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之路是歧途,李登輝之路是正道」
本書為華文作家余杰繼《偽裝的改革者:鄧小平與蔣經國》之後,第二部「比較政治學」專著,筆者用其犀利的文字,比較臺灣「民主先生」¬—李登輝與新加坡「權威教父」—李光耀。
全書共分九章,前篇先從新加坡與臺灣之被殖民歷史脈絡,點出李光耀和李登輝相似之處,說明為何將此二人做比較;再寫兩人之性格、信仰與遭遇如何影響他們政治推動的方法與目的,使得臺灣與新加坡註定走向國際間不同的方向;最後,筆者以長期旅美之國際視野,預測臺灣與新加坡未來發展。
筆者以個人觀點敘寫,愛惡分明,誠實地向讀者展現其關切的議題,為國際間研究政治學或關心臺灣發展的學者,提供了有效且真實的參考。
|
※書籍推薦人 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薛化元 前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 丘為君
|
※推薦文 推薦序一 「普世價值」與「亞洲價值」的對決
余杰是臺灣中文出版界近年來出版量為數可觀、銷售量也相當驚人的作家。他撰寫的書,往往與時事相關,不過他也有志於做歷史的考察,討論他所關注人物的歷史發展,或是具有價值重估性質的重要歷史事件。《小國巨人:李登輝與李光耀》,是余杰在2024年要推出的新著,非常高興有機會可以事先拜讀書稿,並將我閱讀後的心得,與各位讀友們分享。 雖然不是專業的學術研究者,但是余杰努力閱讀、吸收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並檢視有關史料,進而將它做普及化的工作。也就是說,余杰易於閱讀的著作,相當程度是以學術為基礎的普及作品,這本新書《小國巨人:李登輝與李光耀》也是這樣的著作。看到這本書的目錄,就發現余杰努力地將兩個人共同擁有的歷史背景,或是不同的價值走向,透過章節結構的串聯,成為一本相當吸引人的著作。首先,他透過「國族與價值認同的轉換和調適」這個主題,思考李登輝跟李光耀兩個血緣都是客家人,而且曾經都是左派,在政治路線選擇的歧異。如我們所熟知的,李光耀強調的是「亞洲的價值」,而李登輝強調「普世價值」,此一主題正突顯他們兩個所追尋的道路,也就是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與以「亞洲價值」為名,壓制自由民主人權價值的路線。 他們都曾歷經日本的統治,而且都曾經在日本部隊服務,他們所認識的日本又有什麼不一樣,因而有了「日治時代的愛與恨」這個章節。李光耀和李登輝都曾經留學歐美,李光耀留學英國,而李登輝留學美國,在留學的過程中,對於英國或美國文化的認識,兩個人也是不同的樣態。李光耀對於工黨有相當程度的偏好,但是相對地對於英國傳統秩序與價值則未必掌握;李登輝則建立了他所認識的美國傾向,注意到美國與臺灣密切的關係。就兩個人的國家認同而言,都各自努力在他自己的國度,建構一個主權國家。李光耀所處的新加坡,從殖民地一路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員,進而成為「新加坡」的主權獨立過程;李登輝則是由原本「中國認同的李登輝」,再逐步走向「臺灣認同的李登輝」,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與打壓,則試圖建構「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兩國論」論述。 而無論是新加坡或是臺灣,國家發展歷程與他們兩人參加的政黨有密切的關係。只是對李光耀而言,他參加的黨不但掌控了國家權力,也是由他一人主導的「他的黨」;而李登輝為了從政、為了他的政治理想,加入了國民黨,可是國民黨卻不是李登輝「他的黨」。因此,這也造成了李光耀與人民行動黨的關係,如膠似漆,在歷史脈絡中密不可分;而李登輝則在推動臺灣成為自由國家之後,最後黯然離開了「不是他的黨」。在統治國家的過程中,他們對於反對黨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李光耀為了維繫他和「他的黨」的統治地位,作為威權的教父,不僅強力壓制反對黨,甚至箝制媒體發展;而李登輝固然希望國民黨的政權可以維繫,但更重要的是追求自由民主,在普世價值之下,則必然不能排斥政黨輪替的可能。 這兩位在華人世界受到注目的領袖,他們曾經有相當程度的互動,只是,從一開始彼此合作的樣態,由於價值理念不同—特別對中國立場的不同,終究無法成為長久的朋友。就此而言,李光耀與李登輝對於共產中國的定位是全然不同。當然,這與他們所處的環境也有密切的關係,終究新加坡透過中國有獲取更大經濟價值的可能,而臺灣則必須面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攻武嚇、持續的併吞威脅。這樣發展的結果,一樣是海洋國家的兩個國度,李光耀選擇與中國合作擁抱,而李登輝則必須選擇破除大一統思想,為臺灣/中華民國作為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的主權國家而努力。最後,新加坡與臺灣都曾經是亞洲四小龍的成員,問題是:新加坡與臺灣在經濟的奇蹟之下,臺灣進而推動了政治的自由民主改革,成為華人文化圈特有的成就,而這是新加坡所沒有的。究竟新加坡和臺灣的「奇蹟」,何者能夠比較持久?這也是余杰這本書關照的主題。無論如何,余杰在他的自序中已經明白表達了他的關切與立場,那就是李光耀之路是歧途,而李登輝之路才是正道。 這也是余杰寫作的特色,愛惡分明,勇於表現個人的選擇與立場,將他的意見透過著作與讀友分享。在某種程度上,他試圖透過著作,將所認識、所喜好的人物或思想,在與讀友分享之餘,同時儘量發揮他的影響力。相對於迎合市場或是讀者,誠實地面對自己,積極地與讀者對話,這樣的余杰是不是更像個知識分子呢?! 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薛化元
推薦序二 亞洲菁英的抉擇: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一 我的朋友余杰邀請我為他的書《小國巨人:李登輝與李光耀》作序,我欣喜他又一傑作付梓,深感有幸能為之序,但同時也頗感惶恐。首先,余杰著述極為豐碩,已是超過八十本著書出版上市、擁有廣大讀者群的重磅作家;他一年可以完成四本書,如此佳績是我所望塵莫及。其次,余杰探觸的課題十分多元,常有非常寬闊的視野與非凡的洞見。對照我們在學術界裡寫論文,多半將議題侷限在窄小的時間、空間裡,而他上山下海的能量與時代批判的大無畏勇氣,實非我等象牙塔裡的學者所能望其項背。這裡我只能以作為讀者的方式,略為抒發個人閱讀的若干心得。
二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三年期間(2020-2023),世界看到了三位令人敬重的傑出華裔思想家的辭世—余英時(2021)、張灝(2022)、林毓生(2022),他們都是在一九三○年代出生,從呱呱落地到懵懂之際就要經八年對日抗戰與四年國共內戰的苦難;以及成年後在海外見識了祖國所經歷的多個大規模災難,例如大躍進、大饑荒、文化大革命等等。他們後來都將這些自身經歷的戰爭苦難,與共產中國所發生各種駭人聽聞的倒行逆施政治運動,灌注在他們一生的學術探索裡:余英時的反智論、張灝的幽暗意識,與林毓生的創造性轉化。 相對來看,本書所書寫的是更早的一九二○年代出生的兩位亞洲代表性政治菁英—李登輝與李光耀,他們出世時—1923年,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他們是享受了二十世紀「喘息時刻」的「戰間世代」(Interwar generation)的人物。這兩位傑出的政治家不曾在戰火連連的中國本土生活過。雖然他們在青少年時期也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但在二戰結束前後,他們基本上已經成人,而且幸運地進入了當時一流的高等學府,在那個時代裡受到當時最好的培育。出生富商家庭背景的李光耀在1946-1950年留學英國。出生中產階級的李登輝早在1943年便赴日,在京都大學學習農業經濟。後來更在1952年與1965年先後兩度留學美國,繼續農業經濟研究—愛荷華大學與康乃爾大學。兩人在青年時期都展現了追求知識的強烈意志,在學業上也都表現出不凡的成績。這種知識上的長期準備,與遊學海外所獲得的寬廣見識,都為他們日後從事政治事業,打下紮實的思想基礎。 在成長的過程中,二李都有殖民地生活的經驗,這種特殊的背景,讓他們在戰後亞洲的「去殖民化運動」驚濤駭浪中,能產生出早熟的人格,比其他同世代需要為基本生存而奮鬥的多數人,可以更早思考自己與國家的命運歸屬。臺灣的李登輝自認在二十二歲以前是日本人,之後才開始學習作為中國人,晚年則回歸為「新臺灣人」。這種認同的變化,與外部環境的變化有關。1931年「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後,隨著滿洲的占領,「大亞細亞主義」思想也漸漸成為日本帝國主義政府的官方理論。1936年李登輝十三歲時,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產生了微妙變化,文官總督時代結束,進入後期武官總督時代,日本當局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原則統治臺灣。臺灣人民基本上是被統治者視為「日本人」,當然,這些殖民地的「日本人」與本土的日本人還是有所區別的。 李登輝這種日本殖民地生活經驗,與新加坡的李光耀是不同的。李光耀在十八歲之前是英國殖民地子民,十八歲後新加坡被日本統治三年半(1942-1945),直到他二十二歲。他回憶說:「因為這三年半期間,我看到了權力的意義,也看到了權力、政治以及政府可以如何相輔相成。我也了解困在權力狀況的人們,為了生活必須如何回應。」他顯然意識到,在仰人鼻息的環境裡,權力才是最務實的硬道理。作為英國殖民地子民,李光耀在英國求學(1946-1950)時,卻有過被種族歧視的不好經驗(被歸類為中國人而不是新加坡人),不過他自己對作為負面符號的「中國」所知甚少。但這種刺激,對他日後想努力認識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可能不無關聯。 李光耀於1950年二十七歲之際學成歸國,開始其律師事業。由於具有左派的政治理念,他傾向替下層民眾伸張正義,打抱不平。1954年李光耀成立具有馬克思主義色彩的「人民行動黨」(PAP),作為政治事業的起點,一開始也是站在反對派角色,宣揚左翼民族主義。在國家認同上,他趨近馬來西亞,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當時的政治理念是爭取馬來西亞從英國獨立,然後將新加坡安置在馬來西亞,為新加坡爭取自治地位。 必須指出的是,這兩位一九二○年代出生的知識菁英,在青年時期發展其人生觀與世界觀的過程中,如本書作者所指出的那樣,都受到過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而這種現象在那個世代的熱血青年中,其實是相當普遍的。 歐戰之後,滿目瘡痍的歐陸與一九二○年代末期爆發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成為歐美發展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溫床。這個趨勢在當時於物質層面還十分落後的中國,更是獲得可觀的發展。就在蘇聯於1922年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已經在北洋軍閥政府主政時期的1921年7月建黨。特別是隨著「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在1920年春轉向馬克思主義,標榜追求民主與科學的近代中國啟蒙運動至此為之變色,具有進步意識的知識陣營開始步向分裂,自由主義在新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地位,逐漸讓位於新興起的、激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潮。這種左翼大潮,在一九三○年代的中西知識界都變成了思潮的主流。青年李登輝一九四○年代在京都大學學習時,就已經接觸該校的日本馬克思主義先鋒河上肇教授的著作。用他的話來說:「大學時期,我遍讀馬克思及恩格斯的著作,對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也曾深加鑽研,反複讀過好幾遍。」 至於戰後留英的李光耀,則是受到溫和社會主義費邊社的影響,特別是費邊社的代表性人物拉斯基Harold Laski)的影響。費邊社曾經協助創立英國政經學院(LSE, 1895),也協助創立勞工黨(Labour Party, 1900)。其核心理念是反對馬克思的武力革命路線,主張比較溫和的漸進式改革與議會路線。李光耀在新加坡成立的「人民行動黨」,雖然與馬共負責人林清祥合作,但黨的核心精神,主要還是比較接近費邊社會主義,而不是走武裝革命的共產黨路線。
三 李光耀能在很短的時間裡獲得他長期的絕對政治權力,依我個人粗淺的觀察,基本上是經過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從英國政府手中爭取權益—新加坡自治的身分。李光耀於1954年11月創立「人民行動黨」,憑藉著他無礙的辯才與個人的魅力,以不到四年的時間,從英國政府手中為新加坡爭取到自治邦地位;人民行動黨在首次選舉中勝出,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邦政府總理,這年他才三十六歲。他1950年學成歸國時大約在二十七歲左右,十年之間就取得這樣可觀的成績,算是青年有成。但是他並不以寄人籬下、擔任英國殖民地的「特首」身分自滿。因為在東姑拉曼等人與英國政府的周旋下,馬來亞聯合邦已經於1957年8月31日從大英帝國手中獨立。而那個時候,在馬來半島南端要塞的新加坡,卻還在大英帝國的管轄內,並沒有與馬來亞聯合邦同時獲得獨立。 第二步是透過政治鬥爭手段,進一步鞏固權力。在出任新加坡自治邦政府總理之後,青年李光耀初嚐權力滋味。為了鞏固自我權力,李光耀在1961年開始驅逐同志。人民行動黨內以李光耀為首的「反共分子」與黨內「親共分子」決裂,將創黨元勳之一、馬共成員林清祥逐出黨外。其戲劇性的發展情況,一如蔣介石1927年4月在上海發動「清黨」一般。此後,李光耀逐漸淡去他的左翼色彩,政治上表現出向右傾斜的強硬路線。1963年2月,尚未獨立的新加坡在李光耀帶領下,配合馬來亞、英國殖民政府政府發起大規模的反共保安行動,整肅新加坡境內共產黨,逮捕了他的昔日同志林清祥。在肅清共產黨後,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東姑拉曼政府達成協議,讓新馬正式合併。當時,新加坡連同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進而因此完全脫離英國統治。 第三步,與馬來西亞分離而獲得絕對權力。在1963至1965年間,新加坡屬於馬來西亞聯邦制下的一個州,而人民行動黨則作為一個馬來西亞政黨存在。由於馬來西亞以馬來族占大多數,實行「馬來人優先」的政策,但是若加入華人比例占多數的新加坡,則馬來西亞境內的華人數目就會超過馬來人,這樣對馬來西亞的馬來菁英便是一個重大的威脅,其「馬來人優先」政策勢必會受到華人杯葛而窒礙難行。由於雙方利益考量不同,政治立場歧異,最後馬來西亞決定促使新加坡退出聯邦並讓其獨立。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而這個看似具有悲劇性色彩的事件,反而是促成李光耀在新加坡掌握絕對權力的契機。他從1965年擔任新加坡共和國總理,到1990年六十七歲卸任,共25年。如果加上殖民地時期的總理任期(1959-1990),便是長達31年。這種獨裁紀錄在發達國家中絕對是異數了。有媒體封給他「二十世紀最成功的獨裁者之一」這個稱謂,應該是實至名歸。
四 對照李光耀耀眼的政治生涯,李登輝的權力歷程就顯得辛苦多了,用余杰的話來說—大器晚成。李登輝在臺灣所處的政治環境,比李光耀的新加坡更加複雜。首先,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在二戰失敗,日本政府放棄臺灣主權,這個突然的重大變化,讓他在1945年二十二歲之際,沒有選擇地由一個日本國民變成中華民國國民;他雖然懂得漢字,但是必須從頭學習國民黨政府帶來的「國語」。其次,在大陸慘敗於共產黨的蔣介石政府,從中國大陸帶來了一個迥異的日本殖民統治方式,特別是其鐵板一塊、箝制民主發展、戕害人權的僵化反共政策與其所造成的白色恐怖。在這種先天的限制下,作為一位有共產黨經歷的臺籍知識菁英,要在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治環境中尋求政治機會,簡直是緣木求魚。 受到1972年6月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看重,擁有優秀學識背景與非凡學歷的李登輝,被當成重點人才培養,四十九歲擔任政務委員,接著一路青雲直上,1975年擔任臺北市長;1981年臺灣省主席;1984年副總統;到了1988年1月蔣經國總統突然過世而依照憲法接任總統大位時,他已經來到一般公務員退休的年紀六十五歲。從四十九歲接觸國政,到六十五歲接掌國政,李登輝整整準備了16年之久。而李登輝這個掌握大權的年紀,已經是李光耀想要交棒的時刻。 在李登輝崛起的一九七○年代,臺灣無論是在外交或內政上,都經歷了前所未見的巨變。在蔣介石統治的末期,1971年10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外交上遭逢重大挫敗。接下來,厄運不斷。美國總統尼克森1972年10月訪華,計畫推動美中兩國的「關係正常化」,美方這背後的目的有兩個:希望中共幫忙美國擺脫越戰,以及想利用中蘇矛盾來向蘇聯施壓。北京政府當時還處於文化大革命的低谷,1972至1974年為中國知青大逃港的巔峰期。在中國當下的惡劣政治現實下,美方適時遞出的橄欖枝,對搖搖欲墜的北京政權,無異於雪中送炭。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終於看到了尼克森與周恩來在1972年2月簽署的《上海公報》。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衝突的危險;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臺灣問題是《上海公報》的亮點。在這裡,中方重申自己立場: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 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和鼓吹「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方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not to challenge)。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在臺美軍設施和武裝力量。 在毛澤東於1976年9月過世之後,如所周知,表現出美中解凍的「關係正常化」的推動並未中止,最終是兩國於1979年1月正式建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處理臺灣問題的三項原則是:美對臺斷交、撤軍、廢約(主要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弔詭的是,在美國行政部門做出與共產黨妥協、讓步的動作上,國會部門卻出人意表地通過國內法意義的《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授權美方政府建立一個實質大使館來管理美國和臺灣的「事實上的外交關係」;並且規定「美國將向臺灣提供必要數量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以使臺灣能夠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本法基本上視為美國協防臺灣的法源,而且基於現實需要,本法回溯至1979年1月1日生效。 除了外交,臺灣內政在一九七○年代也是波濤洶湧的局面。1970年4月蔣經國應美國國務卿魯斯克(David Dean Rusk)邀請,以行政院副院長身分訪問美國,在華府與美國總統尼克森會談後,走訪紐約,遭遇了臺獨異議人士黃文雄和鄭自才企圖開槍刺殺。這件震驚海內外的槍殺未遂案件,雖然沒有改變蔣經國接下來的其他密集國是拜會行程,但至少已經讓他意識到臺灣人對蔣氏父子威權統治的不滿程度。這是1972年5月蔣經國升任行政院長後,啟動十項革新政策,大舉任用臺籍人士的重要因素之一。 蔣經國的新政策雖然帶來新氣象,但是在他父親蔣介石總統1975年春過世之前的絕對權威底下,他的作為還不能向民主邁進,只能做到像新加坡的李光耀一樣的「開明專制」地步。然而臺灣民間追求自由的動能,卻像地底下的岩漿,蓄勢待發。延續一九五○年代的《自由中國》與一九六○年代的《文星》雜誌的批判精神,「黨外雜誌」(與更具有指標性意義的「黨外運動」)從一九七○年代開始,如潮水般,一波波接踵而至:有標榜自由主義路線的知識型態《大學雜誌》(1968創刊),也有走左統反帝反臺獨路線、打出「鄉土」口號的《夏潮雜誌》(1976年創刊)。但更耀眼的,也是具有主流意義的,是走強調本土與民主立場的政論型雜誌,代表性的有:《臺灣政論》(1975創刊)、《八十年代》(1979創刊),與《美麗島》(1979創刊)等等。這些黨外雜誌,特別是政論型雜誌,與黨外運動互為表裡,儘管雜誌不斷地為國民黨政府當局所查禁,但是稍作人事整頓後,他們又以新面目再次上市。雖然黨外雜誌的壽命多半不長,但在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大傘下,象徵著「臺灣之春」的此起彼落的黨外運動與黨外雜誌,確實是一九七○年代,尤其是在政治強人蔣介石過世後,一股讓獨裁者不可忽視的強大抗議潮流。而1977年底爆發的「中壢事件」與1979年底的「美麗島事件」,更是黨外運動與黨外雜誌運動所催生下的產物。 蔣經國在1978年正式擔任總統職務,掌握大權。但是在他握有權力的一九七○年代,臺灣除了有黨外運動,還有兩個重大的思潮在展開:1971年年初爆發的民族主義性質的保釣運動,與稍後的具有本土意識覺醒的「鄉土文學論戰」。這裡無法展開這兩大思潮在一九七○年代臺灣發展的具體論述。非常簡略的說,保釣是一種具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愛國主義運動,它的核心問題在主權捍衛,但是作為一種群眾運動,它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價值偏離,在國家認同上出現失焦現象—偏向中共,並且有進一步導向批判臺灣當局無能的狀況。 而發生在1977-1978年的「鄉土文學論戰」,則修正了先前保釣運動的大中華傾向的民族主義。這個表面上是關於臺灣文學之寫作方向和路線探討的辯論,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中國在一九二○—一九三○年代的「文學革命」與「革命文學」路線、攸關意識型態的辯論—為藝術而藝術,還是為人生而藝術。在這個充滿火藥味的論戰中,具有本土意識傾向的鄉土文學,被主張中華民族文藝的黨國護衛者貼上「狼來了」的「工農兵文學」標籤,批判為流於地方主義,有分離主義(臺獨)的嫌疑。而鄉土文學的擁護者則認為,以書寫臺灣當下社會現狀的鄉土文學—社會寫實主義(social realism),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帶有馬克思色彩的社會主義文學(socialist realism)。 博學多聞的李登輝在步入權力核心的一九七○年代,正是臺灣三大思潮風起雲湧之際。以他長期準備所獲得的思想高度,李登輝不可能在內心對這些思潮沒有深刻的感受。就他在1988年六十五歲掌握政治實權後所開展的大政來看,除了保釣運動之外,追求民主與本土意識的思想潮流,都為李登輝精神所接收,並左右了臺灣後來在一九八○年代以後的民主轉型。
五 本書非僅僅是李登輝與李光耀兩人的傳記,而是一本比較政治學的著作。在書寫上,作者敘述了二李的思想狀態、發展,與影響,以及更重要的,他們的思想所產生的物質變化—國家政策的設定,與國家發展的方向。 在這個議題上,李登輝與李光耀在人類文明的開展上,如同余杰所指出的那樣,分別創立了兩個重要且有對立意義的成功模式:臺灣模式與新加坡模式。這兩個模式之所以重要,在我粗淺的認識看來,是因為它打破了華人世界幾千年來的發展陷阱,或者借用英國學者艾爾文(Mark Elvin)的說法,「高度均衡陷阱」(The high-level equilibrium trap),即是中國在千年的發展中,儘管有無數的人才,也有高水準的科學成就,並累積過可觀的財富,但從未經歷過本土意義的工業革命,從而成為一個在政治經濟學意義上,能做有效管理的高度物質文明的發達國家。 二李在大陸之外所創造的發展模式,基本上突破了中國本土發展的「高度均衡陷阱」限制。新加坡在1970年,人均GDP在926美元左右。到了李光耀卸任總理的1990年,到達11862美元,奇蹟似地成長近13倍。2022年新加坡更是創造了人均GDP82805美元的高水準成績。相對而言,臺灣在李登輝登上政治舞臺的一九七○年代初期,人均GDP僅僅是不到四百美元的開發中國家,不到新加坡一半。到了李登輝卸任總統的2000年,人均GDP已經跨過一萬美元的門檻為14844美元,成長高達37倍。臺灣在2022年的人均GDP為32679美元,雖然離新加坡所締造的驚人紀錄還有努力的空間,但在2023年已經超越日、韓來看,就臺灣半個多世紀來一直受到來自海峽對岸強大的共產黨武力的生存威脅而言,也屬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奇蹟了。 余杰將李光耀的新加坡模式,稱之為「亞洲價值模式」,李登輝的臺灣模式為「普世價值模式」。在我看來,這個非常睿智的論點是本書的論述核心。新加坡的「亞洲價值模式」彰顯民族主義、集體主義,與儒家倫理的威權主義,而「普世價值模式」則強調保障人權、和平與愛、捍衛自由主義之憲政民主。余杰基本上認同美國政治學家杭廷頓的見解:李光耀的民族主義,在他過世後就會消失;而李登輝的民主主義,在他過世之後還會繼續存在。 李光耀的「亞洲價值模式」,根據BBC在2015年3月李光耀過世時的分析報導,是「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控制,以求達到社會穩定,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創造財富,再用財富改善社會,以及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就發展而言,在我們的觀察,李光耀的「亞洲價值模式」基本上是「摸著石頭過河」走出來的。作為一位無神論者,他其實並沒有特別的政治理想,即便是推動新加坡的去殖民化,也是利益考量。他是一個利益導向的現實主義者(realist)而不是一個實踐政治理念的理想主義者(idealist)。用政治學的術語來說,李光耀是一名具有負面價值的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信奉者:在敵意競爭情境下,可以為了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這可以從他從政之路過程裡獲得檢驗,在權力的關鍵時刻,他可以不惜犧牲革命同志林清祥以保障自我的權益。而他在新加坡獲得絕對權力之後,又可以用各種理由箝制輿論與打擊異議分子,以鞏固自我的權威。又例如他可以一方面在國內對共產黨予以毫不留情的打擊。另一方面在國際社會上,到了中國大陸,他可以昧著良知,寬容中共的「六四」天安門武力鎮壓,和顏悅色地交好自毛澤東以後的中共各個世代的領導人,讓他變成了中國共產黨高層心目中「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對照李登輝的「普世價值」導向領導來看,他在青少年時期受到日本武士道精神很深刻的洗禮。中年(1961年三十八歲之際)接受基督教信仰;晚年(1988年起)掌握大權後,基本上在兩蔣離世後的「後強人時代」,堅持政治寬容與自由民主的開放路線:釋放政治犯、與反對勢力對話而不是鎮壓、耐心地與黨內保守勢力、既得利益者溝通周旋、審慎地導引臺灣往民主的方向發展。他的政治信念可以在他剛取得政治大權不久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反應,一覽無遺。李登輝於1989年6月4日當晚發表聲明:「中共所採取毫無人性的做法,必將受到歷史的裁判,為抗議中共以武力鎮壓民主運動,登輝要以最沉痛的心情,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呼籲全世界所有愛好自由,重視人權的國家與人士,對中共暴行給予最嚴厲的譴責。」 李登輝在1990年5月就職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的演說〈開創中華民族的新時代〉中,再次強調他的治國理念:「環顧世局,我們正處於一個風雲變化的大時代。全人類對政治民主、經濟自由與世界和平的追求,如怒潮澎湃,沛然莫之能禦,勢必摧毀一切故步自封的制度枷鎖與獨裁閉塞的思想藩籬。」李登輝的意志,對外不向共產極權低頭,對內堅持憲政民主,最終是確保了臺灣的民主轉型,用制度化的方式—1996年的總統直選,鞏固了日後政權和平轉移的模式。 余杰這本著作寫作嚴謹、思路流暢、材料豐富、觀察與分析細密。他不僅在「臺灣模式」vs.「新加坡模式」的意義上,為「臺灣學」開啟了比較政治學另一道窗口,也為世界思考中國前途的人士,提供了富有 深度價值的靈感。 前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特聘教授 丘為君 2023年12月7日 記於大度山
|
余杰
一九九八年出版處女作《火與冰》,在世紀之交死水般寂靜的文壇掀起一陣旋風,短短數月間暢銷百萬冊,有如魯迅和柏楊般的批判性文字和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 二○一二年一月,攜妻兒赴美,定居華盛頓郊區,潛心讀書思考、著書立說。二○一八年十二月,入籍美國,拒絕鄉愁,享受孤獨。 以寫作為職業和志業,著作多達八十餘種,一千五百萬字,涵蓋當代中國政治、東方極權主義、近代思想史、民國歷史、臺灣民主運動史、美國政治、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等諸多領域。致力於用文字顛覆馬列毛習極權主義、解構中華大一統觀念、批判西方左派意識形態,進而在華語文化圈推廣英美清教秩序與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即獨樹一幟的「右獨」理念。 多次入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并獲頒「湯清基督教文藝獎」、「亞洲出版協會最佳評論獎」、「公民勇氣奬」、「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推廣類佳作獎」等獎項。 以華語文化圈唯一擁有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自由的臺灣為精神故鄉。相信文字可以穿越漫長的時間與廣袤的空間,相信讀書這一古典的愛好能帶來巨大的快樂,祈願以書為媒,結識更多自由而勇敢的心靈。
|
目錄
歷史的機遇與危機—序《國局與世變》叢書/丘為君 (3) 推薦序一 「普世價值」與「亞洲價值」的對決/薛化元 (14) 推薦序二 亞洲菁英的抉擇: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丘為君 (17) 自序 李光耀之路是歧途,李登輝之路是正道 (28)
第一章 國族與價值認同的轉換與調適 001 看哪,兩個背道而馳的客家人/他們在青年時代都曾經是左派/「亞洲價值」與「普世價值」,哪一個靠得住?/杭廷頓為何褒揚李登輝、貶斥李光耀?
第二章 日治時代的愛與恨 李登輝:「我們這個世代的臺灣人都有純粹的日本精神」/作為榜樣的日本人:新渡戶稻造、坂本龍馬、八田與一/李光耀:被日本兵打耳光,是平生的奇恥大辱/李光耀為何擔任日本軍部報道員:如果不能打敗他們,就加入他們
第三章 英風去矣,美雨猶在 李光耀留學英國,卻未能洞悉「英國秩序」之真諦/李光耀對英國工黨政策的取與捨:政治上的大政府與經濟上的自由市場經濟/李登輝在愛荷華:如此遼闊強大、充滿活力的美國/李登輝在康乃爾:臺灣與美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
第四章 意外的國父,各有朝聖路 新加坡的前世今生:從「次殖民地」到殖民地,再到馬來西亞聯邦的一部分/新加坡被「踢出」聯邦,李光耀「含淚」宣布獨立/「兩個李登輝」:從「中國人李登輝」走向「臺灣人李登輝」/「兩國論」與「中華民國在臺灣」
第五章 「他的黨」與「不是他的黨」 人民行動黨如何麻雀變鳳凰?/李光耀:以一人控制一黨,以一黨控制一國/李登輝無奈的選擇:「如果要從政,一定要加入國民黨」/李登輝讓臺灣成為民主國家,卻未能讓國民黨成為民主政黨
第六章 威權教父與民主先生 李光耀:「必須在反對黨羽翼未豐的時候剷除掉他們」/李光耀:「所有的媒體都是我們的,我們不會蠢到自己來辦報紙」/李登輝啟動「分期付款的民主改革」/李登輝推動總統直選,不怕政黨輪替
第七章 從「二龍相會」到「李不見李」 冷戰時代新加坡與臺灣合作的典範:星光計畫/李光耀與蔣經國惺惺相惜,因為他們都是威權人物/一場並不美麗的誤會:李登輝與李光耀的「二龍相會」/李不見李:「三觀」對立的人不可能成為朋友
第八章 共產中國是友邦,還是敵國? 李光耀:新加坡必須能對中國扮演為它增值的角色/李光耀:中國共產黨已不再是原有字面概念上的共產黨了/李登輝:「中共就是一個土匪政權」/李登輝破除大一統思想,帶領臺灣走向海洋文明
第九章 新加坡奇蹟與臺灣奇蹟,誰更持久? 李光耀及其同仁如何創造新加坡奇蹟?/新加坡人會永遠滿足於生活在「有錢的北韓」嗎?/臺灣奇蹟的第一功臣,不是蔣經國,而是李登輝/「戒急用忍」政策,是與「紅色生產鏈」脫鉤的先聲
參考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