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
作  者╱
黎建球編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哲學系列
出版日期╱
2017/09/14   (2版 3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7257-6
書  號╱
1BX3
頁  數╱
496
開  數╱
25K
定  價╱
480


  人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掌舵,但需要先做些準備。本書旨在探討人生各個面向的議題,學習哲學家的睿智,並運用哲學的思維方式對人生的問題加以省思與探究,使人能夠完善而成熟地面對人生各種處境。
  本書內容分為「人生哲學基本問題」、「常見的人生問題」及「多元的人生觀」三大部分。每主題先以問題讓大家來思考人生議題,再以哲學的方式談論人生問題,並提出實際案例,使讀者更能具體掌握哲學思維如何應用在人生問題上,每主題最後更附上寓言小故事,希望讀者能獲得更進一步的啟發思考。

黎建球
現職:輔仁大學校長、哲學系專任教授
學歷:輔仁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博士
經歷:輔仁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
   輔仁大學哲學系專任講師
代表著作:《人生哲學問題叢錄》
     《倫理道德》
     《中西二百位哲學家》

第一部分 人生哲學基本問題
第一章 人生  ○○九
第二章 人性  ○二三
第三章 人格  ○三三
第四章 理想  ○四三
第五章 創造  ○五三
第六章 自由  ○六三
第七章 和諧  ○七五
第八章 修養  ○八七
第九章 審美  ○九七
第十章 意境  一○七
第十一章 德行  一一九
第十二章 道德  一二九
第十三章 良心  一四一
第十四章 命運  一五三
第十五章 信仰  一六三
第十六章 宗教  一七三

第二部分 常見的人生問題
第十七章 同居試婚  一八七
第十八章 離婚  一九七
第十九章 墮胎  二○九
第二十章 自殺  二一九
第二十一章 安樂死  二二九
第二十二章 責任  二三九
第二十三章 孝順  二四九
第二十四章 痛苦  二五九
第二十五章 性情  二六七
第二十六章 欲望  二七九
第二十七章 溝通  二九一
第二十八章 過得快樂  三○三
第二十九章 自處困難  三一三
第三十 章 面對孤獨  三二五
第三十一章 真與假  三三七
第三十二章 善與惡  三五一
第三十三章 義與利  三六三
第三十四章 美與醜  三七三
第三十五章 聖與聖人  三八三

第三部分 多元的人生觀
第三十六章 功利主義  三九七
第三十七章 實用主義  四○九
第三十八章 實證主義  四二一
第三十九章 快樂主義  四三三
第四十章  進化主義  四四五
第四十一章 法律主義  四五九
第四十二章 自由主義  四七一
第四十三章 良知說  四八三

試閱


道家哲學主幹說
諮商輔導學辭典
先秦道家哲學中
「自然」的理論
意義
黑格爾與《精神
現象學》
海德格與《存在
與時間》 (限
中國大陸以外地
區銷售)
結構式遊戲治療
技巧實務




1 人生
思考人生問題
問題一、何謂人生?
問題二、人生是否僅止於在世的一段日子,死後就不再有生,也不再有意義?
問題三、某哲學家說:「人突然地被投擲在時代的洪流中,既不知時間的源頭,也不知時間的終結。」那麼,人生豈不是成了荒謬的結果了嗎?
問題四、人為什麼要為他人而活?若能為自己而活,豈不是最好的人生?最好的自我表現嗎?
問題五、柏拉圖說:「人的靈魂降到肉體來受罪。」如此一來,人生豈不是成了一個痛苦的人生嗎?
問題六、人生為什麼要受苦、要奮鬥呢?如果人生沒有苦、沒有奮鬥,豈不是太完美?
問題七、人生為什麼一定要有目的呢?如果沒有目的多好,人是否就不會成為目的的奴隸了?
問題八、人生要自己創造,但人一生受他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根本很少能有自己的主見,這是否意謂著沒有人生?
問題九、許多人在歌頌、讚美人生,另有許多人在咒罵人生,人生究竟是好還是壞?值不值得為人生奮鬥努力呢?我對人生究竟要持何種態度?作何種的選擇呢?
案例
德蕾莎修女2出生於阿爾巴尼亞,十二歲時立下志願要到世界各地從事傳教。十八歲時,正式成為天主教修會修女。三十六歲時,她在火車上突然感覺到天主的召喚,感覺到天主要她離開安穩的教書生活,為可憐的人服務。後來她在貧民區為失學的兒童辦了一所露天學校,雖然基金不充裕,但她的善行感動了許多人一起奉獻。四十二歲時,修女開始為瀕死窮人服務,領回那些在水溝邊、垃圾堆、馬路旁奄奄一息者,給予適當的照顧,讓這些人得到溫暖和安慰,可以平靜安祥地閉目安息,後來也加入救助麻瘋病患的工作。六十七歲時,開始救治有藥癮的人、娼妓和受虐婦女。七十五歲時協助照顧愛滋病患直到八十七歲蒙主召逝,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二○○三年十月破例把德蕾莎修女列入了真福名單3。德雷莎修女一生都是在為這些一貧如洗、被遺棄的人服務。
德蕾莎修女曾說:「很多人都想要追求卓越,但很少人知道卓越就是愛。」她又說:「在別人的需求中看到自己的責任。」
資料來源: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4&cad=rja&ved=0CE
wQFjAD&url=http%3A%2F%2Flife.edu.tw%2Fa%2Fdata%2Fa%2FA000000227%2FA
000000227.doc&ei=9ZbeUPTzCYnbkgXN2YDwAQ&usg=AFQjCNFpeoGW9I4nCH_J
7UYbWjNC3jrmJQ&sig2=AMvqmzcGW-vvMFzGmY0klw
□討論人生問題
何謂人生?人生不只是包括了人的生活和人的生命,也包括了人性。「性」字在我國書經中,也可以當做生的意思,最早「性」字的出現,是指明草木之生,後來,也可以指動物及人之生,甚至還可以指出人的方向及人的目的。因此,人生可以包括人的生命、人的生活及人的方向三重意義,現依序敘述如下:
一、人的生命
生命就自然因素來說,乃是維持生物生存的基本要素。人或生物,若無生命,則不能生存於世間,也不可能有活動;沒有活動,生命的意義就喪失了。因此,生命乃是維持人生存的基本要素,但生命不能只局限於個人或種族的生存而已,必須正視生命的內在意義,人才不會感到生命的空虛,也才不會感到人生的荒謬。
生命從其內在意義來看,是由精神和物質二者結合而成,如果一個人只有物質而沒有精神,就如同禽獸一樣,不可能有完全合乎人的生活;同樣地,一個人如果只有精神而沒有物質,那也不是人,而是神,因為人必須是精神與物質二者的綜合,人才會有屬於人的問題,不然,神的問題、禽獸的問題,又能對我們人有何幫助呢?如同齊克果(Kierkegaard,一八一三至一八五五年)在他的《憂懼的概念》中所說,就是因為人是由精神與物質二者所綜合的,人才會有憂懼,人也才會考慮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未來以及自己的理想,也因為有這些,人的憂懼、奮鬥之心,才能油然而生。
既然,人的生命是由精神與物質二者所構成,所以人在物質生命中,必須仰賴於萬物的資源,以維持生命的發展。同樣地,在人的精神生命中,如果沒有精神食糧來維持精神生命的生存,精神會死亡,人也會枯萎。常有許多物質條件很豐富的人,卻活得不快樂,之所以覺得活不下去,就是因為精神生命沒有得到給養。而精神生命的給養是什麼呢?從其大者而言,就是一個人的理想,從其小者而言,就是知識與操守。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其精神生命就等於死亡,一個沒有知識與操守的人,其精神生命也將日漸枯萎。因此,要使生命獲得更完美的發展,就必須在物質與精神二方面都獲得良好的基礎。
二、人的生活
生活的目的不只是要使自己活得更好,也要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所謂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就是要增加、改善及更進步。我們所了解的生活是一種活動狀態,這種活動也是生命的一種表現。
生活既然不是靜止的,就要求不斷的進步。而且不只是要求外在生活的滿意,因為除了外在部分,生活還有內在的部分,也可以說是分為精神的與物質的生活。從內在與外在來說,內在的生活就是一個人在面對自己時,處理自己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是經過思考之後所得的結果;外在的生活就是根據這些內在的反省思考之後,所產生的具體行為。內在的生活可以說全是精神生活,外在生活則可以有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二者。
內在生活既然全是精神生活,則其思考與反省的對象是否就全是抽象性的呢?未必盡然。內在生活的對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體的。例如:當我們思念一個人時,不但可以有具體的對象,也可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這不只是因為內在生活具有抽象化的能力,也因為在我們思考與反省的機會中,我們有能力使具體的對象變得普遍化。這種普遍化的過程或結果,我們就可稱之為抽象。當想念一個人時,我們常可以將那些具體的容貌、聲音、動作等形象,呈現於我們腦海中,因為這些具體的形象,使得我們有能力思考及反省,但我們也可能因為年代久遠,思念中的具體形象逐漸消失,或無法記憶,或失卻印象而沒有具體形象,只能記住其中的特質,然後逐漸將這些特質變成個人追求此種型態的標準,就成了抽象的思考。因此,在內在生活中,不論是具體的或抽象的思考與反省皆是一種精神上的生活型態。
至於外在的生活,所以有物質與精神二種表現,乃是因為行為表現方式的結果。行為的表現可以有語言、動作等。當我們內在的精神生活經由反省及思考之後,要將這些反省與思考的內容表現出來時,就成了外在的型態。當向別人詢問某些事時,是藉著語言及動作來加以表現,語言及動作可以表現一種物質的需求,呈現一種精神的渴望。這些需求及渴望如果施之於生活中,就成了物質與精神的生活。物質與精神的生活,有時可以互相融合,不分彼此,但有時也可以分門別類,互不相涉;有時要區分兩者是相當困難。現代行為科學雖然發達,但也不能完全解決人類思念的問題。因此,如孟子所說的:「存心養氣」(《孟子•盡心上》),常可以在生活中,幫助我們達到一個表裡如一的人的生活。
人生活的目的,就在於使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達到一個滿意的生活程度,不但是使自己,也在使他人滿意。滿意生活的內容則在精神與物質、內在與外在、現實與抽象中,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因此,生活的目的,不但是在增進個人的生活近於滿意的程度,也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使之共同近於人類全體皆滿意的生活,這才是人的生活的目的,以及所希望的結果。事實上,人的生活,只要人努力於改進自己的生活,則群體的生活自然也就易於獲致完美的結果。
三、人的方向
方向,是指向一個目標,也是指向一種目的。人的方向,就是在指明一個目標、一個目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方向就是成長,使自己更完滿。而人的方向是什麼?人的目的是什麼?人生下來會毫無目的嗎?我們都知道《天地一沙鷗》一書中的主角岳納珊,牠認清一隻海鷗的方向不只是營營於啄食海中的小魚,而是如何使特性發揮到極致,因此,牠去學習飛行,設法使牠的飛翔技巧達到最完美的境地,但,達到飛翔最完美境地是不是就是海鷗岳納珊的方向呢?當然不是,牠的方向、目的是在學習了完美的飛翔技巧之後,以此技巧帶給鷗群一個高超的意境,同時,在這一個高超的意境之下,產生雄闊的壯志。換言之,就是希望以牠所學習到的飛翔技巧,能提升鷗群的品質,所以,海鷗岳納珊的方向,不是去學習飛翔技巧,而是在提升鷗群的理想境界,至於飛翔技巧只是幫助牠達到提升鷗群理想境界的一些方法、一些工具而已。
同樣地,人的方向應當不只是止於現實的生活。莊子說:「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就是明白告訴我們,人生在世,都是在學習,但學習不能只是一個人的方向,如果只有學習,而沒有方向,則生命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就如同在學校求學一樣,學校的教育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其目的、方向,乃是希望我們在離開學校之後,能在社會中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社會中堅,不是從此就不學習。凡在生活中不學習的人,就如同那些鷗群,營營於追啄海中的小魚一樣,終究不能盡好一個人的責任。同樣地,在學習中卻學不到生活方向的人,就如同瞎了眼的野馬一樣,不知個人身處何地,要往那裡走。因此,有方向的人,就像看清了路線的人,可以安穩、踏實地往前進。方向就是告訴人,不能以這數十年的有涯生命作為人生意義的全部準繩,而應以無涯的、無限的、不朽的、永恆的生命,作為人生意義的歸趨,不然,人的方向就會有所缺失。
人的方向,既如前述,要有一個不朽的生命作為人生的歸趨,但在環顧人生的環境之後,我們似乎看不到何處有不朽的生命。雖然前人說過有三不朽,可是這不朽,有時似乎也不能作為不朽生命的充分解釋,因為這三不朽,似乎是在替聖人塑像,至於我們凡人如何達到不朽的生命?在我們觀察宇宙現象之後,我們得知,不朽的生命可以在精神生命中發覺,這種精神生命事實上就是一種宗教精神的生命。宗教精神,不只是尋求個人死後的「淨土」、「天堂」,也在為人類的方向找到一個更高超的、更合符人生意義的結果。宗教常被人誤解為迷信權威,崇拜偶像的愚人寶物,但事實上,真正的宗教不只是關心個人生死禍福,更是以天下為己任,希望全體人類都能獲得永恆而豐富的生命精神。所以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為使人類獲得更豐富而永恆的生命,犧牲個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耶穌基督為人類釘死在十字架上,這種救世濟世的精神與態度就是生命永恆的表現。
人的生命既是如此的短暫,人的方向自然不能依賴於現世的短暫生命,只有從精神生命中獲取精神生活,方向才能有意義。這種意義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也只有在積極而主動的生活於精神生命中,人生才有方向、才有意義。
□面對人生問題
人生,不是只看其無可奈何的一面,人生真正的意義,乃是在我們明瞭人生的無奈之後,積極而主動地去尋求那些可為的、可以努力的目標。所以,凡是只看重人生不可為的、無奈的一面的態度者,都皆不可取。人生之所以可貴,就在明知其不可為而仍然為之,如此方能開創人生的遠景,發揚人性的光輝。
寓言
不可重覆的
我們平時認為的許多草稿,其實就已經是人生的答案卷─無法更改。有一位學生學習書法,用廢舊報紙練字多年,可是自己一直沒有大的進步,老師告訴他:「如果你用最好的紙來寫,可能會寫得更好。」
從此以後,這位學生就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果然,寫字大有長進。問其原因,老師說,因為你用舊報紙寫字的時候,總是在打草稿,即使寫得不好也無所謂,以後還有機會,所以就不能完全專心;而用最好的紙,你就會感覺紙張及機會的珍貴,有一種很正式的感覺,從而也就比平常練習時更加專心致志,用心去寫,所以字也就能夠寫好。
資料來源:http://www.mpm.com.tw/wise/truth/1369.html
注 釋
註1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生於一八二八年九月九日,卒於一九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為俄國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其創作背景正值俄羅斯戰亂時期,政治局勢不穩定且言論受到箝制,直接批評政府可能導致禍害上身,因此許多知識分子開始藉由小說及文學創作發聲,將思想投注於作品當中,藉以影射並同時批判社會現況。其代表作品有《戰爭與和平》(Война и мир,一八六五至一八六九)、《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一八七五至一八七七)和《復活》(Воскресение,一八九九),這幾部作品被視作經典的長篇小說,而托爾斯泰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資料來源: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0&cad=rja&ved=0CGsQFjAJOAo&url=http%3A%2F%2Fwww.pac.nctu.edu.tw%2Ffiles%2Fevent%2Freading-lecture.doc&ei=LJveUOy8Go7PkgXm6IGgAQ&usg=AFQjCNHORaEallHLzqmsuUbShPCVQFu0gA&sig2=NPqOswMak7YG6d2hVhRVZQ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97%E5%A4%AB%C2%B7%E6%89%98%E7%88%
BE%E6%96%AF%E6%B3%B0
註2 真福加爾各答的德蕾莎(Teresa of Calcutta)原名為艾格尼絲•剛察•博亞丘(Agnes Gonxha Bojaxhiu),生於一九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卒於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為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家,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於一九七九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二○○三年羅馬天主教教廷將她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單,德蕾莎修女也有「加爾各答的天使」的美譽。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8%95%BE%E8%8E%8E%E4%BF%AE%E5%A5%B3
註3 宣福禮(beatification),又稱為宣福、列福、列福式,是天主教教會追封已過世者的一種儀式,用意在於尊崇其德行、信仰足以升上天堂。它是封聖的第三個階位。經過宣福的人,就可以享有真福者、或真福品(Blessed)的稱號,其位階僅次於聖人。天主教徒相信,以真福者的名號禱告,真福者將會為你向天主代禱,會有更好的成效。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7%A6%8F
2 人性
思考人生問題
問題一、何謂人性?
問題二、人性是善的?
問題三、人性中有沒有後天影響的成分呢?
問題四、人性可以決定人的一生?
問題五、人性有那些特質?
問題六、人性的特質決定了人的優缺點?
問題七、人性是否就是命運?
問題八、人性和倫理的關係如何?
問題九、人性的目的何在?
問題十、如何能使自己的一生和人性得到最好的配合?
案例
金門掉iPad順利尋回 失主難忘臺灣人熱情
中國知名作家韓寒日前來臺,不慎在計程車上遺失手機,結果遇上好心運將將手機送回飯店!無獨有偶,日本觀光客小林八日前往金門觀光旅遊,未料在投宿的旅社遺失iPad,透過警員和民宿老闆的協力合作,短短兩天迅速找回。小林說,臺灣人的熱情實在讓他印象深刻,決定帶著感恩的心和美好回憶,延續下一站的臺灣之旅。
資料來源: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513/46109.htm?from=fb_et_news
□討論人生問題
人性對於人生哲學,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許多人以為,人性的善惡決定了人生,因為不論如何努力,人性已經左右了你的未來去向,因此就產生了許多消極的思想。但,事實上,人性真的確實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並決定人的未來嗎?
姑且先放下歷史上各種對人性不同的主張,直接探討其成因及內涵吧!
人性,從字面上來說,就是人生而具有的特質或稟賦。而特質和稟賦可分成二類,一是從人與其他非人類的特質差異來說,一是從個人與他人所有的特質差異來說。
第一類的差異,人的特質是人有理性、能反省、會判斷,能衡量自己的處境,能改變自己的處境。因此,從人性的觀點來看,人優於其他動物,人可以創造命運、建立未來,本著這一份特質,達到人的目的。但是人有這些優於其他動物的特質,人仍是動物,必要受制於動物的有限性。因此,人性乃同時具有動物性及理性,也就是物質與精神。人的精神渴望超越人的有限性,建立理想;但物質性卻使得理想不能不建立在實際的事務上,不能不受人身的限制,成為有限。由於理想與實際不能協調,因此,矛盾性和憂懼感油然而生。這些消極性的看法,雖在意志消沉時,給人一些莫可奈何的阻力,但只要肯堅持理想與朝著原則前進,仍可以渡過難關。因此,從第一類差異來說,人性是一種躍升,是一種攀爬,將這種向上利他的衝動,發揮行為,顯示其尊嚴。
人性有向上利他的衝動,藉著這衝力達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目的。由這層面來看,人性是本善,其善是先天的稟賦,之所以有惡,不是因為故意行惡,而是因為沒有發揮這衝力,只屈就於動物性層面,盡其本能而已。因此,善惡從這一個觀點來看,盡動物性本能是惡,能發揮人的性的有其衝力就是善,這種善惡的論據,不只是從倫理的層次來探討,而是更進一步由認識的層次來探討。
從第二類差異來說,每一個人的特質不一,所造就的個人不同,儘管每一個人有不同,基礎點卻是相同的,即是人的動物性及理性而已。每一個人在實現動物性及理性的不同程度,顯現出每個人不同的特質。因此,從第二類的差異來說,只有程度上的差異,而無根本的不同;這些程度上的差異是來自於種族、教育、環境的不同,基本上,向上利他的衝動是共有的。由於衝動,對於人格的高尚要求,也是必然的。之所以每個人的特質不一,乃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由其基本來說,在此第二類差異中,人性仍是善的,仍是一位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恭敬之心」的人,他和別人的差異並不在這個基點上的不同,而是在其使用的方法及程度上的不同。
話雖如此,但為什麼會有惡的表現呢?動物性的本能都是惡的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二方面來說,一是人並非其他動物,雖然人有動物的部分,但人的理性已使人脫離了動物的層次,走向更能發揮人性、減低獸性的層次。若事事以動物性來指稱人,對人是不公平,就如同一個人由困厄的環境中奮鬥出一條光明的路途,雖仍不能忘懷過去的艱辛,但更應正視的是他目前該努力掌握現在所擁有的。若凡事以他的過去來阻扼對未來的努力,是對他現在的一種不尊重。因此,一個人記取他隨時會向下沉淪的可能,隨時奮發努力向上,盡量減低動物的本能,發揮人性,達到神性,才是人所當正視的。在這層意義上,動物性的本能已被認定為並不適合人的發展和需要。人是經由獸性,經過人性,達到神性的目的,以這三個層次來比較,神性當然是最好的,獸性當然是不好的,說獸性是不好的,乃是從比較的意義上來說的。
從第二個意義來說,動物的本能只是使我們去適應生活的環境與條件而已,對於如何去創造生活,建立生命層次的意義,則力有未逮。假如人只是一個動物,則人對這種生活方式,不會考慮作任何的改變,該冬眠的冬眠、該南移的南移,但人畢竟和動物不同,不能滿足於這些適應生活的能力,人不只是要去適應,還要去創造人的生活並改善生活。因此,從要求的程度上來說,人性是要求完美,動物性只是要求適應,在被動適應與主動創造間來比較,適應自然是不如創造。所以,動物性的本能,就動物來說,是好的,但就人的需要來說,動物性的本能不能滿足人的要求,人對自己的要求,已超越了動物性本能,而趨向於完美。
既然人趨向完美,也就是「消滅獸性,發生神性」,該如何去發生神性?吾人以為,鬥爭是獸性的表現,互助是人性的動力根源,仁愛則是達到神性的方法,因此,要發生神性,就要使用仁愛的方法來建立我們的人格及世界。但又該如何用仁愛的方法?
吾人認為,親親、仁民、愛物為表達人性中仁愛的適切方法,也是最能適切說明人格建立的方法。
親親,就是對待自己的父母兄弟等親人的方法。中國倫理中所謂的孝悌、友恭、慈惠等都是仁愛方法的表現,一個人對自己的親人能適當地表達愛,就能使自己生活的環境達到和諧、快樂,也會使自己有幸福的感覺。所以,從人性的基本方向說,親親是表達仁愛方法的第一個層面也是首要的層面。。
親親雖然是表達人性的第一個層面,但由於人人有向上利他的衝動,因此,不能只及於親親而已,如只及於親親,則人性的基本渴望必然不會獲得滿足,必須由親親出發,而達於外,《中庸》:「誠於中而形於外。」《禮記˙禮運》:「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指明在親親之後,必須還有仁民,人類社會的目的才算達成。
從人性的更高層面來看,人類社會的目的雖然達成,但人類的理想、人性的意義並未因此而得到最完美的發展,必須由親親而仁民,由仁民而愛物,才算是人性的最完美發展,人類的理想方才達成,而所謂的愛物,不僅是用物,也是惜物、應物,才能達成〈禮運篇〉所謂的「貨惡其棄於地也,不怕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的理想境界。
□面對人生問題
從人生哲學的觀點來討論人生哲學,與探討人性論不一樣,不只是述說其分類,評論其好壞,而是要探討人性的本源及對人的影響,以及在面對這種影響時,我們所應採取的態度。我們正視人性中的積極面,去發揚它,我們也面對人性中的消極面,去改正它,這一切都為了一個理想─相信人是可以從鬥爭中的獸性進化到互助的人性,更可由互助的人性發展為仁愛的神性,而進入理想大同世界。
寓言
楚王的寬容
有一次,楚莊王因打了大勝仗,十分高興,便在宮中擺設盛大晚宴,招待群臣。楚王興致高昂,便請自己最寵愛的妃子許姬,輪流替群臣斟酒助興。
忽然一陣大風吹進宮中,蠟燭被風吹滅,宮中立刻漆黑一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許姬的衣袖想要親近她。許姬便順手拔下那人的帽纓並趕快掙脫離開,然後許姬來在莊王身邊,告訴莊王說:「有人想趁黑調戲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纓,請大王快吩咐點燈,看誰沒有帽纓就把他抓起來。」
然而莊王卻說:「各位,今天寡人請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盡興,請大家把帽纓拔掉。」於是群臣拔掉自己的帽纓,莊王再命人重新點亮蠟燭,宮中一片歡笑,眾人盡歡而散。
三年後,晉國侵犯楚國,楚莊王親自帶兵迎戰。交戰中,莊王發現自己軍中有一員將官,總是奮不顧身,奮勇殺敵。眾將士也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鬥志高昂。楚軍因此大勝回朝。
戰後,楚莊王把那位將官找來,問他:「寡人平日好像並未對你有什麼特殊好處,為什麼你如此冒死奮戰呢?」
將官跪在莊王階前,低頭頭回答說:「三年前,臣在酒後失禮,本該處死,可是大王不僅沒有追究、問罪,反而還設法保全我的面子,臣深深感動。對大王的恩德牢記在心。從那時起,我就時刻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來報答大王的恩德。這次上戰場,正是我立功報恩的機會,就算是戰死也在所不辭。大王,臣就是三年前被王妃拔掉帽纓的罪人啊!」
一番話使楚莊王和在場將士大受感動。楚莊王走下臺階將將官扶起,將官早已泣不成聲。
如果我們平時都能正確分析問題,從大處著眼,用寬容的心對待周遭的人事物,處處替他人著想,就不會因為眼前小事而破壞祥和的人際關係。有時,壞事甚至能變成好事呢。
資料來源: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9/9/5/79362.html
注 釋
註1 小查爾斯·史賓賽·查理·卓別林爵士(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 Jr.)生於一八八九年四月十六日,卒於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英國喜劇演員、反戰人士及導演,與巴斯特·基頓、哈羅德·勞埃德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卓別林身處於十八世紀的工業時代,其作品多數描寫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哀。其代表作品有《流浪漢》(The Tramp,一九一五)、《夏爾洛從軍記》(Shoulder Arms,一九一八)、《狗的生活》(A Dog's Life,一九一八)、《城市之光》(City Lights,一九三一)、《摩登時代》(Modern Times,一九三六)、《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一九四○)。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F%A5%E7%90%86%C2%B7%E5%8D%93%E5%88%
AB%E6%9E%97
3 人格
思考人生問題
問題一、何謂人格?
問題二、人格的內涵有哪些?
問題三、人格與人的關係為何?
問題四、人格有沒有高下、貴賤之分?
問題五、有沒有完美的人格?
問題六、人格完美是人生目標嗎?
問題七、人格可以培養?人格的典型為何?
問題八、人格如何培養?其最重要的條件為何?
問題九、位格的意義是什麼?
問題十、人格和位格有何區分?
問題十一、人格與位格何者為重?
問題十二、位格對人格培養的貢獻為何?
案例
「小孩、老人好殺」 凶嫌反社會釀悲劇
狠心殺害十歲男童的兇嫌曾文欽,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國小畢業、沒前科,個性冷漠不多話,但也因為學歷低只能打零工維生,而且不是天天有工可做,生活背景造成他反社會人格強烈,失業的他以為殺一個人不會被判死刑,甚至還預謀買刀到公園或百貨公司找易受控制的小孩或老人下手,為了想吃免錢牢飯,毀了別人家庭,也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資料來源:TVBS網站。2012/12/2。
http://tw.news.yahoo.com/%E5%B0%8F%E5%AD%A9-%E8%80%81%E4%BA%BA%E5%A5%BD%E6%AE%BA-%E5%85%87%E5%AB%8C%E5%8F%8D%E7%A4%BE%E6%9C%83%E9%87%80%E6%82%B2%E5%8A%87-041130681.html
□討論人生問題
對人來說,人格似乎是最重要的東西,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人格,等於在說一個人不是人。但,什麼是人格?誰能確切地把握住人格的理想?
人格(personality),在現今的學術研究範疇中,都將之歸於心理學的內涵中,以為一個人所具有的心靈稟賦及持久傾向的整體性及其組織,就稱之為人格。事實上,從人生哲學的觀點來看,人格可以從心理學、倫理學、法律學三個層面來看。
從法律學來看,一個人的人格,是指其在法律上所具有的法人地位,也就是法律所賦予的權利義務的人,藉著權利義務的實施,一個人的地位得以確立、得以受到保障。因此,在法律上,一個人的人格是生而具有的,凡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權利義務,人格也都具有,都是在人身上呈現的。這種法律上的人格,唯一會受到傷害的便是法律的欠缺,如果立法者不能考慮到人格的需要及特質,隨意增刪法律,則人格將受到極大的迫害。因此,也有人指稱法律上的人格為人權(human right)。但人權和人格仍有不同的指謂,人格除了指出人的基本權利之外,還指出人所應盡的義務。人不是宇宙間唯一的動物,也不是人中的唯一者,人需要被尊重,也需要去尊重他人,如此,在法律上的人格乃是指一種地位,一種權利義務的主體,是因法律而受到保障。
但在心理學上所講的人格就不同了,以經驗心理學的意義來說,一個人的心靈稟賦及持久傾向的整體及組織,不但是說一個人生而具有的能力,也指出人格與個性(personality)相等。人格與品性(character)是同義字,由於各人心靈的稟賦不同,每一個人在其對稟賦的持久性,也有不同,因此,造成了不同的個性,或可說是人格。從另一面來看,由於不同的持久性,有的人較能忍耐、有的人較少堅持,因此在品性上,有的人持久性較高、個性較溫和或較能忍耐,有的人持久性卻較低、個性較高亢,較易變動等,便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經由社會評價及社會動力的因素,對於持久性、整體性、組織性較高的人格,賦予較高的評價及社會認同;對於持久性、整體性、組織性較低的人格,則賦予較低的評價,如此,人格的高低就形成了。這種形成後的人格高低型態,就逐漸成為人類行為取向的標準,而有所謂的好壞。而事實上,人格在社會中的評價,只是指這個人格在某個社會範疇中,是否合乎某個社會的要求而已,某個人格在社會中不能適應,並不保證在所有的社會中都不能適應。同樣,一個社會的社會價值取向不一定合乎人格的基本要求,這是由於社會價值取向易受到自然環境及社會風俗的影響。因此,心理學對於人格的評價很少使用好壞,而常使用適應(adjustment)是否良好的字眼,一個人如果肯定自己在某一個社會動力中的地位,就應努力使自己的個性(personality)或品性(character)在這一個社會中適應良好,也就是使自己人格中的某些特質,合乎這一個社會的評價。
從倫理學來看人格,則和心理學及法律學都不同。倫理學上所說的人格不但是指一個行為上的主體,也是指一個判斷的主體,這一個主體,要求自己的一切稟賦能力達到完美,也就是在倫理上得到至善,在倫理人格上達到絕對的價值。這種要求,從倫理的價值觀來說,它不但指出好壞,也說明該不該。一個行為的發生,是經由價值主體的判斷及實施,價值主體的判斷是否正確,很難由社會行為的結果獲得印證,必須有一個超越社會行為或個人個性的標準來作決定。這在哲學史上有不同的說法,有的人以為社會本身就可以決定,但社會的決定常是依賴社會風俗及習慣,不可諱言,社會風俗及習慣常因時代的變遷及社會環境改變,而有不合理的現象;有的社會風俗及習慣,由於社會大多數人的教育背景及知識程度的原因,會做出不合人性的要求及行為,。如此,以社會為規範的方式,就不能作為人格判斷的標準。另外,有些哲學家以實用主義(Pragmaticism)、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實證主義(Positivism)、唯物主義(Materialism)等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但這些標準,不是失之太偏,就是不合乎人格的基本要求。因此,人格在不同的學說、主義中,顯得非常脆弱,不知如何去面對,如何建立一個理想的人格。
從倫理學的基礎來說,一個人格的建立,必須考慮到其尊嚴,如果一個人格的尊嚴可以受到侵犯的話,那麼人也就無所謂人性尊嚴了。何謂人性尊嚴?人性尊嚴乃是一個不可替換的價值觀,人生中有許多的價值觀可以改變,也可以決定許多東西的價值,但是,如果由此而說,所有的價值都可以改變,則人的價值及意義也將喪失殆盡。另一方面,從人的意義來說,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人有其神聖的一面,這一個神聖面,是人所以為人的原因,如果失去了這一面,人就不再稱其為人、也不再是人了,這也就是人性尊嚴中不可替換的價值觀,人有了這一個不能替換的價值,人格才能建立,也才能面對他的社會及自己,才能將自己與他人、社會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所以,倫理學的人格,乃是堅決肯定人的精神性、自由性及永恆性。若人格是可滅的,則人的一切努力都是註定無用的。同樣地,人格的自由性使其尊嚴受到了最大的保障;人格的精神性使其人格可以獲得最完美的發展,可以趨向於人生的極限,走向最高的境界。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人格有三種不同的意義:法律上的人格需要受到尊重,心理上的人格需要培養,倫理上的人格則需要終極的目標。不論從哪一個觀點來看,人格無所謂高下、貴賤,而只有成熟不成熟,只有理想不理想。一個理想的人格,就是要培養一個成熟的人格,也就是如何看重人格的整體性及精神性。由這一個觀點來看,所謂位格(person),就是以其精神性的主體、獨立自主的位格,達成依其固有天性發展自己,而成為成熟的人格。因此,位格的建立,是人格成熟的前奏,位格是人格成熟的必備條件,要有成熟的人格,就要有獨立自主的位格。
那麼,如何建立成熟的人格?
首先要面對人格的精神性,強調人格的精神性超於物質性,物質性為人格不是並非不重要,而是在面對人格的成熟度來看,精神性比物質性重要,只有重視人格的精神性,才不會被物欲所蒙蔽,人格所作的決定,才有可能超越物質,而使其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其次,人格的自由性是要肯定的。人格的自由不是依循漫無目標的個人主義出發,而是依循人性尊嚴的原則及個人的能力得以發揮的程度作決定。一個人格的成熟,和其是否能運用自由的原則,有極大的關聯。一個自由的人格在下決定的時候會珍視且善用自由,而不會毫無限制地侵犯他人,或違反自由的原則。一個自由的使用,不在抉擇的行為,而在抉擇的目的,有良好的目的,也才有成熟的抉擇。
最後,人格的永恆性也要強調。只有強調人格的永恆性,才能證明人格的抉擇是有其永世不易的能力,也才能證明人存在的目的。如果人死了,一切都完了,這無疑是否認人的超越性及可以達成的完美性,則歷史上所有完美的典型人格都是荒誕的,所有的「立德、立功、立言」都是不需要的。
因此,一個人如果要建立完美的人格典型,就必須從這三方面去堅持,再配上個人的人格特質,如此,就可以使自己的理想達成。
□面對人生問題
完美人格的追求是人生的目標與理想,要達成理想的人格目標,必須先了解人格的內涵及其形成過程,再根據人格的特性,一一建立,才有可能達成人格的理想,吾人之所以肯定人格的精神性、自由性及永恆性為人格的基件,是肯定人可以與天地參,可以參天地之化育,達成天人合一的目標,只有一個成熟的人格,才是人生理想的目標,是建立人生哲學的完美條件。
寓言
一位事業有成、追求速度感的富人,遭逢喪妻、癱瘓的巨變後,只剩脖子以上功能正常,可以自由運作。他雇用了一人來管理日常家務,時日一久,兩人之間的情誼漸漸不再只是雇主與員工,而是平等的對待。因為不同情,兩個人才可能平等、真誠對待,才能說真話也才能幽默。有時候,再高的學識與專業,也比不上熱情與真誠的人格。發自內心的愛,而不是虛偽的憐憫,如此才能進入對方的世界與心靈深處,相互關懷及成長。
資料來源:電影《逆轉人生》
注 釋
註1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öthe)出生於一七四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美因河畔2法蘭克福,卒於一八三二年三月二十二日。作為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有《浮士德》(一八○八)、《義大利遊記》(一八一六)、詩歌《西東詩集》(一八一九),以及最著名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一七七四),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處於德國狂飆時期與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文學革命時期。其名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以感性和真情震撼虛偽的理性主義和封建社會,說出十八世紀歐洲青年多愁善感的心聲,強調人性反璞歸真的感情世界。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8C%E5%BE%B7
註2 美因河(Main)是德國境內的一條河流,流經巴伐利亞州、巴登-符騰堡州和黑森州,全長包括源流為五七四公里,最終在美因茨注入萊茵河。美因河由兩條河匯流而成,一條長五十公里,發源於弗蘭克侏羅山;另一條長四十一公里,發源於菲希特爾山。美因河的主要支流有雷格尼茨河、弗蘭克薩爾河、陶伯河和尼達河。經過的主要城市包括布格昆施塔特、施韋因富特、福爾卡赫、基青根、馬克特布賴特、奧克森富特、維爾茨堡、韋爾特海姆、米爾騰貝格、阿沙芬堡、塞利根施塔特、哈瑙、奧芬巴赫、法蘭克福和美因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