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概論
作  者╱
劉貴傑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5/08/08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423-577-8
書  號╱
1B3K
頁  數╱
448
開  數╱
20K
定  價╱
620



  佛學是指佛教經典中所包括之緣起、業力、因果、輪迴等理論的學說。一般也把佛教所包含的文化內容、文化遺產看作是一種值得研究的學問,便是佛學。其實,以釋迦牟尼的說教為依據,經由解說、抉擇、演繹、闡發出來的各種學說,即稱為佛學。

  佛家學說博大精深,夙稱浩瀚如海;典籍卷帙浩繁,義理玄妙高遠;三藏經論,奧賾難究,以致初學每有門牆萬仞之嘆!本書以二十章,系統性且有重點地介紹佛學概論:
一、時代背景與佛學的形成    十一、唯心論
二、佛學在印度的發展      十二、唯識學
三、佛學在中國的發展      十三、佛性觀
四、緣起論           十四、業論
五、無我論           十五、因果論
六、空義說           十六、輪迴說
七、二諦論           十七、生死觀
八、中道說           十八、解脫觀
九、實相論           十九、涅槃觀
十、因明學           二十、實踐論

  期使有識之士、莘莘學子,能在窺其堂奧後,進而對從小到大濡染於日常生活中的佛教更能知其所以然,並且正向運用它。

劉貴傑
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學歷:教育部國家博士(哲學)
經歷: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授、臺灣省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所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著有:《支道林思想之研究》、《竺道生思想之研究》、《僧肇思想研究》、《東晉道安思想研究》、《廬山慧遠思想析論》、《中國哲學史》、《魏晉哲學》、《天台學概論》、《華嚴宗入門》、《禪宗哲學》、《佛教哲學》、《佛學概論》、《佛學與人生》、《禪宗五家禪法的華嚴意涵》、《華嚴宗思想史》、《般若思想及其發展》。
譯有:《西洋哲學觀念的發展》、《哲學概論》、《哲學人類學》、《教育哲學導論》、《教育的邏輯》。
另有期刊論文七十餘篇,並多次榮獲科技部獎助。

自序

第一章 時代背景與佛學的形成
社會背景
思想背景
佛學的形成

第二章 佛學在印度的發展
部派佛學
大乘佛學
祕密佛教

第三章 佛學在中國的發展
三國佛學
兩晉佛學
南北朝佛學
隋唐佛學
兩宋佛學
遼元佛學
明代佛學
清代佛學

第四章 緣起論
十二緣起
賴耶緣起
真如緣起
法界緣起
六大緣起

第五章 無我論
原始佛學的無我論
部派佛學的無我論
大乘佛學的無我論
藏傳佛學的無我論

第六章 空義說
原始佛學的「空」義
部派佛學的「空」義
《般若經》的「空」義
《維摩經》的「空」義
龍樹的「空」的思想
僧肇的「不真空論」

第七章 二諦論
部派佛學的二諦論
《成實論》的二諦論
成實學派的二諦論
三論學者的二諦論
嘉祥吉藏的二諦論
華嚴宗人的二諦論

第八章 中道說
佛陀的中道說
龍樹的中道說
僧肇的中道說
吉藏的中道說
相宗的中道說

第九章 實相論
十如實相論
圓成實相論
中道實相論
羅什實相論
三諦實相論

第十章 因明學
九句因
因三相
似能立
似能破
知識論

第十一章 唯心論
《華嚴經》的唯心思想
《維摩經》的唯心思想
天台宗的唯心思想
華嚴宗的唯心思想
禪宗的唯心思想

第十二章 唯識學
萬法唯識
五位百法
八識理論
種子說
三性說
四分說
轉依說

第十三章 佛性觀
《涅槃經》的佛性觀
《佛性論》的佛性觀
涅槃學派的佛性觀
成實學派的佛性觀
五姓各別
無情有性

第十四章 業論
業的形成
業的種類
業的特性
業報可轉
如何消業
業與輪迴

第十五章 因果論
原始佛學的因果論
薩婆多部的因果論
中觀學派的因果論
瑜伽行派的因果論
因果法則的主要特點
因果規律的社會功能

第十六章 輪迴說
輪迴思想的淵源
輪迴的根本原因
輪迴的形上主體
輪迴的主要歷程
輪迴的六個趣處
出離輪迴的方法

第十七章 生死觀
生死的主要成因
生死的基本類別
生死流轉的正見
生死一念的見地
人死斷滅的駁斥
超脫生死的方法

第十八章 解脫觀
原始佛學的解脫觀
部派佛學的解脫觀
中觀學派的解脫觀
天台宗的解脫觀
法相宗的解脫觀
禪宗的解脫觀

第十九章 涅槃觀
原始佛學的涅槃觀
部派佛學的涅槃觀
大乘經論的涅槃觀
東晉高僧的涅槃觀
涅槃學派的涅槃觀
台賢二宗的涅槃觀

第二十章 實踐論
五停心觀
三止三觀
五重唯識
五門止觀
參究話頭
一心念佛

參考書目
索引
名詞
人名

黑格爾與《邏輯
學》
心理學
圖解輔導原理與
實務
余英時的歷史與
思想
辯證行為治療
圖解家族治療




第一章 時代背景與佛學的形成
  公元前六世紀前後,古印度恆河中下游地區商業往來日漸頻繁,出現不少專門從事長途販運與海外貿易的商人,此時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嶄新的水準,從而提高各種物資的生產能力。與此相應,在文化思想上亦有重大變化,興起一種反婆羅門教文化的﹁沙門思潮﹂,它的聲勢浩大,數量眾多,佛學正是「沙門思潮」中的一種。以下依次述說此一時代的社會背景、思想背景以及佛學的形成。

社會背景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南亞次大陸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已經轉移到恆河中下游地區。這個時期,雅利安人(Aryan)業已完全融入當地社會。鐵器也已普遍被用於農業,使恆河平原的農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原先游牧或半游牧的社會已轉為徹底的農業社會。此一時期商業的發展尤為明顯,經商的人雖然多屬吠舍種姓,但是他們經由貿易活動累積豐厚的財富,故而得以成為社會十分重要的階層。這個時代的恆河下游地區出現許多商業發達的城市,例如,佛經中提到的王舍城、舍衛城、吠舍離城等,既是王國的首都,亦是商業繁榮的城市。隨著商業的發達和城市的繁榮,吠舍種姓的地位大大提高,從而對傳統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信條提出了挑戰。
  早在森林書時代,就有社會人士對吠陀的權威地位提出質疑,他們對祭祀的作用大表失望。此時,更多人對婆羅門教使用大量牲畜的祭祀提出批評,以致祭祀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漸降低。有識之士宣稱祭祀無益於宗教救贖,只有奉行「阿希姆薩」(Avihi ṃsā,不殺生)才是獲得救贖的正確途徑,而不殺生正是針對婆羅門教「祭祀至上」的權威所提出來的。這實質上反映出當時社會已從游牧社會進入農業社會,牲畜成為重要的生產工具,大量宰殺牲畜進行祭祀,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所以社會出現強烈反對婆羅門教殺牲祭祀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