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土地問題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歷久彌新」意味著它不但沒有被解決,同時還衍變翻新,因此值得且需要更多關注。對於土地問題的解決,我國援引了孫中山先生的主張,在憲法第142條將「平均地權」規範為國家的土地政策。「平均地權」原本是用以實現「社會革命」,打造「均富社會」的理想土地政策,但時至今日,土地投機風行、土地價格飆漲,導致社會不公及貧富懸殊日益加大,原來土地政策的理想可以說「百無一焉」。對於這個問題、這個結果的詮釋和理解,不應只是專業知識份子的專利,而是全民的權利。本書以政治經濟的方法,觀察、詮釋及批判臺灣六十餘年來的土地政策和問題,書中有理論、有實際,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關懷,是一本專業用書,也是一本關心臺灣土地者必備的書。質言之,本書不只是準備專業考試時才要看的書。
|
 李承嘉 現職 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學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
學歷 德國多特蒙德大學空間規劃工程博士
經歷 國立中興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 國立臺北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專長 土地政策、鄉村研究、土地經濟、規劃理論
|
第一章緒論 壹、研究背景 貳、土地政策的界定與研究範圍 參、臺灣戰後土地政策研究的分期 肆、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理論回顧與引用 壹、地租理論的發展 貳、地租的影響因素 參、小結 第三章臺灣戰後初期(1949年—1953年)實行農地改革的原因 壹、前言 貳、研究回顧與驗證課題 參、世界土地改革思潮與臺灣農地改革的關係 肆、臺灣戰後農地改革推行者的情境 伍、受改革者-農民的情境 陸、農地改革者與被改革者關係對農地改革形成的影響 柒、小結 第四章戰後初期到1980代中期的都市土地改革與土地稅制變遷 壹、前言 貳、戰後初期之都市土地改革 參、全面實施平均地權 肆、第二次土地改革及之後的土地增值稅變革議論 伍、小結 第五章1990年代初期「第二次土地改革」的形成、潰敗與意涵 壹、前言 貳、第二次土地改革形成的背景 參、第二次土地改革的內容 肆、第二次土地改革未實現的原因 第六章晚近(1993年後)的發展 壹、前言 貳、新自由主義及一九九三年以後的臺灣社經發展 參、一九九三年以後的土地政策動向 肆、小結 第七章反省與結論(1998年) 壹、地租理論引用的成果檢視 貳、土地政策問題複雜化 參、臺灣土地政策的角色定位 第八章土地、人民與國家:民眾對土地政策選擇的歷史觀察 壹、前言 貳、意識形態與政策分類 參、我國土地政策創始的意識形態 肆、國家實踐平均地權的意識形態 伍、土地政策的轉向—新右派理念的抬頭 陸、新右派下的土地政策問題 柒、結論—人民的土地政策選擇與行動路徑 第九章土地、資本與危機:百年土地政策再檢驗 壹、前言 貳、資本循環理論的梳理—土地作為資本主義危機的舒緩劑 參、理論應用調整與命題建立 肆、管制建立期(1948年以前) 伍、管制延續期(1949年—1953年) 陸、轉型期(1954年—1980年代末期) 柒、解放期(1990年代初期以後) 捌、結論—危機與處理原則 玖、後記 第十章2010年代初期的空間生產與矛盾:文林苑都市更新案的反思 壹、前言 貳、新自由主義的空間生產 參、臺灣的都市更新與新自由主義空間 肆、都市更新作為新自由主義空間生產工具的問題 伍、結論與問題回答 陸、後記—文林苑都市更新案的省思 參考文獻 附錄:土地政策及事件大事記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