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新道家
作  者╱
賴錫三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五南當代學術叢刊
出版日期╱
2021/11/23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522-177-5
書  號╱
1XJS
頁  數╱
436
開  數╱
20K
定  價╱
560



對比於日本京都學派和臺灣當代新儒家,一樣身處當代的道家思想如何介入當前詮釋語境?如何發動回應現代性能耐?如何展開古典新義的詮釋動能?在性命之學與人文化成這兩輪大業上,如何和儒、佛產生足堪對話的差異性張力?「當代新道家」必須先由基礎性打起,進入系統性建立,再全面性展開當代語境的新詮和當代課題的回應。有體有用、十方打開的有機發展,才有可能和當代新佛教、當代新儒家這些已然體系化的詮釋系統,再度產生互補互照的轉化效果。
本書嘗試從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這四重道路來解讀老莊之道,加上隱喻、敍事兩個語言向度,構成老莊之道的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希望呈現哲學與文學交織互滲的書寫風格,並與西方後結構主義的法式思潮多有交涉,可視為「跨文化批判」下的當代漢語哲學之當代重構。

賴錫三
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文學院院長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博士
經歷:
◎曾獲科技部吳大猷紀念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任所長。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特聘教授。                  
◎曾至臺灣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思勉高等研究院、香港教育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進行訪問研究。
◎曾出版《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丹道與易道》、《當代新道家》、《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跨文化編織》等專書。
◎主要從事當代新道家的重構與跨文化莊子學的推擴。

自序 走向「當代新道家」 (2)

第一章 後牟宗三時代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
一、從一樁有關老、莊形上道論之爭議的文獻公案談起
二、牟宗三對《老子》形上學性格的觀看視域之革命轉向
三、 袁保新對牟宗三的繼承與突破:境界形上學所隱含的存有論之微光
四、再議一樁學術新公案:袁保新與劉笑敢的對話與交錯
五、被忽略的學術可能性:從袁保新的回應來重省陳榮灼與楊儒賓的研究方向
六、從傅偉勳到陳榮灼的道家存有論之重建—海德格真正的介入
七、陳榮灼對道家存有論的海德格式重建及對牟宗三系統的轉進
八、陳榮灼的詮釋與袁保新的提問之整合嘗試—存有論和宇宙論的統合可能
九、楊儒賓的神話宗教詮釋之可能性:宗教神話和形上體驗的連續與斷裂
十、結論:朝向存有論、冥契主義、神話學、美學的四重詮釋交響曲之可能

第二章 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
一、導論:牟宗三造成道家詮釋的典範轉移
二、「實踐形上學」的繼承與「境界形上學」的釐清
三、道家的「不生之生」和儒家的「實有創生」之再檢討
四、儒家到底是境界形上學?還是實有形上學?
五、「主觀」境界形上學的批判修正
六、通向海德格式的道家存有論與美學的統合之路

第三章 道家的逍遙美學與倫理關懷—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
一、前言:悠然南山、桃花流水的緩緩日子,去不復返?
二、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深意
三、道家的逍遙美學—與物相遊的美好時光
四、結論:巴特對東方生活美學的嚮往與遙契

第四章 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祕•悖論•自然•倫理
一、道家境界的詮釋差異:美學的藝術經驗?還是宗教的冥契體驗?
二、冥契體驗的共同特徵與內外兩型爭辯:以詹姆斯和史泰司的研究判準為檢討對象
三、道家冥契體驗的核心特徵之分析:一體、超越、悖論、不可言說
四、道家屬於統合內外的圓教型自然主義冥契類型
五、結論:道家的冥契體驗可開出倫理關懷

第五章 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神話•變形•冥契•隱喻
一、道家是語言否定論者?—從語言的否定論到道言的遊戲論
二、「一多相即」的冥契狀態:物化流變的世界觀
三、差異重複的物化流行便是「基本隱喻」的神話世界
四、從不可說到終日言而盡道:語言遊戲的悖論與隱喻
五、從渾沌神話的身體隱喻到道成肉身的語言豐年祭
六、結論:萬物(來源域)的交融互滲映射出道(目標域)的無盡藏意義

第六章 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藝術
一、前言:道家對語言的多重互用—沉默、隱喻、事、詭辭
二、《老子》對道體的多重隱喻
三、「敘事」的經驗意義—本雅明對說書人和講故事的詮釋
四、《莊子》「寓言」與本雅明「說書」的呼應對話
五、莊周說書之例:將道體的隱喻轉化為體道的寓言敘事
六、結論:《莊子》是綿綿無盡、環環相扣的故事新編與集成

第七章 道家式自然樂園的一種落實—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神話、心理學詮釋
一、前言:陶淵明詩文中的老靈魂性格與神話傾向
二、〈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原型意象和述結構之深描
三、陶氏樂園與老莊「自然物自身樂園」的遙契
四、陶氏樂園對政治與歷史的解構—桃花源非政治烏托邦、非宗教仙境
五、結論:陶氏的樂園精神符合其新玄學走向

引用書目
謝辭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歌仔冊&eci
rc;心適代
絕對讓你看得懂
、寫得好的會考
作文




第三章
道家的逍遙美學與倫理關懷—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
一、前言:悠然南山、桃花流水的緩緩日子,去不復返?
德國哲學大師海德格在1953年,接受日本美學學者的訪談對話中,曾特別提及「地球和人類的歐洲化」之現象和危機。他所謂「歐洲化」的內涵,是指理性之合理化要求,以及隨之而來的科技強勢,對一切不能以(工具)理性衡量的事物,所給予的拒斥,結果使得生命的源泉遭到空前的枯竭 1 。海德格晚年特別關懷的課題便是科技的批判與大地的拯救,提出的治療之道則是重新以詩意的居存方式來安居於大地 2 。用早期海德格的概念說,「詩意的居存」必是一種本真的(authentic)存在方式,而對比之下的「技術性居存」,則是非本真(inauthentic)的存在。然而,到底詩意的居存,是怎樣的生活情境?
或許可以從反面的敘述中,看出蛛絲馬跡。他曾經感慨現代西方人當今生活方式的失根狀態:「現代技術的通訊工具時刻挑動著人,攪擾和折騰人—所有這一切對於今天的人已經太貼近了,比農宅四周的自家田地,比大地上面的天空更親近,比晝與夜的時間運轉,比鄉村的風俗習慣,比家鄉世事的古老傳說更熟悉。⋯⋯當今人的根基持存性受到了致命的威脅。」可見對比於技術的居存,詩意的居存如有根基的植物,讓人安居扎根在大地田園之上,並向天空敞開仰望。晝夜四季的時序循環運轉,時間悠緩地流淌,家鄉世事、人事勞作與風俗,一切俱在安詳相親的韻律中。用海德格晚期那既哲學又詩意的意象說,這顯然便是:天地人神共同棲居在每一當下和每個存有物之中 4 。毫無疑問,詩意的居存是在自然根基的存有空間中,讓人和萬物共同安居在此天地自然之中。然而這樣的自然根基,在海德格看來,隨著全球在西方現代理性化的擴張過程,已逐漸失根而枯竭。詩意的居存在海德格看來是具有自然美學意味的好生活方式,若用詩歌的意象來隱喻的話,那是一幅:南山悠然、流水桃花的日子。然而這種「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緩緩歲月,是否一去不再復返?技術的居存又是如何的生活步調?
現代西方文明的政經強勢,使得全球捲入現代性的普遍化進程中。世界歐美化、西化的現象,除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下的霸權反省中,是極為顯題的權力與後殖民論述課題外,對於「生活世界」這一微觀的具體存在處境,它到底意味著什麼?則是本章感到興趣的。筆者的意思是,西方現代性的科層管理支配方式、資本甚至後資本工商業社會、資訊影像內爆的虛擬世界等等,一波波科技生產、經濟交換、政治支配等西方新型文明模式的重疊加乘,對於人的存在和生活,到底意味著什麼?它對海德格所歌頌的詩意居存之自然美學生活,到底又意味著什麼?這也是本章所以討論道家的「逍遙美學」和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背後的關懷與焦慮。
說到技術的居存和現代性的生活處境,立即浮現心頭的是這樣一幅影像畫面,拍攝於1936年,卓別林(Charlie Chaplin)默片《摩登時代》(Modern Times)的意象:巨大的工業齒輪,如超現象主義般的巨獸,不停地輪轉吞噬,生產線川流不息,以它自身的生產邏輯向前滑動。人,彷彿半個機器人似的,秩序的排列、規格的動作,隨著生產線的分工與速度,鎖上一顆顆的螺絲釘⋯⋯。巨輪快時人亦快,慢時人亦慢,人不能有任何個人的思維和情緒,一恍神,生產線便毫不待人,錯失眼前,人也就可能被捲入巨輪中,支離破碎為產品的組成分子。
在此,人的思維化約為工具性的身體,身體化約為生產線的工具。從早到晚,日復一日,卓別林所飾演的現代工商業下的勞動人生,確實符應了馬克思觀察的剝削和異化。這是卓別林以其藝術心靈的敏銳和關懷,對於西方現代性新生活的批判反諷之一。
另一個畫面是臺灣近年來流行的一則飲料商業廣告。這則廣告神話,以其敏感的商機嗅到現代人的生活處境,以一句關鍵語揭露了現代人的身心狀態—「你累了嗎?」(「蠻牛」提神飲料的廣告)。這則廣告以荒謬幽默的各種現代職業情境為背景,百行百業儘管千差萬別,但一樣疲憊的神情,一樣需要瞬間提神。因此,一句廣告話語居然植入人心,好像一句咒語式的符碼,命中了現代生活的勞苦重擔之危機;而另一句:「喝了再上!蠻牛!」竟為商品帶來無限的商機。換言之,「疲累→提神(再上)→又疲累了→再度提神(又再上)→⋯⋯」如此循環無端,成了現代人勞碌命運的輪迴邏輯。
然而對比上述的煩忙節奏,現代人有了另一種物極必反的新現象,值得觀察和深思。例如有「慢活」、「樂活」的農莊田園新生活回歸運動 5 ,強調生活簡單就是美 6 ,甚至主張簡樸、清貧生活的復歸等等 7 。換言之,休閒產業成了一項新興的文化美學工業,甚至開始強調:「閒暇」才是文化基礎 8 。這些新思潮、新生活實踐,不管深淺如何,不管它是否又成為資本商業生產邏輯的一環,但確實是一股逆流的新潮。它似乎想逃脫過於強調效率實用的技術居存方式,重新找回悠緩而幸福的美學存在方式。基本上,本章就是在這兩種生活現象的衝突矛盾中,來思考道家的「逍遙美學」和巴特(Roland Barthes)的「懶惰哲學」之深意。並且以對話的方式,一方面豁顯巴特對西方現代生活的批判與治療,及其和東方生活美學的遙契與交往;另一方面則透過道家的「逍遙美學」之詮釋,一方面深化巴特的洞察,另一方面見出道家對現代文明治療所可能具有的古典新義。總之透過巴特與道家的對話,海德格的詩意居存之內涵可得到另一種呼應的詮釋;並由此見出道家自然美學的生活方式,對現代性文明可能的治療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