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
作  者╱
廖新田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藝術系列
出版日期╱
2024/12/3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7141-99-1
書  號╱
4Y1Q
頁  數╱
328
開  數╱
20K
定  價╱
500



這是一本觀照臺灣美術發展、記錄藝壇現象、呈現創作歷程與風格的藝術評論集,視野獨特、文筆鮮活、邏輯嚴謹、論辨具批判性。投入藝術書寫近三載,作者廖新田精選2017年至2024年研究論文與藝術評論三十篇(其中多篇為臺藝大師長藝評),解析在地藝術的獨特結構與內裡,以跨域角度(藝術社會學、文化政治學等)詮釋臺灣藝術世界的獨特情感結構。

藝術作品感人,有了文字旁釋旁證更會提升感動之美。今天的藝評是明天的藝術史,藝評是藝術知識的建構材料。藝術史是作品與詮釋合作下的共振歷程,缺一不可。藝術評述與研究扮演著作品與觀(讀)者之間橋梁的角色,運用文字敘述,將藝術的意義予以剖析、詮釋。這些藝術著述留下文字痕跡,假以時日,將成為臺灣美術發展的重要紀錄與文獻,並可作為藝術史論與藝術教育之教材與研究參考。
※書籍推薦人
聯合推薦
鐘有輝 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
林永發 臺東大學前人文學院院長
※推薦文
鐘有輝序
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

廖新田教授又要發表新書了。這次是在臺灣藝術大學圖書館發表新書,相當隆重。他以我的畫作為封面,又要我寫小序文,這是自2013年在臺灣藝術大學認識他以來的大事。

廖新田學識經歷豐富,1983 年畢業於屏東師範專科學校美勞組,1989 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英文系,1992 年又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5 年獲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旋於2002年於中英格蘭大學獲得藝術史博士, 2006 年在臺灣大學拿下社會學博士。十三年間共拿了雙碩士及雙博士學位,學術研究堪稱一流。

廖教授可以直接以英文上課,記得在2014 年10 月由廖教授安排臺灣美術院在澳州國家大學畫廊展覽時,適逢廖教授在那裡授課,在開幕式與示範講座的即席翻譯及師生互動的英文對答,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2018 年廖新田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一職時,與我互動關係更加密切,在我擔任典藏委員及諮詢委員期間,常常找我開會。經過多次的接觸與相互討論,我發現他是處理事情仔細、認真做事的人。

除此之外,他還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擔任「寶島美術館」主講人「阿田教授」,以臺語發聲,精彩幽默。每週訪問臺灣具代表特色之藝術家、文化耆老,主述評論藝術家創作經歷、理念和生活美學議題。希望讓國人認識、親近與欣賞本土藝術文化,提升生活品味與美學素養,吸引更多人參與及關注臺灣藝術創作與推廣。

以2023 年內人與我受新北市文化局邀約展出《藝術之愛:鐘有輝•林雪卿雙個展》為例,廖教授即以「藝術之愛」作為策展主題,強調「藝術之愛」是對藝術的專業,也是對情感的專注。廖教授引用法國文化研究學者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著作《藝術之愛—博物館與大眾》觀點,認為對藝術的愛好與參觀博物館的習癖,是品味涵養下的效果,或更是教化的必然期待。其中提到「品味」一詞,認為品味暗示著:愛不是天生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需要細心呵護與照料的。延伸來說,如果愛與藝術是人們珍惜且重視的諸多價值之一,那麼藝術之愛就是愛的藝術,一體兩面。

廖教授自2014年起,共發表超過280篇以上文章,數量相當驚人,而且持續增加中。這一次出書,集結這11年來包括論文9篇、文論21篇,洋洋大觀,內容以臺灣藝術史為核心的同心圓美感教育開始,談到藝術之愛,愛的藝術與寶島美術的種種回顧及多元創見,非常精彩豐富。恭喜廖新田教授新書付梓以饗讀者,也欣見臺灣藝術史學上又增添一本精彩的歷史見證。



林永發序
臺東大學前人文學院院長

臺灣藝術大學廖新田教授繼上一本《氣韻生動與現代性》的新書發表,又要出版《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廿萬字的大作。這本書收集他的重要論文並介紹重要藝術家,以及評析臺灣美術史重要議題,深入剖析臺灣前輩藝術家和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也述及對於政府單位推動美感教育的省思等。綜觀全書脈絡分明,見解中肯,值得關心藝術發展的愛好者細細咀嚼,反思與感悟。

閱讀廖教授的文章,總有某種暢快之感。他有獨特的創見和詳細的分析,邏輯清楚,言之有物,往往一針見血地解開大家的疑惑。這可能是他跨領域的學術背景使然,讓他的論述可以從社會學的眼光、哲學的角度以及歷史的演進做觀測與評析。例如探討美感的教育第一期、第二期的實施,他提出意見敘述成果外,也提出對臺灣美感教育的缺漏。他分析水墨山水的「格局者」羅振賢教授的水墨創作時,除了解他的創作歷程、態度、特色之外,也可以看到臺灣水墨發展的縮影,和水墨創作的價值。

又如對臺灣當代重要書法家杜忠誥教授的論述亦相當精彩,道出了書法創作者的眼力、毅力、感動力和歷史的胸懷,以及對杜教授謙卑,對自己有嚴格要求的態度。如何掌握筆毛與紙張摩擦間的澀勁,隨時挑戰昨日的我?如何達到「澀、貫、衡、和」的要領?廖教授挖出了成為一位書法家成功的訣竅,讓我們了解書法不只是寫字的技巧,更有許多美的沉思和「宇宙萬象」的表現。另外也有多篇關於臺灣美術歷史文獻的探討。例如〈昨日過後—林玉山在「正統國畫論爭」中的態度〉,探究從多個歷史文件中如何看待一個美術史的事件、看待一個美術觀點,更不要被庸俗的民族主義思維所干擾。

總之,廖教授這部廿萬字的大作,是他在臺藝大服務十八年、擔任歷史博物館長四年、澳洲國家大學客座三年,這些學術研究和行政歷練的成果。仔細閱讀可幫助我們觀察臺灣藝壇的現象,了解經典藝術家學習與創作的訣竅,也讓我們學習如何鑑賞、敘述與賞析,更能了解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性。特此推薦!

廖新田

現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
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博士

經歷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澳洲國家大學臺灣研究講座
中華全球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教育廣播電臺主持人

榮譽
2023活水•國際水彩畫年展策展獲美國謬思金牌獎
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主持人獎
台北西區扶輪社第64屆台灣文化獎
澳洲國家大學E級榮譽教授
CAA-Getty International Program獎得主
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理論類
林玉山學術論文獎

代表著作
《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2008)
《藝術的張力: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2010)
《格藝致知》(2013)
《符號.跨域.廖修平》(2016)
《臺灣美術新思路:框架、批評、美學》(2017)
《線形.本位.李錫奇》(2017)
《痕紋.印紀.周瑛》(2018)
《前瞻.文墨.黃光男》(2020)
《現代.後現代 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2021)
《化蛹成蝶──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十四任館長廖新田文集》(2022)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2024)
《臺灣藝象:觀測與評析》(2024)

鐘有輝序
林永發序
天佑臺藝,必有文曲—自序

壹、論文篇
一、建構以臺灣藝術史為核心的同心圓美感教育
二、百年松風,如何聽濤?蕭如松藝評考察與臺灣美術史
三、以美育為基礎的藝術革新推動者—姚夢谷
四、臺灣的「傅抱石現象」
五、鍾正山在臺灣的藝術足跡—臺馬藝術交流史之案例考察
六、 「中國雕塑」、「現代雕塑」與「中國現代雕塑」—戰後臺灣雕塑觀念的重整(1950-1980)
七、緣與運—蒲添生的《妻子》塑像
八、揮灑之美—黃進龍的藝術痕跡
九、靜觀佳興,形外變態—董小蕙的後院影舞與現代清供

貳、論藝篇
一、臺灣美術發展概論
二、在地與國際—臺灣美術史建構的區域連結
三、想法決定結果—我如何書寫臺灣美術?
四、為什麼臺灣藝術史很重要?
五、靜觀臺灣之景
六、後解嚴—臺灣藝術更自由、更自主、更自信?
七、寶島.聲音.美術館
八、再見.懷念—寶島美術館四年回顧
九、深緣李梅樹—戰後臺灣現代藝評與「本土新派」
十、昨日過後—林玉山在「正統國畫論爭」中的態度
十一、風景歌聲—楊三郎的繪畫特質
十二、花容不失色—胡克敏花藝水墨析賞
十三、水墨山水的「格局者」—羅振賢
十四、藝術之愛,愛的藝術—鐘有輝.林雪卿
十五、筆墨趣味,畫意詩情—蔡友的水墨心境
十六、章法自在,湖光優游—林章湖的書畫創思
十七、把書法推向極限的人—杜忠誥
十八、分析性的山水—林永發的筆墨天地
十九、圍觀與俯瞰—莊伯顯鄉土水墨的視野
二十、從鄉野到圖騰—張韻明的藝道人生
二十一、宇塵微痕—黃騰輝的奇藝旅程

籃球進攻戰術─
牛角戰術
創意共鳴─藝文
創業家的策略交

空相─陶藝創作
的理論與實務
刻意練習曲─藝
文興創管理個案
習作
博物館與社會:
博物館學論文選

創造性舞蹈的啟
蒙與體驗




七、緣與運—蒲添生的《妻子》塑像(節錄)
搭架疊泥
     這尊僅24 公分高的半身像,表面保留著泥塑的清晰痕跡。在方寸間,若無近距離端視,還真不知道有如此多的細節。轉折凹凸之處,手法到位,用心經營,似乎有著不言而喻的情節,等待有緣人來閱讀。說到「緣」字,這件作品的前世今生隱藏著萬縷千絲的故事。凡「緣」必「運」,這小小的身軀還得承受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2023) 式「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試煉,時代與個體交織出的情愫,糾結又悸動。
     年輕女子表情自然,眉宇間可以看出端莊賢淑的氣質。嘴角猶如蒙娜麗莎般的微微笑,帶點靦腆,容易讓人忽略其內斂的神情。一般來說,這是標準化的肖像製作,手掌約莫可以握住的小肖像有時作為實際放大的摹本。等身大的半身像有紀念性質,縮小版的則顯得小巧可愛,另有一番把玩趣味。胸像源自於西元前3 世紀的希臘化時期,西元前1世紀左右的羅馬時期半身肖像則以寫實著稱;前者有著鮮明的宗教、政治的個性,後者則開始有了人間的情性。如今,大小半身像的塑造不再是王公貴族的特權,也不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能製作。普通人同樣可以為自己或為別人塑像,意義也不必那麼嚴肅,親情、愛情、友情、熱情、溫情都可以傳達。
     既然生活成為創作題材,雕像的故事也就活潑了起來,有更多的人情世故可茲分享。英國詩人藝術家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的名詩中曾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同樣的,任何一件藝術作品可以很有故事也就理所當然了,雖然不需要壯闊或蕩氣迴腸。英國藝術史學者貢布里希(Ernst Gombrich, 1909-2001)在其1950年巨著《藝術的故事》開宗明義:「真的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們。所謂藝術作品不是些神祕活動的結果,而是人為了人所製造的事物。」所言甚是,我們若不能從藝術中獲得人間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以及生老病死的啟發,若藝術只剩下偉大,有何偉大可言?偉大可以瞻仰、神祕可以想像,平凡才能親近。我寧可倒過來,先平凡,再來神祕及偉大,因為我們是人,必須感受人性的脈搏。或者,我們常聽到的平凡中的偉大、偉大中的平凡,這種複合概念更深刻、更觸動人心。另外,表達是一種創造性的作為;我們常會用「製造」(made)來描述吾人所生產的各式各樣的物品,我們則會用「創造」(create)對應藝術品。生產物品,創造藝術品;生產反映人類的生存能力,創造則是凸顯人類的生命價值,一體兩面。藝術如物品般被製造出來,但經由創造的洗禮而獨具一格。藝術表達可以透過天馬行空的方式來反映具超越性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可以不必拘泥於現實與利害關係,卻對人的生存意義有極大的延展性。

構思塑形
     蒲浩志館長邀請我撰寫有關於他父親蒲添生(1912-1996) 的雕塑藝術,我另類請求:借我一件作品回去琢磨。他爽快答應,於是有了這個小小的實驗,就暫且稱之為「藝術陪伴計畫」吧!
     到蒲添生雕塑紀念館選件,幾個目標都挺有趣,婦女小雕像最引人注目。那是蒲館長的母親,剛出嫁的模樣。從他的口中緩緩說出的每一個橋段都如此戲劇性,所謂天上人間,其實也是人間天上。故事不長,卻讓人愛不釋「耳」,至少我個人是願意聽一百遍的。
     之所以迷人,是因為這座小雕像藏著一段姻緣,除了百年修來的共枕眠,還是因為有藝術緣分的關係。藝術扮演起月下老人的角色,而且真的是一尊老者雕像牽的線,很少聽到吧?
     原來,蒲添生為嘉義蘇友讓(1883-1945) 先生塑像,製作時為1939年,正是這位年輕新秀醞積能量之際。他跟隨朝倉文夫(1883-1964) 漫長的八年時間中進入了第五個年頭。在「朝倉雕塑塾」的規矩是三年雜務之後才從石膏頭像臨摹起,沒有耐心和熱情,絕對過不了這一關。對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來說,此時需要的是磨練的機會,用來證明日本雕塑大師接受唯一臺籍青年的決定沒有錯;當然也有輸人不輸陣、不要給臺灣人丟臉的志氣。1939 年的日本雕塑家聯盟會員名簿裡,「朝倉雕塑塾」登載21 位師生,其中包括蒲添生,證實他已經是朝倉家族的一員了。
     如日中天的朝倉文夫,倍受尊重,有「日本羅丹」、「日本現代雕塑之父」的稱號。法國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 以雕塑明顯的肌理聞名於世,將人性的糾結與掙扎的情感表露得淋漓盡致。這位「日本羅丹」則較為理性沉著,平靜外表之下蘊含動能,以迷人的細節、溫暖的平凡著稱。沒有背景襯托,只憑簡單的姿態來呈現複雜的藝術表現與深刻的意涵,是需要高度技巧與細膩心思來交互鋪陳的。朝倉也結合「理想之美」,展現西洋古典主義中典型與完美的概念,可以說是感性與理性兼具。1979年,近百位臺灣藝術家談「印象最深刻的作品」,蒲添生就點名朝倉文夫的《守墓者》。
     承襲名師,藝高膽大,蒲添生把蘇先生的神情刻劃得維妙維肖,眼神、表情、氣質,栩栩如生,的確是件佳作。雖然是位從事木材生意的商人,蘇友讓可是道道地地的業餘文人,詩書畫頗多浸淫,是嘉社、鴉社畫會成員。在一批塵封多年的陳澄波書畫收藏裡也包含幾件蘇的作品,結體穩重大方,內容義正詞嚴,碑帖風格並用,不阿性格或可想見一般。他也是陳澄波長女陳紫薇(1919-1998)的書法老師,17歲的少女規規矩矩地寫下「千峰鳥路寒梅雨,五月蟬聲送麥秋」的詩句,活脫像老師的筆調。不謀而合,1931年陳澄波《我的家庭》中,坐在最右邊的紫薇拿的是書帖。
     半身像完成後,蘇友讓便邀約陳澄波前來評價,欲聽聽藝術家專業的看法。見此塑像,陳澄波讚賞有加。既然知道是青年俊才蒲添生,心裡便有了別人想也想不到的主意:把長女紫薇許配給他!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乘龍快婿就街坊裡,不必眾裡尋他千百度。藝術因果成就了藝術姻緣,在世界藝術史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多見,更何況是臺灣。
     其實陳澄波也不是初次認識蒲添生。他曾經在嘉義玉川公學校(現崇文國小)短暫擔任老師期間教過這小孩子,算是師生關係。1928年又同是春萌畫會的畫友,因為這小伙子挺有「繪根」,17 歲時參加美展還獲獎,其實是從小在裱畫店耳濡目染所累積的經驗。1934 年陳澄波赴東京參加帝展活動,和添生再度見了面,相談甚歡,更加深對他的好印象。其實那一年蒲添生有重大抉擇:他毅然從帝國美術學校繪畫科轉雕塑科,之後在朝倉文夫工作室當起了學徒,從頭學起。回想三年前的1931 年,20 歲的蒲添生利用替自家「文錦裱畫店」收款之後不告而別到日本學藝。用現在的話是「捲款潛逃」,逃走的目的不是為了利益,為的是追求藝術理想。無獨有偶,同住在嘉義美街前輩林玉山也是在1926 年不告而別的。一繪畫一雕塑,兩人日後都成為臺灣美術運動的關鍵推手。
     雖然認識蒲添生,為愛女覓夫婿自然還是得慎重其事。陳澄波乾脆委請蘇友讓先生居間說媒。1939 年7 月6 日的提親書信上則有保證人陳崑樹寫著詳細內容。誠意、誠信盡在其中:
陳澄波先生:拜啟,祝賀益昌盛。至於上次蒲君回京後,承聞令嬡要嫁給添生君一事,我也勸他早日決定。由於收入方面考慮而客氣,最近收入也增多,我也積極勸為良緣,因此依蒲君說:「那就煩請先生代為正式提親。如受承諾,就請你八、九月來京時一齊陪伴來。」如果承蒙承諾,煩請電報通報添生君本人,並出示此信給蒲君雙親。此信是根據蒲君依賴而寫,因此可以信賴。但因婚姻是極大重要,為了慎重起見,特請蒲君捺印為證。懇請承諾並直接回音給蒲君本人。

     其實,此期間還有「日本婆」對蒲添生這位「臺灣郎」心生好感且有所表示,但因考慮文化差異而作罷。陳先生並且保證:「蒲君在東京沒有和異性有戀愛關係,請放心。」好人做到底,送佛就該送上西天。早在日本發展商務的這位好心的長輩還贈送三張船票,想必是一張回臺娶親,另外兩張是讓小倆口婚後相偕去日本過新生活的安排。以這種方式促成一對新人,在現在開放的時代都很罕見,真是充滿人情味的臺灣鄉親。很快的,才子佳人於8月31日結婚,藝術女史張李德和(1893-1972)擔任介紹人,眾多親朋好友在「文錦裱具師」牌號下留影,見證了這段臺灣美術史上的藝術聯姻佳話。
     除了嫁妝,陳澄波以一張53公分寬、31.5公分高的油畫《駱駝》相贈,兩隻駱駝一低頭一抬頭,似乎很有默契。亞熱帶臺灣少見這種沙漠動物,陳澄波創作中也幾乎未出現過類似主題的繪畫,看來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是特別給這對新人的特別勉勵。一般來說,鴛鴦通常是新婚致賀的象徵,但以駱駝圖像相贈其實更寓意深遠,強調任重道遠的精神,正如婚姻之路,亦如人生之路。當然,藝術之路也是如此,需忍受嚴酷的考驗,一步一腳印,終能成功到達目的地。大藝術家畫風不但獨特,行事作風也迥異,替女兒找丈夫靠一尊塑像,而不是媒人;送新人的畫作不是蝴蝶鴛鴦,而是一對盡責耐操的駱駝。
     翻銅的肖像背後註記:「昭和16年 四月一日 添生作」。1941年石膏雕像在日本完成後便交由陳澄波帶回。蒲添生當時表示,岳父把寶貝女兒交給他,而這座雕像留在陳身邊就可以常伴在側。這一年,蒲添生受陳夏雨(1915-2000)之邀回臺發展藝術事業。2010年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成立後,石膏像翻製成銅像。

翻模修飾
     曾見過這尊小雕像的王白淵(1902-1965),認為它表現出高度的藝術感,在蒲氏創作中讓人刮目相看:
〈P 夫人〉係蒲氏自己太太的胸像,不是豔麗之美人,卻是各部均整之寧靜女性,表現柔軟,女性之脂肪值及各部筋肉之互相關係亦有表現出來,而形成著優美之線條。

     這麼小巧而靜雅的作品,為摯親而做而不為其他特定目的,何以有如此深邃的涵義?
     21 歲的陳紫薇比翁婿小七歲,人生路程再次起步。作品完成時間是甜蜜新婚的第二年,長女秀齡也剛出世,家庭正美滿成形之中。相處一年多,開始相互熟悉,也摸索著為人父母的角色。這件作品如何模塑牽手的印象?如何描寫當時的情態?2012 年「藝無止境—蒲添生家族故事展」寫道:「以其最擅長的泥土觸感來表達,相當傳神地掌握了這位初為人母的少婦心理的變化與神態的自然。」7 另外,蒲添生紀念館的說明簿裡也分析:「顯露蒲氏對新婚妻子柔情而保守之愛意,以最擅長的泥土觸感來表達。率真樸實,輪廓柔和,面面俱到,散發臺灣女性嫻靜之美。」兩段評論都相當貼切到位。如何從無言的雕像表面之蛛絲馬跡來追索神態、關係與氣質?雕塑品的外在反映了作品的內在氣質,並且也留下線索讓觀者循跡創作者的手法與意念。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其實天使也藏在細節之中。因為小而美,稍不注意,可觀之處很容易溜走。這趟藝術陪伴計畫走得慢又長,於是,蒲夫人的雕像就在筆者的桌上安安靜靜地擺了兩個月。
     雕塑的確需要空間感知與觸覺輔助才能掌握。探索變成方法,理解成為理論。不用太急太快,行動有時是思想的敵人。印度古諺有云:「走慢一點,讓靈魂跟上來。」細節的咀嚼可以是走向雕塑評論方法或路徑的試金石。
     臉龐並不光滑,由無數的小切面構成小地方的轉折,下巴、嘴唇、人中、鼻梁、臉頰、顴骨、眼眶、眼臉、眉棱、額頭⋯⋯處處留痕,要在極小的面積表現著實不易。作者顯然不在於形塑完美女性形象,而是企圖掌握真實—身邊親密伴侶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