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你是一位新手團體領導者或是一位正在學習團體領導技巧的學生,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對團體所知甚少,特別是當你以為你從未參與過任何團體時。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團體的經驗,例如:班級、始業式、職業訓練課程、主日學的聚會、行政會議、或者是諮商或支持團體。這些經驗中有些是很有價值的,有些則否,端賴該團體領導者的能力而定。 假若你是學習團體諮商初入門的新手,你不妨先問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 領導團體的好處有哪些? �� 團體類型有哪些? �� 團體中會發生什麼事? �� 我該如何準備帶領我的團體? �� 如果沒有人講話,我該怎麼辦﹖ �� 如果有人講得太多,我該怎麼辦﹖ �� 我應該採取何種領導風格﹖
這本書將會回答以上的問題。在這本書中,我們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資料與實用的例子、建議,和技巧能增加你對團體動力的了解與領導團體的效能。我們相信閱讀本書將能增進你帶領各式各樣的團體、訓練課程,與會議的能力。我們強調的是技巧、技術與領導的藝術。 在本章,我們將討論一些基本的考量:誰應帶領團體、為何要帶領團體、團體的種類、團體vs.個別諮商、理論的運用、多元文化脈絡下的團體諮商、團體領導風格、領導的功能、如何塑造一位有效的領導者、關於團體帶領的倫理考量,以及潛在的團體問題。
誰應帶領團體 知道如何帶領團體對任何一位從事助人、教學,或督導角色的人來說都是有幫助的。任何一種助人專業者,當他想要找個既經濟又有效的方法,來幫助一些有類似困擾或關注焦點的人時,他就應該運用團體。許多培育諮商師的教育工作者都指出,諮商師不再只有個別諮商一種工作選項(Bauman, 2009; Corey, 2012; Gladding, 2012; Jacob & Schimmel, 2004)。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與機構行政主管要求他們的諮商師帶領團體。在一些矯正機構中,對於帶領團體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帶領團體的理由 Corey (2012) 在其團體諮商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雖然個別諮商在社區機構仍有一席之地,然而這樣的工作模式在運用上卻已經不再實際,特別是在這個經濟緊縮的年代。團體不僅可以讓實務工作者服務更多的當事人,而且團體歷程也可以讓成員獲得獨特學習的好處。」(p.2)。美國學校諮商師學會(ASCA)認知到團體的重要性,遂在全國性模式中倡導學校中帶團體 (ASCA, 2003)。 採團體取向來工作有許多有力的理由,其中有兩個運用團體的理由是適用於所有的團體,其一是團體的有效性,其二是團體情境可提供許多的資源或觀點。其他使用團體的理由還包括:共通(commonality)的感受、歸屬的經驗、練習新行為的機會、獲得各種回饋的機會、藉由傾聽與觀察他人而獲得替代性學習的機會、與幾近真實生活的交會、履行承諾的壓力等等。
有效性 許多的當事人基於共同的目的而聚在一起成為一個團體,可以節省相當的時間與精力。舉例而言,假如一個學校的諮商師要負責300位學生,在一學年之內,僅能勉強地以一對一的諮商見每位同學一次;但是,學校諮商師卻可以藉由提供諮詢、價值澄清、個人成長、支持、以及問題解決等團體以滿足更多有需要的學生,團體提供了一個用最有效率的時間服務最多學生的架構(ASCA, 2003; Bauman, 2009; Day, 2007; Jacobs & Schimmel, 2004; Van Velsor, 2009)。在某些場合,需要給居民、病人或犯人對政策和程序方面做一些定向輔導,以協助他們因應新的生活安排,團體確實是能夠節省許多時間(Stohr & Walsh, 2009)。假如一個督導發現,她的工作人員對一個主題持有不同的觀點,將他們集合起來做一次討論會比與他們一個個討論要有效率的多。多數的機構與學校,專業人員正逐漸把團體融入他們整體的工作計畫中,運用團體可以幫助他們更能掌握日漸增多的工作負荷;如果僅針對個人工作,對他們來說是太奢侈了。 共通性的經驗 許多人認為他們的感受是獨一無二的。讓一群人在團體中聚在一起,可以讓他們發現這些感受與想法並非僅他們所獨有的。當團體成員分享個人的關注焦點、想法與感受時,他們常會驚訝於團體中的其他成員也有非常類似的掛念。Yalom (2005)使用「普遍性」(universality)來說明一群人在一起分享時的價值。以下的團體就是分享共通經驗而能獲得益處的幾個例子: �� 喪子的父母 �� 懷孕的青少年 �� 剛入學的新生 �� 剛離婚的人 �� 愛滋病感染者 �� 剛從戰場返回的軍人
增加資源與觀點的多樣性 不論團體成員是在分享訊息、試著解決問題、探索個人的價值觀、或是發現他們之間有共同的感受,一群人在一起可以提供更多的觀點,也因此,就有更多的資源。團體成員表達的及討論的多樣觀點,也往往是成員認為在團體中獲益最多的部分。若只有諮商師與當事人兩個人,他們可能有相似的資訊、價值觀與看世界的方式;也因如此而會較難產生新的點子或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團體則通常較不會有上述的問題,因為成員會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這可以使團體的經驗變得有趣也更有價值。
歸屬感 許多諮商與心理學領域的作者指出,人有強烈的歸屬需求(Adler, 1927;Berne, 1964;Glasser, 2000; Maslow, 1962),參與團體可以部分滿足這些需求(Steen, 2009;Trotzer, 2006;Yalom, 2005)。成員們常彼此認同,然後感覺自己是團體的一份子。由許多團體的例子發現,團體所帶來的歸屬感對那些退伍軍人、女人、男人、假釋犯、上癮者、上癮的青少年、障礙人士,以及老年人而言是有益的。許多參加這些團體的成員陳述被接納是這些團體最重要的特色。
技巧演練 團體提供一個安全的演練場所(Capuzzi & Gross, 2009; Johnson & Johnson, 2012)。成員們在將一些新的技巧與行為運用於實際社會情境之前,得以先在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中嘗試。成員演練的新行為幾乎是沒有範圍的:其可以在團體中練習求職面談、學習如何交朋友、練習肯定自我、要求加薪、或是練習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交談等等。在團體中,成員可以分享個人的重要訊息、面質他人、與他人談論不容易說出口的話題、練習與別人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在他人面前哭泣、和其他成員一起笑、一起唱歌、或是不同意他人的意見。其他如:肯定訓練團體、溝通團體、親職團體、婚姻成長團體、勞資關係訓練團體、警察抗暴訓練團體等等,成員都可以在團體中實驗新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