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臺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之再思考
作  者╱
三澤真美惠著、周俊宇譯;文明基、王淳熙、林采成、林佩欣、陳德智、曾立維、蔡龍保   等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
出版日期╱
2024/11/25   (1版 2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838-6
書  號╱
1WBB
頁  數╱
320
開  數╱
20K
定  價╱
480 (特價 379)

※書籍推薦人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李承嘉
※推薦文
校長序
本校歷史系設立於2000年,雖然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系,但是該系極為努力教學研究,也積極進行國際交流,特別是在東亞議題的研究上。因此,從2009年開始輪流在日本及韓國舉辦研討會,十餘年來累積了豐厚的
研究成果,並建立了緊密的學術網絡。基於此,結合臺、日、韓學者組成「近現代東亞研究群」,並決定長期合作出版「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論叢第1號由蔡龍保教授擔任主編,此可謂是本校歷史系努力成果,同時也是歷史系的光榮。
如果歷史研究是以時間向度為主軸,而地理研究是以空間為場域,那麼以一個地域為研究空間,同時採取歷史的向度來詮釋、解析這個空間,此即結合了人文上的時間與空間研究。因此,以歷史為主軸來研究東亞的
話,它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將會擴大許多,這或許是「近現代東亞研究群」成立的目的之一。
我們都知道,把東亞作為一個研究地域,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對象,甚至在過往已經有許多研究,不過過往的研究經常把東亞界定在後進發展地域來研究。但是,如果把臺、日、韓再加上中國沿海地區的話,針對這些地域近年的發展來做研究,或許需要有不同的歷史觀與視野。「近現代東亞研究群」或許也基於這樣的態度,把重點放在「近現代」上。個人相信,這樣的研究時間軸,將使東亞研究更聚焦,並取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近現代東亞研究群」的成立與「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的發行,要特別感謝日本霞山會長期的支持和五南出版社同意發行,以及所有參與這些學術活動的專家學者們的付出。一部分論叢的出版將以中文及日文同時
呈現,這也是一種創舉,研究成果將可以呈獻給更廣大的讀者群,進而帶來更大的迴響與影響力。俗語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在許多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近現代東亞研究群」及「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將會獲得突破及長遠性的成功。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李承嘉
謹誌於國立臺北大學2023/10/01

文明基
首爾大學東洋史學科博士、國民大學韓國歷史學科敎授
代表作:〈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日據時期朝鮮與臺灣地區公醫制度比較硏究〉

陳德智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代表作:〈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從沿岸到遠洋漁業調查試驗之研究(1909-1922)〉、“The Flows and Networks of Fishing Technocrats of Colonial Taiwan in Global History (1895-1912)”

林佩欣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代表作:《臺灣總督府統計調查事業之研究》、《支配シ統計:臺湾ソ統計ЁЗЪу(1945∼1967)・総督府ろヘ国民党デ》

曾立維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臺北市立健康國小教師
代表作:《千里猶咫尺:日治時期臺灣的電報與電話通訊》、〈日治時期臺灣電話申請制度之變遷〉

蔡龍保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代表作:《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

林采成
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博士、立教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代表作:《華北交通ソ日中戦争史》、《東ヤЖヤソスろソ満鉄》

三澤真美惠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學術)、日本大學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教授
代表作:《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和跨境》(合著)、《植民地期臺灣ソ映畫──發見イホギк①еヮ⑦Ф・иュюуソ研究》

王淳熙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代表作:“Cultural Landscape in Taiwan: The Principles Underpinn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Plan of Tainan Park”、《文化景觀保存維護專論》

校長序/李承嘉
寫在前面/阿部純一
論叢緣起/何淑宜
主編序/蔡龍保

經濟政策的形成及其展開
文明基 〈為何沒有《帝國主義下の朝鮮》?—矢內原忠雄的殖民政策研究以及臺灣與朝鮮〉
陳德智 〈帝國 殖民地的海洋—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從沿岸到遠洋漁業調查試驗之研究(1909-1922)〉
林佩欣 〈從臺島之酒到帝國之酒:日治時期樹林酒工場的紅酒改良與行銷〉

基礎工程的建構與經營
曾立維 〈有線到無線—對外無線電報系統在臺灣的建立與發展(1928-1949)〉
蔡龍保 〈由森林鐵路到觀光鐵路—日治時期阿里山鐵路經營策略之轉變(1896-1945)〉
林采成 〈臺中輕鐵(株)的經營分析—軌道•鐵道•汽車〉

戰前到戰後的連續性與再利用
三澤真美惠 〈由白克和林摶秋的足跡試論戰後臺灣電影的「雙重連續性」〉
王淳熙 〈臺灣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檢視—以日式宿舍為初探對象〉

關鍵字索引

西洋藝術史
圖像中的權力、
藝術與文化
中國社會史
西班牙文化導覽
臺灣美術史
小國巨人:李登
輝與李光耀




為何沒有《帝國主義下ソ朝鮮》?—矢內原忠雄的殖民政策研究以及臺灣與朝鮮
文明基*

摘要
關於戰前日本具代表性的自由主義殖民政策學者矢內原忠雄,至今學界已累積不少研究成果。然就其個別殖民地的研究而言,相較於臺灣、滿洲、南洋群島及印度,殖民地朝鮮的研究卻很少。為什麼矢內原忠雄沒有
留下像《帝國主義下ソ朝鮮》這樣的著作?本文旨在回答此一疑問。回答此疑問的同時,亦可理解矢內原所論述殖民(政策)研究之特質,以及同樣作為殖民地,臺灣與朝鮮的「差異」及其意義。
過往關於矢內原的研究成果,指出矢內原在研究朝鮮時的「外壓」,其實此現象不僅存在於矢內原對朝鮮的研究,對臺灣的研究亦然。因此,若要討論矢內原為何甚少研究朝鮮,應從他研究的內在脈絡切入,注意他
有關殖民地的一般理論。矢內原基本上將課題設定為,伴隨文明化而來的「實質的殖民」與政治上的自治主義,還有以兩者結合為前提的「個別社會群之需要互相調和的帝國」。
根據這樣的一般理論研究臺灣的結果,矢內原認為「帝國主義下的臺灣」達成日本殖民地中最高度的資本主義化,而且要求於此種高度資本主義化相應的「文明的」殖民統治,也就是設置殖民地議會;相反的,矢內
原並未對朝鮮進行系統性的經濟分析,而且對殖民地朝鮮的資本蓄積及財政發達採取負面評價。雖然如此,他要求朝鮮能夠與臺灣相同設置殖民地議會。也就是說,臺灣的狀況是,設置殖民地議會是達到資本主義化的「結果」;朝鮮的狀況是,設置殖民地議會是為了(還沒達成的)資本主義化的「方案」。
換句話說,矢內原認為殖民地臺灣是已存在著伴隨資本主義化(文明化)而來的「實質的殖民」之實體,朝鮮則尚未存在日本殖民統治足以被正當化的充分條件。筆者認為,因為這一點,致使矢內原對朝鮮的經濟發
展持續保持「沉默」,而這樣的「沉默」,到戰後也沒有變化。
關鍵詞:朝鮮、臺灣、矢內原忠雄、殖民政策論、資本主義化、自治主義

一、前言
作為1945年以前日本代表性而廣為人知的自由主義殖民政策學者,矢內原忠雄(1893-1961)的殖民政策學不論是著作數量或是多元的切入視角,皆已累積不少研究成果,並且直到今日,矢內原研究依然廣受矚目。例如有一面承認1945年以前其自由主義殖民政策學的局限(反對伴隨暴力的殖民地獨立及支持和平獨立等),同時又有將矢內原戰前的非暴力立場,連結到戰後反對再軍備的主張,而強調其積極面的研究;也有站在更激進的立場,指出其自由主義殖民政策學的局限;也有站在殖民地的立場,對矢內原的殖民論進行批判;也有把矢內原的殖民地研究定位為1945年後日本區域研究之先驅;也有研究認為以矢內原為代表的近代日本自由主義論,係立基於根植的「科學殖民政策」的社會進化論。
然而,以另一角度思考,若從個別殖民地研究的角度來看,有別於臺灣、滿洲、南洋群島及印度的研究數量,矢內原的朝鮮研究相對較少,考量他對朝鮮現況及宗教的關注,不免令人意外。即矢內原對個別殖民地
研究有《帝國主義下ソ臺灣》(1929)、《滿洲問題》(1934)及《南洋群島ソ研究》(1935);非日本殖民地的印度亦有《帝國主義下ソ印度》(1937),朝鮮和臺灣同被視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殖民地。矢內原本
人對朝鮮又有著極大的關心和情感,對朝鮮卻僅有三篇研究論文,而無專著。7對此現象已有很多研究者指出。
例如村上勝彥指出,「關於日本殖民地里程碑之朝鮮,無一著作且僅有若干論文,此乃奇妙之事也,其為今後必須討論的一件事」;韓相一指出,「奇怪的是,從學術角度來看,朝鮮為日本最典型的殖民地,但關
於其地的殖民地統治,卻僅有少數論文。」此外還有多位學者亦提出相同的疑問。
真正較深入探討此課題之相關研究,有一九六○年代的幼方直吉。為什麼矢內原沒有留下類似《帝國主義下ソ朝鮮》的著作呢?關注矢內原的研究經歷之人不免會出現這樣的疑問,本文主要即為解答此疑問。目的
在彌補矢內原研究之空白,更重要的是透過解答此疑問的過程,找出矢內原殖民政策研究的特質,並找出同樣作為殖民地的臺灣與朝鮮,兩者之「區別」及意義。
為了究明上述疑問,首先根據時間脈絡來整理矢內原的著作,並依據關注地區加以分類,據此初步確認關於朝鮮的研究相對薄弱;其次,再以外部環境和內在關聯性兩個面向加以分析。具體而言,透過臺灣及朝鮮的比較,論析矢內原進行研究時的外在環境問題,而關於內在問題,則根據矢內原本人所建構之殖民(政策)論的構造特徵所建立的臺灣論及朝鮮論,據此推論其殖民地「理論」與殖民地「現實」之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