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涵養與表達
作  者╱
明志科技大學編寫團隊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國文系列
出版日期╱
2023/09/04   (3版 4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17-057-5
書  號╱
1X8P
頁  數╱
420
開  數╱
20K
定  價╱
520



我們相信大學國文課程,在如此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下,仍然具有必要性與重要意義。到了大學階段,國文課程所教授的不僅讓學生從閱讀中開啟了大學的視野,也學習如何使用優美精確的文辭,從書寫中剖析與尋找自我。

本書特色:
1.共七個主題單元:包括「親情與愛情」、「社會與文學」、「家國與世界」、「人生哲理」、「自然書寫」、「品味生活」、「附錄—閱讀與寫作」。
2.每個主題單元下設有「導論」,在每篇選文作品中安排了題解、作者簡介、注釋及賞析等,希望能夠涵括每篇作品從字句到文理,乃至作者及其時代意識的不同層面。篇末附錄,則收錄近年得獎作品,以利觀摩參考。

大學國文不只是文學,還兼及於文化層面、過往的記憶與未來的理想。即就文學一面來討論,這門學科也不僅止於字辭形式而已,這些選文總是寄託了某些人特殊的思想與情感。讀一篇文章如果不能夠意會到有背後的作者心靈與其時代視域,那麼,再好的作品都可能成為莊子所言「古人之糟粕」。如此深度之學習,當然更需要學習者的努力思辨與自我提昇。

蒲彥光
現職:明志科技大學專任副教授
學歷: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

林立仁
現職:明志科技大學專任副教授
學歷: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郭秋顯
現職:明志科技大學專任副教授
學歷: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張淑芬
現職:明志科技大學專任講師
學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

李桂芳
現職:明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學歷: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

李慧琪
現職:明志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陳玲碧
現職:明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學歷:輔仁大學中文碩士及哲學碩士

楊穎詩
現職:明志科技大學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

葉衽榤
現職:明志科技大學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

編輯凡例 張淑芬老師撰
總論 蒲彥光老師撰

單元一 親情與愛情
導論 林立仁老師撰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蘇軾 林立仁老師撰
白色的歌/敻虹 林立仁老師撰
有所思/佚名 陳玲碧老師撰
愛/張愛玲) 陳玲碧老師撰
安麗太太/劉天涯 蒲彥光老師撰

單元二 家國與世界
導論 蒲彥光老師撰
秋信/朱點人 葉衽榤老師撰
霧社/向陽 葉衽榤老師撰
雨水台灣/陳義芝 林立仁老師撰
1998旅行手札(節錄)/陳玉慧 蒲彥光老師撰

單元三 社會文學
導論 李桂芳老師撰
送報伕/楊逵 李桂芳老師撰
鹽和雪/詹澈 李桂芳老師撰
界線/胡淑雯 楊穎詩老師撰
達賴喇嘛二O一六/房慧真 李桂芳老師撰

單元四 人生哲理
導論 李慧琪老師撰
《孟子•告子上》選/孟子與孟子弟子 李慧琪老師撰
《莊子》生死觀選讀/莊子 楊穎詩老師撰
《史記•孔子世家》選/司馬遷 李慧琪老師撰
《世說新語》選讀/劉義慶 楊穎詩老師撰
<人生之體驗>選/唐君毅 李慧琪老師撰

單元五 自然書寫
導論 蒲彥光老師撰
大地反撲/心岱 蒲彥光老師撰
濱海茅屋札記(節選)/孟祥森(孟東籬)  蒲彥光老師撰
父親的樹/閻連科 蒲彥光老師撰

單元六 品味生活
導論 張淑芬老師撰
第六封信.苦/蔣勳 張淑芬老師撰
壯遊/孟樊(陳俊榮)蒲彥光老師撰
來到巴黎的康有為/詹宏志 林立仁老師撰

附錄--閱讀與寫作
導論 林立仁老師撰
明志書院文獻史料選 郭秋顯老師撰
巷弄裡的古琴聲-蘇輝煌 訪談記錄/黃珮綺、蘇湘雲、謝沛洺(視傳系)
超閱經典題目
超閱經典/施閔嘉(工設系)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歌仔冊&eci
rc;心適代
絕對讓你看得懂
、寫得好的會考
作文




《莊子》生死觀選讀
莊子
題解
老子、莊子同屬道家代表人物,道家思想以自然為宗,無為無不為為法。所謂「自然」,並不是指客觀外在的事物──山川河道之大自然,而是「自己如此」之意。所謂「無為」與「有為」相對,「無為」並非現實上之無所作為,什麼都不做的意思;而是指無心、不刻意、不造作、不執著應對事物。「有為」也不是指現實上有所作為、建樹的意思;而是指有心、刻意、造作、執著應對事物。「無不為」是在無心、不刻意的修養工夫下,實現自己、應對外物,故能成就自己、成就外物,是為「無不為」。自然、無為是剋就個人存在價值來說,透過工夫實踐,達到理想的生命境界。由此可見,道家的聖人──理想人格,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做,隱居山林之中,便能成聖。生命是需要不斷努力、精進,才能一步一步成為理想的自己,道家努力、精進的方式,是透過無心無為的工夫,如其自己地實現個人生命。
本篇分別從《莊子》內、外、雜篇選取有關莊子對生死的看法,了解莊子「安時處順」的生死觀。生離死別乃人生必經階段,面對生死,莊子同樣以自然無為方式應對,其生死觀可總結為「安時處順」。生死有時,無須執定非生不可,也不必非死不行,能順任生死變化,才不至於過度悲傷或樂極生悲。

作者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人。略晚於老子、墨子,與孟子、惠施同期。莊子與老子並稱「老莊」,同為道家代表人物、哲學家、散文家。根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莊子家貧,生於亂世,曾為漆園吏,清貧且個性孤高,不貪求名利,一生踐行自然無為之道。西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初,下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故《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真經》。今本《莊子》凡三十三篇,三萬六千餘字,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一般認為內篇乃莊子所著,主要思想亦見於內篇,分別為〈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外雜篇每篇各自獨立,內容不離自然無為思想,或為莊子弟子、後學所作。
寓言乃《莊子》常用的說理方式,所謂「寓言」是指「藉外論之」,藉由外在事物說明無為自然的道理,如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惠施相梁、曳尾塗中、鴟得腐鼠、螳螂捕蟬均出自《莊子》的寓言故事。《莊子》一書常以動物、鬼魅魍魎為主角,人、物之間能對話交流,其想像豐富浪漫、文筆恣意放縱,文章除了富有哲理,亦具極高文學性,對後世響甚大,王國維認為《莊子》有「詩歌的原質」,「即謂之視為散文詩,無不可也」。如阮籍著〈達莊論〉、郭象《莊子注》在魏晉重新詮釋了《莊子》思想。李白〈臨終歌〉云:「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便是出自〈逍遙遊〉大鵬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典故。蘇東坡曾喟然嘆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辛棄疾運用大量《莊子》典故入詞,曾自調「案上數編書,非莊即老」,並自稱所作為「秋水詞」,將瓢泉最得意建築,題為「秋水觀」。曹雪芹於《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著〈續《莊子.胠篋》文〉等,皆說明《莊子》對後世思想與文學產生極大的影響。

課文
一、厚此薄彼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 。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列禦寇〉)

二、鼓盆而歌
莊子妻死,惠子 弔之,莊子則方箕踞 鼓盆 而歌。惠子曰:「與人 居,長子老身死 ,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 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 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 寢於巨室 ,而我噭噭然 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

三、遁天倍情
老聃 死,秦失 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弔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 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 ,忘其所受 ,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 ,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 ,哀樂不能入 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養生主〉)

四、麗姬悔泣
予惡乎知說生 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 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 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 ,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 生乎!(〈齊物論〉)

五、髑髏入夢
莊子之 楚,見空髑髏 ,髐然 有形,撽以馬捶 ,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 ,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醜,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 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 故及此乎?」於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 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 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 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 ,子欲之乎?」髑髏深矉蹙頞 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閒之勞乎!」(〈至樂〉)

賞析
凡有生,即有死,生死乃人生必經之事,也是一件非常公平的事情。不論貧賤富貴,凡是人,必會死;不分少壯老弱,有的少壯而夭,有的耆壽而亡,隨時隨地都可能面對死亡。傳統習俗不喜談死,而好論養生、長生不死,莊子早在兩千多年前,便不忌諱生死之說,甚至用不同角度說明生死乃必經之事,不必害怕,也不用害怕。常人面對生死,往往是受到經驗影響,或因見到別人離世前歷經病痛折磨,而覺得死亡是種磨難;或受習俗傳說影響,認為死後為鬼,過著淒冷無依的生活,甚至會下地獄,歷劫不得永生,而覺得死後不如生前快樂。弔詭的是,死亡不會因為我們個人好惡而能加速或減緩去面對它,我們不清楚它什麼時候會到來,也許因為種種的未知數──不知何時、何地、何事往生離世、不清楚死後往哪裡去,而形成恐懼。莊子透過寓言告訴我們死亡並不可怕,貪生怕死、苟且偷生,反而比坦然離世更可悲。
本篇摘選《莊子》五則寓言故事,分別以莊子、秦失、麗姬、髑髏為主角,充分體現寓言的特色。故事不必真有其人其事,或為虛構,或為真實,或為虛實交錯,然而重點即在透過故事說明「安時處順」的道理。前三則寓言分別剋就自己、妻子、朋友離世而論生死,後兩則寓言則就死者的經歷說明死亡並不可怕。
第一則寓言以莊子為主角,莊子的生命進入倒數階段,弟子欲厚葬老師以表不捨之情、尊師重道之意,然而莊子表明不必厚葬,天地萬物即其葬具,無需外求,死後回歸天地即可。莊子認為土葬身體為螻蟻所吃,天葬則為烏鳶所食,不必厚此薄彼,奪去烏鳶的食物留給螻蟻。用今人角度視之,死後屍身暴露在外,即死無葬身之地,然而莊子想法開明,認為葬與不葬,皮囊均為動物所吃,不僅不執著以厚葬處理身後事,葬與不葬亦不執定,見其無為於身後之事的豁達態度。
第二則寓言同以莊子為主角,離世的卻是其妻,面對至親離世,好友惠施不解何以莊子能鼓盆而歌,毫無感觸哀傷之情。莊子直言不能沒有感慨,只是想到人生本從無而有,又由有而無,有若四時運行,生老病死本亦無可避免,只好通達面對,鼓盆而歌。
第三則寓言是以老子好友秦失為主角,老子離世,秦失前往弔喪,老子弟子發現秦失弔唁亡友僅三號而出,哀傷神情不足,便問其故。秦失認為前來弔唁的人失其自然,明明不是喪母、喪子,卻哭得像喪失至親一樣,足以證明老子生前跟他們有違背自然的表現,才會有不如其分、過度的傷痛,故僅三號而出。凡不合情理的表現,必違背自然,當中定有刻意、有為的舉措,莊子借秦失弔唁老子的故事說明凡過度行為表現,都是違背自然。生有時、死有日,不是強求就能改變生死,唯有安處於生死,不強求、不違逆自然,生命方能得到解脫。值得注意的是不強求生死,不等同莊子認為生病了,不用治病,放棄治療,靜待死亡到來。自然無為的意思是,我們不用執定非要求生不可,亦不可執定非要求死不行,生病了我們盡心照顧自己、積極接受治療,若仍然不能治癒,則須放下,不勉強求生,在這過程中積極面對病痛,如是方為「無為而無不為」,而不是表面看來什麼事都不做的無所作為,這樣面對生死,才可解脫生命的大患,超越生死。
第四則寓言以麗姬為主角,說明說生惡死也是一種執著、有為的表現。秦穆公、晉獻公共伐麗戎國,得一美女,二玉環。秦穆公收玉環,晉獻公收美女麗姬,麗姬剛到晉國涕泣沾襟,及至後來得到晉王恩寵,過得幸福美滿便後悔當初哭得死去活來,莊子指出我們或許會跟麗姬一樣後悔逃避死亡,也許死亡有如自幼流落在外回家而已,不必說生惡死。
第五則寓言則以髑髏為主角,髑髏入夢與莊子論辯,指出死後生活比活著時過得自在,不用行君臣之禮,不需應對四時變化,人世間一切名利享樂都比不上死後自在。莊子四、五則寓言不是鼓勵大家尋死,證明死後比活著過得更好,也不是說明短命夭折更容易體證聖人境界。世人多數熱衷名利、說生惡死,所以莊子從反面論說,指出執定名利是好、長壽是福也許會造成生命的困惑,讓我們反思活著的意義。長壽若不能行動自如,或是貪生怕死、苟且偷生,這樣活著不見得幸福快樂,有時候死亡反而是一種解脫,面對生死只需「安時處順」,即能體證無為自然,不再懼怕死亡,活得自在。
面對死亡,會有恐懼、傷痛、悲慟等情緒均屬人之常情,然而一切不會因為我們的懼怕、逃避便不用面對、經歷。當我們了解死亡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過程,便能安時處順,不會有過度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影響日後的正常生活。傷痛有時,哀傷過後能放下、淡忘,繼續往前走,活在當下,才是真正的順任自然。也許,我們可以憑借了解莊子的生死觀,反思存在的問題,讓我們以後面對生離死別時有更大的勇氣走下去,為生命找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