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編簡介 賴錫三 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文學院院長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博士 經歷: 曾獲科技部吳大猷紀念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任所長。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特聘教授。 曾至臺灣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思勉高等研究院、香港教育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進行訪問研究。 曾出版: 《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丹道與易道》、《當代新道家》、《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跨文化編織》、《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等專書。 主要從事當代新道家的重構與跨文化莊子學的推擴。
|
編著代序
第一講 《老子》:「損有餘補不足」的「天均永續」之道(賴錫三、任博克) 第一節 「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之道 第二節 「柔弱勝剛強」的微明覺察 第三節 「反者道之動」的天均兩行之道 第四節 對談與回應:處後處柔以調中 第五節 問題與討論
第二講 《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的「自發秩序」之道(劉笑敢、曹鋒、賴錫三) 第一節 詮釋與定向:研究《老子》「自然」的方法論 第二節 《老子》「自然」的體系義 第三節 對談與回應(一):「道法自然」—我無為而民自化的人文自然 第四節 對談與回應(二):詮釋與視域的方法論問題 第五節 回應與對話(一):人文自然與共生哲學 第六節 回應與對話(二):對「道法自然」的再商討 第七節 問題與討論
第三講 《老子》:「正言若反」「不笑不足為道」的「弔詭.反諷」之道(任博克、賴錫三) 第一節 「樸散則為器」:從價值與反價值談起 第二節 未分與有分:《老子》的「垃圾哲學」 第三節 對談與回應:「垃圾哲學」的遍中論 第四節 問題與討論
第四講 《老子》:「無棄人,無棄物」的「和光同塵」之道(林明照、陳贇、賴錫三) 第一節 「善行無轍跡」:解放規範的單行道 第二節 「無棄人,無棄物」:走出脈絡的寬容力量 第三節 對談與回應(一):比較哲學視野下的「和光同塵」之道 第四節 對談與回應(二):「活化轍跡」—德希達「抹除」隱喻 第五節 對談與回應(三):《老子》寬容的補充 第六節 問題與討論
第五講 〈齊物論〉的儒墨是非與兩行之道(任博克、林明照、賴錫三) 第一節 〈齊物論〉與萬有互在論 第二節 諸道之「樞」:內在待外的是非兩行之道 第三節 「果是」?〈齊物論〉的弔詭之夢 第四節 對談與回應(一):價值叩問—內在多元與批判反省 第五節 對談與回應(二):儒墨是非—滑疑與果是 第六節 問題與討論
第六講 儒家與道家的生生對話—「在世共生」的時代意義(陳榮灼、楊儒賓、鄭宗義、賴錫三) 第一節 蔣年豐與梅洛龐帝身體現象學 第二節 梅洛龐帝「世界身體」與華嚴宗「法界緣起」 第三節 「生生」之意:物物接應的儒道對話 第四節 蔣年豐與共生哲學:文化、政治、哲學與宗教 第五節 三教共生與氣化主體 第六節 對談與回應:「在世共生」的時代意義 第七節 問題與討論
第七講 汪暉「齊物平等與跨體系社會」的天下想像(陳贇、莫加南、賴錫三) 第一節 如何詮釋中國及其現代:汪暉的問題意識 第二節 西方帝國與民族國家的敘事架構 第三節 京都學派的中國解釋及其東洋近世說批判 第四節 跨體系社會與跨社會體系 第五節 作為共生之哲學基礎的「齊物平等」 第六節 對談與回應:「齊物平等」的否定治療 第七節 問題與討論
第八講 章太炎《齊物論釋》「天籟怒號」對國家民族、語言文化的超克意義(石井剛、莫加南、賴錫三) 第一節 《齊物的哲學》與共生實踐 第二節 不齊之齊:章太炎對公理的批判 第三節 敢問天籟:彼是環樞的環中結構 第四節 莫若以明:章太炎對清學啟蒙閱讀的反思 第五節 對談與回應(一):「一中心」與「去中心」的兩種齊物解讀 第六節 對談與回應(二):齊物哲學與華夷之辨 第七節 問題與討論
第九講 共生哲學對當前世界、兩岸處境的迫切性—與中島隆博教授的對談(中島隆博、賴錫三、莫加南) 前言 第一節 「co-existence」到「human co-becoming」:對「共生」的解構與更新 第二節 否定政治學與共生哲學 第三節 資本主義與共生哲學 第四節 後殖民理論與共生哲學 第五節 東亞文化視野下的共生議題:日本、中國、臺灣、世界 第六節 問題與討論 An Urgent Philosophy for our Times and our Strait: Discussing Mutual Co-Becoming with Professor Nakajima Takahiro共生哲學對當前世界、兩岸處境的迫切性—與中島隆博教授的對談(英文稿)(中島隆博、賴錫三、莫加南)
第十講 〈齊物論〉的深度歧見與調節之道(鄧育仁、林明照、賴錫三) 第一節 深度歧見與公民共同體 第二節 公民哲學視角下的〈齊物論〉 第三節 議而不辯:不辯之辯的實踐智慧 第四節 對談與回應(一):是非的潛轉互化 第五節 對談與回應(二):重設框架的莊子思維 第六節 回應與對話:價值底線—對兩行之道的叩問 第七節 問題與討論
徵引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