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哲學中「自然」的理論意義
作  者╱
洪千雯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博碩論文書系列
出版日期╱
2025/04/22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990-1
書  號╱
1BFF
頁  數╱
360
開  數╱
20K
定  價╱
540



  本書探討先秦道家的「自然」思想,內容扎實、討論深入,並且能與學界相關研究做出對話。是目前有關先秦道家「自然」思想方面最完整加以討論的著作。——臺大哲學系系主任   林明照

  「自然」作為哲學範疇是始於先秦典籍。而《老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最高範疇,而老子雖然論及「自然」,但「自然」的定位為何?似乎仍有待釐清。

  「道」是老子學說的基石,自然主義則是老子學說的靈魂,離開了這兩個東西,我們就無從了解老子的思想。——前臺大哲學系教授   陳鼓應

  「自然」似乎應該有機會成為與「道」、「理」、「性」等概念同等重要的定位,但事實上卻沒有。本書因此嘗試論證「自然」為道家核心範疇同時闡釋其意義。擬分別就先秦《老子》、《莊子》、《文子》、《列子》、《黃帝四經》、《管子》、《鶡冠子》、《呂氏春秋》以及漢代《淮南子》等九本典籍進行探討,進而體現老學、莊學、黃老道家、稷下道家等思想體系中,「自然」始終居於先秦道家核心定位,並呈現其內蘊的哲學意涵。
※書籍推薦人
本書探討先秦道家的「自然」思想,內容扎實、討論深入,並且能與學界相關研究做出對話。是目前有關先秦道家「自然」思想方面最完整加以討論的著作。——臺大哲學系系主任   林明照

洪千雯(1969∼),女,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歷任長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高雄餐旅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道家哲學、老莊「人文自然」探究,擅長先秦兩漢經典文獻詮解、創作文學散文、翻譯古典詩作。曾榮獲臺大第九屆「哲學桂冠獎」生命教育組貳獎;全國語文競賽中學教師作文組全國賽第一名。

五南「博士論文書系列」出版例言
誌記—「博碩論文書系列」出版緣起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主題
第三節 研究步驟及方法
第四節 文獻回顧

第二章 先秦道家典籍涵攝「自然」引文之詮釋、關涉議題及範疇
第一節 先秦道家典籍涵攝「自然」引文之詮釋
第二節 先秦道家典籍「自然」之價值側重、範疇及演變脈絡
第三節 先秦道家八本文獻之「自然」義理型態

第三章 「自然」為道家核心範疇之檢視原則
第一節 《老子》「自然」之「表層結構具體解釋」
第二節 《老子》「自然」之「深層結構義理解釋」
第三節 《老子》「自然」之「整體結構真實解釋」
第四節 「自然」為核心範疇之檢視原則
第五節 「自然」為核心範疇之哲學向度

第四章  詮釋方法的反思及道法自然的存有連續性
第一節 「道」、「自然」的詮釋方法論反思
第二節 「道法自然」的存有連續性—「虛」、「實」之間的辯證運動歷程
第三節 「道法自然」的存有連續性—「道」、「氣」之間的即道即氣
第四節 「道法自然」的存有連續性—「道」、「物」之間的即道即物
第五節 依據道法自然的存有連續性探究道家存有論層次

第五章 「人法自然」與道心體證的開展
第一節 對身心執定、社會價值異化的反思與批判
第二節 由工夫至境界—「即身心雙修以言自然」的實踐進路
第三節 「自然」在實踐工夫中所體現的境界向度

第六章 「自然」的人文政治意義—無為
第一節 典範論概述
第二節 道家「無為」思想的四種典範
第三節 原始道家、黃老道家、稷下道家之「無為」典範的必要張力與範式轉換
第四節 「無為」的入世關懷

第七章 「自然」的倫理觀與氣論
第一節 「上德」的人文倫理意義
第二節 「自然」的倫理向度基礎模型以及入世關懷
第三節 氣論型態的自然觀—倫理向度如何可能的實踐基礎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道家「自然」研究之反思一:以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研究法」與「範疇解釋學」為例
第二節 道家「自然」研究之反思二:關於「自然」何以未能受到應有重視之原因探究
第三節 道家「自然」研究之反思三:關於人文自然與儒道對話
第四節 總結

參考書目

謝辭

道家哲學主幹說
諮商輔導學辭典
黑格爾與《精神
現象學》
海德格與《存在
與時間》 (限
中國大陸以外地
區銷售)
結構式遊戲治療
技巧實務
工商心理學導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論證「自然」為先秦道家核心範疇
  《老子》論及「自然」,是「自然」作為哲學範疇見於先秦典籍的開始。在《老子》思想體系中,「道」為最高範疇,然而「自然」的定位為何?似乎仍有待釐清。《老子》之後,道家繼續發展,對於《老子》思想有所承亦有所演變,學界依其各自側重的宗旨,而大致區分原始道家、戰國黃老道家、戰國稷下道家、秦漢黃老道家、漢末丹學道家、魏晉新道家等學術派別的分類,相關文本則有《莊子》、《黃帝四經》、《文子》、《鶡冠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老子河上公注》、王弼《老子注》等典籍。在這些文獻中,「自然」範疇不僅始終貫串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不同階段的道家典籍,「自然」的內涵也有所不同。筆者在此處所指之「不同」,是指藉由「自然」所體現的議題、承載的概念,皆因應文本主要側重的學術主張,而開展出日益豐富的意涵,也間接顯示道家各種派別的思想特質。
  那麼,是否可以假設:假如道家思想的發展流程始終與「自然」一主題並行,許多關鍵議題必須藉由它而得以成立,那麼「自然」是否可以定位為道家思想的「核心範疇」?而此核心範疇的哲學內涵又為何?此假設是否能得到證成?此即本論文主要的撰寫動機及問題意識所在。
  關於「自然」的定位,許多學者已經提出類似的關注。如陳鼓應提出:「『道』是老子學說的基石,自然主義則是老子學說的靈魂,離開了這兩個東西,我們就無從了解老子的思想。」劉笑敢更直言:「自然是老子哲學,也是道家哲學的中心價值。⋯⋯說自然是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也就是說自然是老子哲學所要強調的最重要的訊息(message)。」楊儒賓亦指出:「『自然』這個概念所以重要,一在它位居中國思想史上觀念叢的極高,甚至可以說是最高位置;一在它建構中國文化史各領域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筆者所以說『自然』居思想史上觀念叢的最高位置,並非緣於個人的解釋,而是自從《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王弼解釋『自然』為『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以來,『自然』就像道、太極、涅槃一般,被提升到理世界的高度。⋯⋯然而,這項位居『不可思議』層級的『自然』概念在歷史的發展卻不怎麼安居於形上的領域,它大生、廣生,四處蔓延,其詞語一再被表述,語義一再被創新。」
  綜觀以上學者所說, 「自然」似乎應該有機會成為與「道」、「理」、「性」等概念同等重要的定位,但事實上卻沒有。誠如楊儒賓所指出對於「自然」研究的現狀:「因為『自然』一詞重要而複雜,也因為學界對此詞語並沒有作太多澄清的工作,所以有必要重新解釋。⋯⋯這個領域需要開發。」 7 以上引文發表於2014年,亦即「自然」的探究領域需要開發,反映的尚是目前學界的近況。是以,筆者反思:設若「自然」在道家思想具有核心範疇的定位,為何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究其背後原因,正在於沒有運用適切的研究方法。
  循此反思,本書嘗試論證「自然」為道家核心範疇同時闡釋其意義。擬分別就先秦《老子》、《莊子》、《文子》、《列子》、《黃帝四經》、《管子》、《鶡冠子》、《呂氏春秋》,並旁及漢代《淮南子》之九本典籍為探究對象,進而體現老學、莊學、黃老道家、稷下道家的思想體系中,「自然」始終居於先秦道家核心範疇的定位,並呈現其內蘊的哲學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