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藝安全輔具設計與應用之創新•復刻•再生
作  者╱
李英嘉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藝術系列
出版日期╱
2023/12/2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7141-58-8
書  號╱
4Y1R
頁  數╱
368
開  數╱
20K
定  價╱
1500



《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木藝製作輔具的優化思考,期望能提升初學或操作木工加工機器者,在生產製作時的安全。


早期木藝技術發展所用工具多為手工使用,較無量產規模;經濟提升之後,加上量化的設計思維,改變了加工模式,機器生產技術則增加了產量,而工作安全的問題也陸續浮現。數位時代來臨讓木工業生產再升級,數位加工設備改善了部分操作的意外發生,但有些手工技能就慢慢不被學習,如何降低受傷事件發生,而讓傳統木藝技能得以延續,是目前一大課題。

本書由創新、復刻、再生等三個主題面向設計。「創新」為作者在創作或教學時為進行安全操作,於創新定義下開發的新型式安全輔具,依設計圖尺寸製作,除實用外兼具美感線條形式。「復刻」則是作者將木工實務上曾見過、使用過的輔具,加以重現與優化。「再生」是以現有輔具再改進,增加耐用度與準確性。運用巧思改善木藝工作安全與產品品質,並於學界、業界推廣,落實及建立安全操作概念。
※書籍推薦人
專業推薦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陳殿禮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鐘世凱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教授 林伯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教授 呂琪昌
※推薦文
推薦序
「一器在手,善利其事」的工具寶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木藝工具即器也。木藝工具的種類繁多,隨著科技進步,在傳統的手工具之外,電動工具、數位加工機具的發明,為木工製作帶來更高的方便性和效率性,同時也潛藏較高的危險性。木工意外傷害發生率不小,甚而嚴重者可能導致失能。因此,無論職業或業餘愛好者,木藝安全認知與安全防護工具使用皆極為重要。

臺灣木藝傳承自手工技藝、扎根於工業技術、展望向創新價值,逐漸走出新徑,更於當代社會廣受大眾喜愛。近年來,創客(Maker) 風潮盛行,許多人紛紛投入療癒人心的休閒木工,這股風潮也在我國基本教育體系發酵,由教育界、木藝界合作推展「木育」,在一些國小、國中、高中校園裡,打造木作教室及開設木藝課程,蔚為風行。

工具與工料、工序、工法等,同為臺灣工藝技術知識的重要基因,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工藝文化推廣與工藝產業扶植為使命任務,近年來積極推動建立臺灣工藝知識體系,期盼藉由公部門的力量帶動產學與民間協力,以知識的連結與共享來強化臺灣工藝發展的基礎。

欣聞李英嘉老師將多年研究、實務經驗以及創新研發所得轉化為《木藝安全輔具設計與應用之創新.復刻.再生》心血大作,本書之付梓將助力於臺灣工藝知識體系之建立,促進工藝人才培育與技藝傳承推廣,而在實用上又為木藝學習之安全指南,值得成為木藝人「一器在手,善利其事」的工具寶典。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陳殿禮主任


推薦序
木藝安全的知識傳承

對於英嘉在木藝的耕耘素有所聞,而真正結緣源自於2017 年,彼時英嘉正式加入臺灣藝術大學師資團隊,透過各式會議與活動參與的場合,方才有了更多的機會認識與接觸,分享藝術教育的經驗與所得。

英嘉投身木藝教育已逾30 載,除了開設從基礎結構到專業技藝的木材工藝課程外,透過工作坊、工作室的模式,進一步提供學生提升專業技能的需求。除了技藝的教授,英嘉特別注重木藝工場的安全與管理,透過教學相長的過程,不斷研發適合教學使用的輔具,在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亦不忘時刻提醒學生注重安全操作的知識。2020 年以其多年教學之心得,以教學輔具為題,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木藝之旅─李英嘉安全輔具設計展」,足見英嘉對於木藝教學的用心。

在投入木藝教育前,英嘉已在木藝產業累積多年,透過在產業中的豐富經驗,將系統化、管理化的操作帶入校園,讓學生們在發揮跳躍、繽紛創作能量的同時,也能確保安全無虞,讓藝術創作更加安心、歡欣。

本書是英嘉對於教學、職涯及個人創作的盤整,透過圖片與詳細解說的呈現,讓木藝安全的知識傳遞更加生動、實用。為所有在教學不遺餘力、無私奉獻的教師們致上最深的敬意。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校長
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 教授
鐘世凱



推薦序
悠遊於木藝創作的平仄之間

民國75 年和英嘉一起進到國立藝專美工科,也就是現在的臺藝大工藝設計系。從一年級開始,英嘉就已經展現他對於設計專業的專注與執著。三年級的畢業製作,他以休閒椅為主題,運用當時學校木工教室有限的設備器材,完成了曲木家具的設計與製作。完全展現他用心思考、細心設計、專精技術的特質。最難能可貴的是,當時我擔任他們班的木工課程,他已經實質擔負起「場長」的職責,協助實習工場的管理,指導同學正確安全操作各種木工機器與手工具。

從臺藝與木工結緣,英嘉走上了一輩子的木工路。除了從事室內設計、開設系統家具公司,也繼續以在職進修的方式取得大學文憑,並應聘回到母校兼任木工課程。此期間他不忘繼續深造,赴清大完成藝術設計碩士學位,更積極創作,獲得2014 年臺灣工藝競賽創新組一等獎的殊榮。在母校兼課期間,英嘉雖然是兼任教職,卻是以全部的時間投入對學生的教學與創作指導上,把長久以來最難管理的木工教室,經營得井然有序。英嘉的努力獲得了工藝系師生的高度肯定,於106 學年受聘為專任教師。

專任後的英嘉老師一本長久以來的認真執著,臺藝大工藝系的木工教學卓然有成,好幾屆臺灣工藝競賽,臺藝大學生屢屢以木工作品獲獎的事實,說明了具體的成果。然而藝術大學的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喜歡拘泥於垂直水平的線條,喜歡以不同樹種的木材拼接,製作帶有斜面、複斜面、弧面、不規則曲線的造形,不僅增加了製作上的困難度,也提高加工時機器操作的危險性。為此,英嘉以他多年的實務經驗,設計製作了一系列的輔具,提供學生們在操作各種鋸、鉋、鑿、車、銑、鑽、磨等木工機具加工時,可以更安全、更精細、更穩定地完成工作。英嘉不藏私,特別將這幾年所設計並實際使用的輔具整理分類付梓,與木工同好分享。書中每一件成品都有清楚的實物照片以及完整的製圖與尺寸標註,有助於木工安全輔具的運用與推廣。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任何從無到有的創作都是詩」,從事工藝創作者都是詩人。對於木藝創作者而言,安全輔具就如同古代律詩的平仄定式,它並不是用來束縛詩人天馬行空的創意,而是提供一個穩定、精準的創作格律,讓詩人悠遊於知性和想像力的遊戲之中,並能從心所欲,不踰矩!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林伯賢教授



推薦序
木工安全輔具的設計與研發

木材工藝加工借助於電動機具,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但相應地,高速轉動的銳利刀具,也給操作上的安全帶來嚴重的危機。由於具有刀軸轉速高、手工進料等特點,木工的機械傷害可說是事故頻傳。根據調查,在木工機具上發生的工傷事故遠遠高於金屬切削工具機,其中平鉋床、圓鋸機尤其是事故發生率最高的木工機具。

也因此,在學校的教學上,木工教室的開放及木工機具的使用,往往也是教學單位時時刻刻要面對的難題。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的木材工藝教育,近十年來屢屢在臺灣工藝競賽獲得首獎,其原因除了老師教學、同學學習的努力外,木工場相較開放的使用時間,絕對是成就此一功績的基礎關鍵。作為系上唯一的專任木工教師,英嘉花費了極多的時間與心力在工場的管理上。可能也由於對操作安全的顧慮,以及教學的責任感,英嘉除了在創作上有傑出的成就外,更將心血投注於木工機具安全輔具的設計與研發,希望能有效降低操作意外的發生。

本書是英嘉集其多年的木藝安全輔具開發成果,除了沿襲已有的成果,還有更多的改良與創新。將成果集結成書,讓更多的木工工作者或教育者能參考使用或更近一步發展新的輔具,提升木工機具的操作安全,降低工傷危害,可以說是功莫大焉!在專書出版前夕,僅以此短文推介,並對英嘉的努力致上最深敬意。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
呂琪昌教授

李英嘉
學歷
私立復興商工職業學校 美工科 平面設計組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美工科 工藝設計組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 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 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 碩士
行政院勞委會建築物室內裝修工程管理乙級技術士

經歷
2003   全國壓克力創意競賽決審評審委員
200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暑期【藝術生活科─應用藝術】學分班「生活木藝」課程教師
2009   臺北市高級中學「生活科技科」基礎家具木工教師
2012   以親子互動〈磁迷宮〉參加新竹市玻璃工藝節
2012   「共暢練習十八人聯展」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13   「D˙F˙W˙S工藝創作展」於新竹鐵道藝術村
2013   主題「脫脂」,以〈傳動˙轉動〉作品聯展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13   主題「不科學」,以〈盒拚臺灣─和平臺灣〉作品聯展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14   「集何˙動」木藝創作個展於新竹鐵道藝術村
2014   「木布轉金˙漆彩玻陶─工藝教授聯展」於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雅堂館A、B館
2015   臺藝大工藝設計學系「新浪校友展」
2015   擔任臺東美展工藝˙設計類評審委員
2015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2015   臺灣燈會文創商品展(售)
20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第40次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審查委員
2016   新北市立豐珠國民中小學105學年度第一學期「南洋杉主題課程」研習講師
2017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承辦「寒假文創產業研習班講座」主講人
2017   臺北市青年留學貸款─專技證照類別外聘審查委員
2017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六十週年「臺藝設計 啟蒙六十」特展綜合媒材策展人
2017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視覺設計系創系六十週年慶「砥礪六十」綜合媒材策展人
2018   指導學生參加「106年度木育玩具創意競賽」教師
2018   「教育部107年度大專校院創業種子師資培育初階課程」研習
2018   「2018色彩規劃管理師能力鑑定師資研習交流」研習
2018   桃園市大溪生態博物館「工藝交流館工藝交流創作展委託專業服務案」採購評選委員
2018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107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文創工作室計畫」《嘉 Wood製造》指導教授
2018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2018工藝創作與文創設計學術研討會專題講座「堅持手工木製宮燈」與談者
2018   台灣金融研訓院「木工實務大意」試題審查
201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多元學習課程,木藝結構專題實作協同教師
2019   加入「木藝人才培育與產學聯盟推動計畫」共同推動學校主責老師
2019   《2020 FaFaCASA鋁製家具設計競賽》種子教師研習,芳德鑄鋁股份有限公司主辦
2019   〈凝結的浪〉2019臺東工藝材質復育工坊評審委員,臺東縣政府主辦
2019   台灣歐德傢俱股份公司簽訂系統板材創意競賽專案(產學合作)主持人
201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參加「108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推廣學校成果發表會」優勝獎(支援製作推廣宣傳車)
2020   國立歷史博物館「置放鼎興營區竹器新增財產評鑑會議」評鑑委員
2020   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結業(證號:安良新北救證字第03235027號),急救人員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班
2020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系、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小,簽訂校際合作計畫(太平木工藝實驗課程)指導老師
2020   「木藝之旅─李英嘉安全輔具設計展」於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
2021   《2021雕刻の五.七.五─亞洲國際藝術大學交流展in台灣》聯展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21   「木藝之旅─李英嘉安全輔具設計展」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學研究大樓一樓國際展覽廳
2022   「兩岸工藝創作邀請展」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竹師藝術空間1館、2館
2023   「科北藝.柯比意三校木藝創作聯展」發起人,聯展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館M201展覽廳

推薦序/陳殿禮
推薦序/鐘世凱
推薦序/林伯賢
推薦序/呂琪昌

自序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架構與流程
第三節 內容與方法
第四節 範圍與限制
第五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木工職業類別
第二節 木工職災案例
第三節 可優化曾用與現用的樣式
第四節 形式與材質探究

第三章︱理念與形式技法
第一節 研究理念
第二節 內容形式
第三節 方法技巧

第四章︱輔具分類與應用
第一節 創新輔具
第二節 復刻輔具
第三節 再生輔具
第四節 套裝輔具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 研究價值與貢獻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及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專利證書

熟能聲巧:健康
的歌唱發聲方式
無窮的瞬間:臺
灣當代女性藝術
2003-20
23
走進弓道的世界
臺灣傳統建築裝
飾─交趾陶的韶
光年華
鋼琴•合作─理
論與實例
戲論人聲:美聲
劇藝思探究與情
•人三部曲實踐




第三章 理念與形式技法

透過文獻的木工職業類別、木工職業災害案例、可優化曾用與現用的樣式、形式與材質探究等,探討分析後再參酌最初的動機念頭與想達到的目的,於本章節詳加敘述設計的研究理念、內容形式與方法技巧如下。

第一節 研究理念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拿起榔頭、鋸子、虎鉗、十字起子,無人指導下敲釘起我的第一個木箱,當下傻乎乎的,根本不了解木工有所謂的危險,就是喜歡自己做木材的東西。求學階段選擇就讀美感訓練的科系,透過理性技能學習與感性發想創作,進入職場便學以致用,選擇家具與室內裝修產業為職業,並有幸受到母校聘任,教授木工相關課程至今。

職場上幾乎天天與木工師傅和機器為伍,也時常觀察師傅操作機器時的對與錯,看著其徒手推送材料從鋸片與靠板間通過,內心都起雞皮疙瘩,但心裡想著:「他們是熟悉操作的師傅,不會有事的。」然而還是曾經親眼目睹過慘狀,有時候會探討傷害的問題點,也會想如何破解他們的操作方式,又如何操作才是安全無害的。

學校的四年課程中,大一的木工課程是基礎學習,又具危險性,因此以手工技術與機器操作為必教課綱,安全與衛生宣導是必要的,除建立正確的觀念外更預防學生上課實習受傷,但還是總有不小心的狀況發生,最後就是須檢討以後要如何避免。使用手工具造成的傷害通常比較小,而機器是快速運轉,相對地受傷會比較嚴重,每每聽聞有學生受傷,不管是哪個學校,總有心疼與不忍的感受,認為建立預防的觀念與養成預知危險的習慣才是首要。課程以家具主題作業方式教學,從毛料以圓鋸機鋸切備料→手壓鉋刨平一面基準面→平鉋機刨至所需厚度→圓鋸機裁切必要尺寸規格→圓鋸機鋸切榫頭或車床車製榫材→角鑿機鑿製卯孔或鑽床鑽製卯孔→帶鋸機剖切或線鋸機線鋸曲形線條。以上步驟有時要以單斜或複斜角度設定或規格製作,需臨時製作治具和扣具協助教學,又要顧及安全,因此起心動念要設計研究符合相關機器使用的安全輔具,讓學生們可以學習到木工該有的製作流程,以及更重要的是安全操作觀念建立。

文獻資料探討分析了木工職業災害案例,筆者認為可以從學習者自身修正操作方法、從教學面的教育著手、從工作環境的設備改進,更可以從法規面訂定,再透過探討常用的機器中最容易發生傷害的有哪些、人身受傷點哪裡最多;先從人為因素再到機器方面找問題點,人為因素由教育出發,再探討機器製造商開發機器時若能多一些安全操作考量,賦予更多的安全設定功能,對於操作者的安全更有保障。筆者從創新、復刻、再生等三個面向著手,以及可套裝具擴充性的安全操作輔具起始,並帶入課程實際驗證使用,於檢驗成效後進行修改,期望達到學習木工藝者人人安心使用,人人快樂使用,人人喜歡使用。

第二節 內容形式
木工職災案例探究後,在常用的機器中以裁切使用率最高的圓鋸機發生傷害最多,而刨平木材的手壓鉋機及平鉋機、剖切的帶鋸機、車削與旋轉的車床和鑽床、研磨的圓盤砂磨機與震盪砂帶機,也都有極多的例子。以上各機器都有專屬的操作模式,形式上會依操作功能進行設計研究,再依各機器形式進行創新設計安全輔具,有職場曾經用過或現在正使用中加以復刻的,現用輔具精進改良或材質轉換賦予再生,另外思考各輔具間套用擴充的可能,詳細說明如下。

一、 創新輔具:筆者於木藝創作時碰到需要特殊裁切的狀況,如切、刨、鑽、磨、銑、車⋯⋯只能臨時想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製作輔具的雛型使用。教學時學生們大都是初學者,有些已經在木工相關職場學習技能,工安宣導教學後,實作課程中每一件主題作業都會設定具挑戰的技法,所以為了降低操作危險而設計的安全輔具,可依設計圖尺寸具體化,除實用外還具有美感形式線條。
二、 復刻輔具:曾任職過家具設計生產工廠,各式相關機器應有盡有,老闆認真開發市場,工廠內的師傅必須見招拆招地解決生產問題,碰到操作的機器無法依設計圖面執行製作時,就是要想出辦法解決。筆者以自己使用過、曾見過、搜尋過或與同好分享的,重現使用於木工機器的輔具,加以優化後而更方便操作。
三、 再生輔具:現用輔具中出現的年代很多不可考,而且每位製作者都有一套其認知的美感與巧思,當時的想法可能是方便使用就好,就沒繼續發展或改良,實在可惜。或許製作的材料稍微改變後,可以更耐用、更準確,筆者試著以目前使用的各輔具,找出可改良或更具安全便利的操作方式加以再生。
四、 套裝輔具:探討曾用與現用的樣式輔具中若加以形式與材質轉換,經過部分修正後而具有套裝、擴充、附加的可能,發揮一加一等於二甚至大於二,如此除創新以外,還可提升使用率、減少輔具總量、增加輔具的多樣使用性。

第三節 方法技巧
依前述木藝創作木品製作的成果是愉快喜悅的,以機器原有的操作功能之鋸切、刨削、孔鑿、車製、研磨、鑽孔⋯⋯由設計圖依工序、依器序完成。本木藝安全輔具設計研究的起初,常常是為了上課安全操作需求做暫時設定,爾後重畫草圖修正到適當,再以Auto CAD 電腦繪圖繪製圖形,尺寸確定後,分圖層模擬適用度,再拆出各零件圖進行製
作,最後實際操作,不良處再改良。

首先便是必須選擇穩定性佳、容易取得的夾板或木心板為主要材料(須經過除蟲處理,因為過程中有碰到蛀蟲事件),再搭配實木及方便購買的五金螺絲品項,使用木工機器加工製作安全輔具是最正確的方式。以下試舉筆者於2019 年以「傳承」為主題的個展(見附錄),二十六件作品之其中四件,說明製作時偶然設定的輔具、治具或扣具的使用及技法,詮釋安全輔具的重要性。

一、背系列-2(圖3-1)
當想法發生後,先設計草圖再延伸到Auto cad 電腦繪圖(圖3-2),繪製定案尺寸,製作椅面形板(圖3-3),以二分之一的半形後複製成全形待用,裁切各構件的毛料,平鉋機與安全輔具設定的手壓鉋(圖3-4)交互刨平,此時以圓鋸機鋸切所需尺寸材料,使用安全推把時應選擇所需的厚度。若不當使用將是發生傷害的前兆(圖3-5),操作輔助推台更需注意刀具的高度設定,當刀具太高會有鋸片鋸出護蓋的危險(圖3-6),椅面板材備料因材積數較大而擔心反彈,在水平與垂直接觸點各安裝防回彈羽毛板(圖3-7),套上椅面形板以修邊機倒裝銑洗仿形複製(圖3-8),椅腳構件由木工車床依圖面尺寸的直徑車製(圖3-9),完成構件後再以鑽床,鑽取所需卯孔,再試組合並檢查細節修正,這時候有個念頭—想幫椅面妝點色彩,因此以修邊機裝上T形銑刀,沿邊緣銑出3mm溝槽,鑲入有顏色的各種實木(圖3-10),整體有色彩趣味,比較不呆板。

木創作品的產出經過感性思考,以手藝或機器理性製作,呈現作者的空間想法,可說是感性與理性加上技術的大結合,更是作者掌握媒材的質感展現。

(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