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作  者╱
何義麟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台灣book
出版日期╱
2022/10/01   (2版 3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7808-0
書  號╱
1XAH
頁  數╱
180
開  數╱
20K
定  價╱
250



以譯寫、解讀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矢內原忠雄經典著作《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及矢內原的人格風範,讓讀者從不同角度了解日治時期台灣史。

  《帝國主義下の台灣》是日本帝國主義擴張與殖民地台灣經濟發展歷程分析之經典名著。作者矢內原忠雄以實證的研究方法,剖析日本帝國主義擴張之根源與衍生的問題,同時也表達對殖民地被壓迫民眾的深切同情。其注重現地調查之研究方法,被認為是戰後日本區域研究的出發點;有關日本殖民統治的批判觀點,早已成為政治社會運動者的論據,同時也是戰後台灣史的一項基本論述。本書以譯寫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全書內容與作者之人格風範,以及其成書後的評價和深遠的影響。藉由本書,將可以獲取理解日治時期台灣史一個全新的廣闊視野。
※書籍推薦人
李永熾(前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早稻田大學教授)
※推薦文
推薦序/李永熾
20世紀末葉,日本岩波書店曾出版一系列一般人必須精讀的著作,稱為某某書《精讀》,由精研該書作者的研究者撰寫詳細的解讀,例如班雅明的《歷史哲學綱要》名為《歷史哲學綱要精讀》,由著名的研究者今村仁司撰寫解說。在日本領域中,丸山真男的《日本的思想》稱為《日本思想精讀》,由宮村治雄撰寫詳細的解讀。而矢內原忠雄的《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也被列為必須精讀的書籍之一,由日本台灣史研究者若林正丈教授選出該書上半部,施予詳細的注釋,而後進行精密的解讀,讓日本青年學子易讀易懂。可見《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已被列為日本青年必須精讀的著作之一。這些被列為必須精讀的著作大都是學術性或思想性而具突破性的傑作。
當初,國立編譯館策劃《青少年歷史讀本》時,也曾計劃選些台灣史上一些重要著作,委請專家學者進行改寫的工作,讓年輕人能輕易習得歷史的知識。當時就曾將矢内原忠雄的《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列為必須精讀的傑作,委請台灣史研究上學有所成的學者何義麟教授改寫為青年學子易讀易懂的漢文。這項工程是相當艱巨的,首先這是一部學術性著作,而且不容易解讀;第二,殖民地研究與帝國主義的思想相關性必須有所理解;第三,要將戰前的日文改寫為我們日常使用的漢語,委實有其困難。何教授卻把這些問題一一克服了。
不止如此,他還進一步展開矢内原忠雄人格與宗教的探討,進而理出他的人格與信仰對《帝國主義下之台灣》這本著作的影響。這些從他這本書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正當何教授全力進行此一工作,行將完成之際,國立編譯館突然放棄《歷史讀本》的出版計劃。何教授仍然堅持下去,並利用赴日講學的機會,將此一改寫工作做得更為完整。因此,目前所完成的跟國立編譯館的初稿,已有極大的差異。
何教授這本書大略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矢内原忠雄的人格與信仰,而其人格又跟信仰有密切的關聯。他的基督教信仰屬於内村鑑三與新渡户稻造的無教會主義系统。無教會派以無教堂,隨機聚會,解讀聖經為主旨,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說是一座教堂,進行自我的聖經解讀,而後與人互動,形成有共同觀點的聚會共同體。這共同觀點,大致言之,就是内村鑑三日俄戰争之後所堅持的和平主義;在殖民地政策方面,矢內原不是激進的列寧主義者,而是霍布遜式的殖民自治形態,更是新渡户稻造自主自治的殖民意義。當然,這不是跟殖民帝國主義站在同一戰線,而是反獨占(壟斷)資本的殖民地人民的共生自治形態。他的這些觀點似已投影在他的著作中,也成為他反軍國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國家理想》。
第二部分,是何教授改寫《帝國主義下之台灣》的主要部分。何教授在這部分充分掌握了矢内原的著作結構,並依其結構將若干章節結合為一章,改寫為可讀性的篇章。細讀後,不僅可以知道1929年之前的台灣政經結構,也可以了解日治政府與日本資本家的的結構圖像,更可以了解台灣的資本主義化是何種樣態。
第三部分,是相當有趣的篇章,它一方面呈現矢内原與台灣知識分子的關係,以表達矢内原對台灣的關心;另一方面則論述《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在學術上的繼受發展,這方面何教授有精彩的分析與陳述。
總之,這部書一方面呈現了傑作之所以為傑作的内在理路,一方面也彰顯了矢内原忠雄人與書的内在關聯;非常值得一讀,甚至細讀。

何義麟,1962年出生於花蓮,1984年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1999年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攻學術博士,專攻台灣史、東亞國際關係史,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著作包括:《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東京大學出版會,2003年);《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稻鄉出版社,2006年)等。

代序 探索環繞台灣研究學知之日台關係史 若林正丈
作者序
導言:一位典範人物的經典名著   
第一章 作者生平與寫作過程   
 第一節 作者的學識與信仰
 第二節 「殖民政策」之教學與研究
第二章 台灣的資本主義化   
 第一節 早熟的日本帝國主義
 第二節 資本主義化的基礎事業
 第三節 資本家企業的興起
 第四節 資本主義化與財政獨立
第三章 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的地位   
 第一節 殖民地台灣的階級分化
 第二節 資本、商品與人口的移動
第四章 殖民地台灣的諸問題   
 第一節 同化教育的問題
 第二節 法制與政治的問題
 第三節 民族運動的問題
第五章 台灣糖業帝國主義   
 第一節 台灣糖業之獎勵與補助
 第二節 新式糖廠的利潤來源
 第三節 台灣糖業之隱憂與前瞻
第六章 出版後的影響與評價   
 第一節 作者的困頓與榮耀
 第二節 後續研究者的超越與肯定
結語:實現公義和平社會的願景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之台灣》相關年表   
延伸閱讀書目
參考引用書目
圖片來源出處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歌仔冊&eci
rc;心適代
絕對讓你看得懂
、寫得好的會考
作文




第一章 作者生平與寫作過程

      認識這本名著的作者矢內原忠雄,對於解讀其著作將會有相當大的助益。作者不僅是一位社會科學研究者,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一位反戰的和平主義者。因此,從他的學術著作中,不但可以看到詳實的統計數字與嚴謹的學理論證,更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後所蘊含對殖民地民眾的人道關懷。

第一節    作者的學識與信仰

      1893年1月27日,矢內原忠雄出生於日本四國地區愛媛縣越智郡富田村(現在的今治市內),祖父是一位醫生,父親曾到京都府學習近代西方醫學,是愛媛縣內第一位西醫,家境相當富裕。由於父親重視教育,矢內原在11歲時就被轉學到神戶的小學校高等科就讀,並讓他寄宿於堂哥家中。隔年他考上神戶中學校,該校校長為鶴崎久米一。在神戶求學期間,矢內原除了受到鶴崎校長的教導之外,也透過信件與就讀第一高等學校的學長川西實三保持聯絡,在通信中他已經得知有關內村鑑三與新渡戶稻造兩人相關訊息。實際上,鶴崎校長以及日後對他人格思想影響深遠的內村、新渡戶等人,皆為札幌農學校之同期友人。
      受到川西學長的影響,矢內原選擇以第一高等學校為升學目標。1910年他考上第一高等學校,入學後不久在川西學長的介紹下,參加校長新渡戶主導的讀書會,隔年進一步加入內村鑑三老師每週日在自宅舉行的聖經研究會,成為內村的門徒。從此以後,矢內原終生堅持無教會主義教派的基督教信仰。 1913年9月,矢內原放棄原本被認為理所當然的學醫之路,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因為受新渡戶之影響,對財政方面的問題有興趣,所以選擇攻讀經濟學,而後再轉而鑽研政治學。他就讀大學期間,新渡戶辭去一高校長,回到東京帝大法科大學擔任「殖民政策講座」之教授。1916年矢內原大學畢業後,參加住友公司的徵人考試,獲錄用後被分派到住友旗下的「別子鑛業所」任職,其上班的地點距離位於四國之愛媛縣的老家頗近。他就職不久後便結婚,並持續在住友工作了三年。1919年,新渡戶稻造出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事務局次長,「殖民政策講座」的教職因而出缺,此時矢內原被認為是最佳的繼任人選。1920年3月,矢內原正式獲任新設不久的經濟學部助教授,再度回到東京帝國大學校園。獲得這樣的提拔,主要是因為在學期間其表現相當優異,而他日後的學術成就與人格風範,也確實沒有辜負師長們的期待。
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基本素養
      就任教職同年10月,矢內原奉命到歐美留學,離開日本以後他在倫敦停留九個月,在柏林約半年,然後旅遊歐洲各地並到達巴勒斯坦,然後停留在巴黎,三個月後又經由美國,在1923年2月回到日本。回國後不久他便在同年8月,升任教授,10月起延續新渡戶教授負責之科目,開始擔任「殖民政策」之授課教師。在這段海外學習的過程中,矢內原相當關心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問題,因為他奉派出國學習的任務,原本就包含考察西方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之諸問題。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測,在他的腦海中,必定也不斷在思考日本對台灣與朝鮮的殖民統治問題。然而,從他日後著作中的言論與思想可以看出,矢內原忠雄對殖民地問題的研究,顯然並非從如何擴大日本帝國版圖或勢力的角度來思考,而是以社會科學研究者的立場來分析,為何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會採取帝國主義的擴張行動。同時,他也以基督教徒的胸懷,真誠地關懷殖民地社會的壓迫與剝削的問題,並以學術的角度提倡讓被殖民者獲得更公平與合理的對待。
      為何矢內原教授會具有前述的殖民地關懷?其實,這並非他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有其時代背景。1920年代,日本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已經相當地興盛,而且東京帝大經濟學部正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大本營,他身為其中的一員,必然也受到這方面思想的洗禮。由於他所接受的經濟學理論,基本上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採取批判態度,因此他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發展策略與殖民統治,也是毫不保留地提出不同意見。他在大學曾擔任「外國語經濟學」科目之教學工作,課堂上採用的教材包括當時西方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例如: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國富論》、李嘉圖(David Ricardo)《經濟學原理》、列寧(Vladimir Lenin)《帝國主義論》等。由此可知,矢內原教授熟知西方近代經濟學之理論。
      在當時的日本,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是學術界的主流,矢內原的思想除了受到馬克思《資本論》或列寧《帝國主義論》的影響外,對於他的殖民地研究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當屬英國經濟學家霍布遜(J. A. Hobson)《帝國主義論》 一書。霍布遜在這本著作認為,當時帝國主義列強爭奪殖民地,是因為資本家要為其商品尋找新的市場,並為其資本尋找新的出路。列寧《帝國主義論》中也採用此一觀點。矢內原大致上接受這樣的詮釋架構,而且以此觀點展開他往後的殖民地研究。由於具有如此深厚的學養,對於日後撰寫《帝國主義下之台灣》一書,顯然具有相當的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