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觀照臺灣美術發展、記錄藝壇現象、呈現創作歷程與風格的藝術評論集,視野獨特、文筆鮮活、邏輯嚴謹、論辨具批判性。投入藝術書寫近三載,作者廖新田精選2017年至2024年研究論文與藝術評論三十篇(其中多篇為臺藝大師長藝評),解析在地藝術的獨特結構與內裡,以跨域角度(藝術社會學、文化政治學等)詮釋臺灣藝術世界的獨特情感結構。
藝術作品感人,有了文字旁釋旁證更會提升感動之美。今天的藝評是明天的藝術史,藝評是藝術知識的建構材料。藝術史是作品與詮釋合作下的共振歷程,缺一不可。藝術評述與研究扮演著作品與觀(讀)者之間橋梁的角色,運用文字敘述,將藝術的意義予以剖析、詮釋。這些藝術著述留下文字痕跡,假以時日,將成為臺灣美術發展的重要紀錄與文獻,並可作為藝術史論與藝術教育之教材與研究參考。
|
※書籍推薦人 聯合推薦 鐘有輝 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 林永發 臺東大學前人文學院院長
|
※推薦文 鐘有輝序 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
廖新田教授又要發表新書了。這次是在臺灣藝術大學圖書館發表新書,相當隆重。他以我的畫作為封面,又要我寫小序文,這是自2013年在臺灣藝術大學認識他以來的大事。
廖新田學識經歷豐富,1983 年畢業於屏東師範專科學校美勞組,1989 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英文系,1992 年又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5 年獲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旋於2002年於中英格蘭大學獲得藝術史博士, 2006 年在臺灣大學拿下社會學博士。十三年間共拿了雙碩士及雙博士學位,學術研究堪稱一流。
廖教授可以直接以英文上課,記得在2014 年10 月由廖教授安排臺灣美術院在澳州國家大學畫廊展覽時,適逢廖教授在那裡授課,在開幕式與示範講座的即席翻譯及師生互動的英文對答,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2018 年廖新田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一職時,與我互動關係更加密切,在我擔任典藏委員及諮詢委員期間,常常找我開會。經過多次的接觸與相互討論,我發現他是處理事情仔細、認真做事的人。
除此之外,他還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擔任「寶島美術館」主講人「阿田教授」,以臺語發聲,精彩幽默。每週訪問臺灣具代表特色之藝術家、文化耆老,主述評論藝術家創作經歷、理念和生活美學議題。希望讓國人認識、親近與欣賞本土藝術文化,提升生活品味與美學素養,吸引更多人參與及關注臺灣藝術創作與推廣。
以2023 年內人與我受新北市文化局邀約展出《藝術之愛:鐘有輝•林雪卿雙個展》為例,廖教授即以「藝術之愛」作為策展主題,強調「藝術之愛」是對藝術的專業,也是對情感的專注。廖教授引用法國文化研究學者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著作《藝術之愛—博物館與大眾》觀點,認為對藝術的愛好與參觀博物館的習癖,是品味涵養下的效果,或更是教化的必然期待。其中提到「品味」一詞,認為品味暗示著:愛不是天生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需要細心呵護與照料的。延伸來說,如果愛與藝術是人們珍惜且重視的諸多價值之一,那麼藝術之愛就是愛的藝術,一體兩面。
廖教授自2014年起,共發表超過280篇以上文章,數量相當驚人,而且持續增加中。這一次出書,集結這11年來包括論文9篇、文論21篇,洋洋大觀,內容以臺灣藝術史為核心的同心圓美感教育開始,談到藝術之愛,愛的藝術與寶島美術的種種回顧及多元創見,非常精彩豐富。恭喜廖新田教授新書付梓以饗讀者,也欣見臺灣藝術史學上又增添一本精彩的歷史見證。
林永發序 臺東大學前人文學院院長
臺灣藝術大學廖新田教授繼上一本《氣韻生動與現代性》的新書發表,又要出版《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廿萬字的大作。這本書收集他的重要論文並介紹重要藝術家,以及評析臺灣美術史重要議題,深入剖析臺灣前輩藝術家和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也述及對於政府單位推動美感教育的省思等。綜觀全書脈絡分明,見解中肯,值得關心藝術發展的愛好者細細咀嚼,反思與感悟。
閱讀廖教授的文章,總有某種暢快之感。他有獨特的創見和詳細的分析,邏輯清楚,言之有物,往往一針見血地解開大家的疑惑。這可能是他跨領域的學術背景使然,讓他的論述可以從社會學的眼光、哲學的角度以及歷史的演進做觀測與評析。例如探討美感的教育第一期、第二期的實施,他提出意見敘述成果外,也提出對臺灣美感教育的缺漏。他分析水墨山水的「格局者」羅振賢教授的水墨創作時,除了解他的創作歷程、態度、特色之外,也可以看到臺灣水墨發展的縮影,和水墨創作的價值。
又如對臺灣當代重要書法家杜忠誥教授的論述亦相當精彩,道出了書法創作者的眼力、毅力、感動力和歷史的胸懷,以及對杜教授謙卑,對自己有嚴格要求的態度。如何掌握筆毛與紙張摩擦間的澀勁,隨時挑戰昨日的我?如何達到「澀、貫、衡、和」的要領?廖教授挖出了成為一位書法家成功的訣竅,讓我們了解書法不只是寫字的技巧,更有許多美的沉思和「宇宙萬象」的表現。另外也有多篇關於臺灣美術歷史文獻的探討。例如〈昨日過後—林玉山在「正統國畫論爭」中的態度〉,探究從多個歷史文件中如何看待一個美術史的事件、看待一個美術觀點,更不要被庸俗的民族主義思維所干擾。
總之,廖教授這部廿萬字的大作,是他在臺藝大服務十八年、擔任歷史博物館長四年、澳洲國家大學客座三年,這些學術研究和行政歷練的成果。仔細閱讀可幫助我們觀察臺灣藝壇的現象,了解經典藝術家學習與創作的訣竅,也讓我們學習如何鑑賞、敘述與賞析,更能了解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性。特此推薦!
|
 廖新田
現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 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博士
經歷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澳洲國家大學臺灣研究講座 中華全球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教育廣播電臺主持人
榮譽 2023活水•國際水彩畫年展策展獲美國謬思金牌獎 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主持人獎 台北西區扶輪社第64屆台灣文化獎 澳洲國家大學E級榮譽教授 CAA-Getty International Program獎得主 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理論類 林玉山學術論文獎
代表著作 《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2008) 《藝術的張力: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2010) 《格藝致知》(2013) 《符號.跨域.廖修平》(2016) 《臺灣美術新思路:框架、批評、美學》(2017) 《線形.本位.李錫奇》(2017) 《痕紋.印紀.周瑛》(2018) 《前瞻.文墨.黃光男》(2020) 《現代.後現代 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2021) 《化蛹成蝶──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十四任館長廖新田文集》(2022)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2024) 《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2024)
|
鐘有輝序 林永發序 天佑臺藝,必有文曲—自序
壹、論文篇 一、建構以臺灣藝術史為核心的同心圓美感教育 二、百年松風,如何聽濤?蕭如松藝評考察與臺灣美術史 三、以美育為基礎的藝術革新推動者—姚夢谷 四、臺灣的「傅抱石現象」 五、鍾正山在臺灣的藝術足跡—臺馬藝術交流史之案例考察 六、 「中國雕塑」、「現代雕塑」與「中國現代雕塑」—戰後臺灣雕塑觀念的重整(1950-1980) 七、緣與運—蒲添生的《妻子》塑像 八、揮灑之美—黃進龍的藝術痕跡 九、靜觀佳興,形外變態—董小蕙的後院影舞與現代清供
貳、論藝篇 一、臺灣美術發展概論 二、在地與國際—臺灣美術史建構的區域連結 三、想法決定結果—我如何書寫臺灣美術? 四、為什麼臺灣藝術史很重要? 五、靜觀臺灣之景 六、後解嚴—臺灣藝術更自由、更自主、更自信? 七、寶島.聲音.美術館 八、再見.懷念—寶島美術館四年回顧 九、深緣李梅樹—戰後臺灣現代藝評與「本土新派」 十、昨日過後—林玉山在「正統國畫論爭」中的態度 十一、風景歌聲—楊三郎的繪畫特質 十二、花容不失色—胡克敏花藝水墨析賞 十三、水墨山水的「格局者」—羅振賢 十四、藝術之愛,愛的藝術—鐘有輝.林雪卿 十五、筆墨趣味,畫意詩情—蔡友的水墨心境 十六、章法自在,湖光優游—林章湖的書畫創思 十七、把書法推向極限的人—杜忠誥 十八、分析性的山水—林永發的筆墨天地 十九、圍觀與俯瞰—莊伯顯鄉土水墨的視野 二十、從鄉野到圖騰—張韻明的藝道人生 二十一、宇塵微痕—黃騰輝的奇藝旅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