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生命觀
Ideas of Life in Religions
作  者╱
輔大宗教學系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輔大宗教學叢
出版日期╱
2010/04/06   (1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5933-1
書  號╱
1BZD
頁  數╱
288
開  數╱
20K
定  價╱
350


本書是為宗教教育與生命教育而作,適合作為大學相關科系用書或中小學教師的參考書。為求簡單易懂,全書不設腳註,每章之末則附問題討論與參考書目,供讀者進一步研究與閱讀之用。
  宗教即是生命之事,是生命中之「終極關懷」,因而介紹宗教,即是介紹其對生命的終極詮釋。本書將從基督宗教、道教、民間宗教等不同宗教傳統,及人文科學的角度出發,深度地追問在宗教中,生命的來源、終向、豐盈與提升之事。宗教與文化的養成、社會和諧、倫理道德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宗教並且涉及身、心、靈的平衡,人格發展,潛能開發等等,所以一套有遠見的、包羅萬象的、以宗教為核心的書籍正是大眾所殷切期待的,因此輔大宗教學系力圖出版這系列書籍。
  本書內容分九章,包括聖經的生命觀、基督宗教的生命觀、解放人本的生命觀、神秘主義的生命觀、宋代道教張繼先天師的生命觀、金元之際全真道士的生命觀、傳統宗教的生命觀、文學中的宗教生命觀、從藝術的角度看宗教的生命觀,是想了解宗教與生命觀的最佳書籍。

房志榮神父
耶穌會會士,現任輔大神學院教授,羅馬聖經學院聖經學博士。一九六四年開始執教於神學院,一九六九年起主編神學論集,一九七二年起主編輔大神學叢書。曾任耶穌會中華省省會長、輔大神學院院長、輔大宗教研究所第一任所長、輔大法管學院耶穌會團體院長。房神父著作甚多,文章散見於台港各天主教雜誌。

黃懷秋老師
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比利時魯汶大學神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新約聖經學、基督宗教神學、宗教學、神話學,與宗教的婦女議題等。

武金正老師
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神學院教授、耶穌會單位代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哲學博士、輔大神學博士。專精當代西方哲學、宗教學研究方法、宗教現象學、宗教哲學、解放神學等領域。

陳德光老師
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輔大神學院教授,與輔大社科院院長,比利時魯汶大學宗教學博士。並擔任內政部宗教事務諮詢委員會委員,與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理事等職。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舊約與猶太宗教、神秘主義、比較宗教學、宗教生命教育等。

莊宏誼老師
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與文化學博士。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道教養生學、道教丹道學、道教經典專題、道教教理史、中國傳統養生學等。

鄭素春老師
現任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兼任副教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與文化學博士,曾任教真理大學宗教系。教學與研究領域為蒙元歷史、中國思想史、道教史、宗教人類學等。

鄭志明老師
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南華大學通識學院院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嘉義師院語教系主任。專研中國宗教哲學、民俗學、神話學,近年來偏重在宗教生死學、佛教生死學、醫學理論等課題。

鄭印君老師
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立德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助理教授兼應用日語系主任、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蘇信恩老師
現任弘光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學系助理教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藝術史與藝術理論博士。曾於台灣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新竹教育大學、輔仁大學等校進行藝術與宗教相關研究與教學工作。

序言
第一部分:基督宗教
第一章 聖經的生命觀/房志榮
前 言
第一節 中國儒家的生命觀
第二節 聖經的宇宙論與人的生命觀
第三節 新約的生命歸宿說
結 語
問題與討論
參考書目
第二章 基督宗教的生命觀/黃懷秋
前 言
第一節 死亡學與當代社會
第二節 當死亡成為老師
第三節 凡人皆死
第四節 死亡的瞬間
第五節 在生命中的死亡
第六節 跨越死亡
結 語
問題與討論
參考書目
第三章 解放人本的生命觀/武金正
前 言
第一節 生命是什麼?
第二節 悲觀的生命觀:叔本華和沙特
第三節 整體實在的生命觀
第四節 生命發展和皈依的生命觀:德日進
第五節 解放人本的生命觀
結 語
問題與討論
參考書目
第四章 神秘主義的生命觀/陳德光
前 言
第一節 默觀生活與行動生活
第二節 艾克哈的「一化默觀」──德文道理第86篇(往神三路)
第三節 艾克哈的「內化默觀」──言論集第53號(往神七階)
第四節 「往神三路」(一化默觀)與「往神七階」(內化默觀)的對比與說明
結 語
問題與討論
參考書目
第二部分 中國宗教
第五章 宋代道教張繼先天師的生命觀/莊宏誼
前 言
第一節 張繼先傳略
第二節 張繼先的修煉思想
第三節 張繼先對道教的貢獻
結 語
問題與討論
參考書目
第六章 金元之際全真道士的生命觀/鄭素春
前 言
第一節 王重陽的真性思想與生命觀
第二節 第二代全真宗師的生命觀
結 語
問題與討論
參考書目
第七章 傳統宗教的生命觀/鄭志明
前 言
第一節 終極實體的生命關懷
第二節 傳統宗教的生命體驗
第三節 傳統宗教的生命修持
結 語
問題與討論
參考書目
第三部分 文學藝術
第八章 文學中的宗教生命觀/鄭印君
前 言
第一節 宗教與文學的互文性
第二節 文學中的聖顯
第三節 文學中宗教生命觀的詮釋
結 語
問題與討論
參考書目
第九章 從藝術的角度看宗教的生命觀/蘇信恩
前 言
第一節 畫面構圖的生命走向與音符跳躍
第二節 人生意義的追尋與信仰
第三節 生存價值的疑問與解答
結 語
問題與討論
參考書目
索引

敘事研究與敘事
心理學:本土之
探索與實踐
高齡藝術與預防
失智症 : 藝
術課程活動設計
概念框架:幕後
操控思考的黑手
教堂文本對神聖
的詮釋:閾限之

團體諮商與治療
:一個嶄新的人
際─心理動力模

音樂治療─中國
古代醫學與音樂
治療




第一章 聖經的生命觀
前言

人生觀、世界觀、生命觀等,都是很大的題目。本人以一個中華基督徒的身分來談宗教的生命觀,即刻會想到儒、釋、道是怎樣的宗教,或如何講宗教;台灣很普遍的民間宗教又是怎樣的宗教。最後才默思基督宗教所推崇的聖經,如何講論宗教。我發現聖經講宗教的一大特色,是講生命的來源和生命的歸宿。本篇文章,我集中在儒家的生命觀及聖經的生命觀上。儒家是根據輔大宗研所創立人羅光總主教的生命哲學,聖經則遵循本人多年來教授聖經學的經驗。

第一節 中國儒家的生命觀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大師,都以生命作為反思的主題或對象。羅光總主教認為:唐君毅先生的最後一部著作《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代表他的哲學思想。這部著作有一千兩百頁,詞句深奧艱澀,不易讀,讀的人不多。但是他由生命和心靈去講哲學,路途非常正確。另一方面,方東美先生的《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原著英文,後出中文譯本。這部著作雖是講中國以往的哲學,但是方先生以生命和生命超越解釋中國哲學的精神,也可以說是代表他的思想。然而羅光總主教的論點為:「我的這部書,名為『生命哲學』,不是以哲學講生命,而是以生命講哲學,這是儒家哲學的傳統。」

一、羅光的夢

輔大在台復校第二任校長羅光,是天主教主教,他又自認是儒家。這雙重身分使他做過一個夢,在其著作《我們的天父》中談到:「我去世後,往扣天堂大門,聖伯鐸開門問道:『你是誰?』我答:『羅光總主教。』聖伯鐸搖搖頭說:『沒有聽說過。』我說:『你翻翻台灣天主教通訊錄就知道了。』聖伯鐸答說:『那是地上的東西,我這裡沒有。主教來進天堂,必定帶教友來,你怎麼一個人來?我看你穿中國長袍,大概是孔子的徒弟,孔子的家就在那邊,你到那裡去!』說完,就關了門。我無精打采地去敲孔子的門,子路開門問我是誰,我答是輔仁大學校長,也是哲學教授,還寫了中國哲學史。子路說:『似乎聽說過,不過,人家都說你破壞了孔夫子的思想,把天主教的信仰滲在裡面,你不是孔子的門生,你還是到伯鐸那裡去。』子路說完,也就關了門。

「我垂頭喪氣,不知道往哪裡去。恰好,來了一位老太太,她喊我說:『主教,你在這裡,我帶你去敲伯鐸的門。』我讓她領我去敲門。聖伯鐸開門見了我生氣說:『你怎麼又來了?』老太太說:『他是我們的主教。』聖伯鐸問:『真的?』老太太答:『當然是真的,主教還到我家來訪問過,領我們念玫瑰經。』外面又來了一個老先生,走來親我的手。聖伯鐸問說:『你認識他?』老先生說:『他是我的主教,我家在台南,主教到我家訪問,同我們祈禱。』聖伯鐸說:『好!你們三人都進來。』」

二、羅光的生命哲學

羅光的生命哲學以中國一部最老的哲學書《易經》為出發點。《易經》以「生生之謂易」,宇宙變易以化生萬物,萬物繼續變易以求本體的成全,整個宇宙變成活動的生命,長流不息。西洋形上學以萬物為「存有」,「存有」即存在之有,為一切事物的根基。中國哲學以萬有之「存有」為動之「存有」,為「生命」,乃萬物的根基。

羅光繼續提到:「『存有』和『生命』為一體之兩面。在這兩面的根基上,建立我的哲學思想。生命的哲學,貫通了全部哲學的思想,結成一個生活的系統。不是『隔岸觀火』地研究哲學的對象,而是我在哲學的對象裡生活。這就是中西哲學的結合,萬物為『存有』,『存有』為『生命』。生命哲學可以代表中國傳統哲學的革新,而成為中國的新哲學嗎?再者,生命哲學可以作為天主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結合成為教會本地化的基礎嗎?請好心的讀者自作答覆,我只敘述了我自己的哲學思想。」

羅光的《生命哲學》這本書共有三百六十九頁。緒論二十來頁說明何為西洋形上學、何為中國形上學,而以生命哲學說出哲學與生命的關係。然後按照西洋哲學的系統,分成七章來發揮:(1)認識論:生命的體認;(2)本體論:生命的本體;(3)宇宙論:生命與宇宙;(4)心理現象:生命的創造;(5)倫理學:生命的旋律;(6)心靈生命的發揚:(7)生命的超越。

在出版《生命哲學》的次年(1985),羅光又寫了一篇文章〈我的生命哲學〉,簡單明瞭地講述他的思想系統。此文所陳述的七點果然清楚明瞭:

1.儒家的生命哲學
2.生命的根源
3.相對生命是由能(posse)到成(esse)的變易
     4.生命的整體性
5.生命的意識
6.生命的發展
7.生命的超越

這七項中第二、生命的根源,及第七、生命的超越,與本文特別有關,因此筆者把羅光這兩項的主旨,用他自己的話略加說明。

(一)生命的根源

宇宙內一切都在動,動得最高的是人的生命。然而人的生命不是自有的,別的物體也不是自有的,集合整個宇宙的不是自有的萬物也不能成為自有的,「集群盲不能成一明」,生命便應該有自己的根源。宇宙萬物都是相對之有,萬物的生命便都是相對的生命。整個宇宙變易不息,化生萬物,宇宙變易化生的動或生命,不是自有,是來自一個絕對的生命,「絕對的生命」是生命的根源,因此必定是純淨的精神,必定是完全的生命,凡生命應該有的,必定都有,且有到絕對的程度,沒有缺憾,是絕對的真美善。

絕對的生命又是絕對的「完成」,沒有「能」,而是完全的「成」,即是完全的「行」,或「純淨之行」(actus purus),因此便沒有變。不動不變的生命,在我們的理智看來是不可想像的,因為我們的理智所有的觀念都含有空間性和時間性,超越時空之行,我們無法去想。

最高的絕對生命,是生活在自己以內,因為他是唯一的。純淨精神的生命,按我們的理智去想,是理智和意志的生活:絕對生命便認識自己,愛自己。認識自己須有認識的對象,對象是自己,便有自己的觀念。在我們,觀念是觀念,在絕對生命即絕對的有,自己的觀念乃是自己的本體。同樣,愛自己也應有愛的對象,對象是自己,也是自己的觀念。絕對生命即絕對的有,愛自己的對象又是自己的本體。從我們去看,絕對生命認識自己是他的智慧,愛自己是他的力。

絕對生命的創造,是用自己的「力」,他的力是絕對之力,即「全能之力」,即「創造之力」,從無中生有。所創造的,就是這個宇宙。宇宙由絕對生命之創造力而成,創造力是活的,宇宙就不能是呆板的,而是有絕對生命的生命,所以整個宇宙成為一道生命的洪流。這樣,絕對生命力的創造力,也就是絕對生命的生命,流行在宇宙內,流行在萬物內,宇宙乃有變易,萬物乃有變易,變易即是生命。

(二)生命的超越

我的生命來自絕對的生命,具有自我的意識,意識到我的生命趨向永恆,我生命的追求傾向無限。在實際生活中,人追求享受,享受是生命的發展。正確的享受給生命帶來真正的發展,錯誤的享受卻把生命予以摧殘。人對享受的追求,常傾向無限,有好的,想有更好的;有了更好的,又想有「更」更好的。我生命的歲月,不是我所知道的,但總希望延長。面對死亡,人人都怕,都不願接受。這都證明人的生命傾向永恆和無限,也就印證人的生命來自永恆又無限的絕對生命,因為人分享了絕對生命的永恆又無限的生命。

中國古代哲學,儒、釋、道三家都明確地指示,人的生命應超越人世的有限境界。道家指示人忘掉形骸,以心神的元氣和宇宙的元氣相合,成為「真人」,長生不死。佛教指示人泯滅假心,真心即真我,真我即真如,真如即絕對實體,人和真如相合進入涅槃,「常樂我淨」。儒家指示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易經乾卦文言)。中國哲學都提攜人的精神生活,發展到無限的永恆境界。

但是我的生命來自絕對的生命,和宇宙萬物的生命相合,我能「仁人而愛物」,我的生命貫通到宇宙萬物裡。我對天主的信仰指示我,生命的歸宿是回到造物主天主那裡。天主是絕對的完全生命,是絕對的真美善。回到天主那裡,祂的永恆生命使我的生命永遠存在;祂的絕對真美善讓我追求的享受,達到追求的目標,我的超越生命的完成,是一個超越的圓融的愛;因為天主是愛,絕對生命的生命就是愛。

第二節 聖經的宇宙論與人的生命觀


     羅光的生命哲學最後肯定中國古代哲學,儒、釋、道三家都明確地指示,人的生命超越人世的有限境界。但如何超越呢?羅光不得不提出他對天主的信仰:我的生命來自絕對的生命(天主),生命的歸宿是回到造物主天主那裡。我的超越生命的完成,是一個超越的圓融的愛;因為天主是愛,絕對生命的生命就是愛。這大概就是羅光在夢中所聽到的子路對他的批判,說他破壞了孔夫子的思想,把天主教的思想滲在裡面。羅光是否覺得冤枉、感到委屈?我們能在子路與羅光之間說句公道話嗎?這將在本文結語中交代。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子路和羅光二人的知識範圍不同:子路對天主教信仰一無所知,他憑什麼說,把天主教信仰滲入儒家的人生觀,是破壞了孔子的思想?反之,羅光讀過不少儒家的經典,對天主教信仰涉獵的更多更深。他在肯定了儒家思想的崇高價值後,再用自己對天主的信仰來補足儒學未盡之意,是破壞孔子的思想,還是把孔子想說而未說出的話,藉著「天啟」說了出來?「天啟」是「天主啟示」的縮寫,天主的啟示寫在聖經裡,在聖經裡給人啟示的真理,超越人的理智憑自己所能推演出來的真理。尤其關於人的生命來源和歸宿的真理,只有天啟說得比較周全,雖然不能專靠理智來領悟,因為人對啟示的天主的「信仰」或信德,也有一分需要扮演的角色,一如大思想家和宗教家聖奧思定所說的:信仰要求理解,理解要求信仰(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 intellectus quaerens fidem)。

     前幾年才過世的法國名釋經學家呂格爾(Paul Ricoeur)曾說,聖經是一座小圖書館。這些圖書被作者和編者一再建構,使得聖經文本不僅有多種類別,並且不同的文學體裁產生新的意義,或同一意義的多種型態。因此他深信,聖經的許多文體是由不同的途徑說出一個主旨,而產生不同的效果。聖經可分成五個大文學體裁:敘述、先知、法律(盟約)、箴言,和聖詠。這五個文體能講論同一對象,甚至用同一語言,但這些不同文體會影響其意義,且帶出同一事件或同一經驗的不同向度。

下面我就按照呂格爾的聖經文體分類,約略巡視一下,關於宇宙和人的生命的來源,聖經說了些什麼。

一、敘述文

一提宇宙和生命的來源,我們很自然地想到《創世紀》開頭兩章。二十世紀最後三十年對此書研究的結果,把創世紀的五十章篇幅貫串成二十六套雙聯畫,每兩幅一套,把全書的重要事件和真理,用互補,甚至對立的方式表達出來。聖經以創一、二章開篇很有道裡,這兩章是全部啟示的基礎,肯定創造的事實和創造的和諧。「這兩章之間確有張力和不協調的地方,但也有延續和互補。創一的六天造世在結構上有兩個高峰:陸地的出現(第三天);人的受造(第六天)。創一的這兩個高峰就形成第二個創造敘述(創二)的基礎,而這第二篇的作用就是把第一篇的敘述繼續發揮下去。此外,這兩篇也是互補的:第一篇強調超越、時間、婚姻是為傳宗接代;第二篇卻強調在地、空間、婚姻是為互相作伴。造物主的名字由第一篇的Elohim(天主)變為第二篇的Yahwe(上主)。」

二、法律(盟約)

創世紀前十一章講整個人類的事,不是歷史,而是有關宇宙和人的事實和真理或神學,亞當就是每個男人,夏娃就是每個女人等。從創世紀第十二章到舊約的最後一部書《智慧篇》,都講天主的選民以色列的歷史,而以《出谷記》的上主與以色列民立約為高峰。立約前所頒布的十誡是立約的條件和基礎。十誡的第三條誡命嚴令以色列民要守安息日,守安息日以後成了天主選民的重要標誌之一:

應記住安息日,守為聖日。六天應該勞作,作你一切的事;但第七天是為恭敬上主你的天主當守的安息日;你自己,連你的兒女,你的僕婢,你的牲口,以及在你中間居住的外方人,都不可作任何工作。因為上主在六天內造了天地,海洋和其中一切,但第七天休息了,因此上主祝福了安息日,也訂為聖日。(出二十8-10)

可見這裡是以天主六天造世,第七天休息為應該守安息日的理由。可是守安息日還有另外兩個理由,即「六天內你應工作,第七天要停工,使你的牛驢休息,使你的婢女的兒子和外僑都獲得喘息。」(出卄三12)這裡第七天停工的理由是為他人作想:不講他自己,而講外僑、婢女及她的兒子,以至牲口牛驢。第三個理由是《申命記》裡所說的:
     
當照上主你的天主吩咐的,遵守安息日,奉為聖日。六天你當勞作,作你一切工作,第七天是上主你天主的安息日,你和你的子女、僕婢、牛驢、你所有的牲畜,以及住在你城內的外方人,都不應作任何工作,好使你的僕婢能如你一樣獲得安息。你應記得:你在埃及地也曾做過奴隸,上主你的天主以大能的手和伸展的臂,將你從那裡領出來;為此,上主你的天主吩咐你守安息日。(申五12-15)
        
把三個守安息日的理由合起來看,從人受造,到人的被救,再到人的造主和救主命令人守安息日,為恭敬天主,為讓自己休息,也為讓外僑、僕婢,甚至牲畜也能休息,使得盟約的法律把天、地、人各方面都顧到,而一個小小的關鍵就是守安息日。

三、先知

西元前第八世紀留下著作的第一位先知是亞毛斯,有關宇宙和生命的來源,他用一個特殊的表達方式,就是以「光榮頌」的一些短句來結束一段先知話,如「看,是祂形成了山嶽,創造了風暴,向人宣示祂的旨意,造成黎明和黑暗,在大地高處巡行,祂的名字叫『雅威』,萬軍的上主。」(亞四13)或「是祂創造了昴星和參星,變昏黑為黎明,使白晝為黑夜,召海水而傾流於地面,祂名叫『雅威』。」(五8)或最後一章的結語:「吾主萬軍的上主一觸摸大地,大地就溶化,地上所有的居民便都哀號,全地氾濫有如尼羅,退回有如埃及大河。祂在高天建造了樓閣,在地上奠定了穹蒼,召海水傾流於地面,祂名叫『雅威』。」(九5-6)

在以民充軍或被放逐的時期(587-538 BC),先知須面對新的挑戰:巴比倫的神瑪爾杜克(Marduk)似乎比以色列人的神雅威更大,更有能力。這時所謂的第二依撒意亞(依四十─五十五)發揮了一種雙面神學:一方面嘲笑偶像的虛幻:有耳不能聽,有眼不能見,有口不能言;另一方面力言以民的神雅威是創造宇宙及人類的主宰:「『你們把我同誰比擬呢?要我與誰相似呢?』聖者如此說。你們舉目向上,看看是誰造了這些呢?是祂按照數目展開了祂的萬軍,按照次序一一點名,在這強而有力和威能者前,沒有一個敢缺席的。」(依四十25-26)

四、智慧書

《箴言》是一部古老的智慧書,蒐集了智王撒羅滿的許多名言名句(箴十1─卄二16;卄五─卄九)。不過第一到第九章是晚期的作品。《箴言》八章22-31節把智慧說成上主造世的技師,逐步走向聖言造世救世的神學。究竟如何,還得等新約進一步的啟示。不過箴八22-31的這段話,在新約來臨以後,卻成了降生為人的天主聖言、耶穌基督的畫像:
     
上主自始即拿我作他行動的起始,作他作為的開端;大地還沒有形成以前,我已受生;山嶽還沒有奠定、丘陵還沒有存在以前,我已受生。那時,上主還沒有創造大地、原野、和世上土壤的原質;當他建立高天時,我已在場;當他在深淵之上劃出穹蒼時,當他上使穹蒼穩立,下使淵源固定時,當他為滄海劃定界線,令水不要越境,給大地奠定基礎時,我已在祂身旁,充作技師。那時,我天天是祂的喜悅,不斷在祂前歡躍,歡躍於塵寰之間,樂與世人共處。

  在四福音書的脈絡裡讀最後的四句話:「那時我天天是祂的喜悅,不斷在祂前歡躍,歡躍於塵寰之間,樂與世人共處。」不難體會,這四句話的確是耶穌基督畫像的一個縮影:他與父的關係(前兩句),他與世界的關係(第三句),他與人的關係(第四句)。四句話前面的一大段話,都在講聖言在創造宇宙時的角色,是創世紀第一章的一種回應。

      《約伯書》第卄八章23-27這五節描述真正的智慧,只在天主那裡可以找得到,而這智慧在宇宙中顯露出來:「唯獨天主認識她(智慧)的道路,知道她的處所。因為唯有祂觀察地極,俯視天下的一切。當祂劃定風的重量,規定水的定量,釐定下雨的季節,規定雷電的路線時,祂已見了她,講述了她,立定了她,考察了她。」最後第28節向人交代,如何可以找到智慧:「看,敬畏上主,就是智慧;遠離邪惡,就是明智。」

五、聖詠集

蒐集了一百五十首各種詩歌的《聖詠集》自成一類,是聖經的一大特色。人不單震攝於造物主的偉大,驚嘆祂創造的千奇百怪,還與造物主(天主)交談對話,稱之為上主(即離人很近的主宰)。聖詠集裡有很多讚頌、呼求、感謝造物主的詩篇,最有震撼力的是第八首:「上主,我們的天主!你的名在普世何其美妙,你的尊榮在天上彰明閃耀!」和第19首:「高天陳述天主的光榮。」

        讚美造物主的最長聖詠是第104篇。「天主的工程中最偉大的一個是造世,這也是救恩史的第一幕。以色列得自亞巴郎在美索不大米亞的傳統,一開始就相信天主的造世(創十四19及創二)。但造世的主題在天主子民的祈禱中占其應有的地位是放逐時期的事。聖詠集裡有簡短的天主造世的句子(如詠卄四2九五5一一五15一二一2等),也有整篇講述天主造世的聖詠。」就是共有三十四節的聖詠第104首。。

我們在此不妨欣賞一下詩人如何從多方面讚美造物主:
     
      1-4節:自請讚頌天界的上主
我的心靈,請讚頌上主,上主,我的天主,禰何其偉大!
      禰穿戴著尊榮和威嚴,身披著光明,輝煌燦爛!
      大水之上建築了宮殿;禰以雲彩做為戰車,乘作風翼,到處飛馳。
      禰以暴風做為使者。以火焰作禰的隨員。

     5-12節:大地和山水
你奠定大地在基礎上,使它永不致搖盪。
你使海洋覆蓋了地面,使洪水淹沒了群山。
      你一斥責,洪水立刻逃走,你一鳴雷,大水畏縮、倒流。
      大水漫過山嶺,流入峽谷,匯集到你指定之處;
      你劃定了界線,不讓大水越過,免得大地重被淹沒。
      你使泉水流入河川,蜿蜒奔流群山之間,使野獸得到水喝,野豬也得以解渴。

      13-18:水土養活人和禽獸
你使飛鳥棲息在水旁,往來枝頭,婉轉歌唱。
你從高天灌溉群山田野,大地飽受你的恩澤。
你使青草滋生,飼養牲畜,使蔬菜生長,供人食物,使大地生出五穀;
你以美酒舒暢人心,以香膏潤澤人身,以食糧強化心神。
上主的樹木得到充分的潤澤,還有祂所種植的黎巴嫩香柏;
飛鳥在枝頭搭巢,白鶴在樹上築窩。
高山為羚羊的住所,岩石作野兔的洞穴。

19-23節:日月運行與地上的生命
你造月亮以定月份,太陽也自知西沉。
你造黑暗,才有夜晚,林中的百獸四出流竄。
幼獅咆哮尋覓獵物,向天主要求食物;
旭日東升,各自逃逸,回到洞裡,安然休息。
人們出外謀生,勞碌直到黃昏。   

24-30:海陸生命都靠造物主的恩賜
上主,你的工程多采多姿,萬有都是你的果實,你的受造物充滿了大地。
汪洋大海一望無際,其中水族不可勝數,大小生物浮游不息。
船隻在海裡往來航行,你造的魚類戲遊其中。
一切生物都賴你扶助,等你按時賜下食物。
你賜以食物,牠們就會收集,你張開手來,牠們就得飽食。
你轉面不顧,牠們便驚惶失措,你若收回牠們的氣息,牠們就會歸於灰土。
你一噓氣,萬物化生,並使大地煥然一新。

31-34節:詩人對大地、對自己及惡人的期盼
願上主的光榮永世常存,願上主喜愛自己的工程!
  祂俯視大地,大地即刻顫抖,祂觸摸群山,群山立即冒煙。
  我一息尚存,就要歌頌上主,要終身讚揚我的天主。
願我的默禱蒙上主喜悅,我將要因上主而歡樂。
願罪人由地上絕跡,惡人不復存在,我的心靈,你要歌頌上主。
第三節 新約的生命歸宿說

     新約與舊約的關係是前者完成後者:舊約是預象、預言,新約是二者的實現;舊約始講天、地、人的存在,新約論說三者將達到什麼境界。關於生命更是如此。舊約有關生命的來源已說得夠豐富,夠深入。新約對生命的歸宿(不是結束)又有何交代呢?在此,我們可分耶穌、保祿、若望三個層次來看。

一、耶穌的生命觀

四部福音書中,耶穌講論生命可分三個步驟:馬太和馬可說,耶穌宣講天國或天主的國,這個國度在今世努力實行天主的旨意(爾旨承行於地如於天焉),今生結束後,會進入來生的天主國裡去(「善良而忠信的僕人,進入你主人的福樂吧!」(太卄五21、23)第二步是路加。路加當然也講今世的天國:「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路六20)但他更著重來世的天國:「幾時,為了人子的緣故,人惱恨你們……以你們的名字為可惡的……你們才是有福的。在那一天,你們歡喜踴躍吧!看,你們的賞報在天上是豐厚的。」(路六22-23)

     若望福音是第三步,而有兩個面向。一是若望不講天國,卻講永生。「天主的國」在若望福音中只出現一次,就是耶穌跟尼苛德摩夜談時所說的第一句話:「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見到天主的國。」在尼苛德摩表示不解後,耶穌又說。「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若三3、5)以後就用「永生」代替了天國。永生的意義,耶穌在「大司祭的祈禱」開始時予以解釋:「父啊,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因為你曾賜給他權柄掌管眾生,使他把永生賜給你所賜給他的人。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若十七1-3和合本修訂版)這是若望福音中耶穌談生命的第一個面向。

     第二個面向是永生有其代價,且是很高的代價,這是耶穌在說自己是善牧時所說的:「我是羊的門……誰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賊來,無非是為偷竊、殺害、毀滅;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獲得更豐富的生命。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若十7-11)若望要告訴我們的,是耶穌不只講生命,講永生,還給人說出到達永生的路,就是他要走的十字苦路,直到死在十字架上。不過,十字架不是終點站。他的死而復生,重獲一個新生命,一個可以分享給所有信靠他的人的生命,才是要達到的目標。這已是基督信仰最大的中心奧跡,將由保祿宗徒宣講和發揮。

二、保祿的生命觀

保祿對生死有何看法?他自己用了兩句話作答:「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一21)怎樣去懂這兩句神秘的話?近處的上下文是本章(斐一)12-26節。這十五節經句是講保祿坐監時的心情。他認為監獄中的作證,使羅馬駐軍和其他的人都知道,他坐監是為了基督。大多數弟兄也因此依靠主,更敢講天主的道。然後保祿說:「這就是我所切慕、所渴望的:沒有一事能使我羞愧;反倒凡事放膽傳講,無論是生是死,總要讓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第20節和合本修訂版)這一節說出了保祿坐監的心情:他不知道是活著出監,或是死了被人抬出去,這時正好反省一下在基督內生活的意義所在。他終於發現,肉體的生或死,常和基督奧跡連在一起。基督徒的身體已被聖化(得前四2-4五23),已屬於基督(格前六12-20),因此,也參與基督的苦難、死亡和復活。

監獄書信是保祿生命末期(57-64年)寫的。他三次的傳教,第一次(45-49年)在小亞細亞拓荒,當然還沒有寫信。第二次(50-52年)在格林多時,於五十一年寫了第一封信《得前》,第三次福傳期間(53-58年)在厄弗所於五十六年寫了《格林多前後書》和《迦拉大書》。57到58年的冬天,保祿又在格林多(宗卄3格前十六6),在此寫了《羅馬書》。這樣,四封早期的書信都是在第三次傳教旅程中寫的。格前後及迦拉大書在厄弗所寫成,羅馬書在格林多寫成。

格前十分豐富的內容之一,是對復活生命的肯定,先是基督的復活,後是所有人的復活。「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最重要的就是:照聖經所說,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無論是我或是其他使徒,我們都如此傳,你們也都如此信了。既然我們傳基督是從死人中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就沒有復活了。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就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格前十五3-4、11-14和合本)最後的一幕是:「基督必須為王,直到把一切仇敵屈伏在祂的腳下。最後被毀滅的是死亡,因為天主使萬物都屈伏在祂腳下。萬物都屈服於他以後,子自己也要屈服於那使萬物屈伏於他的父(十五25-28)。

三、若望的生命觀

若望在他福音的隆重序言裡已說過:「太初有道,與天主偕;道即天主,自始與偕。微道無物,物因道生;天地萬物,資道以成。斯道之內,蘊有生命;生命即光,生靈所稟;光照冥冥,冥冥不領。道彌六合,締造乾坤;茫茫塵世,不識真君。道成人身,居我儕中;吾儕親睹,孔德之容。唯一聖子,無上光榮;妙寵真諦,充溢厥躬。」本文上段保祿書信所講的許多道理,在這序言裡,都可聽到簡短而有力的迴響。如果若望福音的序言對保祿書信如此,那麼對若望福音以外的其他若望著作(書信和默示錄)當然更加如此。若望福音序言(一1-18)是全部若望作品的序言,甚至可視為整本聖經的序言。

關於生命,若壹一1─4說得十分具體:「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看見了,現在又作見證,把原與父同在,並且向我們顯現過的那永遠的生命傳揚給你們∼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傳揚給你們,為要使你們也與我們共融,而我們的共融是與父和他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我把這些事寫給你們,使我們的喜樂得以滿足。」如何得以滿足,下面三1—3有答覆:你們看父賜給我們的是何等的慈愛,讓我們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現在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我們所知道的是:基督顯現的時候,我們會像他,因為我們將見到他的本相。凡對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是潔淨的一樣。」

「基督顯現的時候,我們會像他。」基督又將何時顯現並如何顯現呢?這就得看《默示錄》,聖經的最後一部書了。創世紀講造天造地,默示錄講新天新地。默示錄內容太大太多,無法多講,這裡只略提書中的主要角色:坐在寶座上的那一位(天父)、二十四名長老(代表十二族長和十二宗徒=新舊約教會)、四個活物(代表整個世界的生命)、羔羊及無數天使。

「我立刻被聖神感動,見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有一位坐在寶座上。寶座的周圍又有二十四個座位,上面坐著二十四位長老。寶座前點著七支火炬,就是上帝的七神。寶座的周圍,四邊有四個活物,遍體前後都長滿了眼睛。他們晝夜不住地說:聖哉!聖哉!聖哉!主∼全能的上帝:昔在、今在、以後永在!每逢四活物將榮耀、尊貴、感謝歸給那坐在寶座上、永永遠遠者的時候,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敬拜坐在寶座上活到永永遠遠的那一位。又把他們的冠冕放在寶座前,說:我們的主,我們的上帝,你配得榮耀、尊貴、權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萬物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存在。」(默四2-11)這是活物和長老們對造物主的歌頌。

「我又看見寶座和四個活物,以及長老之中有羔羊站著,像是被殺的。這羔羊前來,從坐在寶座上那位的右手中拿了書卷。他一拿了書卷,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著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他們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它的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支派、各語言、各民族、各邦國中買了人來,使他們歸於上帝,又使他們成為國民和祭司,歸於我們的上帝;他們將在地上執掌王權。』我又觀看,我聽見寶座和活物及長老的周圍有許多天使的聲音:他們的數目千千萬萬,大聲說:『被殺的羔羊配得權能、豐富、智慧、力量、尊貴、榮耀、頌讚。』」(默五6-12)這是活物及長老唱新歌讚頌救世主,無數天使與他們唱和。

「我又看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裡,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於坐在寶座上的那位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四活物就說:『阿門!』眾長老也俯伏敬拜。」(默五13-14)這是整個宇宙向造物主和救世主的大合唱。造物主在書首自稱:「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卡』(一8),救世主在書末也自稱:「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卡』,最初的和最末的,元始和終結。」(卄二13)生命的來源和歸宿只有在大合唱中,及造物主和救世主的肯定中可以體會而達到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