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舉正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國際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臺灣分會」(LMPST Taiwan)主席、台灣哲學學會副會長、考試院文官學院「經典研析」課程講師,負責公務員哲學素養的訓練等。 在臺大創新教學教育平臺Coursera開設的公開課「活用希臘哲學」,獲全球數十萬華人蜂擁選修,並常受邀至各大學、團體舉辦講座,亦常透過社群網路、媒體、演講及撰文推廣哲學,希望藉各種方式,讓大眾覺得「哲學不難又有用」,體認哲學思想的價值與重要性。 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政治哲學等,著有《求真: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求善:臺大哲學教授的斯多噶生活講堂》、《索羅斯的投資哲學》等。
|
前 言
第一章 哲學的起源 一、人生大哉問——什麼是哲學 二、對死亡的恐懼——哲學的前奏 三、直面死亡的恐懼——中、西哲學的起源
第二章 宇宙觀基本內容 一、經驗、理性、系統——宇宙觀的形成 二、神之視角(理論)——讓宇宙觀更完善 三、斯多噶哲學——宇宙觀的代表 四、邏格斯(LOGOS)——創造的力量 五、自然宇宙——倫理的依據與規範 六、人生大課題——超越生命的限制 七、基督教化——宇宙觀大轉變
第三章 宇宙觀的懷疑、顛覆與轉換 一、朝天一望——懷疑的時代來了 二、科學——顛覆傳統宇宙觀的原因 三、康德——反傳統宇宙觀的哲學家 四、互為主體——宇宙觀轉換的準備
第四章 新宇宙觀 一、批判——康德哲學宗旨 二、康德哲學——宇宙觀轉換關鍵 三、經驗主義的懷疑——科學面臨的大敵 四、綜合先驗判斷——科學的本質
第五章 新倫理觀 一、互為主體性——康德道德哲學的基礎 二、自由平等——建立新的倫理觀 三、完善化生存能力——人異於動物的獨特能力 四、教育與政治——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 五、無私、平等、責任——盧梭對康德的啟迪 六、無上命令——實踐理性的原則
第六章 美學與世俗化宗教 一、讓生命更有意義——美學 二、「普遍」與「特殊」——活出「與眾不同」的人生 三、以人為本——美學核心精神 四、判斷力產生的過程——美的標準 五、生命的意義——美學的價值 六、知道什麼是啟蒙——求知的前提 七、「道德」與「救贖」——面對死亡的恐懼 八、「理性」與「自由」——道德判斷的依據 九、「科學主義」與「愛國主義」——世俗化宗教
結 論
後 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