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今古說武俠
作  者╱
林保淳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19/02/22   (1版 2刷)
  
目前無庫存
email:
I  S  B  N ╱
978-957-11-8672-6
書  號╱
1XDP
頁  數╱
632
開  數╱
20K
定  價╱
780



武俠是我鏗鏘的夢
全書論調有縱有橫,論今議古,為作者林保淳教授踏入武俠研究二十多年的集結之作。

本書為作者林保淳教授近十餘年來陸續發表的武俠相關評論、散文集結,上自古代俠客觀念的發展變化、女俠的塑造和地位、現代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的縱橫論述,至新生代武俠作家的評論介紹,涵括層面廣,討論深入懇切,可供世人研究、參照。
※書籍推薦人
龔鵬程
※推薦文
林保淳的武俠文學研究,天下知名,不待我來揄揚。而其所以能成就「武林百曉生」的名號,首先得力于歷年之辛苦蒐藏。他是在舉世均視武俠文學為印刷垃圾的時代就開始有系統地訪求搜羅了,與各地租書店、出版商磨蹭,漸漸積存到規模大備時,再向社會鼓吹、在大學間奔走,成立通俗文學研究室、建設武俠小說特藏、架設網站、準備成立資料庫。此等工作,耗時耗神,而大抵屬於公益或為人作嫁,雖說鼓舞士氣,助福學林,而其實精力消磨甚多。這只能說是他性格特別淳厚,對武俠文學特別熱愛,又略無名利私心,否則豈能成事?
     但此舉令他文獻精熟,又結識了各路好友,收穫之大也是難以估量的。古龍筆下的百曉生,炫智居奇,結果死於非命。林保淳這位我的老友,持盈保淳,至今臻享大樂,其間差異,誠可令人深長思也!
     我倡議成立中華武俠文學會後,他推動會務尤為熱心,兼且以說劍名齋,蓋有終老刀叢、不愛名花之意。因此後來我便乾脆將會務交與了他。哈哈,說得好像私相授受,付缽傳衣一般,其實是會員公舉,他大孚眾望所致。
     數載間,人世滄桑,臺灣小說作家泰半凋零,我輩嗜讀俠武者,酒間說豪,客裡彈鋏,遂不免漸有四顧蕭然之慨。
     幸而武俠文學會還頗與大陸之中國武俠文學會驂駕聯轡,維持俠風,在大陸各地舉辦武俠文學研討會或俠文化節。每逢此類活動,雖山遠水阻,保淳類皆排除萬難,挾杖而往。俠蹤萍跡,多有可述者。
     保淳病腿,不良於行,撐著拐杖登少林、探峨眉、遠涉大漠,那可是極辛苦的。有時我們還去舟山、桃花島,在風濤喧呶間轉換車檣。
     這樣勞頓,所為何來?以我旁觀者之見,當然一是篤于朋友之情,朋友有招,自當千里應命,這是俠客必須有的品德。其次就是一種行義之舉,武俠文學之價值還沒被世人充分了解,俠士就會覺得還有義務為之宣揚,以正視聽、以發潛德之幽光。
     這本書收存的各式文章,便是他發潛德幽光的一部分記錄,他另有《臺灣武俠文學史》等著作均可與此處所輯者互參。好處是資料翔贍、持論平正、照顧面廣、能通古今之變。這評價,說來平平無奇,但在現今學界,又能幾人做得到呢?保淳畸人而有畸行,故可貴。但也可恨。恨他太懶!他應該一天寫它廿四小時,把所知都寫出來才好。
                                                                                                                                             龔鵬程

林保淳

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為當今武俠小說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人美稱「武林百曉生」,為海內外學者中少數專精於武俠研究、武俠評論、武俠文化產業的大師,二十多年來所發表的論文近百篇,深受兩岸三地學界矚目,乃武俠研究領域的先鋒和泰斗之一。

01 論文篇
  從荒原到苗圃──「武俠研究」的新視域
  通俗小說研究的起點──武俠小說研究
  成人的童話世界──武俠小說的「本體論」
  遊俠江湖——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
  從遊俠、少俠、劍俠到義俠――中國古代俠義觀念的演變
  儒家思想與俠客精神
  唐代的劍俠與道教
  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
  俠客與酒
  武林祕笈——武俠小說「情節模式」論之一
  武俠小說創作「金針」論
  金庸、臥龍相對論
  古龍的「劍道」與「人道」――從西門吹雪與葉孤城說起
  古龍陸小鳳系列故事評論
  蒙塵的明珠——司馬翎的武俠小說
  檃括於雅俗之際,出入於新舊之間——獨抱樓主武俠小說論

02 一般評論篇
  一曲青春武俠夢
  〈傅眉史〉與武俠小說
  「新派武俠」與「吳陳擂賽」
  虛無縹緲中的高山──悼念雲中岳先生   
  留予他年說夢痕——秋夢痕與其武俠小說
  提劍追夢的科技遊俠――溫世仁
  劍影.刀光.血滴子──武俠電影「兵器」面面觀
  我看《刺客聶隱娘》

03 書評篇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我讀《天觀雙俠》
  武俠不死「未知生」――我看《找死拳法》
  黃易․歷史․文化
  「鼠國」的寓言──讀張大春《城邦暴力團》(一)
  觀音有淚,淚眾生苦——我看奇儒的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的科幻夢——評黃易《尋秦記》
  《王道劍》讀後──武俠與歷史的結合

04 書序篇
  《諸羅奪寶》序
  《血染魍港》序
  少年武俠夢
  再戰江湖──蘇小歡《西方有劍》序
  煙雨江南――《尋夢江湖》序
  為君提筆說江湖──《王雨煙》序
  斜風、細雨歸何處──《斜風細雨不須歸》序
  劍就是江湖──《血劍倪淑英》序
  似曾相識燕歸來──《庖人誌》序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歌仔冊&eci
rc;心適代
絕對讓你看得懂
、寫得好的會考
作文




從荒原到苗圃──「武俠研究」的新視域

     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摀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而真理在心中,創痛在胸口,還要忍多久?還要沉默多久?—侯德建.歷史的傷口

武俠現象
     「現象」的形成,必然是有意義的,無論我們對此一「現象」認同與否,都必須承認:已形成的「現象」,絕不會因個人主觀的好惡而消失。矇上眼睛,捂住耳朵,甚或公開否認其存在意義及價值,都無法改變此一「現象」。
     「武俠現象」在中國存在已久,從歷史縱線而觀,上從先秦伊始,下迄當代社會,所謂「俠」的蹤影,不僅未曾斷絕過,同時更在各個時代以其蛻轉的形貌,發揮深切而顯著的影響;唐代以來,俠客文學肇興,歷宋、元、明、清到民國,體有代變,而精神則一脈相承;民初而下,「武俠」穎秀,興盛蓬勃,更極於一時。在這不絕如縷的發展脈絡中,「武俠」援引、吸收了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並結合民間武術、雜學,在文學作品的渲染下,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而別具一格的特殊文化。此一文化,透過種種的管道,由上迄下,在整個中國社會引發出不同的效應。如果我們將中國的儒、釋、道三家思想,視為中國文化的「大傳統」,毫無疑問地,「武俠文化」就是一支隨機孕化的「小傳統」。「這是在前述兩種傳統(案:指「道統」與「治統」)的影響之下,廣大的中國人民長期累積下來的心理習慣與行為模式。它們通常都不是浮在意識層面上的某種自覺的主張,必須要經過研究者的詮釋,才能彰顯出來」。當然,這些「詮釋」的正確與否,可能尚待驗證,但是其深入影響及於中國社會,則是無可置疑的。
     總體而論,「武俠」是個「文化現象」,面對曾經廣泛流播、影響深切的此一文化傳統,我們可以自何種層面加以掌握,並進一步分析、詮釋、研究?在此,筆者以為可自:(1)武俠的文化層面;(2)武俠的社會層面;(3)武俠的文學層面三個角度入手,這三個層面交互影響,牽枝連脈,形成一個相對獨立而龐大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