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終點是無知?─揭開知識論的神祕面紗,突破思維的束縛
作  者╱
冀劍制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3/12/2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804-1
書  號╱
1B6A
頁  數╱
176
開  數╱
25K
定  價╱
300



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知識的極限在哪裡?
真理是否有可能存在?

《莊子》裡記載著一棵樹,這棵樹無法作為好的木材,沒有樵夫想去砍它,於是得享天年。意即「無用」也可能成為大用。然而,「無知」會不會也能成為一種了不起的知識呢?


  如果你問哲學系學生:「最喜歡哪一個科目?」
  最不可能聽到的答案大概是──知識論。主要原因有二:

  一、很難懂
  二、感覺跟日常生活沒什麼關連,似乎不太實用。

  一個很難懂又不實用的科目,當然不受歡迎。
  但「知識論」是哲學系的「必修課」之一,這表示它很重要、很有價值、很實用,只是不容易發現它的價值與實用性。
  那麼,怎麼辦呢?
  能不能把「高冷」的知識論變得「親民」一點,又能讓人感受到它的實用性,以及它的重要性?

  如果你有這個期待,不要猶豫,翻開這本書吧!
  本書將滿足你的願望,讓你了解知識的本質、釐清知識各種類別而不再用錯學習方法、從懷疑論中跳脫獨斷與框架,並在驚奇中呼吸融貫理論的自由氣息。
  本書幫你輕鬆駕馭哲學系最難必修課,解析知識、轉識成智!

冀劍制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

經歷
華梵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華梵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等

現任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專長領域
知識論、邏輯學、批判性思考、心靈哲學、東西比較哲學、科學哲學等

著作
《邏輯謬誤鑑識班》、《海賊王的哲學課》、《心靈風暴:當代西方意識哲學的概念革命》、《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邏輯思考課》、《臥底哲學家的生活事件調查簿》、《哲學概論》、《是思考,還是想太多》、《哲學課的逆襲》、《緣起性空通往一切美好》、《用故事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素養》等

另發表數十篇國內外學術論文,並致力推廣「哲學普及」。常透過社群網路、演講及撰文等方式,提倡哲學不只是一門學問,而是引導生命的行動法則,讓大眾體認哲學思想的價值與重要性。

第一篇 求知之路
一、知之樂
二、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知識的極限在哪裡?
三、求知之路的盡頭:「最終知識」
四、潛藏在認知裡的「錯誤知識」

第二篇 知識的種類
一、知識區分成「知道什麼」與「知道如何」
二、另一種實踐型知識:「道德之知」
三、只有自己知道的「自我知識」
四、哲學智慧裡的「無知之知」
五、佛學智慧裡的「空性之知」
六、人工智能難以駕馭的「背景知識」

第三篇 知識的意義
一、知識就是「合理的真信念」
二、葛第爾問題:合理的真信念不是知識的充分條件
三、尋找「真」的意義

第四篇 知識的懷疑
一、真金不怕火煉,真知不怕懷疑論
二、對「自我」的懷疑
三、對「因果」的懷疑
四、對「外在世界」的懷疑
五、對「他人心靈」的懷疑
六、對「科學方法」的懷疑

第五篇 知識的結構
一、知識像大廈的「基礎論」
二、知識像圓盤的「融貫論」
三、理由在哪裡?「外在論」與「內在論」之爭

後記 知識的反思

敘事研究與敘事
心理學:本土之
探索與實踐
高齡藝術與預防
失智症 : 藝
術課程活動設計
概念框架:幕後
操控思考的黑手
教堂文本對神聖
的詮釋:閾限之

團體諮商與治療
:一個嶄新的人
際─心理動力模

音樂治療─中國
古代醫學與音樂
治療




第一篇 求知之路
四、潛藏在認知裡的「錯誤知識」

從古至今,人們因為「誤以為」而遭受各種損害。輕則失去財物,重則損兵折將,甚至滅國。每個人一生中,也不斷因為「誤以為」而遭受損失,未來也必將持續。最可怕的是,在「誤以為」的當下,卻自信滿滿。

  「在你的現有知識中,裡面包含了許多的錯誤,只是你不知道,而且你誤以為它們都是正確的。在發現錯誤之前,你將繼續依據這些假知識,做出人生中重大的決定。」
  如果聽到這幾句話,你認為這是在說你嗎?多數人應該都不會對號入座,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習慣忽視看不見的東西。除非特別運用理性能力去想像,否則看不見自己的無知。但忽視不能改變任何事實,有就是有。而且我可以百分之百確信,每個人(即使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學者、邏輯學家)大腦裡都藏有許多不自知的錯誤知識,而且依據這些知識做出人生抉擇。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以為我是指那些全人類都還搞錯的知識吧!例如:幾年前多數人相信科學家所主張的「多吃幾顆蛋對健康有害」,搞了半天原來是錯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犯了一樣的錯。這種錯誤當然存在,也一定不少,但這不是最要緊的。因為這種錯誤很難改善,屬於人類現有知識的極限,是個人無力改善的範圍。
  我在這裡想要討論的,是可以改善的問題。即使忽略人類的未知,依據現有知識為標準,每個人還是都具備錯誤知識而不自知,而且錯的地方不盡相同。如果我們可以和電腦一樣,快速互相比較不同人的所有知識,就很容易發現自己弄錯的地方。但很遺憾地,我們無法這麼做。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對這個主張這麼有把握,我想用一個比喻來回答:「當你在風狂雨驟的天氣裡撐傘走出戶外,我確信你一定會被雨水濺到。」假知識就像雨水,傘就像是分辨對錯的理智,雖然有雨傘作為防護,即使傘又大又好,走在雨中小心翼翼,但在不知不覺中,仍然逃不過假知識的雨水侵襲。如果你可以看見這場導致錯誤知識的狂風暴雨,我相信你會和我有著一樣的感受。即使沒有看見哪裡沾到雨水,也相信不可能全身而退。

假知識遍地開花
  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要接收數不清的訊息,即使有很強的分辨能力,也難逃錯誤訊息的侵襲。舉例來說,許多人有著「味精吃多了會導致癌症」的知識。這個知識最早來自於美國科學實驗室的研究報告,新聞一出導致很多人不敢再吃味精。當年在美國風靡一時的中國餐廳首當其衝,紛紛放棄味精調味,趕緊在門口貼出無味精的標示。
  然而,幾年過後,有人仔細回頭檢視這個研究報告,卻發現裡面很有問題。第一,這個實驗的出資者是美國速食業者,也就是中國餐廳在生意上的主要對手,打擊中國餐廳對他們有利。第二,這個實驗是用白老鼠,但餵食的味精卻是一般人類的攝取量,沒有依照體重比例修正。於是,他們主張這個實驗的結論應該不能只說:「味精攝取過量會致癌」,精確來說應該是:「如果你每天吃兩公斤的味精,連續吃兩個月,那麼你有較高的機會得癌症。」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實驗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根本沒人會吃這麼大量的味精,就算有,也不太可能以為這是健康的吃法,何況還要連續吃兩個月才符合原本的實驗標準。
  一般猜測,這個實驗可能不是單純無意間造成的錯誤,而是有金錢在背後操作、刻意打壓中餐廳的實驗。姑且不論這個猜測是否正確,重點在於當有人揭發這個實驗不當之處,並且將事實真相澄清之後,它卻因不夠聳動而無法成為大新聞,以至於很少人知道這個修正。也就是說,在媒體沒有努力澄清的情況下,許多人誤信了一個假知識,在沒有任何契機可以澄清之前,都會繼續抱持這個知識面對生活。
  這類被刻意造假、扭曲的知識充斥在我們四周,無論是為了商業目的、政治目的,或甚至只是為了好玩,都穿著讓人容易相信的外衣,趁機竄入我們的大腦。當我們日日徜徉在訊息肆虐的狂風暴雨中,由於無暇仔細過濾每一個訊息,就讓虛假與錯誤有機可乘。
  就算邏輯直覺挑出了感到可疑的訊息加以檢視,也未必有足夠的能力發現其錯誤。何況人還有某些非理性的習性,容易選擇去相信一些符合自己立場、讓自己感到愉快的訊息,即使明明看起來就很假,也一樣照單全收。就這樣,人們遭受如雨水般虛假的訊息滲透、淋溼,造成思考的病態,卻仍渾然不覺。

自己也會製造假知識
  除了被他人刻意造假的知識之外,還有許多錯誤知識是自己製造的。當然我們不是故意要騙自己,而是人類的認知功能實際上並不完全依照正確的邏輯,有許多推理漏洞會讓我們產生錯誤信念。
  多年前馬英九先生擔任總統時, 他鬧了一個小笑話。他
說,鹿茸就是小鹿耳朵上的毛。鹿茸其實不是鹿毛而是鹿角,一般認為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知識,所以當身為總統的人說出這樣的話時,就遭人笑話。但實際上,這類錯誤實在沒什麼好笑的,因為在每個人的腦中這類錯誤一定都有,差別只在於有沒有被發現,以及是在什麼情況下被發現。如果馬前總統說出這個錯誤知識是在家庭聚會或是與朋友們聚餐時,而不是以總統身分發言,那就一點問題也沒有,搞不好大家還會覺得這樣的誤解真有趣,或是覺得他很幽默。
  那麼,這種錯誤知識究竟從哪裡來的?答案很簡單,這不太可能是學來的,而是自己製造的。製造過程也不難推敲,因為「茸」這個字是「耳朵上有草」,把草解讀成毛是很合理的想像,於是鹿茸不就變成鹿耳朵上的毛了嗎?這種望文生義、自以為是的作為,其實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做,只是不一定會意識到這個理解可能導致的錯誤。舉例來說,當我們遇見一個沒學過的專有名詞時,自然會從文字本身來解讀。在哲學上,很多人都自以為了解文藝復興時代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從字面上來解讀,常常就會變成:「人類的存在價值在於思考,不思考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所以思考很重要。」看到這裡, 或許有人會嚇一跳, 「什麼! 這竟然是錯的嗎?」是的!它是錯的。而且如果你知道「我思故我在」原本的意義,你會對這樣的解讀感到好笑,因為它跟「思考很重要」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種錯誤的製造工廠, 可以稱之為「把合理當正確的謬誤」。也就是我們很容易把一些看起來很合理的推測,直接就當作是正確的。而這樣的想法、觀念,如果沒有立即發現錯誤,就會逐漸深入到思想的核心,忘了自己只是猜想其意涵,還以為自己真的了解,於是被當作知識對待,開始影響生活。如果有一天去見未婚妻的父母,碰巧老丈人是個哲學家,說不定就很自以為是的講起了笛卡兒。很多事情不懂並不是問題,但不懂卻自以為懂,就會是個問題。
  「把合理當正確的謬誤」只是一個讓自己製造假知識的工廠,其他還有很多,像是最大而且最麻煩的工廠是「輕率因果連結的謬誤」,就是我們平時不會用科學方法去檢驗各種因果解讀,所以常常會製造錯誤因果而不自知。舉例來說,有朋友得了某個重病,而後吃了某種東西痊癒了,就很容易認為是吃了這種東西而痊癒。去某個廟裡拜拜後,許願成真,自然就會覺得願望成真是由於許願造成的,於是覺得這間廟真靈。諸如此類,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訴諸因果解讀,但實際上,這些在時間上前後發生的事情,並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病好了不一定是吃了那樣東西所導致,而願望成真也不一定是許願造成的。
  在人際關係中,這種情況又更嚴重了,夫妻失和、朋友決裂、親子關係惡劣、男女朋友想要分手,遇到這些事情,我們都會訴諸一些因果解讀,這些解讀有可能是誤解,但也有可能是對的,但即使是對的,也往往過於簡化,以為單一事件或是單一個性就會導致這些後果。實際上,人際關係複雜多變,要好好釐清裡面的所有糾結並非易事。但沒有人真心想要破壞任何一種人際關係,若人真能互相了解,問題往往都能迎刃而解,但世界的真實樣貌卻是衝突不斷。這個現象就明白顯示出假知識所造成的危害有多大,以及有多麼難以自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