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攝影:光與影的入門心法
作  者╱
徐明景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藝術系列
出版日期╱
2021/09/17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17-136-7
書  號╱
1Y2J
頁  數╱
192
開  數╱
16K
定  價╱
550



攝影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既是單純的休閒嗜好,更可以成為一行專業。紀實攝影家為人類留下無數的歷史見證,家庭的生活照也為家人留住無限的歡樂時光與恆久的回憶,攝影是現代人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攝影具有化剎那為永恆的特性,紀實攝影強調原場景瞬間凝結與場域的戲劇效果及符號隱喻,其影像足以品味再三,流傳千古。然而在紀實攝影之外,重新編輯合成影像的內容,創造出另一種真實,以呈現作者想要表達的影像語彙,最後藉由相片來與觀眾溝通,是現代攝影藝術的趨勢,因此原場景是什麼可能已不再那麼重要。

運用數位工具強大的編修能力,將影像合成重組或特效處理後製的方式,釋放眾多在光學上的束縛,開創無限可能,是攝影數位化後爆發力之所在。本書帶您一步步認識數位攝影的基礎理論與觀念、器材設備與實際操作程序,善用影像合成與特效能力,創造屬於您獨一無二,新時代的影像紀錄。
※書籍推薦人
李興才 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中國文化大學印刷資訊傳播系退休教授
李美儀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林育淳 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推薦文
明景教授數位攝影大作出版
明日之星,景光早現
數位攝影,藝術冲天
鉅作新出,科技尖端
洛陽紙貴,超越前賢

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創辦人、中國文化大學印刷資訊傳播系退休教授       李興才



源自攝影學術領域,融合科技手法,以創意豐富生活世界。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李美儀



看到同樣的光與影,眾人感受卻不相同。而能有所理解或善加運用的,更是因人而異。徐教授從基礎理論及檔案格式,到電腦器材及軟體功能後製技巧與列印設定,傳授數位攝影的基礎功夫。然後,再以實作範例說明美學素養與技術能力的相輔相成。本書引領讀者,從記錄影像,走向更為寬廣的藝術創作。

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林育淳

徐明景

現任
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專任教授
台灣照明委員會影像技術組召集人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學士 (1983)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電腦科學碩士(1988)
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影像色彩科學碩士(1994)
日本千葉大學工學博士專攻影像色彩科學(2009)

經歷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整合服務數位網路系統工程師
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世新大學兼任教授、副教授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理事長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內容拓展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新聞局、文建會、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等單位數位典藏專案顧問與評選委員

著作
數位攝影的技術 (田園城市,2001)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 (中研院,2011)
Advanced Color Imaging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o-author, Springer, 2013)
資訊傳播概說 (合著,翰蘆,2017)
色彩新論 (合著,五南,2018)


目錄
前言
浮光掠影—關於本書封面

第一篇 基礎觀念與理論
Chapter 1 攝影世界的開展
數位攝影的原理
數位攝影和類比攝影的異同回顧
類比和數位攝影的整合
數位攝影的展望
Chapter 2 數位影像的實體結構
色彩深度
數位色彩的形成
色彩模式
畫素構成之點線面與立體層
Chapter 3 影像解析度的觀念
畫素與質點的區別
資料守恆定律
PPI和DPI的關係
縮放倍率的計算
品質係數的觀念
避免影像鋸齒化的要訣
Chapter 4 檔案大小與影像尺寸
數位影像檔案的特性
檔案大小的計算方式
影像尺寸的變化
Chapter 5 資料儲存與檔案格式
檔案的處理流程
影像檔案的特性
影像檔案的動態資料
影像檔案的格式
檔案格式的選用要訣
浮光掠影—畫素構成的世界

第二篇 實用器材與設備
Chapter 6 數位相機
數位相機的作用原理
數位相機的特性說明
選用數位相機的考量因素
Chapter 7 掃描機
掃描機的作用原理
掃描機的種類
選用掃描機的考量因素
Chapter 8 影像處理平台
硬體環境
軟體環境
影像編輯(處理)軟體
Chapter 9 數位影像輸出設備
數位影像輸出的原理
數位影像輸出種類
三類輸出設備一覽表
噴墨印表機
熱昇華印表機
熱臘式印表機
雷射印表機
輸出設備的選用要訣
浮光掠影—實用器材與設備的後記

第三篇 實際操作程序
Chapter 10 數位相機的使用
解析度的設定
白平衡的設定
色彩空間的設定
存取的設定與後處理流程
曝光的設定
浮光掠影—善用相機的省思
Chapter 11 掃描機的使用
軟硬體介面的安裝
原稿種類(Original)
掃描模式(Mode)
軟片的種類(Film Type)
解析度的設定
實際掃描
其他注意事項
浮光掠影—關於幻燈片的典藏
Chapter 12 影像區域的選取與調整
數位裁切工具
圖像尺寸調整
浮光掠影—吉貝漁歸的製作過程
Chapter 13 影像色彩控制與調整
數位色彩控制特質
數位影像色彩特性與校正
調整色彩基本原則
控制色彩的工具及其效果
浮光掠影—街頭狂想曲
Chapter 14 影像修飾與綴補
影像填補原理與原則
影像填補工具的特性
修飾數位式影像的步驟
浮光掠影—側拍永恆的微笑
Chapter 15 影像合成與特殊效果
特效處理操作
影像的特殊效果
影像合成的操作
合成與特效的操作祕訣
浮光掠影—夏日午後
Chapter 16 輸出的前置處理與實際製作
工作檔案的儲存
輸出前檔案資料的調整
數位輸出注意事項
實際輸出製作
數位記錄輸出的特性與展望
結語
浮光掠影—邁向攝影的康莊大道
名詞解釋

內衣版型私房筆

單接縫裁剪版型
研究
我思故舞在:創
造性舞蹈教案的
思考脈絡與方法
戲劇概論:戲劇
到劇場一本通
人像攝影與慢速
快門
藝術管理




Chapter 1
攝影世界的開展

攝影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既是單純的休閒嗜好,更可以成為一行專業。紀實攝影家為人類留下無數的歷史見證,家庭的生活照也為家人留住無限的歡樂時光與恆久的回憶,攝影是現代人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攝影術始於十九世紀初的銀版與暗箱,其後膠卷與快速沖印及拍立得便利相機興起,成就了以化學底片為基礎的攝影產業,其演變與進步造福了攝影大眾。多年來由於數位科技的進步,數位相機大量普及,電腦軟硬體的功能倍增,手機與應用軟體APP隨手可得,加上社群媒體與影像分享的盛行,數位技術應用在攝影上蔚為風尚,更將主導影像製造的流程與攝影製作的價值,數位攝影(Digital Photography)的風潮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數位攝影的原理

數位攝影的特點在於用數位的方式,記錄並處理光與影的攝影資料。透過鏡頭的聚像與感應體的反應,將整面光的影像化解成一格格的「畫素(pixel)」,分別記錄在一個個記憶體單元裡,此記憶體的單位在資訊界稱為位元組(byte),把一個個的畫素依序排列在一起,呈現於某種物質上融合成光的影像,即可複製出原來的影像。這方式和用底片記錄影像,再沖洗相片以複製原影像的原理完全相同,只是化學感光材料和電子感光元件之差別而已。

Sony公司早在1981年即推出無底片式的相機—Mavica;當時被稱為靜態式的錄影相機(Still Video Camera)。其作用原理係依照一般錄放影機轉換影像成電視訊號的方式,把電視訊號(如NTSC)化成靜態的一幕幕影像,存在小型的磁碟片中,運用特殊規格的磁碟機將碟片中的影像資料讀取到電視螢幕上觀賞,或是讀入電腦內供軟體處理。類似的相機還有Canon的XAPSHOT及Minolta 8000等等改裝成的相機。這類相機的共同特徵為不需要底片,而以匣式磁片替代。後來柯達公司將小型硬碟機裝在相機上,一路演進到晶片式記憶卡,數位相機的產品百家爭鳴,甚至將攝影功能內建在電話手機與平板電腦中,廣義的相機無所不在。

運用數位相機,可以將影像直接數位化讀入電腦,再將影像資料透過處理顯現在電腦螢幕上並儲存。若要印成實體相片,可以將影像的資料傳送到印表機上列印出來,即可得到印在紙上的影像,或送專業公司沖洗在相紙上。把影像資料化成檔案,存在硬碟或光碟等記憶裝置,或存在雲端的記憶空間,該影像就被保存下來。基本上,數位攝影的過程大致可分為輸入(擷取影像)、處理(解讀或編修影像訊號)、儲存(記錄訊號)及輸出(呈現影像)四大階段。

市面上現有多種數位攝影的設備,功能大致都可歸類至上述四大模組之中。除了用數位相機或手機直接拍攝外,比如說舊有的相片可利用平台式掃描機將相片輸入,或是利用透射式掃描機將負片或正片(幻燈片)直接掃描,或用高階專用相機直接拍攝底片;處理的過程即是以個人電腦裝置或手機進行圖片處理,常見的裝置為蘋果電腦或PC;輸出的方式則較為多元,在電腦螢幕的直接呈現就是輸出的一種形式,或使用印表機將檔案直接印出,較罕見的是利用底片記錄器把影像曝光到傳統的底片上,再透過化學式的處理產生相片或正片。不同的設備具有不同的品質等級,價格上亦有顯著的差異。數位相機的價位可從新台幣一萬元以內到百萬元以上,使用者須視其需求選擇品質適當且價格合理的設備。由於是科技性的產品,功能越新價格越高,但折舊的速度亦非常驚人,這點和經典攝影器材成為古董時奇貨可居的特性完全不同。

數位攝影和類比攝影的異同回顧

固有以化學原理處理的攝影流程,多以銀鹽材質為主,因此常被泛稱為銀鹽攝影,其復古的風味有其特殊的格調與迷人的地方,但基本上不脫離取像、形成潛影、處理與成像等步驟,和數位攝影的輸入、處理與儲存輸出並無太大的差別。

然而化學式的處理大都是全面性的,如顯影時間的長短是針對整張底片,而時間與溫度常常影響沖洗的結果甚鉅。數位攝影的最大特質,是經由數位化的過程,具有控制每一個影像畫素的能力。數位化的編修與重組能力可以及於畫面中每一獨立的畫素單元,甚至可集合小區域同性質的影像做局部特殊處理,這點對舊有的暗房技巧或是特殊修色的表現而言,會導致對攝影技術難易程度的重新定義。

曾在暗房中摸索過的攝影愛好者都知道,要運用很多張底片的局部拼合出另一影像是艱鉅的工程,在重複曝光的過程中,為不同場景定位也需要高超技術,光學式的影像合成是手工藝等級的夢幻技能。但是這些在數位攝影的工具中並不是難事,中途曝光的反轉階調只是一個指令動作而已,不滿意還可以取消重來。數位暗房可以開著燈馬上看,沒有藥水酸味也不沾手,現在手機的美顏軟體更是簡便,都是彈指神功。然而經過大量的影像特效,若其構圖不佳、影像不美,仍只是畫蛇添足。如何才算是美的影像,其中價值觀的判斷不是三言兩語能下定論。若將影像創作的過程分為技術面與精神面,於精神內涵上,數位式或化學式的影像處理其目的都在追求影像之美,但在技術上或許有不同的作法。創作的工具與技術畢竟只是過程,影像的呈現及其藝術境界的追求才是終極目標。

過往學攝影的人都知道,先要能掌握光圈、快門及底片特性等等機械性與化學性的技術知識,才能得到基本的影像,然後再來是構圖、採光、拍照主題與表達能力的掌握,這是攝影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其中充滿對機械掌握的挑戰性,但其成果卻又充滿對精神層面美的追求!平心而論,攝影所涵蓋的領域相當廣泛,不是按按快門而已。由於手機與自動化相機太容易操控,令人覺得順手可得,同時數位複製的特性背離傳統藝術的唯一性特質,使得攝影的藝術價值常被低估,然而攝影的記錄特性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

進入數位時代,由於數位攝影的拼貼能力太強,數位攝影的紀實寫真性受到質疑,怪力亂神的相片不被採信,而集錦合成將是家常便飯。長期演變下去,是否仍要依底片或相機原始檔(RAW檔)的存在與否來決定攝影的分類,作為攝影比賽的規則?然而依現代科技的進步,執行上也有困難,畢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或許用影像的內容或單純以視覺藝術來區分,較符合時代的潮流。

類比和數位攝影的整合

在精神層面的表達上,攝影有不同的創作動機。早期發展攝影技術之目的在於記錄原場景的光線,而攝影本身取光獵影的特性,自然地演變成依拍攝者的視角與構圖去記錄場景,而後加入拍攝者對場景的反應及想法,甚至昇華至由攝影者本身創作意念為主導,經過編導的手法藉影像呈現其意念。若將此概念繼續延伸,以電腦虛擬實境所合成之空間影像,表現創作者之影像意念,則數位和類比攝影的理念就不謀而合。

回到影像的實體層面上,攝影最終之目的是以產出媒材上的影像為依歸,因此不論精神層面之動機為何,實質的影像才是目光焦點。而不論類比或數位攝影,其最終目標都是留存影像,只是材料及設備不同且各具特色。雖然現在是數位時代,但世界上成千上萬舊有底片和相片還是類比的形式,如何將原有類比攝影的資料數位化的工作,需要整合類比和數位攝影的科技。在現實成本的考量下,化學類比式的相紙沖洗,在物以稀為貴的發展下,仍有其特定的存在價值,類比和數位攝影的科技是相輔相成互相搭配的。對攝影者而言,能熟悉類比和數位攝影兩種工具,進而截長補短,將有最大效益。

數位攝影的展望

數位攝影的應用已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遠至火星地表,近至餐桌上的美食,都可透過數位技術產生影像,以社群媒體快速分享,不論是到此一遊或是分享同好的樂趣,甚至是商業行銷或新聞報導的穿透力,影像的力量無所不在,製作影像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

進入攝影世界的門檻越來越低,人手一台的手機或簡便的數位相機就可拍攝無限的影像。何謂適當的技術來完成數位攝影,要依需求的目標而定,殺雞焉用牛刀有其道理。然而,專業之存在必然有其價值,數位攝影背後系統化的架構與專業技術將在本書中逐步推演,內行的人看懂後就能體會其中奧妙。未曾學習數位攝影的技術和學會數位攝影技術後不受限於技術的套路,在拍照上會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唯有融會貫通得道者才懂。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趨勢及電腦降價速度,越快越大越好的設備必然興起,專業數位攝影設備動輒近十萬到整套數百萬之間,至於何時應該動念去買新的鏡頭或是更新電腦軟硬體,完全要視創作的需求而定。不論是鏡頭或電腦,都需要花時間及精力去熟悉與研究,不然鏡頭會發霉、電腦會折舊,一旦投入就要盡量使用,這樣不僅對得起自己的荷包,更能創造出精彩的影像並保存珍貴動人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