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彩印刷 ,圖說對照說解。 從基本操作、拍攝對象、美學與技術以及App與網路平台四大主題,循序漸進以基礎訓練到天馬行空的想法,創造更多的可能,建立鑑賞與評論的能力。
攝影展現每個人的觀點,也是對外發聲的管道。希望本書讀者在磨練基礎技術能力的同時,也能探究影像的真實本質。每個人都能成為創作者,而不只是拍照者。
本書是由臺北藝術大學「磨課師課程推動計畫」的兩門線上課程,「攝影—影像造形與敘事」及「攝影與行動」所發展而成。前部是攝影技術入門, 共分成「相機」、「光圈」、「景深」、「快門速度」、「測光與採光」、「影像語言」六個部分,不分相機的廠牌及規格,介紹攝影的原理,初學者參考這本書之後,應該會對攝影有基本的認識。最終章加入進階的攝影美學,即藝術創作上可能的表現方式,收錄臺北藝術大學七位教師的攝影作品與創作理念。
|
※推薦文 推薦序
攝影教學,如同其他藝術教學,教學者往往需要在藝術家、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多元身分間轉圜,尋找最具靈光的知識傳接路徑。一位好的藝術教學者,總是不放棄能夠跨越距離的任何路徑。 俊吉老師在北藝大磨課師(MOOCs)系列課程中陸續開設「攝影-影像造型與敘事」及「行動X 攝影」兩門課程,藉由不同的載具突破攝影在一般人心中的物理界限,使攝影不被侷促於器材的高尚與否,而在於掌握基礎機械原理之後的情感靈思。俊吉老師的課程,學生每每參與踴躍,成為最受歡迎的線上課程之一。而這本《好攝影》,不僅是該兩門數位課程的極佳輔助,更彙整俊吉老師長期在攝影專業領域累聚的豐碩心得。 本書內容亦含括來自北藝大跨越電影、新媒體藝術、美術等領域創作者之影像作品和創作論述的呈現,自不同的視點展現影像作為辯證的可能性。如作者所期待,本書不侷限於影像技術的掌握,而希望學習者在掌握技術之餘,能突破影像在網路世界傳播的趨同性,更深一層運用影像與真實生命和關懷作互動,在辯證中凝鍊工具之外的價值—這正是藝術教學的獨特性與核心意義。
北藝大教務處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前主任 江明親
|
 林俊吉,生於臺中市,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德國國立卡斯魯造形藝術學院(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Karlsruhe)媒體藝術系,攝影指導教授分別是陳傳興、杜賽道夫攝影學派托馬斯•史特魯斯(Thomas Struth)。
高中時期開始拍照,進入大學後正式學習攝影技術與圖像詮釋方法,直到歐洲求學,才算完整認識攝影發展的脈絡與相承,前後受到符號隱喻與客觀紀實的影像思考訓練。
作者曾利用靜態、動態影像與身體行為等跨域型態的表現,探討影像媒體生成的原始本質,在以影像為主要訊息傳達的時代,思考影像如何超越產生它的現實主體而成為存在認知的來源,一直是作者最深感興趣的課題。
|
推薦序 作者序
Chapter 1 相機 相機的種類 相機的構造 底片
Chapter 2 光圈 控制曝光的三種方法(曝光三要素) 曝光三要素之一:光圈 景深 影響景深的三個要素之一:光圈 三種測定景深的方法 光圈與快門速度的關係 使用大光圈的時機 使用小光圈的時機 光圈優先(A)、(Av) 光圈優先的使用時機 曝光補償
Chapter 3 景深 鏡頭 鏡頭的構造 底片與感光元件 焦距 標準鏡頭為何標準? 影響景深的三個要素之二:鏡頭焦距 鏡頭焦距與景深尺 各種焦距鏡頭使用的場合 鏡頭焦距與畫面 影響景深的三個要素之三:拍攝距離 鏡頭的景深尺 超焦距 對焦方法
Chapter 4 快門速度 曝光三要素之二:快門速度 相機內部構造 快速攝影 連續攝影 慢速攝影 縮時攝影 穩定手握相機的方法 快門優先(Tv)、(S) EV 值 關於曝光補償 P 模式 長時間曝光搭配的器材 追蹤攝影 變焦曝光攝影 ND 減光鏡 夜間攝影
Chapter 5 測光與採光 曝光三要素之三:ISO 感光值 ISO 值對光圈與速度的影響 ISO 值對影像的影響 測光 測光方法 外用型測光錶 反射式與入射式測光 傳統相機中央重點測光 數位相機的三種測光方法 測光位置影響曝光值 灰卡的使用 光線的種類 白平衡 相機白平衡設定 調動白平衡所產生的結果 人工光源—閃光燈
Chapter 6 影像語言 構圖 色彩 色彩三要素 配色的原則 Photoshop 的色彩標示 拍攝主題 善用環境 關於行動攝影 特殊攝影 底片的效果 蒙太奇與修圖後製 後製
Chapter 7 數位技術與詮釋 王俊傑 朱祈安 李啟源 袁廣鳴 張正仁 陳敬寶 楊宗穎
結語 參考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