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取向探索繪畫療癒:沉浸式自我閱讀
作  者╱
鄭憶如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1/05/07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522-640-4
書  號╱
1B1Q
頁  數╱
164
開  數╱
20K
定  價╱
350 (特價 277)
教學資源╱
投影片((外加))



探索性繪畫療癒,用於解決問題,更努力於開放內心,允許自己,看見自己,看見可能,接受自己。我們都需要以舒展的方式打開,也需要在沒有壓力下被打開,這本書展示的就是一個溫暖的打開方式。
後現代的合作與當下,展示了接納,賦予了能力,允諾長久被封印的情感釋放與各種可能。
書中的敘述簡單易懂,沒有艱深的專有名詞,搭配生活化且不留痕跡的操作方法,將當下歸零至彷若一張白紙,藉此讓來訪者內心線索在繪畫過程中自由綻放、浮現,並在接受多方療癒技巧的協助下突破與成長。
對於喜歡融合概念的人,這本書就像是大力丸,打開了一扇任意門,多層次思緒概念並存,並將各種方法實際融合示範,引導你活用變形,衍生出更多可能性,以輕鬆自然、積極反思、穩定又如新的態度去面對每一次療癒與來訪者。
※推薦文
推薦序一
從漫漫助人生涯中 看見心理健康促進的核心:
開放的自由氛圍
推薦序一
從漫漫助人生涯中 看見心理健康促進的核心:
開放的自由氛圍
憶如是我在心路基金會施行「心路合唱團」、「休閒服務」方案,
發展心智障礙者「社區生活支持服務」系統時的重要工作伙伴;她擁有心
理諮商專業,心思敏銳,充滿人文關懷,且對障礙生活困境、情緒狀態都
用心思考進行服務。當時我引領合唱團運作的目的,除了藉由在合唱歌曲
中的勵志精神以及生活描述,來教導、引導這些特殊族群整理自己的生活
經驗外,同時也是營造讓障礙者「用歌聲展現自我、透過群體互動相互激
勵」的環境與氛圍;這種服務模式是他們擺脫過去負面束縛,重建自信、
正向回饋的簡單有效方法。憶如不僅協助我安排相關的教學內涵、對外的
展演活動,更親自擔任表演時的伴奏;耐心、溫暖而貼心的服務風格,深
受心路青年愛戴。這些經驗,深刻催促著憶如朝探索弱勢者健康促進的有
效方法之路前進,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就如同憶如在書中所說,現代社會因電子媒體、通訊設備的發達,
許多人生活在虛擬的世界中,缺乏實體的人際互動,不僅迷失自我、缺乏
自我探索的管道、機制;更因為社會變動快速,負面、挑動情緒的訊息橫
流,現代人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容易有心理創傷,缺乏「心理韌性」的狀
況比起障礙者有過之而無不及。
憶如一直自我期許:就算不在我管轄下,她也努力做一個能「協助
人解脫心理束縛、勇於作自己」的心理諮商工作者;而我近幾年也邁向新
領域,致力於引進神經心理學於障礙者的服務中,協助障礙者找出建立自
信、發展正向回饋的神經心理迴路,強化他們的心裡韌性。
在這新領域的服務過程中我深刻感覺到,對障礙族群或其他弱勢者
而言,要強化這樣的神經心理迴路最首要的功課就是「自我覺察」;而憶
如也在此時從過往經驗、相關理論中,整理出這本以「自我覺察」為基底
的《後現代取向探索繪畫療癒─沉浸式自我閱讀》,提供心理諮商師、
障礙服務提供者一個簡單可行、有效的操作模式,其理論架構、操作程序
清楚明確,還兼具實務操作經驗分享。兩人在久別之後又在理論的路上重
逢,再次同行在理念一致的路上,實屬欣慰。
對於障礙者、弱勢者而言,生命歷程中確實易於累積挫折、創傷於
大腦儲存區中,透過藝術、繪畫的展現,可讓他們深入的自我探索、「自
我覺察」(同時獲得抒解與安撫),重新整理;並在「全然接納」、「賦
能」、讓他們自我主導的諮商氛圍中,找到復原、重建的方向,能為自己
設定可努力的目標與行動步驟。不管是心理疾病者的療育歷程,或是障礙
者的自我重建之路,都可透過這樣無拘束的自我探索過程,讓他們看見多
面向的自己,看見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並在全然支持、賦能的氛圍中重新
面對生活的挑戰,找到有正向回饋的人生目標,逐步學習成長,累積自
信。
這是一本從實務中發展,從障礙服務的深刻體驗出發,結合理論、驗
證整理出來的書;憶如本著對人的深刻關懷,及對諮商工作的執著,提出
「探索式繪畫療育」的創新概念與方法,相信是心理諮商工作者,願意陪
伴身心障礙者參與社會、自立生活的服務、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好書。

黃慶鑽
心路基金會台北就業服務中心主任

鄭憶如
1967年生,小學資優班,私立國中三年成績倒數,高雄女中4年才畢業,重考進了心理系,畢業後接觸了教育、社福及音樂、身心靈、線上諮詢,學習了許多新的療癒法以及表達性藝術療癒,以心理學的基礎,向各方開展、學習、思索。完成健康休閒研究所學業後,開始著手將過往沉澱整合。

經歷
角落咖啡劇場個案管理師
心路基金會休閒服務組老師
三貝德集團線上諮詢主任
上海德瑞姆講師

學歷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
高雄大學健康休閒研究所

前言
第一章 探索性繪畫療癒的前行之路
尋找可行之路
創作與內心
我的創作感受體驗
不同的療癒形式在我過往工作中的運用
過去經驗的回顧
理論的學習在藝術療癒上的思索
綜合整理
第二章 基礎概念
繪畫為何適用於諮商
繪畫呈現了什麼?
雙主角的動態合作
主軸與技術
第三章 怎麼進行?
親和的態度,去除專業凌駕形象
看大量示範作品去除繪畫焦慮
創造適合心流產生的環境
從選畫板、畫筆開始
開始畫畫
靜心
來訪者對畫作下標題
畫作修正、再次繪畫
反覆循環
第四章 應用範例
幼兒發展的觀察:發展與馴養
道德規範的錯誤&我太心急
職場中人際互動的改變
完整畫作中的隱含
完形的結合
NLP時間線的結合
原圖092
我企圖改變他的感受,卻發現那其實就是心底深處的他
如果他的傷慟,他不敢觸碰……
女皇,你到底多麼嚴苛的要求了自己?
第五章 來訪者的過程經歷
感受的療癒
執行的療癒
自我解讀的療癒
轉化的療癒
第六章 進階討論
專業藝術治療師之外?
探索式繪畫療癒的開放方向有哪些?
沒有開放會有什麼影響
探索性繪畫療癒和曼陀羅的比較
繪畫療癒師的直覺是什麼?
新手容易犯的錯誤
主觀與客觀
第七章 後現代諮商師的態度
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
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
無聽之以耳,無聽之以心,聽之以氣
莫比烏斯環
量子力學
不被看見的曼森女孩

感覺統合
敘事研究與敘事
心理學:本土之
探索與實踐
高齡藝術與預防
失智症 : 藝
術課程活動設計
概念框架:幕後
操控思考的黑手
教堂文本對神聖
的詮釋:閾限之

團體諮商與治療
:一個嶄新的人
際─心理動力模



投影片((外加))

若要索取未隨書附送(外加)且未於此提供下載的教學資源,請詳洽業務人員(02-27055066#824)(僅提供教師使用)


探索性繪畫療癒的前行之路
在這個章節中,敘說了關於我從不同的角度觀看藝術的作用,進而促使我使用藝術療癒來發展,做為協助來訪者進行自我探討的工具的原因。
這些角度包含了藝術本身的作用,我自己的藝術體驗以及我過去在不同環境中,對各種藝術療癒的作用觀察,以及各種理論的綜合概念。
尋找可行之路
在前言中我們有提到,世界越來越難以有清楚的界定,原本有著自由性質的選擇也逐漸失去了該有的純粹而成了工具,當世界越來越交融的時候,「自己」也日漸變的模糊。眼前出現一個新的問題,不是到底該怎麼評估人們有沒有疾病、疾病類型或者疾病的程度,也並不是能否讓人們擁有在藝術表達中的自由,而是揭開表面,裡頭真正的「自己」是否還存在?還存在多少?保持著多少的連繫?還是已經全面斷聯?我們還擁有「自己」多少?面對新的社會型態產生的新問題,也許我們該採用不同的視角去做好個人的心理保健。
生病了需要治療,但人們需要的不僅是去除病態,人們也需要心靈的潔淨與堅定,需要與自己靠近,需要了解自己的現在、過去和未來。去除內心的迷茫與慌張等情緒,給予自己包容,看見並接納真正的自己,才能面對不斷變動的世界,打造更好的自己,歡樂的前進。如果人們都可以不輕忽自己的內在感受,善待自己的心靈,便能從內在產生更多堅定的力量,去真實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節奏,而不會只是隨波逐流、迷失自我。
整體社會的心理健康,其實是要靠大眾才能支撐。雖然心理諮商師負有責任,但僅憑心理諮商師是無法負擔起拯救世界的責任,真正能對社會心理健康有重大貢獻的,是廣大群眾。如果廣大群眾都擁有良好的健康心理,整個社會都將因多數群眾,穩定的情緒與健康的自我而受惠。所以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幫助定義上有疾病的人群,更需要幫助一般人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心理衛生的範疇,去除亞健康的問題,正視自己;擁有真實的自己、才能締造健康的社會。所以我們需要開啟新的方向,正視現代社會很普遍忽視自我的現象,重新讓人們看見真實的自己。雖然群眾被認為是烏合之眾,但如果群眾的大部分人有穩定且可彼此支持的力量,那烏合之眾也會不再是烏合之眾,而是可以彼此支持療癒的群體,持續的擴散正向的影響力。
而生活在這個被訊息淹沒麻木的時代,過去常用來傳播心理健康訊息的講座形式,它的效用也同樣被生活中的種種訊息所淹沒,所以我們需要新的型態來維護整體社會的心理衛生,而藝術療癒中可能引發的心流,會是個讓來訪者重新回到自己內心不錯的方式。
創作與內心
不論中外古今,藝術一直是許多人的精神寄託。不論是欣賞李白半夜孤單時在船上對影成三人的吟詩作對,或喜愛上梵谷一輩子寄情的繪畫,藝術總能觸發許多人的感觸。雖然我們不能確實的感知藝術家們創作時的真正情境,但我們總能「想像」並揣測著這些觸動人心的藝術名家心中的感受。實際上藝術家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創作,心情好的時候也創作,將感受都投入了創作中,所以我們可以在他們的創作中感覺到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與當下的感受,喜怒哀樂、希望與失望,這些創作不僅充滿了技巧,更充滿了情感、充滿了生命力。
其實每個人只要是進行真正以自己內心感受為基礎的「創作」都會具有生命力,一如那些名家。一般人的作品雖然在技巧上無法跟藝術家相比,沒辦法登上藝術殿堂,但在作品內涵的故事上,卻沒有優劣上下。每個人的創作作品背後都有獨特的感受或者故事;每個故事與感受的描繪技巧或許有優劣,但每個作品背後的故事則沒有優劣,都是唯一且真實存在的。
創作的過程,就是和自己對話的過程。在繪畫創作過程中,心中的感受會層層疊疊的不斷替換,這個顏色似乎該暗一點或亮一點,那個物件似乎該大一點或小一點,憑著感受不停的調整,雖然也說不出個具體的為什麼,甚至畫完之後跟原來的想像完全不一樣,但最後就是想這麼畫才舒服。在畫的時候啥理由也說不上為什麼平衡,就是心中的潛在感受協調到最後的表現結果。
就像我寫這本書,雖然是有意識的進行,也是有著創作的潛在過程。這裡塗塗、那裡改改,一次又一次的和自己寫出來的思緒對話,寫完之後又重新看,放了一陣子之後再繼續看,看見多餘的地方、看見不足的地方、看見好的地方、看見不好的地方,然後一遍一遍的修改,更貼近自己真正的意思。
創作沒有一個準則,也無法清楚作品最後的模樣,只是你會很自然的感受或思考,然後修整的越來越靠近;讓自己越來越接近心中真正存在,但難以說出或被長久忽視的世界,不管你的作品會不會擠上名家,不管你的技巧是否出色,其中潛在蘊含的故事沒有標準,用心體會就能貼近真切的內心。
人生總是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理解,藝術和繪畫也是,我們可以在同一個作品上分別尋找到對自己呼應的意義,不論是對他人的作品或自己的,我們也可以經過討論或解說,打開完全不同的視野去欣賞原本自己沒有察覺的,在更寬廣的角度中尋找自己、發現自己。
藝術沒有絕對,是多角度的,自己的內心也是。
我的創作感受體驗
每個人都有創作的能力,只要放下「我不會創作」這個自我侷限的想法,每個人都會成為自己的創作大師。如果這個創作是以自我內心的感受表達為主,那就接近自我了解的目的。
我年少時曾經以各種創作來抒發自己的感受,並慢慢的體會到經由創作,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來由,有時候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再次觀看同一件事,或者將情緒整理、維持理性、放下、展望。所以創作也成了我長久以來探索自己、調整自己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我小學的時候,我還沒有任何正式的創作,但我喜愛唱歌、喜歡彈琴、喜歡蒐集有著小文字的小卡片、喜歡蒐集報紙上美麗的圖片,我在這些美的事物上,投射了我心中的情緒與想像藍圖。等我長大些,心中的感觸更多了,投射於蒐集到的藝術小物已經滿足不了我,我便開始創作,直接表述。後來嘗試著寫歌曲、畫畫、拍短片,我常常在這些創作中看見自己的內心,藉以平復自己,思考自己。
我還記得我29歲時的一首創作歌曲〈空虛〉的創作情境,那時候從南部上台北在東區租了一個房子,日復一日的工作著,沒有覺察到自己已經遠離了人群、偏離了目標,有一天半夜,我突然從睡夢中醒來,腦中出現了旋律以及以下歌詞:

醒來,一陣寂寞襲來。
空虛,輕易從被中散開。
星星,被關在門外。
我,被關在人群之外。
打開燈,只聽見嗡嗡的日光燈。
像雪,冷清的空氣中竄升。
寂寞的羽翼,在擁擠的窗口。
想像著,被釋放的快樂。

在歌詞中陳述著我感受到的房間景象與身在其中的感受,一直被我忽視的寂寞情緒。這些是我在白天忙碌時,沒有在腦海中思考過的事情,我透過整理歌詞開始思索並認識到,自己因為離家又沒有同好產生的孤獨感。
日有所感,夜有所夢,我並沒有暗示自己要創作,我只是不阻止內心感受的出現,並且在內心感受自然竄出的時候,用心的去捕捉細節,並且思索,將之具體化、將之完整。我也曾經試著在沒有出現內心感動的情況下純粹為了創作而創作,結果產生的作品連我自己都不喜歡。
在創造中,我理解、抒發並安放自己的感受,探究並思索而在創作中開創了新思路。現在回顧過去,也的的確確可以看到自己感受與思緒在作品中留下的痕跡,所以我對於「經歷感受,並以感受來創造」可以引發修復這件事,一直是了解並受益的。我心裡的那個藝術對我進行療癒的作用方式一直在呼喚著我。
創作是很奇妙的,它總會閃現出一些真實存在,但一直被自己忽略的事,可以跳過人們的表面思維,所以我認為藝術療癒是個很好接近來訪者內心的窗口。我感謝過去藝術曾經給我的幫助,也相信藝術可以幫助其他人,我認可藝術曾經打開過我內心的能力,所以我也想藉由藝術打開其他人的心。
不同的療癒形式在我過往工作中的運用
療癒有很多種類,不管是廣泛的表達性藝術療癒、休閒療癒、園藝治療或其他,每種療癒形式都各有自己的特色、適合人群與目的。
例如有些舞蹈形式的療癒方式,來訪者不需借助工具就可以參與,而在參與的主要方式是依賴參與者的即時表現或互動。這種類形的療癒方式,因為參與者的任何表現都會毫無時差的馬上被他人看見,所以這樣的方式對於不習慣將自己展現在他人面前的參與者,需要較多的時間來暖身,但一旦真的投入其中,在過程中逐漸改變的不再擔心展現自我的心態,會更深的讓來訪者感受到自我的拘謹到舒展的不同,更願意釋放。所以這種直接展現的療癒,對於較害羞的來訪者,有很大一部分,可以收獲增強自我表達的勇氣。而對於原本就習慣於表達的來訪者,就會更能正視自己當下的感受。
園藝療法以及寵物療法等形式就比較間接溫和,不需要來訪者主動的展現自我,只需要來訪者不會過度擔心親近土地或害怕動物的問題,願意接受照顧植物的工作,或者不排斥寵物的來訪就可以進行。不用擔心療癒過程中的植物或動物會評價自己,可以進行靜默的、被動的互動,根據自己的接受程度給予他們照顧與愛,或從他們身上接收到滿滿的安全感,擁有較高的掌控權,並不需要為展現自己而焦慮。
而敘事等需要長時間思考創作的療癒形式,不同於音樂、舞蹈等以即時表現與感受回饋為主的形式,這些形式可以透過創作慢慢的進行思緒的整理,開展不同角度的觀看,並可留下能夠不斷反覆咀嚼思索的作品,所以療癒完成之後,也能繼續長久的詳細探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