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編 歷史的開端
第一章 初 曙
第一節 文化的意義 何謂文化 舉凡過去人類所留下來的古蹟、社會與政治組織,包含文學、藝術、科學、思想等人類智能的產品,謂之「文化」(Civilization)。而這些人類遺產為後人所運用,並為多數人所接受。由此為基礎又開創新的文化,形成人類社會的產業。換言之,文化史的研究,除了政治、戰爭之外,更重要是注意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無論是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乃至於希臘、羅馬、印度、中華文明等,都是在我們既有文化之外,早已存在,同時又有價值的文化事蹟。 如此,人類所發生的細枝末節之事,也就不足言道了。例如:高速公路上發生的連環車禍、大巨蛋的拆與不拆、蔡英文要競選總統等。這些事情與文化的關係僅能是文化史裡面的一個小小環節,對於人類文化的進程,似乎也就無關痛癢了。
研究文化史之重要 文化史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例如:北美洲的愛斯基摩人(Eskimo),在文字以及食、衣、住、行方面,為人類適應寒冷惡劣的自然環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依據,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但是他們在社會和政治型態則沒有脫離野蠻的狀態。分布於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和貝里斯(Belize)的馬雅文明,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文字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在冶金上卻不如非洲的古努比亞人(Nubia)。 而現代的文化,實際上也夾雜著一些獸性、野蠻和未開化的成分。如伊斯蘭國公開殺死無辜者、日本東京地鐵毒氣殺人事件等。或許現代科技的進步,確實超越了過去的各種文明,然而現代的科技也有可能吞食人類文明的優點,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即是一例。 研究文化史的目的,不僅是探索「人」為何而來?現今文化如何產生?當文化潮流有所偏差時,又要如何地去修正它?伊斯蘭國大肆破壞亞述古蹟,這是對文化錯誤的認知所使然;他們在劃分一個文化的新紀元,心裡很容易在刺激、感情、利他、偏見、自私或錯誤的觀念下盲目地破壞,把一切智慧之門都破壞了。但是受過歷史嚴格訓練的史學家,會利用過去的經驗,冷靜地觀察思考所發生的事件,藉此來研究文化這一課題。
自然界變遷與文化的關係 人類的渺小與宇宙之大相比,人類的文明在宇宙中實在微不足道,在地球的歷史中也是後到的,而且只是簡短的枝節。宇宙在經過漫長的時期之後,才由星雲組織成各太陽系(Solar System),過了很長的時期之後,地殼才形成,又過了一段無限漫長時間,生物才在地球上滋長。隨之,人類的誕生,而演化過程又經歷很長的時間;是故,人類的出現在時間史上也只是瞬間之事。那麼人類又如何知道過往之事呢?那是因為文化的積累,使人類發明許多物件。而望遠鏡和其他科學儀器的發明,人類始知「天外有天」的道理,由此,人類才知道自然的變遷。人類的進化是漫長的,甚至是停滯的。 文化本來就是人類的自然狀態,且是所有人類都具備的能力,分類其經 驗,以象徵方式編碼分類(亦即運用語言),並將這種抽象概念教導給其他 人,透過文化知識傳承。在望遠鏡所顯示的世界和僅有光線經過的這些無限大 的宇宙中,我們得知人類文化舞臺的地球,是最小之一的星球,人類文化更是 小到不可見。即使如此,自然的變遷與文化的關係仍是密不可分,透過人類 文化的進展、科學知識的昌明,這些不僅可以擴大和增進我們的時間及空間知 識,也可以進一步讓我們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地質學上的地層與時間 地質年代—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至今已經發生無數次的地殼變動與生物化。為了方便說明各種事件的演變,地質學家研究地殼之時,需按各時期岩石的構造而辨別岩石與土壤之連續,於是將地球的歷史分成許多不同的年代,稱為地質時代。雖然地球在46億年前就誕生了,卻直到35億年前才出現簡單的生命—藍菌。所以在此之前,地球上沒有生物,僅有岩石,炎熱的地球被濃霧與蒸氣所籠罩。最後,地層開始有生物化石,此類化石又被發現於各層之中。 相同的地層中,找到的化石也大同小異,藉由生存於不同地質年代的生物,可以幫助了解我們地球上生物的演化。而生物與適應周圍的環境也因而形成有一定規律的進化。
生物之發現與種族之起源 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原始形態存在於水中,當海洋表面結成冰時,在冰晶縫隙裡,有機小分子聚成了大分子,生命於是開始。這個時候尚無脊椎動物。地質學家習慣把地球的歷史切成兩段,一段稱前寒武紀,另一段的開端就是古生代的第一紀。寒武紀被認為是動物出現的時候(5億4,000萬年前),寒武紀動物活動範圍只限於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延續下,有些動物轉向陸地。 中生代時期,才是爬蟲類時期,中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絕滅宣告完結。如恐龍和魚龍(Ichthyosaur)都退出了地球上的這個舞臺。新生代(Cenozoic)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年代。此時期,哺乳動物從微小簡單的哺乳動物發展到占據各個生態圈的巨大動物群,鳥類和被子植物也有很大的發展。新生代現在一般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古近紀時期,羊齒、松柏等逐漸為樟樹、柳樹等替代,這時期的被子植物是喬木;蛇頸龍、海生蜥蜴等逐漸為小型鯨、海獅、海象等海生哺乳類替代,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占有爬行動物以往的各種生態領域。新近紀時期,動、植物已接近現代,貨幣蟲已完全滅絕,出現三趾馬。第四紀時期,人類的存在已被確證。 由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各種生物的進步或進化是很緩慢的。有些生物已經滅絕了,但新的物種則接續他們的前輩漸漸生成;不過最初的變化極其微小,不易被察覺。若把地球誕生至今的這段日子當成一年,那麼,11月的第三個星期,魚類才出現,而蜥蜴在12月中間出現,人類則要到12月31日的晚上才出現。
人類的演化 人類與其他的哺乳類動物、脊椎動物一樣發展演化,就骨骼、筋肉與神經上的器官而言,與哺乳動物並沒有多大的區別,而且許多特別的器官也有相同的作用,我們如果生了相同的病,可以用一樣的藥品治療。人類演化是從250萬年前的更新世開始,在物種的演化過程中算是新近發生的,所以現在的形態僅屬部分的,而非固定,仍在演化中。 另一種說法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的演化,之所以在演化史上占一席之地,乃源於人類的演化速度比其他生物快許多。然而,我們所知道的最早人類遺跡,卻很難放在最近的地質時代,即第四紀冰河期,地球處於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的循環。而前述人類要到一年中的12月31日晚上才現,前此有許多生物族群卻都已經滅絕。換言之,人類應該是物種演化過程中的幸運者,即使到現在還在演化的過程中。
早期頭顱與骨骼的推測 人類的起源—人與人猿之間的基因非常相近,所以早期人類學家以尋獲的骨骼作為例證,來斷定其究竟是屬於早期人的,還是屬於猿人祖先的,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西元1967年,薩里奇(Saric)提出:人屬與黑猩猩屬分離時間在距今500萬年前。實際上,在中新紀和次新紀中,我們都找到了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的靈長類(Primates),說明人類源自於猿人。隨著新的人猿化石和人類化石的發現,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 人類進化的過程可分為三大階段:人猿階段、亦人亦猿階段、能製造工具人的階段。後階段包括猿人和智人兩大時期。人似乎至少有下列特質:首先是直立姿勢;其次是姆指與大腦的作用;再者是清晰發音的能力。隨著時代的演進,人類所使用的工具變得越加複雜與精煉,亦隨之創造了語言與下葬儀式。 西元1891年,杜布瓦(Dubois)在荷屬印尼東爪哇省的梭羅河畔發現爪哇猿人,這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而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則是人屬當中,一種已滅絕的物種,可能是歐洲尼安德塔人的祖先。最早發現的海德堡人遺骸是一副下顎,西元1907年出土於德國海德堡附近的毛爾(Mauer)地區。除了前臼齒掉落外,保存良好。海德堡人的腦容量大約是1,100到1,400毫升(高於現代人類的平均值1,350毫升),身高平均約1.8公尺,肌肉比現代人發達。從其牙齒的特徵可知,上方的臼齒是平行的,但絕不像人猿的牙齒,其為原人或人類是無疑的,故稱之為海德堡原人。西元1911-1913年,在英格蘭皮爾當(Piltdown)發現了原人,但後來證實是偽造的古人類顱骨與下顎骨化石。西元1921年發現的羅德西亞人(H. Rhodesiensis),許多專家相信他是屬於人屬海德堡種。 由以上遺跡可知,對人類早期頭顱與骨骼的推測,可能因為造假而誤判,但近年來由於粒線體DNA以及稍晚的Y染色體DNA,增進了我們對人類的認識。今天所有的人類則都同屬單一的群體:智人或是智人亞種,並沒有物種區隔。
本能與文化 本能(Instinct)是指一個生物體趨向於某一特定行為的內在傾向。其固定的行為模式非學習而來,也不是繼承而來。固定行為模式的實例可以從動物的行為觀察得到,它們進行各種活動不是基於此前的經驗,如繁殖行為。海龜會自己朝海的方向前進;蜜蜂通過舞蹈來交流信息;螞蟻與黃蜂實行一個複雜的共同生活與和諧的工作;海狸能築其所需要的堤壩;鳥能營巢和進行有規則之遷徙;蜘蛛能織網;大猩猩(Chimpanzee)在人類未有婚姻制度之前,已通過愛情而有家庭生活了。其他的例子還有:動物之間的戰鬥、求偶行為、逃生等。更進一步說,動物的動作與所產生的式樣都可以喚起人類藝術的活動,但美術感覺的發達卻為人所獨有的。人之所以超出其他的動物者,在於他的才智能由觀察和經驗而獲益,能模仿、採取及改善一切動物個別所具的本能活動,並能融合各種動物的本能活動,形成一個較為豐富的生活與文化。
地理上的變遷 地球的山脈因為時期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陸地的或升或降,都在地動山搖之下進行著。例如: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在地質學上來說,是比較後起的。根據古地質學的研究,印度板塊至今仍以每年大於五公分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印度半島,是由盤古大陸的南部分裂而成,是世界最古陸地之一,但卻沒有高山;這裡地理特徵繁多,如冰河、熱帶雨林、谷地、沙漠和草地等。 在第四紀之早期,蘇門答臘和爪哇都與馬來半島連結在一起,並伸出印度洋一千餘英里。直布羅陀與達達尼爾都是一個地峽(陸橋),原本生物都能在大陸上互相走動。臺灣和大陸也有一個東山地峽(陸橋),後來這些地峽慢慢沉到海中,才造成今日各大陸的獨立。此外,義大利西西里島嶼與非洲之間也曾有過地峽,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在第一次冰河期時尚為一個海島,波羅的海也為一個陸地環抱之內湖。經過長時期的地理變遷,滄海桑田在地質學上而言是地質活動所造成。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溝。現在的聖赫倫拿島(Saint Helena)與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中間的海床,比先前測量時,距海平面已增高一英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