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王弼注校証
作  者╱
陳錫勇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學術專著
出版日期╱
2025/05/09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997-4
書  號╱
1BFG
頁  數╱
320
開  數╱
20K
定  價╱
480



按,老子,最好注本為王弼注,清、《四庫全書提要》云:「弼以老、莊說《易》,論者互有異同,至於解《老》則用其所長。故是注,詞義簡遠,妙得微契。《老子》注本,此為最古。」──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

封面書法題字:圓融源榮畫字

  今所見王弼注者,多以《老子道德經》名之,若《世說新語》凡語及王弼者唯以《老子》說之,而王弼注者乃《老子》而非《道德經》,清四庫館臣不能明之,而近人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因之。故其正文、注文多有相歧異者,又有後人見王弼注殘缺而妄補者。
  故作者據帛書本、郭店本《老子》參校《韓非子•解老•喻老》等,以正《老子》底本,然後能証王弼注之是非也。唯樓氏《校釋》為詳盡,故多據以為說,蓋首創者難為功也。自一九九九年著《老子校正》以來,凡所論者皆與《老子》相關之論文,今撰「《老子》王弼注校証」,是正底本、明是非,但求不誣古人,不誤今人也。
  
  本書分上、下篇,收錄《老子》八十篇章。各章架構為:一、《老子》原文;二、王弼注;三、作者校正王弼注。

陳錫勇
浙江省瑞安縣人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所退休教授
專著
《老子校正》
《老子釋疑》
《郭店楚簡老子論證》
《老子論集》
《石破天驚說老子》
合著
《老子釋義》(研究生陳雲英、張銓任、葉欣如作釋)
《歷代名著精選集:老子》(研究生吳甄婷導讀)

目錄
自序
前言

上篇
1.通行本第三十八章
2.通行本第三十九章
3.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4.通行本第四十章
5.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6.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7.通行本第四十四章
8.通行本第四十五章
9.通行本第四十六章
10.通行本第四十七章
11.通行本第四十八章
12.通行本第四十九章
13.通行本第五十章
14.通行本第五十一章
15.通行本第五十二章
16.通行本第五十三章
17.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18.通行本第五十五章
19.通行本第五十六章
20.通行本第五十七章
21.通行本第五十八章
22.通行本第五十九章
23.通行本第六十章
24.通行本第六十一章
25.通行本第六十二章
26.通行本第六十三章
27.通行本第六十四章
28.通行本第六十五章
29.通行本第六十六章
30.通行本第八十章
31.通行本第八十一章
32.通行本第六十七章
33.通行本第六十八章
34.通行本第六十九章
35.通行本第七十章
36.通行本第七十一章
37.通行本第七十二章
38.通行本第七十三章
39.通行本第七十四章
40.通行本第七十五章
41.通行本第七十六章
42.通行本第七十七章
43.通行本第七十八章
44.通行本第七十九章

下篇
45.通行本第一章
46.通行本第二章
47.通行本第三章
48.通行本第四章
49.通行本第五章
50.通行本第六章
51.通行本第七章
52.通行本第八章
53.通行本第九章
54.通行本第十章
55.通行本第十一章
56.通行本第十二章
57.通行本第十三章
58.通行本第十四章
59.通行本第十五章
60.通行本第十六章
61.通行本第十七、十八章
62.通行本第十九章
63.通行本第二十章
64.通行本第二十一章
65.通行本第二十四章
66.通行本第二十二章
67.通行本第二十三章
68.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69.通行本第二十六章
70.通行本第二十七章
71.通行本第二十八章
72.通行本第二十九章
73.通行本第三十章
74.通行本第三十一章
75.通行本第三十二章
76.通行本第三十三章
77.通行本第三十四章
78.通行本第三十五章
79.通行本第三十六章
80.通行本第三十七章

結語

道家哲學主幹說
諮商輔導學辭典
先秦道家哲學中
「自然」的理論
意義
黑格爾與《精神
現象學》
海德格與《存在
與時間》 (限
中國大陸以外地
區銷售)
結構式遊戲治療
技巧實務




1.通行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
  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物無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志)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己而用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
  是以【上德】,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

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
  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也。無不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

案:四庫館臣曰:「《永樂大典》此章以下缺注,張之象所錄王注,脫誤甚多。今無別本可校,姑仍舊文。」是本章至通行本第八十一章所著錄者乃張之象本王弼注也。然則,王弼當據正文作注,當先注「上德」、「下德」,而後注「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然今所見本妄乙「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二十四字於「『上德』,不求而得,不為而成,⋯⋯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之上,是錯亂王注先後次第。是後人見河上公本有「下德為之有以為」句,故妄乙者也,既衍此七字,又改下句「無不為」作「無以為」,然與下文同,故又改作「有以為」,是妄改也。此句當作「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也」,下接「無不為者,無所偏為也」。又奪「上德」二字,據下文例當補。
  此下接「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者,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據注,是王弼注本正文並無「下德為之」句,與《韓非子•解老》、帛書《老子》甲、乙本並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