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裝立體成型的過程中,二度平面的布料需藉由褶線或剪接線才能做出符合人體曲線的三度立體空間的衣服。在傳統版型設計概念中,衣服版型合身的過程要去除多餘的鬆份追求美觀性,人體的活動就會受到限制而降低機能性。在衣料沒有彈性輔助的狀況下,不做褶子與剪接線就無法做出合身的衣服,衣服的合身度要求愈高,所需要的褶線或剪接線就會愈多。
從服裝版型的改良來減少布料的耗損、節省生產的工序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正契合今日平價時尚講求快速的需求,版型線條的「簡化」應為版型改良極佳的手段。這裡將「簡化」定義為:在服裝立體結構不變的原則下,減少版型的裁片數與裁剪接縫線,並要達到服裝合身且滿足人體日常活動不受衣服約束的機能需求目標。
本書從服裝演變的歷史脈絡中,探索服裝結構變化的軌跡,並從服裝立體化的過程中,思考衣服與人體的關聯性。以單一裁片構成的服裝版型為基礎,尋求合身服裝簡化裁剪線條的方法。為讓學習者更容易了解,由傳統打版的架構導入服裝版型簡化的過程,進一步提供結合立體剪裁的版型製作新概念。
|
※推薦文 推薦序 「單接縫立體結構」的傳承
中國的服裝設計線條簡單獨特,動作方便是機能上的優點,從皇帝龍袍、百官朝服到平民百姓服裝都呈現高度的服裝文化水準。明朝以前的「交領」是歷史上最早包護脖子的高明設計,漢族百姓傳統的常服「深衣」,也流傳到東方,被日、韓兩國模仿成為國服。旗袍是滿族傳下來的民俗常服,有舒適、耐看、實用的特色,從三百年前清朝的寬鬆袍服傳到現代變成中國代表的合身禮服;跟隨西方流行,以洋化線條製成的合身旗袍,好看卻不好動,忽略了人體活動的需求,且不適用於日常服,民間的穿著者逐漸減少。這樣的演變過程遺忘了穿著上舒適無壓力的實用價值,對層次很高的傳統中國服來說,實在可惜。
四十多年前,很多旗袍訂做師傅不懂得人體工學,也不會變通改進,製作的旗袍無法應付日常生活的動作,特別是背寬處的活動量不足,若要具備機能性還要補布修改。於是我以「可以穿著旗袍打球」為目的,改善旗袍的機能性,用西式打版的方式與人體工學的架構來裁剪旗袍,並於國際服飾學會在日本東京舉辦的年會上發表「機能化旗袍裁剪」。
之後在國內陸續辦理講習會,對服裝科系的教師們推廣與示範實作,在此過程中逐漸醞釀出「單接縫立體結構」的各種變化裁剪技術。在符合人體工學的前提下,製作合理、合體且具機能性的服裝,版型的簡化將布料沒有浪費地完全利用,也更具有經濟的價值。
但是多年推廣下來,由於參與者都是從頭開始接觸,講習會的時間有限,只能介紹幾款基本樣式,參與者都只有走馬看花式的學習。講習會一再地重複基礎論述,沒有辦法讓這個技術普及,學習者也無法深入研究變化,更遑論開花結果、發展流傳。「單接縫立體結構」的裁剪方法是以深厚的學理為基礎,合理地將服裝裁剪簡化,想要學習這門功夫並發揚光大,應該深入了解學理基礎,在既有的基礎上嘗試、創作、改進、變化,然後才能突破與創新。
夏老師在高雄跟隨我參與課堂授課多年,對「單接縫立體結構」裁剪極有興趣,並長期對此專心研究、製作,非常用功。她深入了解並掌握裁剪的要點,將新的觀念帶入裁剪的方法中,在開發研究新的創作上很有成就。夏老師在實踐大學高雄校區任教,在教與學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對於這門技術的傳承我寄予厚望。
服裝的「簡化」與「機能化」是很值得研究發展的方向,好的技術就要開放給有興趣的人研究,學問如果藏著不給人學習,過完這一世就沒有了,唯有一代一代將新的概念加入作改進,才能源源不絕、日益精進,一直傳承下去。
感謝我的學生們為服裝「簡化」與「機能化」精進所作的努力!
施素筠
|
 夏士敏
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服裝設計系畢業,文化大學家政碩士。 從事服裝打版製作教學工作三十年,曾任教於樹德家商、大仁科技大學、實踐大學,並有多年參與高屏地區職業訓練專案經驗。現任屏東科技大學教師,主要教授服裝構成製作、立體裁剪課程。2014年獲得韓國國際時裝邀請展最佳藝術作品獎。2016年獲得「單片式合身褲結構改良」、「單片式合身服裝」國家專利。
|
推薦序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服裝結構的發展 第一節 無結構的服裝 第二節 平面結構的服裝 第三節 立體結構的服裝
第二章 服裝結構與版型設計 第一節 立體結構的版型 第二節 裙子版型設計 第三節 褲子版型設計 第四節 上衣版型設計 第五節 版型設計變化的方法
第三章 簡化裁剪線的版型實例 第一節 簡化裁片的服裝版型 第二節 一片構成的服裝版型
第四章 簡化裁剪線的合身版型結構 第一節 簡化褶線的方法 第二節 簡化裁剪線的結構變化
第五章 簡化裁剪線的合身版型設計 第一節 基本版型的設計變化 第二節 一片構成版型的結構差異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