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研究:聲學分析與聲調標記
作  者╱
鄭明中、張月珍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學術專著
出版日期╱
2025/04/16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172-5
書  號╱
1XNX
頁  數╱
180
開  數╱
20K
定  價╱
300


鄭明中
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語言學碩士、博士,目前為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學術專長在於國語、閩南語、客語之語音與音韻研究。鄭明中教授長期致力於客語語音研究,目前已發表客語語音與音韻相關期刊論文五十餘篇。

張月珍
為英國Ulster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語言學碩士,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語言學博士,學術專長在於英語教學及客語語音研究。張月珍老師曾獲108年度全國語文競賽客家語字音字形社會組全國特優、101年及108年全國語文競賽苗栗縣複賽客家語字音字形社會組第一名、及多次全國語文競賽苗栗縣初賽(鄉賽)客家語字音字形社會組第一名,同時並指導學生參加客家語字音字形競賽,屢獲佳績。

自序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聲調
第二節 聲調語言
第三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的音韻系統
第二節 聲調的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
第三節  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的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
第四節 研究議題

第三章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聲學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分析結果
第三節 綜合討論
第四節 聲調調值調整建議與驗證
第五節 入聲合併議題啟發
第六節 本章結語

第四章 客家話低平調聲學分析結果之闡釋
第一節 六個地區客家話低平調的聲學分析
第二節 綜合討論
第三節 本章結語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錄
附錄一  所有發音人各個聲調所有樣本的平均調長(毫秒)
附錄二 所有發音人之各個取樣點基頻數值表
附錄三 所有發音人各聲調各取樣點的平均基頻數值(M)
附錄四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T值
附錄五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LZ值
附錄六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ST值

客語能力認證中
高級暨高級閱讀
及寫作測驗
一次讀懂古文觀
止+國學常識養
成(全套2冊)
愛戀•生活•閱

我的第一堂商用
韓語課(隨書附
音檔QR Co
de)
閩客方言史稿
日帝殖民下臺灣
美術教科書歷史
(1895-1
945)




緒論

  本研究旨在利用聲學(或實驗語音學)分析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的單字調,比較「傳統調查」(traditional survey)與「聲學分析」(acousticanalysis)兩種研究模式底下的單字調調值描寫,探究其間的描寫差異,解釋差異產生之因。為了對於後續章節的論述進行奠基工作,本章將先行說明聲調與聲調語言,隨後再行說明本研究的章節架構,以利讀者在閱讀本章後,能對本研究後續章節的內容有一個整體概念。
第一節 聲調
  聲調(tone)是一種附著於音節之上、不可單獨存在的超音段(suprasegment),它是人類發音時聲帶振動而產生的語言特徵,聲帶振動頻率在聲學上稱為「基礎頻率」(fundamental frequency,F0)。在聲調發出過程中,聲帶振動頻率並非一直維持不變,而是可能同時產生高、低、平、曲、升、降、長、短等不同變化,因此聲調可以透過高/低、平/曲、升/降、長/短等語音特徵來進行描寫。例如,華語「媽[mā]、麻[má]、馬[mǎ]、罵[mà]」的4個單字調依序分別為高平調、中升調、降升調、高降調,且均為長調。除了利用語音特徵來描寫聲調調型之外,也可利用調值來描寫聲調。
  語言的聲調可以類比音樂的音階(musical scale),聲調與音階的高低都是由音高決定。不過,音樂的音階高低是絕對的,不同樂器所演奏出來的同一個音階,音高都是相同的,而語言的聲調高低則是相對的,不同說話人所發出來的同一個聲調,音高都不相同。趙元任(Chao,1930,1956)從音樂音階的概念得到啟發,認為每個人說話時的音調可以分為「1、2、3、4、5」5個「相對」高度(即低、次低、中、次高、高),聲調調型可以透過這5個相對音高來進行描寫,據此提出五度標調法(five-point tonal scale),例如前述華語的4個單字調的調值分別為[55,35, 214, 51]。五度標調法提出後,不僅受到國際語音學學會(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認可,更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標調系統,也是漢語方言聲調研究最廣為使用的標調系統,影響十分深遠。
  漢語方言數量眾多,且聲調調型變化多端,在方言調查時,調查人員時常對於聲調記錄產生困擾。利用五度標調法來描寫聲調已成為當今漢語方言聲調調查不可或缺的做法。誠如吳宗濟(2004:238)所言:「這套調符(指五度標調法)是個革命性的發明,把此前西方人記漢字聲調用各種記號加在字頂、用數位綴在字尾要高明多了。所以此法一出就不脛而走,國內外的文章中不但用於漢語研究,即在有些少數民族的語言調查中也有採用的了。」正因如此,五度標調法一經提出便得到語言學界的廣泛支持與運用,因為在語言調查時不需任何儀器,僅憑人耳聽覺就可以判斷出調型與調值,對於調查人員來說既簡單又實用,大大減輕調查人員記錄聲調時的困擾。石鋒(1990:72)也說到:「漢語方言以及其他語言的聲調記錄大多數是採用五度值的方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五度值與聲調的記錄描寫和分析研究,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五度值記調法這一工具,該怎樣應付和處理各種錯綜複雜的聲調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五度標調法概念簡單,使用簡易,但這並不意味著五度標調法不存在應用上的問題,這一點容於第四章再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