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概論
作  者╱
鄭曉華、駱紅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3/08/16   (2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503-3
書  號╱
1Y37
頁  數╱
264
開  數╱
20K
定  價╱
360 (特價 284)



藝術起源於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內涵非常廣泛,凡是人們經過長期的訓練而掌握的某種技能、技巧,包括一切能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的生產、製作活動等都可歸於藝術。

本書共分成六章,分別為關於藝術本體的探討、藝術的起源、藝術的主要類別、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創作方法與風格流派、藝術鑑賞與藝術批評等。中西方的藝術雖然不同,但原則上是一致的。作者力圖將中西理論界面前的問題做很好的融合,取長補短,把它們鎔鑄為一體。
※審定者簡介
樊慰慈、廖新田
樊慰慈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教授兼主任

廖新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主編簡介
歐陽中石
歐陽中石
首都師範大學書法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

鄭曉華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駱紅
中國中央電視臺編輯、製片人

第一章 關於藝術本體的探討
壹、藝術的本質意義
一、「藝術」一詞的原始涵義
二、藝術的主要特徵
三、藝術的分類
四、藝術的初始目的與終極意義
貳、藝街與社會生活
一、藝術的源泉
二、藝術表現生活,但高於生活
三、藝術對生活的引導作用
參、藝術與人生價值觀
一、藝術表現心靈
二、人生價值觀對藝術家發展的影響
三、美的藝術創造美的人生
肆、藝術在人類文明的位置
一、人類需求的不同層次
二、近代工業文明對人性的壓抑與摧殘
三、高技術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化
四、未來社會的發展與藝術

第二章 藝術的起源
壹、原始藝術的生成
一、關於藝術起源的諸多論述
二、原始藝術遺蹟所表現出來的藝術起源多元性
三、美感來源的多種渠道
四、不同的藝術產生於不同的原始生活內容
貳、專業分工與藝術自覺
一、藝術實用與藝術發展
二、專業藝術人員的形成
三、技巧成熟對藝術門類形成的影響
四、藝術自覺的基本標誌
參、民間藝術與官方正統藝術的交叉影響
一、官方正統藝術與民間藝術
二、藝術發展從「樸」到「雅」的必然性
三、兩種藝術的交叉影響
肆、藝術個性與民族文化
一、社會人文地理環境對藝術的影響
二、不同的哲學文化哺育不同的藝術家
三、各民族藝術的互相影響
四、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第三章 藝術的主要類別
壹、抒情藝術
一、詩歌
二、音樂
三、舞蹈
貳、敘事藝術
一、小說
二、戲劇
三、電影
參、造形藝術
一、繪畫
二、雕塑
三、書法
四、篆刻
五、建築
六、工藝美術

第四章 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
壹、內容與形式
一、關於「內容」與「形式」的界定
二、形式的不可低估的意義
三、藝術形式的廣泛涵蓋功能
四、藝術內容形式的制約
五、內容的開拓和形式的革新
貳、藝術創作的過程
一、主題選擇和素材積累
二、藝術聯想與構思
三、藝術靈感
四、典型形象的創造
五、創作中的非主體現象

第五章 創作方法與風格流派
壹、藝術創作的思維特點
一、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
二、創作方法與風格流派
貳、西方傳統藝術創作主要方法
一、古典主義
二、浪漫主義
三、現實主義
參、西方現代藝術主要流派
一、現代主義的總體特徵
二、印象派
三、象徵派
四、野獸派
五、立體主義
六、未來主義
七、表現主義
八、抽象主義
九、達達主義
十、超現實主義
十一、波普藝術
十二、超寫實主義
十三、光效應藝術
十四、結語
肆、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理論
一、文以載道──關於藝術的本質
二、人文之始,肇自太極──關於藝術的起源
三、致中和──關於藝術情境的創造
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關於藝術創作的方法
五、意在筆前,字居心後──關於藝術創作的過程
六、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關於藝術表現的手法
七、功與性──關於藝術的品評
八、藝與德──關於藝術家的修養
九、結語

第六章 藝術鑑賞與藝術批評
壹、藝術鑑賞的意義
一、藝術的符號性質
二、藝術的社會功能
三、藝術鑑賞與創造的交相推進
貳、藝術鑑賞的心理過程
一、形象感知
二、藝術直覺
三、藝術通感
四、藝術移情
五、「文本」復制
六、期待視野
參、藝術鑑賞的其他規律
一、藝術天分
二、心理距離
三、理性介入
肆、藝術批評
一、藝術批評的意義
二、藝術批評的基本標準
三、藝術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試閱


內衣版型私房筆

單接縫裁剪版型
研究
我思故舞在:創
造性舞蹈教案的
思考脈絡與方法
戲劇概論:戲劇
到劇場一本通
人像攝影與慢速
快門
藝術管理




壹、藝術的本質意義

一、「藝術」一詞的原始涵義

「藝術」(art)一詞的最早來源,根據《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64)的解釋,是來源於古希臘(Greece)拉丁語 ars。它的內涵非常廣泛,凡是人們經過長期的訓練而掌握的某種技能、技巧,包括一切能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的生產、製作活動,例如泥瓦匠砌牆、鞋匠修鞋、造船工人造船、農民耕作、葡萄園主釀酒等等,這些物質生產活動,也像寫詩、作畫、演奏音樂、舞蹈一樣,統而論之歸之於「藝術」;只要生產者掌握了較高的技術,那麼他們都可稱為「藝術家」,他們所製作的物品,均稱「藝術產品」──這一點,我們從古希臘哲學家們的著作中可以得到印證。

在柏拉圖(Plato,427-347B.C.)的對話錄中,他總是將藝術家與製作者或製造者三者並列,在那個關於「床」的著名譬喻中(見《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理想國》),他把神、木匠、畫家並列,並稱為「藝術家」;而在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B.C.)的《修辭學》中,繪畫、雕塑、詩歌等我們今天稱之為藝術的東西,他則均以「產品」相謂。這種對於人類精神活動認識的模糊,反映了古希臘時代藝術創作繁榮而藝術理論研究相對落後的狀況。中世紀(the Middle Ages)的學術,一切聽命於神學的支配,基督教神學家在闡述藝術原理時,把所有美的事物的源泉歸之於神的恩賜;在他們的語彙裡,「藝術」的內涵仍然是工匠與製作,藝術與藝術家,他們只服務於宗教、神,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the Renaissance)。

醞釀於十三、十四世紀義大利,爾後席捲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各國藝術家反抗宗教壓迫、倡導藝術回歸人本涵義的一次偉大的思想革命,同時也是一次繁榮藝術創作、拓寬藝術視野、豐富藝術表現形式、提高藝術活動在人類文明中地位的偉大藝術實踐活動。經過這兩、三百年的狂飆激盪,歐洲各國的藝術開始掙脫中世紀神學的鎖鏈,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這為藝術理論的飛躍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在研究總結文藝復興時代以來藝術家創作實踐的基礎上,藝術理論的研究也逐漸向科學化邁進,到十八世紀,精神產品──以審美為目的的藝術品的創造,與以滿足人們的感官需要為目的物質產品、財富的生產、創造,才逐漸區分開來,「藝術」一詞的範圍大大地縮小。這一時期在西方文藝理論史上,首先對藝術分類作出貢獻的是法國美學家巴托(AbbéBatteux, 1713-1780),他首先區分「美的藝術」與「機械的藝術」,把實用工藝與審美分開。巴托認為,美的藝術有五種主要形式:音樂、詩、繪畫、雕塑、舞蹈,這些藝術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即模仿自然和引起人們的審美快感。巴托的分類法在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為近現代藝術理論的分類體系奠定了基礎,爾後各種哲學、文藝學理論都接受了這種分類法。活躍於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知識界的哲學鉅子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較多關注藝術活動與生產活動分野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等著作中,對藝術與手工藝的區別作了細緻描述,把我們現在稱之為「藝術」的、以表現美為目的的創作活動稱為「自由藝術」,而把出於生活需要的強制性工藝操作、勞動,稱為「報酬的藝術」;同時將依賴於勤勞和學習的工藝美術與依靠藝術家天才靈思的表現性藝術區別開來,為巴托的分類法作了進一步的哲學闡述。

繼康德之後,德國古典美學的另一位巨匠黑格爾(Georg Wilhelm Hegel, 1770-1831),則從他客觀理想主義(Objective Idealism)哲學本體論出發,對藝術理論作了更全面、細緻的闡發,建立起了他的以絕對理念(Absolute Idea)為基石的藝術理論大廈。黑格爾認為,藝術是將絕對的精神用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藝術與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黑格爾的藝術理論是他整個哲學思想體系中的一部分,因而他在宇宙本體認識上的「頭腳倒置」,在藝術理論中也貫穿一致。不過假如我們跳過「理念本體」這一層哲學迷霧去觀察其對藝術理論的具體描述,我們會發現黑格爾對藝術創作活動的研究和理解是非常透徹的,他對藝術活動特徵的描述和藝術範疇的界定,較之他的先輩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把一切以表現美(絕對理念的體現)為目的的事物稱為藝術,同時在討論美與藝術時,剔除了那些非表現性的工藝、技藝形式,將它們排除在外,這就為近代藝術理論的研究與探索,找到了方向。黑格爾的藝術理論是近代西方美學的一塊里程碑,西方近現代藝術理論的發展與豐富,正是得力於他對自己藝術理論的精緻營造。黑格爾以後,在西方藝術理論術語中,「藝術」一詞的涵義,才擁有我們現代人文科學對它所作的規定性共識,即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以創造美為目的,不帶有任何生活功利性。

(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