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論:基督宗教與知識融合問題
作  者╱
梁瑞祥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長榮大學專書系列
出版日期╱
2012/01/05   (1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6516-5
書  號╱
1BZM
頁  數╱
200
開  數╱
20K
定  價╱
350


梁瑞祥
經歷:輔仁大學哲學博士畢業、輔仁大學中西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獲台北開放社會中心博士後研究獎學金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進修
現任: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系專任副教授兼主任
著作:《網際網路與傳播理論》、《思考的軌跡》、《政治哲學,基督宗教與現代生活》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士林哲學的融合精神與發展困境      
 第一節 士林哲學的實在論基本立場
 第二節 士林哲學的發展困境      
第三章 新士林哲學的發展
 第一節 新士林哲學的基本觀點
 第二節 現象學方法的的運用
第四章 透過新士林哲學代表思想家馬里旦對士林哲學知識論的重新審視(一)
 第一節 哲學思想
 第二節 認識理論
第五章 透過新士林哲學代表思想家馬里旦對士林哲學知識論的重新審視(二)
 第一節 理智的特性
 第二節 理智的功能
第六章 透過新士林哲學代表思想家馬里旦對士林哲學知識論的重新審視(三)
 第一節 理智的開放性
 第二節 客體的存在方式
第七章 透過新士林哲學代表思想家馬里旦對士林哲學知識論的重新審視(四)
 第一節 主體與客體的聯結
 第二節 認識的本質
 第三節 理性的範圍
第八章 士林哲學傳統的新發展
 第一節 新士林哲學知識論的基本結構
 第二節 對士林哲學知識論傳統的貢獻
第九章 運用現象學方法產生的新實在論
 第一節 胡塞爾現象學的內容與方法
 第二節 知識等級說與現象學方法的融合
 第三節 由融合而產生的新實在論
參考書目

兒童發展心理學
儒家文化系統的
主體辯證
圖解情緒教育與
管理
感覺統合
敘事研究與敘事
心理學:本土之
探索與實踐
高齡藝術與預防
失智症 : 藝
術課程活動設計




第一章   總      論
第一節 關於本書
士林哲學是基督宗教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學,一向有與不同哲學體系相互融合的歷史傳統,但士林哲學體系龐大、歷史悠久,必須選擇較為適當的入手方式,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致散漫,故筆者選擇的具體入手方式乃是由當代士林哲學代表人物馬里旦(Jacques Maritain,1882-1973)的認識理論入手,並將馬里旦學說與在主客觀係分析上擴展知識新領域的胡塞爾現象學理論對比,說明如何進行二種不同立論基礎的哲學在方法相互融通,以證明融合的可能性以及重要性。如何吸收各派哲學研究的精華,發揮融合精神,處理融合時發生的諸般問題,將是士林哲學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本書的研究性質是以提出理論框架的方式,進行假設演繹的流程,對於哲學問題的處理優先於與料的處理,由於本書所舉證的哲學家馬里旦的著作甚豐,所關懷的問題亦頗為廣泛,因此對於馬里旦哲學體系所觸及的諸般問題在本書中若非必要則儘量避免涉及,以免因其龐大複雜的論述將本書所欲討論的主旨湮沒,至於處理關於士林哲學背景以及胡塞爾哲學的討論時也都採取相同的態度。所以本書所做的工作都是針對本論文的基本論點作問題式的探討,意即並沒有處理太多相關資料的考證,以及各家各派因系統不同而呈現的紛雜情形。
本書第一部分首重說明士林哲學在當代的發展困難與解決可能。士林哲學的發展關鍵難處在於實在論基本立場的選擇,新的士林哲學發展必須把握內在的自我更新力量,發揮融合精神對實在論立場重新的界定與詮釋。並以士林哲學融合胡塞爾現象學方法的可能證明其與當代其他哲學家派的對話為融合的必要工作。
第二部份,本書更以相當的篇幅深入的說明馬里旦知識論體系,如何能夠在基本立場上保持實在論立場同時在與其他哲學思維進行對話時能吸取其他派別的長處進行融合,進而促進自身哲學內涵的更新與再創。由馬里旦認識論的基本結構入手說明實在論基本立場的認識論,之所以與傳統士林哲學架構沒有歧出,又能擁有新的生命,正在馬里旦的重新闡釋與發揚融合精神。為求論點的深入且因與本書所闡述的主旨已在馬里旦的知識論主要著作《知識的等級》Degree of knowledge一書中表露無疑,所以本書探究的主要文本多半聚焦於《知識的等級》而排除非必要的旁徵博引。通過馬里旦的重新詮釋,當代新士林哲學結合傳統的研究進路諸如:類比法則、對認識對象的存在區分等級以及多瑪斯傳統的知識論主張抽象三層次…等,展開了新士林哲學與當代不同學派的對話與融合,而士林哲學的生命力也在論辯的過程中獲得充份地展現,不但對傳統士林哲學產生了助益,同時也重新確立其實在論立足點的可取及價值。
第三部份則以胡塞爾現象學為融合例證,嚐試以具體的哲學問題處理呈顯融合精神。在描述現象學階段胡塞爾將認識過程仔細的探討,是對認識主體的深入研究,對認識對象進行三層次剝落的綿密分析,與馬里旦對於認識對象三階層的分列可以相互對照,進而形成兩者間融合的可能。
而最終筆者將說明實在論如何能夠在無損於己身立場的前提下,吸收不同哲學主張的貢獻豐潤自身,從而指出新實在論的發展方向。


第二節 馬里旦哲學與士林哲學的融合精神

馬里旦這位當代法國重要的多瑪斯學者,在其主要著作《知識的等級》中開宗明義地引述Tauler的話說到:「沒有人能夠比那些進入融合的人更加懂得真正的區分」。這句話畫龍點睛地說明了馬里旦立論的基礎-士林哲學-多瑪斯傳統,此傳統之所以能夠長期發展並持續具有創新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除了本身內涵的力量外,同時亦不斷地對其他哲學體系所提出的哲學問題提出回應,並藉由這個過程進行融合與再創。
在士林哲學的傳統中,融合精神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考查士林哲學發展的歷史可以清楚的看出,無論是發展之初、全盛時期乃至衰弱時期,與各家各派綜合的問題始終是士林哲學發展的關鍵問題,此漫長而複雜的歷史進程,並非筆者想要處理的課題,固然其中所涉及的諸般問題,在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中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此處筆者的研究工作只是基於歷史事實,重新思考士林哲學在當代發展的方向。
本書立論的基本立場是根據這個基礎進行探討的,即士林哲學傳統中的綜合精神在當代新士林哲學的發展歷程中,仍然持續是士林哲學內在再創與振興的動力。
融合的可能性,誠如馬里旦所言最佳的方式乃是由分析入手,正因為要分析,所以士林哲學自身的理論就必須要能夠自成一派且立論明確。在立論明確之後更因為綜合乃是對外融通,故對外界哲學研究的趨向及時勢的發展都必須準確的把握。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士林哲學在當代的發展就扣緊了這個環結在前進。但使筆者感到興趣的問題是,「融合」這個大方向相信放諸任何哲學家派中,沒有任何人會反對,但事實上真正進行「融合」豐潤自身的哲學流派卻是少之又少,究竟這內在的原因為何?這個問題的探討,引發了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故而筆者擬先將這個問題略作說明。

新士林哲學的進路
新士林哲學指的是對中古傳統士林哲學精神的復興,其特色乃在試圖為信仰的真理建立理性的基石,肯定從知識到本體的通路,要以知識論來建立形上學。十九世紀期間,有許多天主教思想家提出重新採用中世思想的要求,特別是採用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 1224-1274 AD)在十三世紀所發展的神學與哲學之綜合。一八七九年教宗良十三(Leo XIII)頒佈「永恆聖父」(Aeterni Patris )的通諭,聲明多瑪斯主義的永恆價值,希望天主教哲學家能從中吸取靈感,同時也發展它使其滿足現代的需求。多瑪斯主義的復興,並不只是對於多瑪斯思想的復古同時也要求對於中世哲學重新進行理解與詮釋。就在這個背景下士林哲學產生了復興的動力。
新士林哲學運動,根據著名西洋哲學家F. Copleston所言,展現出兩項特色:第一, 它並非與過時的物理學以及被棄置的科學假設牽連在一起;第二,它具備發展的前景,同時有助於現代人面對複雜的哲學問題。由此可以看出新士林哲學努力使傳統哲學理論得以面對新的自然科學的研究,而能不再抱殘守缺於舊的科學假設;而且更持續發展自身哲學的內容,使得士林哲學能夠對於當代產生的哲學問題提供有用的解決方法。
近代以來,因為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導致舊有的哲學體系無法解釋新科學研究成果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士林哲學所依循的實在論傳統繼唯名論的衝擊後,又面臨另一波嚴厲的考驗。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發展和持觀念論立場的笛卡兒哲學系統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再加上理性哲學與經驗哲學互相競爭自身理論之有效性的激烈論戰,也使得士林哲學幾乎喪失了所應當扮演的角色。

士林哲學的實在論立場
由於士林哲學所持的實在論基本立場,在處理當世所關注的哲學問題上,如何同時維持既有立場又展現自身的價值成為了相當困難的問題。如果實在論確有其價值,它的貢獻是在什麼方面呢?為了回答這個困難必須進行兩個方向的思考。第一個方向是新士林哲學如何能依循傳統士林哲學的基本主張,並且在面對當代各種不同學說理論時能不停滯於自身思想體系的表述,且吸收其它哲學流派中有價值的要素進入自身體系。此一工作即可謂士林哲學綜合精神的發揮,而這種擷長補短、兼容並蓄的精神,應為學說體系得以持續發展的能量。第二個方向是面對當代哲學的發展注重認識論的現況。傳統哲學向來視形上學為真正的哲學,故士林哲學也一直將知識論視作哲學的入門,然而近代哲學自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對知識論的問題全面性地作系統化探討之後,開啟了近代哲學在知識論上的鑽研與發展,這個走向一直至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批判哲學的發展達到了高峰。
近代哲學知識論發展的重大問題是由笛卡兒哲學開始將「心」、「物」二元,主客對立的問題具體而明顯的呈現出來,而後幾經激烈的論戰,直到康德哲學的發展主客的問題才得到局部的解決,但康德超越哲學的進路,將客體當作超越主體的產物,客體依於主體而存,客體的真實性是超於主體,主體所達到對於對象的認識乃是客體的表象,如此循環自生觀念論立場鮮明的體系,固然用於解釋科學發展的進程有其理論效用,但實則外在世界確有不是理智可以掌握的事物,對於解釋這些事物觀念論似又顯得捉襟見肘,而康德之後的知識論論戰也是環扣著主客問題持續產生,直到胡塞爾哲學的發展,哲學研究又進入了新的里程碑,胡塞爾哲學中對人認識能力、認識結構的分析、主客合一的主張以及現象學方法的提出…等都對當代知識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新士林哲學若欲與當代哲學發展的潮流產生對應,無庸置疑地必須面對這哲學思想發展中產生的變化。針對這個問題吾人必須掌握實在論與觀念論這兩個傳統對立的哲學理論:實在論之基本信念主張知識是「對於對象的理解」;而觀念論的基本信念主張知識是「對於對象的創造」。也就是說實在論係主張世間確實存在著事物,真理是由人心理解(外在)事物而產生;觀念論雖也肯定確實有事物以及真理之存在,然而係存於吾人之心中。於此,吾人若單從認識論的角度切入則所牽涉的根本問題乃是哲學流派立場選擇,但由於在近代哲學的發展歷程中,科學的發展對人心社會產生的巨大改變,原本傳統哲學立場的選擇問題,遂逐漸演變成對自然科學發展解釋能力強弱的問題,換言之,哲學能否提供方法解決現代人面對的新哲學問題成為重要的判準。相較於觀念論立場,實在論用於解釋科學研究的進展較為間接,無法如同觀念論一般,簡捷地提供科學家理論系統用以解釋科學的進程。新士林哲學希冀立足於實在論立場,並凸顯傳統的精神與當代思想各種不同的知識理論作適當的融通,以便契合時代的脈動,然此精神卻在這個基礎的論點無法輕易克服的處境下而面臨了艱鉅的挑戰。
綜而言之,實在論在當代所面對的嚴格挑戰,一方面是來自哲學系統間不同進路的挑戰,另一方面則是哲學理論落實於應用層面的問題,自然科學發展所提出的種種反證都考驗著實在論的基本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