初心智表現。這個概念接近於佛洛依德概念中的本能表徵(instinctual representation)(Freud, 1915),作為潛意識心智過程的一個主要內容。對克萊因學派的分析師而言,潛意識幻想原始地統一了構成所有心智現象基礎的驅力和防衛。 現在,如果我們接受潛意識幻想是驅力的心智表現之觀點,接著我們就必須承認有(原本的)潛意識幻想從生命的開端就創造出來。如果我們也接受 — 如同克萊因學派的思想狀態 — 自我(ego)從出生就存在,這個概念和佛洛依德學派驅力尋求客體的概念一起,允許我們推論最早的潛意識幻想會是包含一個客體關係表徵的結構。 這些假說擴展了瞭解和詮釋夢、幻想、孩童遊戲、移情、藝術作品等等的可能性,以一個更戲劇性的方式,因為(克萊因學派)潛意識幻想是構成這些過程和產物的基礎。 綜合來說:對佛洛依德而言,幻想(白日夢)是創造性作家創造力的來源,而驅力(情慾的和野心的)是幻想的來源。對克萊因學派而言,潛意識幻想產生白日夢,本身就是驅力和防衛的主要表現。 然而,梅蘭妮‧克萊因和她的同事並沒有系統地闡述特定的後設心理學假說,關於隱含在這些過程中的心智功能。他們接受(作為前提)佛洛依德學派關於記憶痕跡、幻覺、思想過程、記憶等等的理論,同時明顯地包含入新觀點,有關於早期客體關係、象徵形成、和涉入這些過程的焦慮。 思考和幻想 1950年代,在「對某些分裂機制的評論」(Notes of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Klein,1946)發表後,一群克萊因學派的分析師開始對精神病(psychotic)病人做分析治療,這狀況現在被克萊因學派的分裂機制理論所「允許」。在他們之中,比昂(W.R.Bion),以他身為精神科醫師的過去經驗以及曾做過團體工作,決定分析一些有著嚴重病理的病患。他在這些個案所觀察到的 — 尤其是他們所表現的思考障礙 — 引領他形成一個關於思考的個人理論,包括病態的和正常的兩者。包含在這個理論裡的是假設為了使人類嬰兒發展出思考的能力,他需要一個特別的功能來轉化其知覺和情緒成為資料,可以被儲存以備未來使用,而這構成他潛意識的清醒思考。 在這點上,重要的是回想在比昂作品(1962a)裡,「思考」的其中一個定義就是「一個要被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預想(pre-conception)伴隨負向了解(挫折)而產生出來的。他相信可以假設思想(問題)在可能思考它們之前就存在了。躲避挫折導致幻覺,而修正或容忍挫折則導向思考。佛洛依德已經說過痛苦的生命經驗,促使嬰兒放棄幻覺式願望滿足的傾向,啟動在現實原則支配下心智機置發展的過程。比昂相信這個觀點但其理論稍有不同。 如果,對比昂來說,「思索思想」(think the thought)就是解決問題,接著為了這麼做,容忍或修正隱含的挫折是絕對必要的。逃避挫折產生幻覺 — 一個比昂視為排除由感官而來的刺激的過程。 比昂認為,早期的排除傾向(使機置從刺激的增加中減輕痛苦),是藉由實際的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來實現。這個特殊的機制模式包括接收者對於被投射內容有真實的經驗。比昂相信這個投射性認同的形式是人類最早期的溝通模式之一,明顯是語言之前的模式。 “Reverie“(1962b)是比昂選擇的字用來指稱母親可以在她的心智中接受、涵容和轉化嬰兒所不能代謝的情緒。在英文中,reverie意思是白日夢、沉思、幻想、錯覺、狂喜、銷魂。在法文中,這個字用來指稱白日夢、意識的幻想。明顯地,幻想是包括在它的意思裡。(夠好的)母親會幻想、想像、轉化她感受到她的嬰兒傳遞給她的一切 — 可以是焦慮、飢餓、害怕死亡 — 成為她個人想像的經驗。 接著,母親的reverie,這個名辭是比昂用來指稱母親接受和保管嬰兒實際的投射性認同之天生潛力,即,接受和保管那些嬰兒尚未思考或不能思考的心智內容。然而這些是可排除的和被排除的。比昂稱這些內容為「beta元素」(elements),這些元素經由母親的涵容和轉化,而後以一種嬰兒能容忍的方法再內攝(re-introjected)回來。這轉化,在涵容者-被涵容者關係(涵容者是母親的心智,被涵容者是嬰兒的投射)中,是由比昂稱作「alpha功能」(function)(在這個例子中,是母親的)所完成的。 如我已經說的,reverie這個字,在英文,意思是沉思和白日夢,也是錯覺、並且和幻想有親近關係。它和beta元素、alpha元素、以及alpha功能這些詞彙非常不同,這些並無原先的意思或聯想的曖昧部分;而reverie這個字招致了所有這些聯想。可能是基於這個原因,母親的reverie這個觀念,經由比昂引介進入精神分析理論,已經在精神分析世界廣泛的擴散,並且它已經被用來研究和瞭解母親接觸她的嬰兒時心智和情緒功能的基本面向。 比昂的思考理論繼續假設,嬰兒後來內攝入涵容者—被涵容者關係,作為他自己的alpha功能的一個要素,此功能將接著使他能涵容與轉化他自己的知覺和感覺,產生alpha元素。這些將作為基礎和材料,形成他的潛意識清醒思考、他的夢、他的特殊與私人的神話、以及白日夢。 因此,心智機制藉由alpha功能的內攝而形成,其方式在某種程度類似於佛洛依德所說的當現實原則主宰心智活動之時。在從經驗中學習(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1962b)中,比昂稱呼這個機置(非精神病的人格)為「夢」(以引號表示):它包含了潛力能思考、作夢、潛抑、形成幻想,以及其他東西。先前所存在的 — 或者後來,如果嬰兒的內容和母親的心智間互動失敗 — 是另一個機置,「人格的精神病部分」,無法作夢、幻想、形成模式或思考。 夢-工作-Alpha 在1992年,比昂的寡妻Francesca,以思考(Cogitations)為名發表涵蓋1958年二月到1979年四月比昂的個人筆記,這些筆記顯然是比昂認為值得保留的,「因為它們在快樂的撕紙期間逃脫了交付予廢紙簍」(1992,前述之書中,第vii頁)。這些,他的「思考」— 這是他給自己轉移到紙上的思想的名字,他的偶發反思 — 包含許多豐富的想法,其中某些是關於後來在他發表的文章中稱為”alpha”的功能,但在這些文章裡,他一開始稱呼它為「夢-工作-alpha」。這個名字(或許也因為它和眾所皆知佛洛依德關於夢工作的理論同樣有著聯想的曖昧部分)提供我們機會來深化我們對於其特徵的瞭解和更好地應用它。 對佛洛依德的評論,比昂說: 精神分析師,特別是佛洛依德,已經描述作夢者如何壓縮 、扭曲、置換、和偽裝夢思想,以這樣的方式,夢的明顯內容和他稱之為夢的「潛伏內容」,即經由詮釋而顯現出來內容,二者之間少有明顯的相似處。這種把夢思想轉變為明顯內容,照佛洛依德說,是由夢工作所完成的。我希望現在使用這個詞彙來描述一個相關但不同系列的現象。為了避免與已經建立起來的精神分析用法混淆,也為了避免發明新詞彙來引介…這些瓜葛我寧可排除,為了我的目的我提出修改佛洛依德的詞彙而叫它「夢-工作-alpha」[1992, notes of 1960, 179]。 比昂接著繼續提供我們一些描述和評論,有關他相信我們心靈在心理上同化感官印象時是如何運作的:「任何事件的印象…被重新形塑為視覺影像…並且因此被做成一種適合儲存於我們的心靈的形式。」他稱這個的功能為夢-工作-alpha,而它的產物為alpha元素。對於擁有和使用夢思想的能力、以及所有在現實原則的統治下發生的心智功能,這些是基本的。 比昂相信,在人類,夢-工作-alpha是持續進行的,並非如佛洛依德告訴我們的,僅在夢形成時發生。他相信(1992, 180)知覺的、感官的、情緒的印象轉變為視覺影像,是心智同化過程一個自然且基本的部分。這個轉變經驗的模式,把它放在心靈中一個適合其儲存和未來使用的形式裡。 進一步他說:「在某個特定的人身上alpha元素可被假設為心智的和個人的、主觀的、高度個人化的、特殊的、明確地屬於認識論的範疇」(1992, 181)— 而,我要加上,在那同一個人身上美學的(或詩學的)範疇。 這裡我們接近了佛洛依德文章的主題。白日夢、意識的幻想,不就是這個功能活動的一個(可觀察的)證據? 創造力作家使用某個自己的白日夢,無疑地是他的夢-工作-alpha的產物(但在某方面來說,也是「普遍的」幻想),為的是將它們轉化成為「故事」來接近我們和加深我們印象(未必以太過美學的或修補的方式),基於我們個人的以及「普遍的」幻想或白日夢。 如果真是如此,我們有了某些東西,不只是驅力(佛洛依德)或潛意識幻想(克萊因),將作夢、幻想、遊戲、創造,還有,精神分析裡的詮釋(形成模式),有創造神話可能的團體等心智活動重新合併。 談到神話,比昂懷疑(1992, notes of 1960, 186)難道「創造神話」並非alpha的基本功能。他反思到感官印象必須轉化才能成為夢思想的合適材料,但夢思想的功能是要運用alpha(夢思想的組件)來支配材料以便產生神話。 我們能將創造性作家(這是佛洛依德證明其假說的例子)和「神話創造者」兩者做連結嗎?佛洛依德在這篇我們正在討論的文章中提到一些,界定神話為「整個族群的願望幻想的扭曲遺跡,是早期人類的永久夢想」(Freud, 1907, 文本第152頁)。他所分析的故事、遊戲、和幻想不能被稱作神話嗎?或許是私人的神話。 公眾的神話(群體白日夢,Octavio Paz所謂的「我們命運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 of our destinies)[1979])與私人的神話相異處,在於它們在時間上更具耐久性、是千年傳遞的、並且是靈感和瞭解的重要來源,雖然需要永遠一再的詮釋。 如此就不訝異,當比昂把這些現象放進他的精神分析的元素(Elements of Psychoanalysis)(1963)方格中時,會把夢、潛意識的清醒思考、和神話放在屬於同一系統的一列裡(方格中的C列)。 以一個補充的方式,和從接受的角度來看,在同一個群組中我們有分析師的接納能力、Bollas的「反移情夢」(countertransferential dreaming)、母親的reverie、和小說讀者的感受力。並且這個功能(夢-工作-alpha),這種每個人的個人的和永久的幻想,令我們的存在和理解有創造的可能。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