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一本小書也是一本大書
作  者╱
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 主編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國文系列
出版日期╱
2023/09/1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43-246-8
書  號╱
1X3Q
頁  數╱
256
開  數╱
20K
定  價╱
400



本教材以全人教育為目標,取材於古今、中外之文學文化經典,將經典的內容轉化為當代情境的對話,將經典的形式轉化可以仿效的方法,兼具人文素養的薰陶、語文表達的鍛鍊。
在結構設計上,分別以「生命的思索」、「文化的傳衍」為主題,觀照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並以選文的表述方式為基準,設計作業練習,俾使閱讀與實作順利銜接,內化為自身的表達力。
上篇「生命的思索」
以生命的歷程為主軸,從認識自己出發,從而展開生命的成長、人倫的情感連結,再擴展為價值的堅持與辯證,最終思考生命意義的追尋。整體來說,乃是以「我」為出發點,層層向外擴展,在個體與群體的互動中,探索生命的成長。
下篇「文化的傳衍」
則開展文化的多元面向,包含漢字文化意涵、神話傳說體現的文化意義、沉積在地景中的文化歷史痕跡、知識分子的社會關懷、以及生命美學的昇華。整體來說,乃是以「文化價值」為出發點,個體必然受文化氛圍的浸潤薰陶,從而內化為生命的價值取向。
因此定名為「我是誰?一本小書也是一本大書」,從認識自己出發,既是課堂書籍的引導,也是個人生命之書的探索,同時導向社會、文化之書的啟發。

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 主編

本校長期關注國語文教學,93學年度邁出教學改革的第一步,自95學年度起,陸續編撰國語文教材《大學國文魔法書》、《大學國文交響曲》、《大學國文二重奏》,因應教學方針,調整教學策略。
並於103年成立國語文教學中心,期許從獨立單位的視角,規劃國語文課程,薰陶人文素養、鍛鍊語文表達。因此自108學年度起,規劃《大學國文好好用》。
隨後評估教學成效、校正教學理念,自110學年度啟動《我是誰?一本小書也是一本大書》之教材構思,由何寄澎院長帶領撰寫團隊,凝聚主題共識、敲定體例原則,確認詮釋方向,於112學年度正式施行。
本教材以古今、中外之經典為依歸,從經典啟發思考,向經典學習表達,從而導向現代的詮釋與應用,將人文素養的薰陶,融入語文表達的鍛鍊,落實於社會應用。

目錄

編輯理念—從經典啟發思考,向經典學習表達
上卷 生命的思索
第一單元 我是誰
屈原〈橘頌〉
張曉風〈潘渡娜〉
第二單元 人生不只一條路
《左傳》公子重耳
沈從文〈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第三單元 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林文月〈給母親梳頭髮〉
歐陽脩〈黃夢升墓誌銘〉
夐虹〈水紋〉
第四單元 價值的堅持與辯證
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胡適〈容忍與自由〉
第五單元 生命意義的追尋
莊子〈逍遙遊〉
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
下卷 文化的傳衍
第六單元 漢字大觀園
漢字大觀園
第七單元 神話傳說的異想
《封神演義》哪吒故事節選
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
第八單元 地景中的文史軌跡
杜甫〈蜀相〉、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陳列〈人在社子〉
第九單元 知識分子的社會關懷
白居易〈賣炭翁〉
簡媜〈自己的老屋〉
第十單元 生命的昇華
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楊牧〈野櫻〉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歌仔冊&eci
rc;心適代
絕對讓你看得懂
、寫得好的會考
作文




上卷 生命的思索
第一單元 我是誰
陳逸根、劉梓潔

單元理念
在高喊「做自己」之前,是否先該自問:我是誰?
「我」從來不是已經寫定的答案,而是被各種因素不斷塑型,諸如自身性格、生命經驗、學習歷程。當我們正在體驗生命,「我」,就是動態的過程,持續發展。
或許可以換個問法: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本質是什麼?
我想做個好人—屈原年輕時寫作〈橘頌〉,以橘的芬芳自擬,這麼單純的本意,在動盪的世局裡堅持初衷,竟成為高尚的情操。
生命的本質是靈魂—靈魂,多麼古老的命題,在生物科技、人工智慧高速發展的年代,有了全新的意義。張曉風〈潘渡娜〉逼問:人與複製人的差異在哪裡?這已經不是空談、不是科幻、也不是小說,而是不久將來即將面對的問題。

經典閱讀一
橘 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縕宜脩,姱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願歲并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選文題解
本篇選自《楚辭.九章》,是一首詠物賦,為屈原的早期之作。透過讚頌橘樹「受命不遷」、「紛縕宜脩」等特質,形容「蘇世獨立」、「秉德無私」的美好人格,詠物述志。描寫橘的生長、外型、枝條果實,同時賦予象徵的意義,透過擬人化的與橘為友,表達深切的自我期許。

作者簡介
屈原(343 B.C.?∼278 B.C.?),名平,字原,屈氏為楚國王族三姓貴族之一(屈氏、昭氏與景氏),根據屈原在〈離騷〉所言,屈氏是帝高陽,也就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父親就幫他取了「正則」與「靈均」的嘉名,希望其效法天與地的公正、廣大,此即「平」、「原」之寓意。
屈原飽讀詩書、品格高尚且有政治遠見,得到懷王的信任與重用,負責擬定憲令與擔任外交使節等重大事務,也擔任過三閭大夫培育王族三姓子弟,可說是當時楚國政壇上的風雲人物。但屈原堅持理念、毫不妥協的個性,也得罪了不少官員,再加上其聯齊制秦的外交立場,更被秦國視為眼中釘。於是張儀賄賂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讓這些楚國政要不斷在楚王身邊詆毀屈原,並主張與秦國修好。楚王最終還是不敵耳語,流放屈原;而秦國也持續利用各種花言巧語誘騙懷王,逐步削弱楚國兵力,最後終於攻破楚國。已屆暮年的屈原在悲痛之餘,深感孤臣無力可回天,最後選擇投江結束自己坎坷而無悔的一生。

閱讀指引
歷來學者如明代汪瑗、清代陳本禮等,從〈橘頌〉中「嗟爾幼志」、「年歲雖少」等語、以及並且未呈現蒙冤悲憤的情緒,判斷應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可見其早歲立志,終身奉行的可貴情操。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評論:「其志絜,故其稱物芳。」指出屈原描寫香草佳果,都是蘊涵內在意志的寄託。本篇以橘為喻,將橘樹的生長特質、具體形象,賦予人格上的意義。

一、詠橘兼述志,確認自我定位
本篇共三十六句,若以四句為一節,則可分為九小節,並可依內容主題的不同概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從「后皇嘉樹」到「姱而不醜兮」,主要是在歌詠橘樹;後半部從「嗟爾幼志」一直到「置以為像兮」,則轉為詩人的自我期許。全篇主要採取四言的寫作形式,近於《詩經》體式,而異於屈原其他作品的風格,可以看作是屈原早期之作。
文中首先點出產於南方的橘樹「受命不遷」的特點。《周禮.考工記》謂:「橘逾淮而北為枳」,地氣影響使然,但屈原卻是從精神層面加以演繹,將橘樹擬人化,「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堅定的意志不容動搖。
由此顯見屈原詠橘是從物質形象的展現,導向精神意義的詮釋,從而展現個人的意志,託物言志,將橘樹的綠葉、枝幹、圓果,導向「任道」的精神價值。因此「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橘子的皮、果、內瓤,都有超越層面的意義。
從「嗟爾幼志,有以異兮」開始可視為後半部,正如宋代洪興祖《楚辭補註》所言:「自此以下,申前義以明己志」。先以自幼「獨立不遷」的個性來呼應橘樹「受命不遷」,接著更以「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期許自己能以公正不阿的操守與天地同流。「願歲并謝,與長友兮」則回扣全文主旨,詠物兼詠人,希望能與橘樹成為永久的朋友,最後再標舉義不食周粟的伯夷,作為自己學習的典範。

二、師法善友,追求美好德行
而本篇雖為屈原少作,但表達出來的自我認知與價值觀,卻貫串屈原大多數作品,而成為鮮明的印記。
例如堅決抵抗流俗的精神,在〈離騷〉中表現為「鷙鳥之不羣兮」與「余獨好脩以為常」,正是延續了〈橘頌〉中「蘇世獨立」與「紛縕宜脩」的自我定位。此外也展現對伯夷叔齊一貫的景仰,〈橘頌〉「行比伯夷」的追慕,同樣出現在〈悲回風〉「求介子之所存兮,見伯夷之放跡」。此間正好體現抵抗流俗╱師法善友的對比。
所謂蘇世獨立,乃是因為堅守價值,所以任道前行,並非是性格上的乖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即便舉世混濁,也不該為了迎合世俗,將自身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然而真的舉世皆濁嗎?屈原指出,一定會有知音,即便當世闕如,歷史上必然在,因此從詠橘述志,導向效法伯夷叔齊的高潔,師法善友。
屈原〈橘頌〉所開創的託物詠志手法,成為後代詠物賦的先驅,後世詩人如三國時期的曹植、宋代謝惠連都寫過〈橘賦〉,另如隋朝李孝貞的〈園中雜詠橘樹〉、唐代柳宗元的〈南中榮橘柚〉等,也都是透過詠橘來抒懷喻志,可見〈橘頌〉影響之大。

(撰稿教師:陳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