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戲劇在文藝復興時期,上承古羅馬喜劇道統,下啟近代歐洲喜劇先河的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藝術喜劇」進入廣場、劇院及宮殿,這個顛倒社會價值的喜劇,其節目和角色為人所熟知。在喜劇藝術的創作表現上,小丑的滑稽形象直接或間接影響英國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法國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等人,甚至對於西方默劇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並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傳遍整個歐洲。「藝術喜劇」起源於十六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末,成為歐洲一個重要的傳統戲劇類型。文藝復興以後,戲劇將原有的歌唱、舞蹈等表演元素和語言分別獨立,產生戲劇(Drama)、歌劇(Opera)、舞劇(Dance Theatre)以及音樂劇(Musical Theatre,簡稱Musical)等不同的名詞。歌劇(Opera)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是西方古典音樂的舞臺表演藝術,主要以歌唱和音樂來表達劇情的戲劇。歌劇的表演形式是以聲樂、抒情及戲劇為主的藝術,其中美聲(bel canto)是歌劇的風格特色,主要唱段有抒發情感的詠嘆調(aria)、開展情節的宣敘調(recitativo)、重唱與合唱。2自十八世紀,歌劇都以詠嘆調為主調,〔詠嘆調原意為歌曲,指歌劇、聖樂(Oratorio)中的獨唱曲〕。義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歷經巴洛克時期、前古典時期、古典時期,到了十九世紀被譽為歌劇黃金時期,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等作曲家開始創作「音樂會詠嘆調」(Concert Aria)。浪漫樂派歌劇等經典作品使歌劇蓬勃發展,歌劇《卡門》就是法國十九世紀的經典之作。至二十世紀,延續歐洲對東方的熱情,義大利歌劇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創作了歌劇《杜蘭朵》等。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音樂劇,早期譯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戲劇、雜耍、特技的一種綜藝表演。它以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等情感引發劇情,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動作傳達給觀眾。十九世紀中葉,喜歌劇(Comedy Opera)吸收歌劇、輕歌劇(Operetta)、雜耍綜藝歌舞秀(Vaudeville)、富麗秀(Follies)以及音樂歌舞輕喜劇(Musical Comedy)等表演元素。相較於以神話、史詩或聖經故事為題材的歌劇而言,當時流行的輕歌劇及喜歌劇是以幽默的對白、輕快的音樂和浪漫的情節來呈現。這種輕喜劇風格的演唱形式,仍然沿用傳統美聲唱法,在藝術本質上還是異於音樂劇。自1866年英國喜歌劇從英國傳到美國的戲劇中心百老匯,從此美國人將喜歌劇發展成為百老匯音樂劇 (Broadway Musical)。百老匯四大音樂劇:《貓》(Cats)、《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與《西貢小姐》(Miss Saigon),帶動美國本土劇作家及演員的創作風潮,獨具藝術魅力。電影版音樂劇《紅磨坊》(Moulin Rouge, 2001)也改編自百老匯音樂劇,取材自十九世紀末巴黎近郊蒙馬特區(Montmartre)夜總會「紅磨坊」所發生的故事。二十世紀以來,音樂劇不再局限於百老匯。世界各地新起的作曲家、表演者投入音樂劇的創作。例如德國音樂劇《伊莉莎白》(Elisabeth)、法國音樂劇《悲慘世界》,以及《鐘樓怪人》(Notre Damede Paris);《鐘樓怪人》的成績超越前者。《鐘樓怪人》可說是藉中世紀古典故事之情懷,建構一部波瀾壯闊、血淚交織,古典與現代的再詮釋史詩悲劇,而音樂劇《鐘樓怪人》是在歐洲多元文化之下,歌劇與現代音樂成功結合的作品。 當聚光燈照耀著舞臺時,不僅在舞臺上的表演者散發光彩,歌劇院的建築結構和內景裝飾也絢爛奪目。這些古劇場、歌劇院是載體,見證著戲劇的歷史和未來。希臘古劇場可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科學與藝術的結晶。羅馬競技場(Colosseum, Rome)儘管經過無數年代和歲月的洗禮,但仍讓今天的我們嘆為觀止。義大利奧林匹克劇場(Teatro Olympico, Italy)有著最古老的舞臺布景,也是僅存的文藝復興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 London, United Kingdom)是三層開放式的圓形露天劇場,其興建忠於維多利亞傳統,是模仿古希臘、羅馬的劇場型式。奧地利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 Austria)、法國巴黎歌劇院(Academie Nationale de Musique, Paris, France)是各種高雅表演藝術,如歌劇、芭蕾、音樂劇以及交響樂的融會之地。 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是完全不同的表演藝術美學。傳統戲曲是綜合文學和藝術的有機體,戲曲藝術是通過演員豐富的表演來創造環境時空,如此構成戲曲美學的多元性與美妙絕倫。戲曲在美學範疇上強調以寫意、象徵、虛擬、程式為其表現之基本原理,以表演程式體系的藝術本質發展至今,成為戲曲劇場美學。當代學者對於戲曲之質性、內外結構之認知,自元明清以來,實有其演進之歷程。經前人努力至今,「戲曲學」已成為大學之重要學科,戲曲研究也成為顯學。戲曲之母的「崑劇」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崑劇」是繼承體製劇種「南戲」和「傳奇」而來的聲腔劇種,在數百年來有其傳承的發展過程與歷史底蘊。而「元雜劇」、「南戲」,乃至「諸宮調」,也稱「傳奇」。「傳奇」是指與「南戲」有繼承和發展的「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在明初「北曲雜劇」衰落之後,「南戲」得到迅速發展,並吸收「北曲雜劇」之北曲而「北曲化」,進入「傳奇」階段,開創戲曲史以「傳奇」為主的新時代。根據呂天成《曲品》,將「傳奇」又分為「舊傳奇」與「新傳奇」兩大階段。「舊傳奇」從明初到嘉靖、隆慶年間,繼承宋元明初「戲文」,從「四大聲腔」(海鹽、弋陽、餘姚、崑山),到「五大南戲」(《荊、劉、拜、殺》、《琵琶記》),逐步確立體制,並完成「文士化」。其後嘉、隆年間,魏良輔等人創立「崑山水磨調」,梁辰魚搬演《浣紗記》,更使「傳奇」「水磨調化」,從此「舊傳奇」蛻變為「新傳奇」。其名作有「三大傳奇」(《寶劍記》、《鳴鳳記》、《浣沙記》)。萬曆年間有湯顯祖「四夢」,〔《紫釵記》、《牡丹亭》(《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掙脫禮教對婦女的深重束縛。這時,用「崑山水磨調」演唱的戲曲稱為「崑劇」。明末清初之際,以李玉為首的「蘇州作家群」和戲曲理論家李漁為代表。李漁認為「傳奇之設,專為登場」,他的理論為戲曲做出總結,並且影響後世甚鉅。而康熙初年到乾隆末年,「崑劇」由盛而衰。在「傳奇」走向衰落之際,清代出現《桃花扇》與《長生殿》,稱為「南洪北孔」。到了方成培的《雷峰塔》,是「傳奇」的最後一道光芒。繼承著「傳奇」之美的「崑山水磨調」傳衍至今,「崑劇」成為最優雅的韻文學和最精緻的戲曲表演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