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知識論不像倫理學那般引人入勝,其內容也不易貼近日常生活;但知識論作為探究人認識「如何可能」的學說,重點在於引導我們對自己究竟是如何認識對象的所有理解,也就是「對理解產生理解」,更有趣的說法就是──「理解理解」。
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透過與人談話,並提出一個抽象的概念要對方回答,經由反覆的問答一步一步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而無知就是知識的開始。那麼,柏拉圖是如何從「觀念」和「理型」建立一套知識思考的體系?亞里斯多德為何認為我們心靈沒有知識,而是需要藉由感官供給資料?然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是否和亞里斯多德的理論產生衝突呢?讓我們透過此書,一起深入探討各學學家對於知識論的精闢見解,透過不同面向來認識「知識論」。
|
 黃鼎元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班畢業,專長為宗教哲學、基督宗教哲學、符號學相關課程。 本來以為自己會去當牧師,沒想到被神帶領去當了老師,現在於數間大學以兼任助理教授身分任教。 最大的興趣就是閱讀、旅行與鐵道,目前和妻小還有毛小孩住在臺北。
|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壹、知識論是什麼? 貳、從柏拉圖開始的問題:真實在哪裡? 參、普遍觀念如何存在? 肆、你有好的證據嗎? 伍、得到真理如何可能? 第二章 懷疑主義 壹、懷疑主義的基本主張 貳、發展歷程 參、懷疑主義真的能實踐嗎? 第三章 實在論 壹、亞里斯多德 貳、中場插曲:主動理智發展史 肆、多瑪斯•阿奎納 伍、實在論的發展 第四章 觀念論 壹、觀念論基礎論點 貳、 啟蒙運動、理性主義至經驗主義的 時代背景 參、康德與觀念論體系 肆、德國觀念論 第五章 我們能認識超越世界嗎? 壹、神祕經驗知識論 貳、多瑪斯•阿奎納:默觀作為知識 參、聖十字若望的登山指南 肆、 認知上帝是可能的嗎?普蘭丁格的改革宗知識論系統 結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