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史
作  者╱
劉增泉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1/08/11   (2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522-034-1
書  號╱
1WE9
頁  數╱
496
開  數╱
20K
定  價╱
550



  歷史學家米切萊特對此評論道:「英國是一個帝國,德國是一個國家,一個種族,法國是一個人。」政治家戴高樂也有一句名言:「只有危險才能使法國人團結起來。」對於一個擁有 265 種起司的國家來說,我們不能把團結強加給一個毫無希望的國家。
  法國擁有輝煌的歷史和文化,從羅馬帝國到中世紀再到近現代,而在國際事務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前殖民地更遍佈全球各個角落。法國以大西洋和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為界,長期以來一直是連接北歐和南歐的地理、經濟和語言橋樑。它是歐洲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國和世界領先的工業強國之一。
  本書從史前時代談起,經過羅馬、中世紀、近代、拿破崙的崛起、兩次世界大戰、直到現任的法國總理薩克奇為止,羅列出時間與空間在這個美麗國度中交錯的歷史。

劉增泉
學歷: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Université Paris Sorbonne)西洋史博士
法國國家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文化史博士

現職:
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專書:
《古希臘》
《世界文明史》
《巴比倫帝國》
《古代希臘城邦》
《早安,古埃及》
《美索不達米亞》
《古羅馬的旅人》
《古代中國與羅馬之關係》
《法國史》
《西洋文化史》
《希臘文化史》
《羅馬文化史》
《希臘史》
《世界現代史》
《西洋上古史》
《西洋中古史》
《中國與古羅馬東部地區的歷史淵源》
《簡明西洋近代史》
《帝俄和俄羅斯》
《歐洲文化史》
《簡明西洋上古史》
《羅馬與中世紀》
《亙古未解世紀之謎》
《歷史從蘇美人開始》
《文藝復藝術觀》
《歐洲中部和西部的羅馬行省》
《簡明西洋中古史》
《中歐西歐的羅馬行省和社會宗教》
《拜占庭帝國與東正教世界》


第一章 上古時期
 第一節 地理
 第二節 史前時期
 第三節 高盧時期
 第四節 羅馬帝國時期
第二章 法蘭克王國-墨洛溫和加洛林王朝
 第一節 墨洛溫王朝
 第二節 文明的倒退
 第三節 掌握大權的宮相
 第四節 加洛林王朝
 第五節 凡爾登條約
第三章 王權的衰微
 第一節 諾曼人的入侵
 第二節 加洛林王朝的結束
 第三節 封建制度的確立
第四章 農業、商業與十字軍征伐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商業
 第三節 十字軍東征
第五章 現代法國的誕生
 第一節 卡佩王朝
 第二節 征伐阿爾比異端
 第三節 菲利.奧古斯都統治時期
第六章 王權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
 第一節 聖路易統治時期
 第二節 英俊菲利統治時期
 第三節 卡佩王朝的結束
第七章 中世紀的社會變遷
 第一節 工業
 第二節 商業貿易
 第三節 日常生活
 第四節 大學興起和文學藝術
第八章 英法百年戰爭
 第一節 英王愛德華三世
 第二節 國勢衰弱
 第三節 聖女貞德
第九章 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形成
 第一節 百年戰爭的結束
 第二節 查理七世中興
 第三節 路易十一統治時期
第十章 宗教問題
 第一節 天主教會的分裂
 第二節 精神生活的轉變
 第三節 宗教改革對法國的影響
第十一章 對義大利的戰爭與重商主義
 第一節 覬覦義大利
 第二節 競逐國際舞臺失利
 第三節 重商主義
第十二章 宗教戰爭
 第一節 人文與思想
 第二節 信仰歧見
 第三節 宗教大屠殺
 第四節 亨利四世結束分裂
 第五節 蘇利與拉菲馬
第十三章 專制王權的鞏固
 第一節 路易十三統治時期
 第二節 李希留的光芒
 第三節 馬薩林的政治手腕
 第四節 路易十四統治時期
 第五節 專制君主政體
第十四章 法國與歐洲各國的衝突
 第一節 整軍經武
 第二節 恢復政治大國地位
 第三節 遠交近攻的策略
 第四節 西班牙問題
第十五章 舊制度的沒落與啟蒙運動
 第一節 路易十五統治時期
 第二節 文化大國
 第三節 啟蒙運動
 第四節 政治與財經問題
第十六章 法國大革命
 第一節 路易十六的危機
 第二節 第一共和國
 第三節 都督政府掌控了局勢
第十七章 拿破崙崛起
 第一節 拿破崙的生平
 第二節 鞏固權力
 第三節 第一帝國
第十八章 復辟王朝與七月王朝
 第一節 復辟之後的三位法國國王
 第二節 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國際關係
 第四節 激進與保守思想衝突
 第五節 傳統社會結構的分解
第十九章 法國王室的覆滅
 第一節 二月革命的導火線
 第二節 第二共和國
 第三節 路易.拿破崙的勝利
 第四節 第二帝國
第二十章 第三共和國
 第一節 第三共和國的建立
 第二節 經濟的轉變
 第三節 保守與激進的共和政體
第二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巴爾幹火藥庫
 第二節 連續的戰線
 第三節 協約國的勝利
 第四節 戰爭的代價
第二十二章 戰後的國際局勢
 第一節 歐洲局勢的演變
 第二節 國際聯盟
 第三節 經濟復興
 第四節 希特勒的上臺
第二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德軍的攻勢
 第二節 假戰
 第三節 法國淪陷
 第四節 盟軍的勝利
第二十四章 法國現代藝術的發展
 第一節 巴黎是文化藝術之都
 第二節 兩次大戰期間的人文思想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藝文概況
第二十五章 第四共和國
 第一節 戴高樂的主張與衝突
 第二節 第三勢力政府
 第三節 殖民政策的困擾
第二十六章 第五共和國
 第一節 強人政治
 第二節 戴高樂的接班人-龐畢度
 第三節 社會黨政府
 第四節 右派政府
 第五節 薩科奇總統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臺灣建築史
世界文明史:前
篇─從史前時代
到前近代
超圖解世界史
臺灣音樂史
臺灣史
清代學術思想史
(上冊)




第一章 上古時期
第一節 地理
  法國本土面積約五十五萬平方公里,六角形是法國疆域的大體面貌,它東與義大利、瑞士接壤,西南與西班牙相連,東北與德國、盧森堡、比利時相鄰,西北與英國隔海相望──法國人稱之為芒什海峽,英國人則稱英吉利海峽,西邊是大西洋,東南邊是地中海,海岸線長達三千三百公里,除了本土之外還有沿海諸島,地中海上有科西嘉島,大西洋上的島嶼更是星羅棋布,包括葦桑島、貝勒島、奴瓦爾穆堤島、約島、雷島、奧東龍島等,總共約一百五十多個小島。
  法國有塞納河、羅亞爾河、加倫河和隆河四大河川。就地勢而言,除了中央山地外,法國西南部有庇里牛斯山,東南部有阿爾卑斯山,東部有侏羅山,而西部、北部、東北部、南部則是廣闊的丘陵地帶和平原。這樣的地勢有利於各種農作物的種植,諸如小麥、甜菜、馬鈴薯、大麥、玉米、燕麥、稻米、煙草,以及各類的果樹、蔬菜等,尤其南部波爾多的紅葡萄酒、北部亞爾薩斯的白葡萄酒、干邑的白葡萄酒、香檳地區的香檳酒更是舉世知名。
  畜牧業方面則以牛羊最多,馬次之;漁產以大西洋和芒什海峽為主要漁場,礦產以鐵為主,褐煤、煤、鋁土、天然氣及硫磺等則次之,煤主要產在與比利時交界之處,鐵則產自洛林地區,鋁土產自波爾多和阿爾卑斯山區。
  由於法國本土三面環海、三面環陸,因而既受海洋性氣候影響,也受大陸性氣候影響,但總體來說,法國本土乃是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不過各地區的氣候仍有差異,面向大西洋的西部地區屬於典型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愈向內陸中央高原則氣候差異愈明顯,夏季與冬季溫差也愈大,法國南部受地中海型氣候影響,夏季乾熱、冬季溫暖,南部地中海沿岸被譽為蔚藍海岸,是知名的旅遊勝地。由此看來,這樣一塊物產豐美、適於人居的肥沃之地,史前的人類會在此立足也不足為奇了。
第二節 史前時期
  一百五十多年前曾經在法國北部的索姆河發現光滑的鵝卵石,之後證實是經過人工琢磨,爾後又發現更久遠的一些遺蹟,例如人類的化石或者經過著色的藝術品,以目前考古所發掘的石器工具推測,法國地區應該早在二百五十萬年前就有人類存在了。
  從深厚的地層和石灰層構成的洞穴裡挖掘出來的人類骨骼殘片與粗石器工具可以證明,一百多萬年以前法國這片土地上就有已經人類生存,我們透過他們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他們生活中所留下來的痕跡刻畫出他們的生活,從動物牲畜所留下的牙齒,我們可以確信某些原始人過著狩獵的生活。
     不列塔尼地區發現了四十五萬年以前人類生火的痕跡,考古學家最近還在庇里牛斯山的一個岩洞中,發現了人類的頭顱碎片,嘴與動物的嘴相似,前額低而後傾,雙目深陷,頷骨和牙齒發達且結實有力,然而腦容量卻很小。
  在尼斯的臺拉阿馬塔岩洞中,人們發現了一個窩棚,它是由類似野山羊的羱羊皮繫在岩壁上的長棍子而蓋成的,此時人類已經知道火的用途,但卻不知道如何點燃它。
  大約在八萬年前,另一批人取代了上述那些原始人,這些人被稱為早期智人尼安德塔人,因為他們是在今天德國杜塞道夫的尼安德塔山谷中被發現的,他們的人數比先前的原始人更多,主要居住在洞穴中,他們以木材、骨骼或者不會發光的動物骨頭作為爐火的燃料,並以大小石塊圈在爐火的外圍,後來他們開始利用敲擊石塊或鑽木以取火,火成為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發明,也是人類文明的開始,不但可以防止野獸的侵犯,又是熱和光的來源,成為人類的防衛和生存工具。從尼安德塔人的骨骼,我們得知其外形的概況,他們的身材相當矮小,大約一米六左右,但肌肉發達,頭部頷骨大而結實有力,鼻子扁平,眼睛上的骨頭很大,他們的大腦容量和現代人差不多,他們擅長打獵、捕魚,對於大自然的應用也已經有相當的知識,而且富有宗教情感或已經接近宗教的信仰,已經會為死者進行初步的葬禮。
  大約在四萬年前,尼安德塔人逐漸為晚期的智人所取代,晚期的智人在體質和形態上與現代人沒有多大的區別,他們的額骨變直,出現下巴頦,平均腦容量達到一千四百毫升,他們在法國分布較廣,最具代表性的智人是克羅馬農人,他們是因為多爾多涅省的一個岩洞而得名,今天的法國人可能是其遙遠的後裔。
  西元前三百年,當中東地區已經開始有文字記載之際,今天的法國這塊地方和其他歐洲地區一樣,仍然處於史前階段,幸好,透過古代希臘和拉丁作家對這塊土地的有限記載,我們得以知道此地的概況。
  希臘人把臨近地中海的民族稱為利古里亞人,他們生活於隆河三角洲和熱那亞灣之間的地區,分布非常廣泛,散布在不列塔尼的史前巨石陣或許跟他們有關,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並不安葬死者,而是把死者棄之荒野,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建造墓室建築,史前巨石陣就是從這時期開始的。
  長期以來,人們對石棚的作用充滿好奇,經過考古研究顯示,石棚就是陵墓,它們由層層疊起的巨石構成,整個建築外部都鋪有石頭或泥土,至於石柱的確實作用則不得而知,或許是神殿建築的殘骸。石柱立於地上,有些形狀非常大,卡爾納克巨石柱自東向西綿延三公里,它們排成十列,總共大約一千多塊巨石,離這個地區不遠的洛馬利亞科的一塊石柱重達三百五十多噸,它被雷擊中後崩塌倒地,其中三塊石柱都高達二十一米。
  從考古資料顯示,遠古時期的法國土地上布滿了森林和沼澤,那時的流水很淺,水面很寬,尚未形成今天的河床,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很多原始動物都已經滅絕了,包括犀牛、穴居熊等,而另一些動物後來向北方遷徙,但是現在這些動物也已經非常稀少,只有在立陶宛和加拿大的森林中才能見到。
  在法國多爾多涅省洞窟中,曾發現一連串大約西元前一萬五千年左右的岩洞壁畫,畫上的人像一根棍子,躺在一頭被激怒的野牛面前,野牛鬃毛倒豎、腸開破肚,人的下方畫著一隻鳥,它可能是鳥形的圖騰或旗幟,此外,在阿里埃日省也有發現洞窟壁畫和雕刻,夏特省也有塞爾雕刻與壁畫,這些都是史前人類所留下來的遺跡。
  一九九一年七月九日在馬賽附近發現了另一個岩洞──科斯凱岩洞,它以前是位於海平面以上,現在卻是在地中海水面以下三十六米處,兩萬多年來從沒有人進去過,岩壁上畫滿了漂亮的壁畫,如人的手、鹿,甚至還有企鵝,數月後,瓦濃連爾克壁畫被發現,有鬉狗和犀牛等,其成畫的時間早於過去已知最古老的壁畫。
  此外,在盧昂靠近塞納河有一座新石器時代的村落被挖掘出來,二十多年前在挖掘密特朗大圖書館地基時,發現了二個用樹幹鑿成的獨木舟。
  大約在西元前二千年左右,法國才進入銅器時代,從考古挖掘出來的墳墓裡發現的刀、斧、劍、手鐲、項圈、紐扣、指環等,都是用青銅製成的。西元前一千年左右,鐵的使用逐漸代替了青銅,法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這個時期的墳墓外面由塗著一層泥的石塊築成,它的形式是圓形的,像一座小丘陵,人們稱之為塚,在法國東北部,這種形式的墳墓很多,在這些墳墓裡,人們發現鐵劍、鐵項圈,還有鐵製的戰車。
  鐵器時代的法國,西南部居住著伊比利亞人,東南部住著里格爾人,周邊的民族也不斷地遷移到法國境內。最早出現在法國沿岸的是腓尼基人,他們到達今天的摩納哥和溫德勒斯港,在那裡建立了商棧和港口。
     西元前六百年左右,希臘人與居住在今天普羅旺斯的高盧人、西班牙人建立起關係。當時有一艘從愛奧尼亞的弗凱亞港啟航的船隻停靠在羅亞爾河口東邊海岸的一處海灣裡,這艘船便是高盧首領用以搭載參加婚禮的賓客。按照高盧人的習俗,高盧公主可以從求婚者中選擇一位如意郎君,眾多求婚者坐在高盧首領的桌子旁邊,公主若將倒滿酒的酒杯遞給某個人,那個人便成了她的丈夫,當天婚禮快結束時,高盧公主在打量所有賓客後,來到希臘首領的面前,她先喝了那杯酒,然後把杯子遞給這個希臘人。高盧首領覺得這是蒼天在保佑希臘人並啟示了她的女兒,於是便把女兒嫁給他,並把船隻停靠的地方作為嫁妝送給他,希臘人在這個地方建立起一座城市,名叫馬西利亞,也就是今天的馬賽。
  後來波斯人占領了希臘城邦弗凱亞,大批的希臘人紛紛逃到馬西利亞避難,馬西利亞因為希臘人的到來變得非常繁榮,直到今天,馬賽的居民仍喜歡稱自己為弗凱亞人,這個城市目前還有許多希臘城邦的遺址出土,後來,希臘人又在地中海沿岸建立殖民地,今天法國一些城市的地名也讓人聯想到古代希臘的城市,例如:尼斯源出於尼卡,意為「勝利」;阿格德源出於阿卡什,是「好」的意思。
第三節 高盧時期
     大約就在希臘人於馬賽殖民的同時,克爾特人侵入了法國,克爾特人是希臘人對他們的稱呼,羅馬人則根據他們的居住地稱之為高盧人。羅馬人所說的高盧,是指由萊因河、汝拉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地中海、庇里牛斯山脈及大西洋所包圍的廣闊地區,其主要人口是克爾特人。
     克爾特人身材魁梧,屬於印歐語系,與希臘人和義大利奧特人有很多相通之處。克爾特人有青銅或銅製的劍和長矛、石頭或青銅製的斧頭,以及帶有燧石箭鏃的箭,他們的圓形頭盔上飾有獸角和各種稀奇古怪的裝飾物,首領戴有金質或琥珀做的項圈、手鐲,一般戰士的項圈和手鐲則是青銅、獸骨,甚至木製的,他們有大型盾牌,作戰時赤裸上身,長髮迎風飄揚,崇拜自然神,沒有神廟或製作偶像的習俗。克爾特人的房屋是圓形或橢圓形,由泥土築成,房頂鋪有茅草或木塊,他們在沼澤地或高地上建起禦敵的圍牆,戰爭時他們便把家眷和牲畜遷到圍牆內。這樣的防禦工事直到今天還可以看到,在離迪耶普不遠的一處懸崖上就有一個土築的要塞──高盧要塞,由於受到海水的侵蝕,要塞圍牆的一部分已經不復存在,圍牆內一邊是呈土丘狀的墳墓,另一邊則可發現一些地窖的遺跡。
  克爾特人起初居住在中歐地區,後來經過幾次的遷徙,進入相當於今天的比利時、瑞士、法國、不列顛和西班牙等地區。克爾特人很好戰,他們從伊特拉斯坎人手中奪得波河平原,另外在小亞細亞也建立王國,然而,在西元前二世紀中葉,克爾特人只統治兩個地區:外高盧地區,以及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地區。
  外高盧地區並不只有一個國家,實際上有六十多個獨立和敵對的國家,在每一個國家裡,權力屬於擁有土地的少數貴族,平民沒有政治上的權利,德洛伊教祭司既是神職人員、學者、也是法官,他們屬於受尊敬的階層,此外,外高盧地區的城市很少,一般的城市主要是作為設防的地點。
  高盧人多是農民,他們飼養馬匹和豬,精通耕作之道,還會使用帶輪的犁,但是他們不懂得種植水果。從高盧人所製造的馬車和船隻可以發現高盧人在木材加工方面具有的天賦技藝,此外,為了貯藏酒,高盧人還發明了木桶,羅馬人和希臘人卻只會做黏土罈子。高盧人還是靈巧的冶金匠,他們喜愛美麗的徽章和珠寶,利用豐富奔放的想像力製作金屬裝飾物。他們在水陸兩方面的商業活動都很活躍:高盧人修建的道路雖然比不上羅馬大道,但數量眾多;不列塔尼地區的阿爾莫利克人更是優秀的水手,他們跨海去英格蘭尋找錫礦等物質。
     當時存在著一種高盧文學,大部分是歌頌英雄的功蹟,與荷馬時期希臘的吟遊詩人相近,詩人在富裕人家的節日宴會上朗誦詩歌,祭司通常也會寫出長篇的作品,除此之外,我們對於高盧文學一無所知,因為它並未成文。高盧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希臘人的影響:自西元前六百年起,愛奧尼亞的弗凱亞人紛紛遷移到馬賽,此外,「泛希臘」和希臘的藝術作品,亦經由義大利的北部及阿爾卑斯山脈中部的山口,沿著多瑙河到達高盧,高盧文化因此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
  羅馬人征服高盧可分成兩個階段。當羅馬人占有一部分義大利的疆域後,約在西元前一二○年,他們奪取高盧的東南部,這一部分聯結著義大利和西班牙,羅馬人在那裡建立行省,主要城市有埃克斯和那博訥,但行省才剛建立就被日耳曼蠻族入侵破壞,日耳曼蠻族包括辛布里人和條頓人,西元前一百年,羅馬的執政官馬略在埃克斯附近和波河平原,又先後兩次擊退日耳曼蠻族。
  高盧的其他部分地區則被凱撒在西元前五八年至西元前五一年間占領,凱撒征服高盧是因日耳曼人入侵高盧所致。因為日耳曼人的入侵,高盧地區的一個王國向羅馬求援,當時凱撒擔任那博訥省總督,他允諾幫助高盧抵抗日耳曼人的侵略,因此在西元前五八年率兵進入亞爾薩斯,將日耳曼人驅逐到萊因河彼岸,由於征戰的順利,他的占有欲也隨之升起,於是進一步征服了高盧。兩年之後,他認為自己在高盧已經徹底地成功,因而跨過萊因河威嚇日耳曼人,又渡過芒什海峽(即英吉利海峽)威脅英格蘭的不列顛人。
  然而高盧人卻以臣服於他人為恥,不久高盧北部和東北部爆發抗爭,西元前五三年,凱撒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鎮壓反抗運動,他放火並蹂躪村莊,屠殺居民或將之賣為奴隸,高盧人的抗爭終於暫時平息。
  高盧人在凱撒的鎮壓之下,愈加地被激怒,西元前五二年又爆發了一場新的起義,幾乎所有高盧人都團結在年輕領袖奧弗涅人韋辛格托里克斯的旗幟之下,他勇敢而富有號召力。為了戰勝羅馬人,韋辛格托里克斯決定採用一種新的戰略:拒絕交戰、騷擾敵人,並燒掉敵人周圍的城鎮,甚至在城市裡製造荒漠以阻止敵人的補給。於是凱撒無法成功奪取高盧,羅馬人損失慘重而被擊退,只得邊戰邊撤回那博訥地區。
  但是,之後高盧人的一個嚴重錯誤挽救了凱撒,高盧人的騎兵在第戎附近瘋狂地撲向羅馬軍團,卻被擊敗,凱撒利用機會,回頭將韋辛格托里克斯率領的高盧人驅趕至地勢較高的阿萊西亞城,凱撒全力圍困高盧人,為了摧毀敵軍的任何突圍企圖,羅馬軍團完成了一項巨大的工程,他們修建了兩道防禦工事,一道向著城市,另一道向著城外,高盧人因為這項工事而被擊潰。西元前五二年,韋辛格托里克斯為了救出部屬而自我犧牲,他以自己的名義向凱撒投降,不久便被關進監牢,六年之後,當凱撒征伐歸來勝利之日,即將他處死。
  阿萊西亞的淪陷標誌著高盧戰爭的結束。征服高盧,羅馬人只用了八年的時間,征服西班牙,卻用了兩個世紀。羅馬征服高盧這一罕見的勝利,可以歸於高盧人的內部矛盾,但是,羅馬軍團也確實比高盧軍隊更占優勢,尤其凱撒的軍事領導天才更是羅馬勝利的關鍵。高盧人有一百萬人被殺、一百萬人被賣為奴隸,然而,之後的高盧卻比任何其他省更迅速地羅馬化,不久之後即成為羅馬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第四節 羅馬帝國時期
  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所有地區中,高盧是羅馬化最深的地方。在羅馬人的帶領下,高盧人開發森林,修建道路,修建引水道橋──例如嘉德橋,在尼姆、阿爾勒、巴黎修建競技場,修建尼姆方形神廟和維也納神廟。人們很少再看到生活悲慘的小市鎮,隨處都有與義大利城市相媲美的城市,例如:那博納、阿爾勒、維也納、尼姆、貝濟耶、奧朗日、弗雷瑞斯、土魯茲、波爾多、里昂、蘭斯、歐坦、克萊蒙等,萊因河邊界上也有史特拉斯堡、美茵斯、科隆、特雷沃等繁榮的城市。里昂、奧朗日、阿勒爾等城市都有劇院,巴黎有公共浴池,奧朗日有凱旋門等,於西元前四三年建立的里昂城更成為高盧六個行省的首府。
  此時一批新作物的出現,促使羅馬人在種植水果種類方面更具有多樣性。征服聖特和朗格熱前,羅馬就已經有斗篷行業、冶金工業、珠寶藝術、陶瓷行業及製鞋業等。此外,高盧人也改良並發明了一些農具。
  至少在城市裡,許多高盧人都接受了羅馬人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他們已經不是純高盧人,而是高盧—羅馬人,拉丁語逐漸取代高盧語而在富人中普及,因為他們必須與義大利官員或商人往來,拉丁語自然成為通用語言。西元二世紀時,歐坦的高等教育學府享譽整個西方,拉丁語也進入城市居民的生活,但由於此時拉丁語是由士兵和商人傳來,因此常常帶有一種黑話,與西塞羅的羅馬軍團語言相去甚遠,這種語言後來逐漸衍生成羅曼語,即最早期的法語。

第二章 法蘭克王國---墨洛溫
第一節 墨洛溫王朝
  西元四七六年開始,羅馬帝國只存在於東方,首都是君士坦丁堡,亦稱拜占庭,而羅馬的整個西部都陷入蠻族之手。屬於日耳曼人的西哥德人侵占西班牙和高盧南部,另外一支日耳曼人則在北部高盧建立起法蘭克王國。
  西哥德人占領了幾乎整個西班牙以及高盧的大部分,甚至包括普羅旺斯,他們定都於土魯茲,且覬覦著北部羅亞爾河與索姆河之間的土地,這部分土地當時是由希臘羅馬將領希阿哥尤斯所占領。西哥德人最終的目標是東部勃艮地人的王國,勃艮地人是生活在索恩河與隆河谷地的一支日耳曼部落。
  整個高盧似乎已成為西哥德人所獨占的地區,但是實際上,西哥德人、汪達爾人及東哥德人的統治比表面看起來要虛弱許多,這三個民族都皈依基督教,卻是阿里烏斯派的信仰者,在主教眼中,他們都是邪教徒。在「大入侵」的混亂中,主教成為最重要及最令人信服的人物,誰要是遭到主教的反對即是自取滅亡。
  高盧北部及東北部有另外一支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法蘭克王國,他們也是異教徒,分別是里普利安法蘭克人及撒利克法蘭克人,里普利安法蘭克人居住在萊因河流域的科隆和美茵斯地區,撒利克法蘭克人占領今天比利時領土的西南地區,每一支法蘭克人都有好幾個部落,每一個部落都擁有自己的領土。西元四六○年左右,撒利克法蘭克人的一個部落在圖爾內(在今天比利時境內)附近定居,其首領是希爾德里克,希爾德里克雖然是異教徒,卻對主教表現出極大的好感,他將這種好感傳給他的兒子克洛維,西元四八一年,克洛維繼承他的王位,而克洛維很快地明白,如果他向基督教表明支持的態度,將得到許多好處,特別是如果有了主教的支持,一定能統治整個高盧。
  克洛維首先在蘇瓦松(Soissons)取得勝利,再從希阿哥尤斯手中奪取索姆河和羅亞爾河之間的土地,隨後,他又在托爾比阿克戰役(Tolbiac)中打敗阿拉曼人──阿拉曼人是居住在萊因河兩岸、美茵斯南部的一支日耳曼民族,最後,克洛維在勃艮地人的協助下,在西元五○七年於普瓦提耶(Poitiers)附近的武耶(Vouillé)打敗西哥德人,並將西哥德人驅逐到西班牙,庇里牛斯山以北只給他們留下朗格多克城(Languedoc)。
  西元四九六年,阿拉曼人越過萊因河侵入里普利安法蘭克人的土地,他們進攻到默茲河,與此同時,撒利克法蘭克人正從默茲河向塞納河和羅亞爾河擴張,於是里普利安法蘭克人向撒利克法蘭克人求援,隨後阿拉曼人與法蘭克人兩軍在今天德國科隆附近的托爾比阿克決戰,雙方的戰鬥非常慘烈,法蘭克人的軍隊處於下風,正在危急之秋,克洛維突然舉起左手,高聲大喊他信仰基督教的妻子克洛第爾德的名字:「克洛第爾德的神啊!我向祢求救!若祢能助我戰勝敵人,我當信奉祢,並發誓將會以神的名義受洗。」法蘭克人終於打敗了阿拉曼人,並使其成為附庸,此時居住在阿拉曼東部的巴伐利亞人也臣服了。
     不久之後,克洛維在巴黎集結大軍,他不願意高盧這塊美好的土地落入西哥德人的手裡,因此向西哥德進攻,此時西哥德的軍隊駐紮在普瓦提耶附近,在義大利的東哥德人許諾援助西哥德人,但是由於法蘭克人的入侵迫在眉睫,西哥德人被迫提早應戰,西哥德國王率領大軍與法蘭克人在普瓦提耶附近的武耶平原交戰,西哥德軍中的高盧傭兵很多,他們憎恨西哥德人,因而消極怠戰,最後西哥德人被擊潰,克洛維也殺死了阿拉里克國王,法蘭克人大獲全勝,他們乘機占領了庇里牛斯山以北的全部土地,除濱海地區外,高盧地區已經沒有任何西哥德人,之後克洛維更將西哥德人驅逐到西班牙,在庇里牛斯山以北只給他們留下朗格多克城。
  同時,克洛維策劃許多陰謀與暗殺,使撒利克法蘭克人及里普利安法蘭克人皆承認他為法蘭克人的領袖。西元五一一年克洛維去世時,除了勃艮地王國與地中海海岸地區外,他已是整個高盧的主人。
  克洛維深知位於塞納河中心的巴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而對巴黎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戰爭,但是巴黎人不願屈服在蠻族統治之下,一位名叫珍妮佛的修女甚至奮勇號召巴黎人反抗克洛維的入侵,像以色列的先知一樣,她在巴黎危難之際從修道院裡走了出來,振奮巴黎市民的精神,並向他們預言未來,她曾多次宣稱蠻族將會入侵高盧和巴黎,但是匈奴人不會攻入巴黎,她鼓勵巴黎人要奮戰到底,當時巴黎已被克洛維大軍包圍,糧食短缺,珍妮佛不畏艱難地毅然冒險乘船前往默倫取得糧食補給,解救了被圍困的巴黎,人們懷念她的功業,因此稱她為巴黎的守護者。
  克洛維的最後勝利歸功於基督徒的支持,他帶領整個部族皈依基督教,西元五○○年左右,聖萊米(Saint Remi)主教在蘭斯(Reims)為克洛維施洗。克洛維對異教徒西哥德人的戰爭,可以被視為基督教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克洛維將巴黎定為王國的首都,他在自己的墓地上建立一座紀念碑,後來他在奧爾良召集一次主教會議,高盧近一半的主教都參加了這次會議。
  世俗的領主也與克洛維聯合,因為克洛維沒有將他們的土地沒收,他只沒收屬於羅馬帝國的財產,而非個人的財產,他從未將希臘羅馬人看作戰敗者,而將他們與法蘭克人一視同仁,因此,雖然克洛維只被稱為「法蘭克人的國王」,但實際上他的威望被所有的高盧居民所接受。
第二節 文明的倒退
     由於克洛維的祖父墨洛溫(Merovee),克洛維及其繼承者因而被稱為墨洛溫家族(Merovingiens),墨洛溫家族統治高盧達兩個半世紀之久(西元五一一年至七五一年)。墨洛溫家族中最初的幾位統治者相當活躍,往往是偉大的征服者,他們統治勃艮地王國、普羅旺斯,以及今天萊因河彼岸西德的部分土地;但是在國內,他們卻任隨高盧本土分裂,並處於無政府狀態之下,儘管墨洛溫王朝已經從異教徒皈依於基督教,然而教會並無法消除人們的風俗習慣,特別是野蠻粗暴的行徑,墨洛溫王朝的子弟往往帶頭背信棄義、行為殘暴野蠻,血腥的鬥爭使兄弟敵對、父子反目、叔侄成仇,衍生出許多罪惡和屠殺。
  墨洛溫家族依照日耳曼人的習俗,在國王去世時,由兒子們瓜分王國,克洛維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提耶里、克羅多米爾、切爾德貝爾和克洛泰爾,他們繼承父親的征服事業,高盧因此就被分成四個王國。克羅多米爾去世,但他留有三個孩子,克洛維的妻子克羅第爾德就負起教養這三個孫子的責任,並要求切爾德貝爾和克洛泰爾承認這三個孩子也有分享王國領地的權利,但這兩兄弟不願意王國產業被瓜分,因此決定除掉這三個孩子。
他們聲稱要培養孩子成為君主,騙克羅第爾德把孩子送到他們的家裡,隨後給克羅第爾德一把剪刀和一把劍,問她是願意看到孩子被削去頭髮、失去君主的權力,還是要看到他們死去,克羅第爾德義憤填膺地大聲說,我寧願他們死去也不願看到他們被剃光頭髮,於是克洛泰爾便殺死了較大的孩子,第二個孩子撲倒在他叔叔切爾德貝爾的腳下苦苦哀求,切爾德貝爾心軟便請他的兄弟克洛泰爾放過這個孩子,但還是被克洛泰爾殺死,此時克羅多米爾的老僕人趕緊帶著第三個孩子逃走,後來這孩子隱姓埋名地在鄉村度過了一生。
不久之後,提耶里和切爾德貝爾也相繼去世,最後只剩下克洛泰爾,於是他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國王(西元五五八年至五六一年),但克洛泰爾也留下四個兒子,因而王國的分裂又重新開始,西元五六七年,統治巴黎地區的長子去世無嗣,其他兄弟瓜分了他的領土,於是,逐漸形成了東部奧斯塔西亞、西部紐斯特里西亞及勃艮地三個王國。
  法蘭克王國包括不同的地區,而每一地區都想成為獨立的王國,於是法蘭克王國的統一變得難上加難,萊因河東部如此,即使是高盧本土也不例外。阿基坦(Aquitaine)幾乎沒有法蘭克人居住,勃艮地(Burgondie)、訥韋斯(Neustrie)和奧斯塔西亞(Austrasie,或稱東法蘭克王國),幾乎找不到羅馬帝國的居民。
  克洛泰爾最有名的二個兒子就是紐斯特里亞國王切爾佩里克,其王后是弗雷德貢德,以及奧斯塔西亞國王西哥貝爾特,其王后是布呂內奧。
     這二位國王的妻子都以權謀著稱,尤其是弗雷德貢德更是個工於心計的女人,她慫恿切爾佩里克攻打西哥貝爾特,但卻被西哥貝爾特打敗,於是弗雷德貢德叫來兩個年輕人,用烈酒把他們灌醉,隨後派他們前往西哥貝爾特的軍營中刺殺西哥貝爾特,兩位刺客到達維特里時,西法蘭克人正把西哥貝爾特抬在盾牌上歡呼他為國王,兩個人混入歡呼的人群中,靠近這個新國王,然後用帶毒的刀子刺傷了他,不久西哥貝爾特就死了。之後,弗雷德貢德又殺害切爾佩里克前妻留下的二個兒子,並暗殺了自己的丈夫,她以兒子克洛泰爾二世的名義統治紐斯特里王國。
     奧斯塔西亞王后布呂內奧也非常強勢,她企圖重新統一高盧,因此和貴族之間發生衝突,貴族捉到她以後,把她交給了弗雷德貢德,最後布呂內奧被施以酷刑,她被綁在一匹烈馬的馬尾上,而這匹馬就拖著王后在鄉間狂奔。
     由於日耳曼人由兒子瓜分領土的習俗,使得只有一位國王統治高盧的情形在歷史上相當罕見,達戈貝爾特(Dagobert)是其中之一,他是繼克洛維之後,墨洛溫家族中最有成就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