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社會科學導論 UNIT 1-1 社會科學興起的背景與定義 一、知識與科學 現代人強調追求科學的知識,不再以感覺、神話作為知識的主軸,而是強調經過有系統的蒐集、分類求其相關,以及解釋所獲得之有組織的知識。因此,我們可以說「科學」就是經過有系統的研究所得到的知識。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將一切有系統的知識概略的分成三大領域: (一)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主要是在探討人類所生存的自然環境,探究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太空科學等。 (二)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主要是在探討人類行為與團體生活所有層面的一種知識領域,因此是以「人」和「社會」為研究的主題,如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等。 (三)人文學科(humanities):是指探討人類文化的特殊精神層面,包括:真、善、美的價值及生命的意義等課題,如哲學、宗教學、倫理學、文學、藝術等。 由上述的分類我們可以知道,社會科學是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另一個範疇。自然科學以自然環境為研究主體,社會科學則是以人為研究主體。但兩者均是以發現共同的規則和定律為目的,並以較為客觀、統一的方法進行思考與驗證。至於人文學科則不受限於社會科學的客觀,而容許主觀性和價值判斷對思考的影響力,這可以說是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不同之處。
二、社會科學興起的背景 社會科學既為一門科學,其基本目標與自然科學的一般目標是相雷同的。這個目標包括描述、解釋、預測與控制社會現象: (一)描述:能對繁複的社會現象抽絲剝繭,以幫助人們真實瞭解其內涵。 (二)解釋:經由所蒐集的事實及對事實所做的系統分析與分類,達成某些概念間關係的一般性解釋與證明。 (三)預測:經審慎觀察特殊事件,從而建立通則,然後再以此通則來解釋各別發生的事件,並經由這些事件來證實該一通則。 (四)控制:社會科學家也是公民,對所處的社會像其他人一樣充滿著關懷。因此,可以藉助對分析社會現象的特殊才能,協助社會實現他的目標。
三、社會科學的定義 何謂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學者說法不盡相同。 (一)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958-1917)說: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事實或社會現象的科學。 (二)美國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ocial Foundation)認為,「社會科學是探討社會機構、團體的行為,及個人作為團體成員之行為表現的科學。」 (三)美國社會科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Social Research 1969)將社會科學界定為「研討人類各種關係的各種科學」。 (四)韋柏斯特英語國際新辭典(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61)說,「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及其特殊要素,如家庭、國家或種族等,以及研究涉及人類生存與個人幸福的關係和制度之科學。」 (五)藍燈書屋英語大辭典(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74)認為,「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及社會行為的科學。」 (六)我國學者魏庸(1979)認為,社會科學就是以有系統的研究,來探討人類行為、人類關係及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知識。 總之,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現象的科學。社會現象包括:社會制度與社會行為的科學。
UNIT 1-2社會科學的基本性質與範圍 一、社會科學的基本性質 (一)實證經驗的科學 現代社會科學早已經脫離單純的哲學思想,而是經由實證性、科學化加以建構其理論。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是經由研究者對社會現象加以探討,然後抽離出其中的原理與原則。由於研究者在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法上,有顯著的進步,因此提高了社會科學的實證性。 (二)科學方法的運用 社會科學知識,無論是來自演譯或者是歸納,其過程和自然科學一樣,是經由「理論」、「假說」、「觀察」、「經驗法則一般化」等過程孕育而成。 社會科學對於它所研究的對象,除了採取嚴密客觀的觀察之外,對所設定的命題,必須經過驗證的手續,才能確立其法則。 (三)量化處理的趨勢 社會科學研究者對於社會現象的描述,採用語言、文字加以敘述,乃是我們熟悉的方式。但近年來社會科學隨著研究工具的逐步發展,更趨向於量化研究,對於社會現象用數字加以表示,朝統計、計量、數理的方向發展,成為更重要的趨勢。 (四)科技整合的原則 研究社會現象,同時參酌相關的學科知識,以科技整合的方式提高研究水準。社會科學所探討的對象,如果是屬於過去的事實,則在研究上可借重歷史學的知識,以便對過去現象加以剖析,使得社會科學研究人類社會的時空更為廣闊。 (五)社會理論的建構 社會科學對於社會現象並非僅進行敘述而已,而是更進一步的闡明、型塑社會事實的各因素間的因果關係,並經由理論命題的假設與概念的設定,以嘗試在社會科學理論建立模式。 二、社會科學的範圍 到目前為止,學者專家們對於社會科學的領域與範疇為何、彼此的界限何在、研究的方法等,依然有著莫衷一是的看法。有的人甚至對於「社會科學」是否能夠稱為「科學」而感到懷疑,因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並未像自然科學般的客觀與具有說服力。而社會科學也鮮少能建構出類似自然科學諸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式、定理與模型等;而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這也突顯出社會科學研究,相較於自然科學有著更多的複雜性、多變性與不可預測性,以至於使得社會科學的發展愈加具有挑戰性。 針對社會科學的內涵及特質,本書進一步的區分為下列兩大類,並作為本書的主要內容: (一) 基本社會科學 包括: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及傳播學等七門,其內容比較傾向於人類社會基本知識的追求及理論的建構。 (二) 應用社會科學 是將基本社會科學的知識、理論,運用於實務工作的推展,或是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包括:文化行政學、心理諮商工作學、社會工作、公共關係學、商業行政學、教育行政學及新聞學等。 UNIT 1-3社會科學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一、社會科學的功能 社會科學存在的目的,是經由社會各種事實的探討以瞭解其內容,並將研究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心得,貢獻給人類社會,改善人類的生活,增進人群的幸福。茲舉出社會科學的功能如下: (一)理解人群行為 由於人類社會行為並非憑空而生,而是有規則可循,往往是在一定社會環境條件下,有一定的行為反應,產生一定的行為模式。社會科學研究者從事人類行為的深入研究,使得人類可以客觀且理性的瞭解社群行為,並且營造社會生活。 (二)增進人群福祉 社會科學提供人類瞭解社會生活的正確知識,可增加人們的幸福。社會科學以廣博而深入的觀點,站在客觀與公正的立場,從事各種社會問題的觀察與社會現象的分析,並將由此考察所獲得的心得與學術經驗,提供人類作為營造社會生活最有利的生活方式。 (三)解決社會危機 由於一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社會結構不均衡、各部門發展速度不一、各階層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社會病理現象,社會科學研究者可以經由社會真相的探討,提供專業知識,事先提供前瞻性的問題解決策略,使社會發展朝著人們所期待的方向前進,並於事後提供問題解決的策略。 (四)擬定發展方向 一個社會要能夠持續的發展,除了經濟、技術、自然資源等物質條件之外,尚須重視社會的、心理的精神層面,瞭解自己所處的位置、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同時也瞭解別人所處的位置中,所要承受的職責,如此可以提高個人對於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豐富生活內涵。 二、社會科學的重要性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曾經發表了舉世聞名的「相對論」,但他卻認為「政治學比物理學更困難,而且世界毀於差勁的政治學家比毀於差勁的物理學家的可能性要來得更大」。他以一個自然科學家的立場,客觀的指明了社會科學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與複雜性。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皆是人類知識的主要領域,都需要我們加以學習和認識。但對人類而言,沒有比社會科學更重要的研究領域了。因為社會科學主要在瞭解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藉以使社會生活更美好,這對人類存在於社會上的實際價值,可能遠比學習更多的數學公式、化學方程或工程學來得重要。除非我們能夠發展出使人類得以快樂、有意義且滿足地生活的社會,否則學會如何建造更好的汽車與摩天大樓、發明更先進的電腦,對人類的存在價值而言實在沒有太大的意義。 總之,我國現階段發展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包括:飆車、網路援交、政商掛勾、教育改革等,都需要社會科學家用科學的方法來加以分析研究,以尋求解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