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漢學與新疏
作  者╱
林慶彰、張素卿、賀廣如、葉純芳、許華峰、鄭雯馨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0/01/2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763-816-8
書  號╱
1XGJ
頁  數╱
488
開  數╱
20K
定  價╱
580



清代學術以經學為中心,典範轉移,宗尚「漢學」,羣經「新疏」率皆薈萃一代經說,堪稱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而且,繼六朝、唐宋之後,清代新疏為義疏之學推昇另一波發展高峯,在經學史上也饒富意義。本論文集纂輯臺灣經學界之研究成果,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儀禮》、《周禮》、《左傳》與《孟子》之新疏,遍及惠棟、江聲、焦循、陳奐、胡培翬、孫詒讓、王先謙諸家,用以揭示研究路徑,定能引導新進持續深入。
※主編簡介
張素卿
張素卿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專研《春秋》《左傳》學與清代經學,著有《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等專書及論文。

林慶彰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專研《詩經》學、經學文獻學與日本漢學,著有《清初的羣經辨偽學》與《清代經學研究論集》等專書及論文。

張素卿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專研《春秋》《左傳》學與清代經學,著有《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等專書及論文。

賀廣如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專研《詩經》學與明清學術史,著有《魏默深思想探究──以傳統經典的詮說為討論中心》等專書及論文。

葉純芳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專研《周禮》學、經學文獻學,著有《孫詒讓周禮學研究》等專書及論文。

許華峰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專研《尚書》學、羣清辨偽學,著有《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的辨偽方法》等專書及論文。

鄭雯馨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專研《儀禮》與「禮例」研究法,著有《儀禮禮例研究法──以鄭玄、賈公彥、淩廷堪為討論中心》等專書及論文。

序/張素卿

導論:清代新疏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張素卿
一 惠棟《周易述》之述古以詮新/張素卿
二 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的注經體式──以〈堯典〉為例/許華峰
三 陳奐《詩毛氏傳疏》的訓釋方法/林慶彰
四 焦循《孟子正義》及其在孟子學之地位/林慶彰
五 從「四例」談胡培翬的《儀禮正義》與禮學觀/鄭雯馨
六 集大成的《左傳》新疏:儀徵劉氏之《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張素卿
七 孫詒讓《周禮正義》「鄭非經旨」、「賈非鄭意」辨/葉純芳
八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賀廣如
清代漢學與新疏學術編年/張素卿 編
清代漢學與新疏主題書目/張素卿 編
索 引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歌仔冊&eci
rc;心適代
絕對讓你看得懂
、寫得好的會考
作文




導論:清代新疏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張素卿

一、前言

  清代學術以經學為中心,也以經學為最盛,「皇清經解」正、續編彙刊光緒初年以前之著作合計四百種、二千八百四十二卷,不能網羅無遺,卻也匯聚了一代學人可觀的經說成果。經解繁多,其中,「古義」與「新疏」尤為具代表性的兩種解釋類型。自光緒年間(1875-1908),即有倡議「集刊國朝經疏」之呼聲,近人回顧、總結清朝經學之成果,亦往往標舉羣經「新疏」作為一代經說之代表。
  舉其犖犖大者而言,如鄧實(字秋枚,1877-1951)綜述國學、國粹,認為清儒之中,「自惠、戴以來,諸儒治經,各守其家法,別為義疏」,「皆一代之絕作,曠古所僅見者也」。皮錫瑞(1850-1908)論述清代經學,主張治經「惟有人治一經,經主一家」,而「漢注古奧,唐疏繁複,初學先看注疏,人必畏難,當以近人經說先之」,依此原則推演,則學者理當先從清人之羣經義疏入手,故云「《書》先看孫星衍《今古文注疏》,《詩》先看陳奐《毛氏傳疏》亦可」云云。章炳麟(1869-1936)〈清儒〉列舉一代學術之代表,表彰諸經之新疏,並及新疏所本之書;馬宗霍(1897-1976)又推闡章氏之說,指出清儒說經之書淵乎大觀,「皇清經解」正、續編已蒐集略備,而其中專門名家者,厥推諸經之新疏。綜合諸家之考察,清代經學之主流斷推惠棟(1697-1758)、戴震(1724-1777)以來之「漢學」典範,治經以輯佚、訓詁為基礎,注重名物、典章之考據,依循「古義」以解經,從而為羣經重撰義疏,於是形成有別於十三經注疏的清人注疏,故謂之「新疏」。梁啟超(1873-1928)總結說:「清學自當以經學為中堅,其最有功於經學者,則諸經殆皆有新疏也。⋯⋯此諸新疏者,類皆擷取一代經說之菁華,加以別擇結撰,殆可謂集大成。」清代的經解著量既多,內容繁富而又多專門名家,因此,皮錫瑞、馬宗霍等經學史家,或鄧實、章炳麟、梁啟超等學術史家,論述清代學術之中堅—經學,率多以羣經新疏為其代表。章氏、馬氏都注意到新疏往往本於清儒之專門著作,梁氏更以「諸新疏者,類皆擷取一代經說之菁華」,扼要點明「新疏」薈萃清儒經說的學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