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的田野:中華文化史與本土心理學
作  者╱
陳復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3/09/30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588-0
書  號╱
1XLX
頁  數╱
656
開  數╱
20K
定  價╱
780



# 本書收錄──本土心理學巨擘黃光國教授生前最後一篇推薦序
#【聯合推薦】──黃光國教授、劉威德教授、張蘭石教授

◎ 心理學本土化的過程中,你不能不認識文化史,來幫忙你認識自己身上的集體潛意識。

本書主標題稱作「精靈的田野」,乍聽甚奇,但「精靈」其實是指生命最本原的自性,這是出自王陽明先生在《傳習錄•下卷》第六十一條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無數的文化菁英,畢生用各自的領悟,將「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術」打通成一片,在思想、文學、書法、繪畫與教育這些文化的田野間耕耘,從而發展出各種有關於自性的深刻內容,其間的脈絡都是有關「中華文化史與本土心理學」想探討的重點。值此中西文化對抗與整合正處於混沌難解的時刻,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對「興滅國,繼絕世」產生些許動能,華人只有認識自身的文化與心理,纔能進而意識到整個人類文化發展的洪流中,我們該做出如何開創性的貢獻。
※書籍推薦人
【聯合推薦】──黃光國教授、劉威德教授、張蘭石教授
※推薦文
兩種不同的實在論
《精靈的田野:中華文化史與本土心理學》推薦序一(節錄)
     
作者☉黃光國

  在閱讀陳復教授的這本《精靈的田野:中華文化史與本土心理學》時,立刻使我想到,在二○一四年六月出版的《本土心理學研究》上,南京大學教授翟學偉所寫的一篇靶子論文〈中國與西方:兩種不同的心理學傳統〉。更清楚地說,在當前中國的大學裡,從事主流「科學心理學」研究的人,跟研究中國心理學史的人,形成了兩種分裂的傳統,如何整合這兩種不同的傳統,構成本土心理學者最為嚴峻的挑戰。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該刊特地邀請了六位長期研究本土心理學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他們的見解。

一、兩種實在論

  事隔九年,這個問題尚未獲得根本解決,陳復教授就寫成這本數十萬言的鉅著。在這本書中,他無視本土心理學者對於相關議題的討論,打破時空的限制,以他對中國文化史的豐富知識為底蘊,旁徵博引,任意揮灑,走學院派路線的本土心理學者關切的議題,在這本書中似乎已經不再構成問題。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這種心理學傳統已經整合完成了嗎?
  這裡我必須指出的是:陳教授這本書中所謂的「本土心理學」,其實並不是學院派心理學者所要建構的本土心理學,而是以他所主張的「心學」(nousology)作為基礎,想要推廣一種「智慧諮詢」或「心理諮詢」。從這本書的論述可以看出:這種諮詢的目的是要運用他對中華文化史的豐富知識,來幫助諮詢者解決問題,本質上仍然是翟教授論文中所說的一種中國式的「踐行心理學」。
  陳教授努力推廣的「智慧諮詢」係建立在「雙重實在論」的基礎之上。所謂「雙重實在論」是指「歷史實在論」和「精神實在論」。本書有關「中華文化史」的論述基礎是「歷史實在論」;有關「本土心理學」的基礎,則是「精神實在論」。在此不能不指出的是:陳教授所謂的「雙重實在論」其意義跟西方哲學所說的「實在論」(realism)並不相同。……

陳復

思想史學者與心學家,現職擔任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兼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主任,洄瀾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與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華語文教學暨書法國際碩士班合聘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與碩士,曾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創立海峽兩岸心理諮詢協會,擔任創會理事長與榮譽理事長,曾任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兼大一不分系學士班主任、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兼生命教育研究室召集人。

長期關注於實驗教育、生命教育與通識教育這三個領域,其辦理的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藉由特殊選才凝聚出一批各具才藝的青年學子,共同藉由專題發展專業,並展開在地實踐。他窮盡心血鑽研中華思想與中華文化的各種議題,並同時思考如何將這些議題應用於社會中,其專業研究在齊文化與齊學術、陽明學與中國現代化、本土心理學、心學心理學暨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更將這些研究成果發展到應用類的心理諮詢領域,稱作智慧諮詢。

陳復擅寫詩文,倡導與實踐心學來復興中華文化,但這個過程不是復古,而是創新。曾榮獲知名國際新聞雜誌《亞洲週刊》(第21期)公布第六屆全球傑出青年領袖大獎。著有《心學工夫論》(2005)、《書院精神與中華文化》(2005)、《先秦齊文化的淵源與發展》(2009)、《戰國齊學術的特徵與影響》(2009)與《心學風雲記:王陽明帶你打土匪》(2018)、《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2018)、《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2020)等書。

兩種不同的實在論 
《精靈的田野:中華文化史與本土心理學》推薦序一/黃光國
登月乎?望月乎?
《精靈的田野:中華文化史與本土心理學》推薦序二/劉威德
華學復興
《精靈的田野:中華文化史與本土心理學》推薦序三/張蘭石
深化探索中華文化史的新路徑
《精靈的田野:中華文化史與本土心理學》自序/陳復

第一章 中華文化的特點:談文化的心理意義
 第一節 心理諮詢與文化心理
 第二節 對於文化的基本認知
 第三節 中西不同的文化心理
 第四節 修養工夫與心理諮詢
 第五節 智慧諮詢的心理背景
第二章 中華文化的源頭:本土心理學的詮釋
 第一節 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
 第二節 中華文化的兩大系統
 第三節 德性不滅的華人社會
 第四節 中華文化的內向性
 第五節 中西心理諮詢的差異
第三章 中華文化的五觀:中道不二的生命態度
 第一節 來去自如的信仰觀
 第二節 兼容並蓄的民族觀
 第三節 民胞物與的政治觀
 第四節 承先啟後的經濟觀
 第五節 天下一家的道統觀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原型:多元並立的先秦思想
 第一節 孔子前的文化典籍
 第二節 孔子對文化的闡發
 第三節 形名的突破與發展
 第四節 老莊與楊朱的思想
第五章 不同的內外整合:性善與性惡的大爭論
 第一節 孟子與荀子的思想
 第二節 荀子對晉學的影響
 第三節 韓非子的思想抉擇
 第四節 戰國晚期的儒學
第六章 天人關係:先秦時期文學與藝術的發展
 第一節 文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節 漢字如何發展書法
 第三節 書法的演變歷程
 第四節 繪畫與信仰的關係
第七章 從兩漢到魏晉:儒道兩家思想的交替發展
 第一節 西漢早期的黃老思想
 第二節 董仲舒開啟儒學思潮
 第三節 大一統的文化心理
 第四節 道教與玄學的興發
第八章 盛衰交替:兩漢魏晉文學與藝術的風華
 第一節 文學與書法的發展
 第二節 繪畫成為專業領域
 第三節 畫論的萌芽與興盛
 第四節 南北朝的不同畫風
第九章 大唐氣象:文化各精神層面的興旺發展
 第一節 唐朝的制度創舉
 第二節 佛道在社會的發展
 第三節 文學與書法的突破
 第四節 繪畫反映文化心理
 第五節 書院教育的萌芽
第十章 儒學復興:宋朝士庶交融的文藝生活化
 第一節 新儒學萌芽的背景
 第二節 書院講學的興盛
 第三節 文學與書法的內化
 第四節 文人畫的高度發展
第十一章 解放與解脫:心學對明朝社會的劇烈影響
 第一節 心學孕育的背景
 第二節 心學與書院的發展
 第三節 文學的自我與自性
 第四節 書法的解放與解脫
 第五節 繪畫體現自性風
第十二章 轉道成知:中體西用思想的蛻變與發展
 第一節 中西文化的交流
 第二節 六大關係主義論
 第三節 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四節 中華文化的未來

參考文獻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歌仔冊&eci
rc;心適代
絕對讓你看得懂
、寫得好的會考
作文




第一章   中華文化的特點:談文化的心理意義

第一節   心理諮詢與文化心理

  我們慣常理解的「心理諮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個舶來品,在華人社會中一直很難被深耕发展,這是什麼原因呢?人們過去探討心理諮詢的議題,不大會考量文化因素,誤認爲全人類的心理具有同一性,人類在生理層面具有同一性,但當心理層面與生理層面交集來看,則會因文化差異而使得心理層面呈現差異性。普世性的抽象思維型態,其根源來自西洋文化的上帝觀,並深受古希臘哲學的影響。不討論文化對心理的長期影響,並不能真正深入瞭解社會中的心理問題。人類的心理都深受各自文化的影響,如果做諮詢只是著重於某些特定的治療技術,企圖打開當事人的內在世界,從而獲得屬於他個人背景的資訊,卻對這些資訊後面的脈絡並不瞭解或無法釐清,這就會形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因此,這本書對「本土心理學」有如下定義:本土心理學即是文化心理學,此因心理學本土化的深度發展過程中,需要釐清各種文化現象反映出人的心理,該心理探討的角度不只包括心理顯意識,更包括心理潛意識的層面,藉此對於文化與心理如何交織生成彼此有更清晰的認識,這就是我們說的本土心理學,其中華人本土心理學最核心的關注點就是自性議題。譬如說,華人女性在面對婚姻的過程裡,普遍會有著「即將進入夫家」的恐懼感,這是種心理意識,大家都知道有這種現象,卻未曾從文化角度來思考:為何華人女性結婚就得要「進入夫家」,而不是兩人結婚,相互尊重但並不深度參與彼此的原生家庭呢?這就關聯到華人的婚姻始終是「父系家族的婚姻」,而不是「兩人家庭的婚姻」。甚至當女性進去該家庭與家族後,在那種高壓中會形成各種難解的情緒,其不只會呈現在顯意識中,更會內化到潛意識中,從而又影響到自己與先生甚至孩子的關係(譬如會對先生與孩子不斷碎碎念,或者如泣如訴跟人抱怨自己如何可憐),這其實是華人社會極普遍的婚姻現象,這同樣是華人女性在婚姻中不知不覺產生心理問題的最普遍原因。現在的華人年輕女性,考慮到婚姻對女性的不利因素,索性不結婚,做個單身上班族,反而樂得輕鬆自在。我們不意識到這種文化問題,卻去談如何解決夫妻關係或親子關係,妄想解決少子化現象,或者只是政策性去單向鼓勵生育,其實會有極大困難,無法帶來實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