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4.5★推薦 本世紀詮釋康德思想的最佳讀物
康德身處啟蒙時代的尾端,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被認為是對於現代歐洲思想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結合了歐陸的理性主義與英國的經驗主義,認為將經驗轉換成知識的範疇,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此想法一直是歐洲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思想主流之一。 康德的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不但為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奠定了基礎,也對十八世紀末以降的哲學發展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但原書並不容易閱讀,其艱深的用字與概念往往使讀者卻步。 本書作為《純粹理性批判》的當代導讀,其特色是圍繞著「先驗觀念論」這個核心,依照康德該書的順序闡明其中的種種論證。 本書深入淺出,相信讀者可藉本書一窺康德哲學之堂奧。
|
 薩巴斯丁.加納Sebastian Gardner
英國倫敦學院大學哲學系教授,劍橋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德國哲學、現象學與美學,近年也關注於薩德的研究。著作包括Sartre's Being and Nothingness、Art and Morality與Irrationality and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analysis。
|
※譯者簡介
劉育兆
劉育兆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博士。
|
序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形上學的問題 歷史背景:啟蒙運動及其問題 康德的生平 康德前批判時期的猶豫不決:無法放棄的形上學之夢 形上學是可能的嗎?(〈序言〉) 《批判》的架構
第二章 對象的可能性 批判的難題:康德寫給赫茲的信 對康德哲學的詮釋:分析式的和觀念論式的 關於實在的問題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三章 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導論〉) 康德對形上學問題的邏輯表述 綜合先天性:幾個反駁與其回應
第四章 對象的感性條件(〈感性論〉) 康德對認知的分析 經驗的感性形式:空間和時間 空間和時間作為先天直觀:康德的幾個論證 在〈分析論〉中的空間和時間
第五章 先驗觀念論 先驗觀念論的學說 先驗觀念論的特性 康德的存有論否定 〈感性論〉中對先驗觀念論的論證 傳德蘭堡的選項 〈背反〉中對先驗觀念論的論證
第六章 對象的概念性條件(〈分析論〉) 〈分析論〉的論證:關於方法的種種問題 思想與對象的關係:概念形式的先天性(〈先驗邏輯的理念〉) 思維的種種要素:範疇(〈發現所有知性的純粹概念的線索〉) 概念形式的先決條件和來源:主—客關係(〈先驗推證〉) 人類經驗的特定概念形式:因果上互動的實體 先驗論證、先驗觀念論與康德對懷疑論的回應 測量與模態(〈直觀的公理〉、〈知覺的預期〉、〈經驗性思維一般的設準〉) 超驗對象:本體的概念(〈所有一般對象區分為現象和本體的根據〉) 康德對萊布尼茲方法的批評(〈歧義〉)
第七章 不可知的對象(〈辯證論〉) 超越真理之國度 先驗幻象:理性關於無條件者的理念 理性是規制性的(〈辯證論〉的〈附錄〉) 超驗形上學的幾個辯證式推論(〈誤推〉、〈背反〉、〈純粹理性的理想〉) 〈辯證論〉中的先驗觀念論I:對理論理性矛盾的解消(〈背反〉、〈自律〉) 〈辯證論〉中的先驗觀念論Ⅱ:權宜的智性世界(〈背反〉、〈自律〉、〈純粹理性的理念〉) 康德的解構性成就
第八章 先驗觀念論的意義 康德的經驗實在論:顯象的本性 物自身的存在 物自身與顯象 不自我的先驗觀念性 進入,且待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之內
第九章 完整的批判體系(〈純粹理性的法規〉) 「我應該做什麼?」道德法則 「我可以希望什麼?」從道德到向上帝 理性的統一性與種種目的
第十章 對《批判》的接納及其影響 對《批判》的隨即採納 絕對觀念論: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 叔本華 康德和二十世紀的哲學
註釋 參考書目 中英譯名對照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