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表演,能夠呈現人生百態,反映種種社會現況。 在戲劇中,觀眾可以看見藝術之美,看見現實。 劇場的存在,更是其中不容忽略的重要一環。 探索臺灣現代劇場發展,認識不同時期的人文與社會風氣。
對於多數人而言,劇場即是一個可以前往欣賞演出的場所,其形式不一,規模亦有大有小,然而,關於劇場文化的發展,我們所能探究的絕不只有外在的硬體條件。在一個劇場中,較常或較適合演出的表演形式、主要的觀賞對象、相關的管理規則等,都是顯現每個劇場各自有著不同主體性的證明。劇場,理應被視為一個與表演者、觀眾息息相關,充滿人性化的空間。
探討臺灣現代劇場的發展,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面臨局勢動盪不安,劇場的功用多半帶有宣揚政治意識與愛國情操的色彩,藝術方面的發展因而受到局限。隨著日漸安定的社會風氣與開放的思潮,戲劇表演開始有了多樣化的形式,劇場也提升至更具文化意涵的社會地位,不再只是政令的傳聲筒。透過對時代背景的挖掘,了解現代劇場的生命史,更加全面地認識劇場的多樣風貌。
|
※書籍推薦人 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 石光生
|
※推薦文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助理研究員周一彤,四年前剛唸博一時,就敦請我擔任他的指導教授,並說明他將在為藝教館50周年的專書《南海劇場復刻版(1956-2007)》(2008)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臺灣光復後臺北地區表演劇場的遞變。我欣然允諾,並讓我回憶起幾件深刻的往事。 首先,我的觀劇經驗始自小學時代在鄉間廟埕觀看布袋戲與歌仔戲的演出,這是中國戲曲最古老的酬神儀式劇場空間之一,由先民傳播到臺灣,沿襲至今。當時我也曾買票進入鄉裡的戲院,看過臺語黑白片,好萊塢的彩色電影與日本武俠片,當然也看過歌仔戲與布袋戲的內臺表演,這些戲院就是商業劇場,本質上和英國伊莉莎白時代的公共劇場,或者中國的勾欄、茶樓一樣,觀眾都必須花錢才能進場消費戲劇這樣的文化商品。 1972年唸東海外文系時,每年都得演出英語劇,地點是音樂系的演奏廳,觀眾席只是水泥臺階,更別期望有間green room了。儘管如此,師生們依然歡欣完成每次公演。當時東海校園内就有話劇社,記得是在郵局對面的小禮堂,名曰「銘賢堂」。還記得在此看過一齣劇名叫《朝陽》的舞臺劇,是一齣健康寫實的「傳統話劇」。當年全臺各級學校只能在禮堂進行各式表演活動,它們當然都不是合乎標準要求的劇場空間。1976年考取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翌年我們同學和學長姊演出姚師一葦的《一口箱子》,我才有機會首度登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所屬的南海劇場。1956年該館創建以來,即成為各式劇展爭相入演的殿堂,例如臺灣藝專(今臺藝大)影劇科的畢業公演,皆爭取在此舉行。這也反映早年臺北地區的展演空間的確不敷需求。 其次,2004年我指導成功大學中文博士生王淳美,撰寫博士論文──臺灣《戒嚴前期《中華戲劇集》研究》(2005),當時的學術環境轉為封閉,許多臺文學者忽略戒嚴時期戲劇主流的作品,認為它與「反共文學」一樣,都不值得研究。此說實屬偏頗,蓋任何戲劇史上出現的風格流派,都反映出特有的意識形態、藝文政策與觀眾的觀賞品味,這也就是某個時期的劇場文化。戒嚴初期國家機器推動下的傳統與現代劇場藝術,呈現臺灣戲劇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就劇本出版、劇團數量、表演空間(含戲院、臨時戲院、廟宇戲臺、野臺)與演出場次,可謂空前絕後。我在同年11月28日〈聯合報副刊〉與臺灣文學館舉辦的「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研討會」上,發表專文,呼籲重視戒嚴前期現代戲劇的研究。從王淳美的論述來看,1971年完成出版的《中華戲劇集》中,呈現所謂的「反共」主題的劇本數量比例並不高,1960之後的劇作已逐漸偏離反共內容,轉向推翻滿清、抗日戰爭的漢賊不兩立的主題,最後再轉向健康寫實的作品。她的論述證明了戒嚴前期的現代戲劇當然值得研究。 的確,多年前我研究臺灣皮影戲的內臺戲時代的劇場文化時,就已針對劇場文化的四大要素-法規、戲院、劇團與觀眾-進行探索與論述。顯然,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一彤開疆闢土,振筆疾書,以臺灣藝術教育館豐富的館藏資料,搜尋中山堂、國父紀念館等臺北重要展演空間的文獻資訊,從劇場生命史的新觀點,逐一論述四大主軸:臺灣劇場歷史脈絡、臺灣劇場環境變遷、臺灣劇場管理機制、以及臺灣劇場意識發展,從而提出重要的結論:重構臺灣劇場為主體的戲劇史,才能建立整體表演藝術的面貌,與各時期主體意識的轉變。一彤努力耕耘的豐碩成果,正如驚蟄的春雨,讓人驚喜,也期盼他繼續鑽研臺灣劇場藝術。
石光生 2016.12.16序於高雄
|
 周一彤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所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並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任講師,教授「劇場經營與管理」等課程,為教育部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承辦人(1998-2017)。著有「藝術管理」(與夏學理合著,五南出版)、「南海劇場復刻版(1946-2006)」(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出版)等書,長期關注並研究臺灣劇場生態與表演藝術教育議題。電子郵件信箱:itongchou@gmail.com
|
推薦序(石光生教授) 自序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臺灣劇場脈絡與問題 (一) 劇場詮釋基礎 (二) 早期臺灣劇場 (三) 場地短缺狀況 (四) 劇場功能定位 (五) 租稅雙重壓力 (六) 公家管理弊病 第三章 觀戲空間、環境與氛圍 (一) 官方檢查治理 (二) 無形正義之手 (三) 教育輔導任務 (四) 世代自我實踐 第四章 三者互動的管理規則 (一) 銀貨交易型態 (二) 文明秩序建立 (三) 約定成俗習性 (四) 文化對價關係 第五章 聲音、劇場眾聲喧嘩 (一) 單一語言發聲 (二) 國家符號語境 (三) 新調以及複音 第六章 光線與觀眾意識轉變 (一) 虛實的臨界點 (二) 雙向溝通嘗試 (三) 突破框架界限 (四) 尊重專業藝術 第六章 劇場美學與當代思潮 (一) 身體原理覺醒 (二) 非線性時間觀 (三) 看不見的劇「場」 第七章 結語-劇場生命史的觀點
附錄一:臺灣劇場年表(1949-1900) 附錄二:劇場相關法令 參考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