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的道家哲學
作  者╱
葉海煙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2/10/07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43-177-5
書  號╱
1B2T
頁  數╱
304
開  數╱
25K
定  價╱
400


葉海煙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4∼1995)

經 歷
文藻外語專校講師、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南神神學院神學研究所教授、台灣哲學學會會長、臺南市哲學學會會長

現 任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
道家哲學、當代新儒學、當代倫理思想研究

著 作
《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莊子的生命哲學》、《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老莊哲學新論》、《中國哲學的倫理觀》、《人文與哲學的對話》、《莊子的處世智慧》、《哲學與人生》、《哲學在哪裡?》、《傳統倫理的現代挑戰》、《老子診療室》、《莊子一點靈》、《哲學現場》等專著二十餘種,另主編《〈中國哲學與全球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學入門》等論著。

自 序

第一章 本原篇
第一節 「道」的意理幅度
第二節 「陰陽」的原初之義
第三節 「神」的宗教義與哲學義
第四節 《莊子》文本的跨時代及其哲學的跨領域
第五節 道家哲學的當代意義

第二章 人文篇
第一節 文化覺識、哲學慧識與主體自由
第二節 「齊物」理想的「平等」義與「自由」義

第三章 倫理篇
第一節 「情境倫理」作為哲學之現場:人文、通識與倫理三合一之道
第二節 道家倫理的理論與實踐:以莊子哲學的基本命題為核心

第四章 言說篇
第一節 莊子齊物哲學的語言觀
第二節 莊子齊物哲學的道物合一論

第五章 生命篇
第一節 「生命哲學」與「生命教育」視域中的道家
第二節 莊子「逍遙之遊」的生命智慧

第六章 形上篇
第一節 莊子的形上進路
第二節 新道家的形上思維

第七章 應用篇
第一節 「福德一致」作為一種價值理念:一項儒道互通的哲學對比
第二節 儒道會通的文化救治與心靈療癒
第三節 後疫情的人文陶成與生命療癒:一項道家觀點的哲學考察

第八章 現代篇
道家哲學研究在臺灣的回顧與前瞻:以莊子哲學研究為例

敘事研究與敘事
心理學:本土之
探索與實踐
高齡藝術與預防
失智症 : 藝
術課程活動設計
概念框架:幕後
操控思考的黑手
教堂文本對神聖
的詮釋:閾限之

團體諮商與治療
:一個嶄新的人
際─心理動力模

音樂治療─中國
古代醫學與音樂
治療




第一章 本原篇

第五節 道家哲學的當代意義

  在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歷代道家人物的出現及其思想的輾轉流傳,顯然,一方面接續先秦原始道家(以《老子》與《莊子》為主要的哲學文本)的根源性觀念,展開了有本有據的意理探索;一方面則因坦然面對歷來人文思想的遷變,而因此做了具有道家意理內涵的回應與創發,進而主動迎向相關問題,進行足以望向未來的哲學更新,以及兼具破壞性、建設性的理論重構與系統再造的工作。
  誠如筆者於〈道家哲學研究在臺灣的回顧與前瞻──以莊子哲學研究為例〉一文中所言:「問題意識的醒覺與對比思考的運作,實乃吾人既措身於古今之間與東西之間,從而試圖將古老的傳統性文本,銜接上正活躍於此時此刻的現代性觀念,所不能或缺的學術配備。」因此,如果我們願意誠實面對道家哲學內藏的問題意識,並從而在古今對比與東西對比的思考路向延展之下,逐步地揭顯道家哲學的當代性、應用性、實踐性與普世性,則一方面實不能自甘於以歐美哲學為中心之人文版圖的邊陲,一方面是可奮起於此時此地的學術畛域之轄限,進而打破分科理論所設定的種種概念性藩籬,以再啟「新道家」的思想動能,並由此顯豁其豐厚的人文意涵與哲學意義。
  在關注道家哲學未來發展的殷切之情牽引之下,我們顯然可從以下三個意理面向,來試圖了解道家哲學所能揮發的當代意義:
  一、體現「自知之明」的愛智精神:如今,在人文式微之際,哲學思維也同時面臨一再被重構、被轉化,甚至被裂解、被稀釋。不過,只要「愛智」的精神不死,則真實的哲學便將可以繼續存活。面對此一時代變局與思想困境,老子揭露的「道」及其多元且開放的意義屬性,正可用來對治當代由於「自我」與「主體」交相為用,所滋生的種種意識型態(意底牢結)。《老子•第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旨在探索「自我」之存在所已然蘊積並涵化而成的「主體性」—此即吾人亟須自覺自省、自啟自發的存在底蘊,而其真實意義之呈顯及相關價值之體現,則須經自我修為、自我提振與自我超越的實踐之道,才可能竟其全功並圓滿其德,而光彩煥發。此外,在愛智且樂道的精神引領之下,莊子高倡「吾喪我」的心靈解放與精神發揚,一路從形軀之我、意識之我、認知之我,上達於自覺無障之我、真實不假之我。方東美曾大力肯定莊子此一「吾喪我」的精神境界及其相關的修養工夫,由此,他乃闡明莊子所言之「自我」,共有上述之五層次,而其中所透顯的深廣意趣,實值得吾人終身玩味。同時,也大可將其貫注於當代人文困境,從而轉為群我倫理所需的觀念性養分。此一生命活路與精神出路,甚至可會通於自我與他者之間互為主體的人文廣袤,而終揭露存在奧祕與生命鵠的二合一的終極之理、整全之性與究竟之智──此一價值上升之路與人格培成之道,恰恰是莊子可以對當代身心之間的整治與人我之間的調和,有所激發、啟導及引領的珍貴智慧,而其足以應用、踐履,以至於擴展、綿延、創造的種種意理資源,也正等待我們協力合作,以展開全向度的開發與探勘。
  二、實踐「人我交遇」的關懷倫理:縱然道家哲學及其倫理向度,並非以一般之德行論為其核心,然而,在天地萬物一體共存的真實情境之中,老子、莊子充滿人文意識與人道關懷的入世性格,卻已然透顯出道家哲學所寓含的「此在」、「現在」與「實在」三合一的意義因子,而其不受特定時空環境羈絆的超然之姿與形上之趣,則同時印證了「因此而在」、「現身而在」及「真實而在」的三層意趣。而如此層層遞升、階階而上的還原與回歸,其實並不只是理論的鋪陳,也不是單憑概念與邏輯的思考,便能闡明此一生機淋漓的共存共在之總體。當然, 如果能夠融合莊子〈逍遙遊〉的自由精神與〈齊物論〉的平等原理,我們顯然就大有機會昂首進入無比開闊、無限深遠的生活世界,而其中人與我之交遇、道與物之交接,便將如《莊子•齊物論》所言:「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漸進而來,逐步而至,畢竟順應自然之理,而終入於人文通達之境。如此一來,我們便將可以盡力消解人我之間種種的私心私欲,並用心蕩除諸多成見與偏見交織而成的意識型態,而由「議而不辯」轉為「論而不議」,再由「論而不議」轉入於「存而不論」的泰然自若與優游自在,終培成開放的心靈與大度的襟懷,以無私之態度平等看待世上一切之人,並用公義之德涵化功利與效益的多方積累,建構出人我交遇且溝通無礙、相互關懷的新倫理與新道德。然而,在當代諸多人文變局,導致乖違人道、扭曲人性的倫理境況裡,世風吹拂之下的道德光景竟出現了難以逆料的詭譎風雲。而如今在全球疫情逼迫之下,人人舉目可見,甚至已然切身遭遇前所未見的集體災難與禍患,如貧富之間的差距持續拉大而釀致的不公與不義、網路與雲端多方匯流而成的數位虛擬之態勢正全面壓境,在在侵蝕著人我之間原本赤誠坦然的情愛理路及互通、互信、互惠的社會經脈。此時此刻,我們置身此一新世紀、新文化與新觀念不斷交遇的種種境況,顯然大可參酌莊子既能尊重個體之為小我,又能大方迎向群體之為大我的慷慨與寬容,而終發揮兩行無礙、互為彼此的均平之義,並踐行足以顧全大局且關照一切的慈愛之德。
  三、闡明「 天地和合」 的機體主義:如今,科技思潮無人能擋,而任何人也都很難抵擋住科技產物的誘引。不過,在自知自明,以至於人我交遇、相互關愛的情境倫理一再變現其實然與應然交錯之境況的生活歷程中,我們又當如何突破人文精神與人文思考的畛域,而將吾人思想與意識的觸角,伸展向無垠亦無限的意義網絡,甚至由此而延展向具整合性的世界,以及具超越性的未來,實在是一項攸關人類永續生存的艱鉅課題。就道家的存有論與宇宙觀而論,其核心概念:「天地」與「萬物」,實已超乎人文主義思維的封限,而它們並非由一般「定義法」的思考而來,也不是滯留於主詞與謂詞的二元邏輯所能推想。由此看來,《莊子•齊物論》云:「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其所創發的廣大、開闊而無窮無盡的系統,便不僅止於一般執著對象的因果論系統,或是一味地求索最後標的的本體論證。顯然,莊子此一融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整全觀,其實已然是「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而這一方面是以「道」乃具根源性與基礎性的原理為前提,其意在依循老子言「道」所建立的「對立而和諧」與「循環而往復」的律則,實昭然若揭。另一方面,比起老子,莊子更往前推拓出「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至樂》)的素樸機體觀,雖然他的萬物發生論仍大多出於直觀與想像,然而,其所透顯的具原初性、根本性、整全性的無可測度、無比奧祕的生態觀,卻仍然值得當今所有關切人類與此一人類所存活的世界, 當如何共在共存、共生共榮的環境倫理、生態倫理的有志之士有所比對,有所參照;而莊子「道未始有封」(《莊子•齊物論》)的思想的鉅觀與心靈的宏觀,或許仍然可能對那些不慎落入理論窠臼與系統牢籠的專家們,起一些提點與警醒的作用。
  總結地說,道家思想確實充滿著古典智慧, 已然無庸置疑, 而它尚待我們挖掘其所蘊含的現代性意義, 以及其仍然可能顯發出具機遇性與關鍵性的情境思考、策略思考,以至於具效益性意義的批判思考,在在是我們試圖揭露老子所以倡言「天長地久」(《老子•第七章》)與「出生入死」(《老子.第五十章》)的深沉的用心,所必須繼續鑽探研磨的人文論域與哲學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