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內在的藝術 精神分析師榮格(C. G. Jung)認為,藝術存在於人的本能之中,是通往人內在潛意識的管道,透過藝術的象徵性表達,能洞察與通向內在超越語言的限制(Keyes, 1983)。人類早期的溝通形式已由象徵性(symbol)圖騰/像開始(Foks-Appelman, 2011)。例如:古埃及、中國象形文字、敦煌石窟壁畫與瑪雅原民之宗教與文化等,圖騰是人類歷史發源的與發展的軌跡,是人類感情、思想、身心靈的表達方式、與對宇宙中神的敬仰與崇拜的呈現。藝術表達形式,其實與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不可分割,例如:衣服、鞋子、車子、建築、家具,花器雕刻、飲食器皿、崇拜祭祀等。藝術對於人類的功能不僅是外在生活與溝通的方式,也是表達內心世界所思、所想、抒發、發洩淨化、甚至於是靈性昇華的途徑。 榮格(C. G. Jung)對於早期人類繪畫和文化的圖像本質提出原型(archetypes)概念,是通往未知的集體潛意識之途徑,能表現在最初畫畫中原始的感覺,能展現心理正負的二元對之立與和諧,即女性中的男性特質—阿尼瑪斯(animus),和男性中女性特質的阿尼瑪(anima)。此可視為陰柔與陽剛、善惡並存的特質,往往能在神話故事、童話、宗教與夢中呈現。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白雪公主與魔后等,這些故事往往代表內在的衝突。經過人類歷史不斷的演進,開始思考探討生命的本質,例如:為何生?為何死?生活目的是什麼?等。逐漸發現人格的核心,這是人類潛意識的本質。因此人類透過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儀式來表達情緒和感受,如同榮格(C. G. Jung)指出每個人能透過心智與身體(mind-body)、與身體和自我(body-self)來接近與生俱來的原始智慧和身體,例如:聲音、姿勢、沉默、舉動、呼吸等。藝術能經過積極想像而感知、詮釋和分析那不可知的心靈(吳明富,2010)。 藝術與心智健康 藝術是人類的高級遊戲,在審美欣賞的內容與心智機制的內模仿下,能產生器官運動的感覺(黎玲等人,2004)。藝術對人的生心理具有正面的功能,也具有療癒功能(healing art),在英國、美國、歐洲等地,已證實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舞蹈治療和戲劇治療等,例如:塗鴉代表情緒的發洩、曼陀羅表達內在的和諧。藝術教育在學校中能啟發學生的美感創意,對特殊教育需求學生而言,能幫助舒緩因發展障礙所造成情緒障礙、訓練手眼協調、大小肌肉、提升認知能力、改善情緒行為障礙和增進社會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能力等。高齡藝術可以包含治療性和教育性的雙重目標,前者能延緩失智、消除憂鬱症、轉移情緒和行為固著性、自我啟發、建立自信心、五官與大腦的協調性、延伸生活內涵、提升藝術元素的生活品質。後者能持續樂齡學習新的事物和藝術技巧,持續投入藝術創作能提升心理正能量。藝術與大腦發展關係亦是非常密切,藝術課程豐富性能達到活絡感統復健的功能性(何妍儀,2019)。許多專家指出(秦秀蘭,2014,頁16),大腦老化所面臨的生理挑戰,例如:大腦白質前額葉皮質區減少、類澱粉斑產生等大腦萎縮影響認知功能。但若參與新的學習、提升心管功能、全心投入心智性活動、認知訓練等,可以補償大腦結構和網路系統的認知功能。再者,透過各種社會互動等再學習,也能提升其情緒調適能力。身體智能越高,越能掌握身體、越健康,也越能忍受挫折,是身心合一或是心腦合一的概念。美勞創作能引導及啟發老人的創作力,與增強手、眼、腦的靈活運用(蔡佳瑜,2017)。 成大老年所所長白明奇說,藝術可以應用在老人與失智者身上,具有誘發想像力、刺激認知、幫助溝通等功能,也可以緩解情緒,對於失智照護有具體幫助,這是未來老年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希望帶動政府和社會共同關注。透過藝術創作發現對穩定病人情緒有正面功能,他曾治療一位八十幾歲的失智症阿嬤,不僅記憶力逐漸喪失,也有妄想、固執等精神行為,經常發脾氣,但家屬商討後,透過美術老師帶領阿嬤開始繪畫,不僅穩定了病況,甚至到了九十一歲時候還能開畫展,展現更多生命潛能,得到肯定與支持。其次國藝會於2018年啟動之「共融藝術專案」,鼓勵藝文團隊及創作者發展共融藝術、關注高齡相關議題,並支持為高齡者策劃之專業藝文展演活動及服務推廣計畫。內容包含提升高齡參與者美感經驗與情感交流,賦權並回饋至自我存在感,也能為照顧情境與氛圍帶來改變(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福利基金會,2019)。 藝術治療觀點對高齡者的療癒性功能 藝術用於精神領域早在千年前埃及人使用藝術協助精神病患已開始(何長珠、陳柏君,2012),當時是以病人眼光看待藝術的表現,以及Hill於大戰後對士兵的藝術介入(Waller, 2002)。接著藝術運用於教育與心智健康的優勢: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藝術教育開始以兒童為中心,注重自然與自發性畫畫。很多藝術治療師和美術老師受意識和潛意識關係之啟發(Dalley, 1987),開始注重創造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Lowenfeld, 1987);1921年Simon針對各種肢體、意外創傷、腦傷和精神障礙推行之畫畫課程(王秀絨,2016);1940-1965年Tatiana Manuilow於英國將藝術治療使用在精神醫院(Hogan, 2001)。藝術治療先驅代表人物,包括1930-1940年Hill、Kramer、Jung、Winnco、Freud、Klein等人,提倡藝術即治療、潛意識與夢的解析、自由聯想、無意識塗鴉、心理與藝術療育。這些藝術治療啟蒙者提出非病理的藝術表現,提倡人人都有藝術創作的潛能,藝術能幫助心智成長的理念。到了1953年美國藝術治療先驅Margaret Naumberg主張動力取向模式;1960-1970年表達性藝術治療開始興起(Malchiodi, 2011),和近代發展各種藝術治療理論基礎。 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模式,美國藝術治療學會(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Website, 2021)提出藝術治療是融合性心智健康,由人本專業人士運用藝術創作和關係的過程,幫助個人、家庭與社區豐富生活品質與健康。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定義:藝術治療是一種結合創造性藝術表達和心理治療的助人專業。藝術治療工作者提供一個安全而完善的空間,與案主建立互信的治療關係,案主在治療關係中,透過藝術媒材,從事視覺心象的創造性藝術表達,藉此心象表達,反映與統整個人的發展、能力、人格、興趣、意念、潛意識與內心的情感狀態。在治療關係中的表達經驗和作品呈現出來的回饋,具有發展(成長)、預防、診斷和治療功能。個人情感、問題、潛能與潛意識在治療關係中被發掘與體悟,進而得以在治療關係中加以解決與處理,幫助個案達致自我了解、調和情緒、改善社會技能、提升行為管理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促進自我轉變與成長、人格統整及潛能發展(TATA website, 2021)。Chae Joo Won(2017,p.80)研究藝術治療對社區精神疾病者來說,能幫助心智健康與社會融合。林端容(2018)指出,團體藝術治療則可以提升長者社會適應能力、提升自我與對他人的交流與認知能力、消除退縮與克服憂鬱。團體活動能使長者之間產生互動的效果,也往往是當下創作中新、舊經驗的分享與交流。 表達性藝術治療 表達性藝術治療起源於個人中心創始人Carl Rogers之女Natalie Rogers(1993)。廣泛性定義包所有藝術的內涵;例如:音樂、戲劇、舞蹈、肢體動作、雕刻、繪畫沙遊、書寫和遊戲等,幫助當事人表達心中感受和自我啟發。理念包括: . 所有人都有創造的能力。 . 創造的過程可以帶來轉化療癒,方式包括冥想、運動,藝術、音樂、寫作、沙遊。 . 個人成長是透過自我覺察、自我了解和領悟來達成的。 . 自我了解和領悟的達成,是來自深入探索我們的悲傷、憤怒、痛苦、恐懼、快樂、狂喜的心情。因此,情緒是一種能量資源,可以引導到藝術的管道抒發和轉換。 . 表達性藝術引導進入潛意識,可以幫助表達原本不知道的自我面向、提升自我了解和覺察。 . 我們的生命力(我們的核心或靈魂)和所有存在本質之間有一種聯繫。 . 當往內探索本質和整體,會發現和外在世界的聯繫,並發現內外本是合一的。 . 不同的藝術方式之間會相互聯繫,稱為創造性的聯繫(creative connection),當身體移動時,會影響我們的書寫和繪畫,當我們書寫和繪畫時,也會影響我們感受和思想(表達性藝術治療,Website, 2020)。 表達性藝術多運用於特殊兒童、少年或病友團體之成效探討,鮮少運用於社區照顧相關議題探究。多元表達藝術是種溝通媒介,提供人際關係的互動機會,進而影響行為與情緒;目標不在於解決某個問題,而是在於協助個體成長,以促成個體更多獨立和整合為目的。陳佩琪(2011)研究指出,表達性藝術活動對於社區老人的生活有其功能與價值。例如:台中市某日照機構以表達性藝術治療之理念為基礎,導入「戲劇治療五階段整合運用模型」,以印證多元表達藝術治療可運用於社區照顧並具有效性(林宜姵等人,2020)。美國戲劇治療師Renće Emunah博士1994年於Acting for Real: Drama Therapy Process, 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一書中提及的治療過程進行技巧概念運用,此經典著作由Renće Emunah博士的第一位華人學生陳凌軒於2006年翻譯為《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一書出版,其所提出的五個階段分別為:戲劇性遊戲(dramatic play)、情景演出(scene work)、角色扮演(role play)、演出高峰(culminating)、戲劇性儀式(dramatic ritual)。「戲劇治療五階段整合運用模型」即參酌此五連續階段的結構,透過音樂、繪畫、遊戲、肢體律動、表演等,發展出五大課程主題,並於106年獲得地方主管機關推薦,通過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研發與人才培訓計畫」地方政府自審方案審查,運用團體工作方法,包含社區團體動力與劇場遊戲,達到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之目的。 藝術治療在台灣長期照顧機構實施狀況是非常少見的一項治療項目,原因可能是藝術治療在台灣尚未全面被認知、接受與肯定。筆者在2014-2016年間以一長照機構執行義務藝術治療時發現,台灣失智症長者在適當的安排與方法下,對捏陶、畫畫和剪貼等藝術創作是有能力與興趣的(胡馨瞳,2020)。這些作品也能表達長者心理和感受,雖然語言功能較弱,但是往往能以簡單的語言表達(林端容,2018)。Yao等人(2019)在一項藝術治療對高齡憂鬱症研究中獲得正向結果證實:藝術治療能改善高齡健康伴隨的精神上之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