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推薦人 林香君:佛光大學教授、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中心主任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廉兮: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副教授、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主任 萬心蕊: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龔卓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
※審定者簡介
夏林清
夏林清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輔仁大學心理學系退休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聘教授。夏林清任教輔仁大學心理系三十九年,研究領域為性別與心理治療、生涯發展與成人教育、團體動力與社群發展、組織學習與專業實踐、家庭關係等。夏林清於2002年獲美國紐約東邊研究中心《社會治療革命病人獎》,並為東邊治療中心的長期同志夥伴。
|
 弗雷德.紐曼(Fred Newman) 於1963年在史丹佛大學獲得科學哲學博士學位。他是社會治療的創始人,這是一種非心理學取向的情緒發展方法,並且是近半個世紀的執業臨床工作者。紐曼還是一個進步社群與政治組織者和思想家,他特別關注在爭取社會正義的鬥爭中,涉入情緒性和文化的重要性。他是美國進步的獨立政治運動,以及國際發展社群的重要建築者,其採用的社會治療方法,在這本書集結的演講中有所討論。 紐曼與洛伊絲.霍爾茲曼博士是東邊研究中心的共同創始人;同時也與萊諾拉.富拉尼博士共同創立滿天星計畫(All Stars Project, Inc.);亦擔任紐約市卡斯提洛劇場(Castillo Theatre)的藝術總監長達16年。他與洛伊絲.霍爾茲曼博士共同合著:《列夫.維高斯基:革命的科學家》(1993年)、《非科學的心理學:理解人類生活的文化-展演取徑(1996年)、《知的盡頭:學習的新發展性道路》(1997年)。他亦是以下書本的作者:《讓我們一起發展吧!個人持續成長指南》(1994年);《一生的展演:喜悅生活的實用哲學指南》(1996年);和潔基.薩利特(Jackie Salit)的對談集結《談論/談話:在非理性的世界裡尋找(無)意義》(2010年);並發表為數眾多關於心理學、政治和哲學的文章、章節和講座。紐曼同時也是劇作家和劇場導演,創作了44部戲劇和音樂劇,均在卡斯提洛劇場執導。其中許多劇本被收錄在《「仍在轉角處」──和紐曼其他後現代政治戲劇》(1998)。
|
※譯者簡介
王東美、郭姵妤、龍煒璿
王東美 臺灣輔仁大學社會文化與諮商心理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為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
郭姵妤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曾任新北市慈芳關懷中心的社區精神社工,現任社團法人台北市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秘書,曾參與美國紐約東邊研究中心(East Side Institute)為期九個月的國際課程(International Class 2019-20)與社會治療團體培訓(2020-21)。
龍煒璿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現任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南部辦公室主任,曾參與美國紐約東邊研究中心為期九個月的國際課程(International Class 2019/20)與社會治療團體培訓(2020-21)。
|
導論 譯者序 前言 序 致謝 導言 1 病人即革命者 2 讓我來談一談「移情」 3 維高斯基的方法 4 危機正常化與憂鬱 5 美國的恐慌 6 成癮的迷思 7 在沒有避風港的世界中─「社群」是「心」 附錄 A 關於《危機正常化與憂鬱》的對話 B 關於《美國的恐慌》的對話 C 關於《成癮的迷思》的對話 D 關於《在沒有避風港的世界中─「社群」是「心」》的對話 跋 走出迷霧的行跡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