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諮商概要
作  者╱
何長珠、曾柔鳴、劉婉如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學科概要
出版日期╱
2023/03/10   (3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43-010-5
書  號╱
1BWH
頁  數╱
456
開  數╱
20K
定  價╱
600


何長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學士、碩士、博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濱分校輔導碩士/
   美國南加大哲學博士(諮商心理學)
現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經歷:彰化師大輔諮系教授退休
任教科目與專業:諮商心理學之個諮與團諮實習督導、悲傷輔導與表達性藝術治療、遊戲治療、投射性繪畫、家族心靈排列
E-mail:ccho2737@gmail.com

曾柔鳴
學歷: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
現職:南華大學學生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
專業興趣:敘事諮商、表達性藝術諮商、生涯諮商
E-mail:s0940694@mail.ncyu.edu.tw

劉婉如
學歷: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研究生
現職:東海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
專業興趣:表達性藝術治療、家庭治療與伴侶治療
E-mail:s0960898@mail.ncyu.edu.tw

第一章 團體諮商概論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節 心理團體
第二節 團體型態
第三節 團體類型
第二部分 自我測驗Q&A
第三部分 歷屆考題精選

第二章 團體領導者與團體領導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節 領導者與領導之定義
第二節 領導之理論
第三節 領導者之權利基礎與類型
第四節 領導者之技巧、意圖與訓練
第五節 協同領導
第二部分 自我測驗Q&A
第三部分 歷屆考題精選

第三章 團體成員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節 成員組成的整體性質
第二節 團體成員的角色
第三節 成員的個人心理特質
第四節 成員在團體中的問題
第五節 成員階段性的改變與挑戰
第二部分 自我測驗Q&A
第三部分 歷屆考題精選

第四章 團體發展的階段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節 團體階段的定義與重要性
第二節 團體發展階段之理論
第三節 團體發展階段介紹
第四節 團體發展階段之常見問題與處理
第五節 各理論學派對團體階段中主要問題之處理
第二部分 自我測驗Q&A
第三部分 歷屆考題精選

第五章 團體方案設計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節 特定心理成員
第二節 特定理論架構
第三節 特殊方案研究
第四節 特定議題
第二部分 自我測驗Q&A
第三部分 歷屆考題精選

第六章 團體評估與療效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節 評估之定義
第二節 評估之原則
第三節 評估之向度
第四節 療效因子
第二部分 自我測驗Q&A
第三部分 歷屆考題精選

第七章 團體倫理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節 諮商倫理之內涵
第二節 一般諮商倫理守則
第三節 團體諮商倫理守則
第四節 團體諮商之困境與面對
第二部分 自我測驗Q&A
第三部分 歷屆考題精選

第八章 團體動力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節 團體動力的定義
第二節 團體動力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團體動力相關理論
第四節 團體動力的影響因素
第五節 團體動力的內容
第二部分 自我測驗Q&A
第三部分 歷屆考題精選

第九章 團體輔導諮商之理論基礎與比較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節 團體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團體的心理學基礎
第三節 諮商心理學之團體理論
第二部分 自我測驗Q&A
第三部分 歷屆考題精選

第十章 班級經營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節 團體氣氛
第二節 團體規範
第三節 教師領導
第四節 合作學習
第二部分 自我測驗Q&A
第三部分 歷屆考題精選

附錄一 歷屆考題暨解析
附錄二 100年—103年 諮商心理師 考試試題與模擬答案
附錄三 方案設計範例
附錄四 小團體領導力評量表

道家哲學主幹說
諮商輔導學辭典
先秦道家哲學中
「自然」的理論
意義
黑格爾與《精神
現象學》
海德格與《存在
與時間》 (限
中國大陸以外地
區銷售)
結構式遊戲治療
技巧實務




第八章 團體動力
第一部分 理論
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此一名詞最早被使用,是K. Lewin的貢獻(引自何長珠,2003)。本章將由團體動力的定義、歷史發展、相關理論、影響因素與內容做說明。

第一節 團體動力的定義
Rutan & Stone(2001/2004)認為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指的是一些相互作用的力量,這些力量影響著團體如何發揮功能。而這些力量使得團體是一個直接或間接產生影響的動力性整體(Yalom,1985)。再進一步說明,團體動力指的是團體中行為的科學探索,是團體成員在團體內的一切互動歷程與行為現象,以及團體運作與發展的歷程,此探索是為了增進對團體本質與團體發展的認識,以及增進團體與個人、其他團體甚至社會間的相互關係之洞察(宋鎮照,2000;Johnson & Johnson, 2003/2005)。
潘正德(1995)則認為團體動力的定義有四:
一、 任何時間內,發生於團體中,一些覺察或未覺察到的現象及力量(force)互動所出現的反應與改變。
二、 為社會科學中的一環,主要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假設、觀察、研究、一套應用知識或理論)來蒐集團體的現象,並整理而成為理論。
三、 由過去的研究累積而成,形成團體行為的基本公式與知識。
四、 為一種實用性知識,將基本知識加以驗證,變成實用的原則和方法。

而團體動力便是一門探討下列基本問題之學問(夏林清,1994):
一、 個體在團體中之感覺、認知及行動。
二、 當個體相互產生關聯時,團體這個集合體是如何運作著?
三、 團體作為一個整體,它和外界的環境產生著什麼聯繫及作用呢?

最後,何長珠(2003)給予團體動力的統整性定義是:
一、 團體動力乃是團體一旦開始運作後,所產生並持續改變的一種影響力量。
二、 它通常經由領導者的特質、經驗,表現成一種氣氛或感受。而接收到此訊息的成員們,又再度以個人的特質、經驗所形成的期望、動機、反應(表現、行為),反過來影響團體運作中的角色、規範、溝通、參與等向度。
這兩種主要的變項(即領導者對成員以及成員對團體),再加上其他因素(如自願對強迫參與、時間長短、地點適合與否等)之總合,便構成一個團體「獨特的現象場」。此獨特性的有效與否,往往會影響團體的兩大產出,即凝聚力(關係)與生產力(工作)。

第二節 團體動力的歷史發展
此處以何長珠(2003,頁38)團體動力的歷史發展表格作為基礎,補充Johnson & Johnson(2003/2005)、潘正德(1995)有關團體動力的歷史資料,整理出團體動力的主要發展,見表8-1。

表8-1 團體動力的歷史發展
時期 主要內容
十七世紀 1.社會開始關切社會本質,及人與群體之關係。
-Hobbes、Locke、Smith等人開始關切此思維,後來形成當時社會對抗專制政府的革命思維與運動。
十九世紀 2.認為個體的心路歷程,不能完全解釋團體產生的現象。
-Comte、Spencer致力研究群眾運動之習性行為,並以Emile Durkheum對互動歷程之研究為代表。
二十世紀初 3.Hare、Borgatta、Bales表示關於社會性控制的研究,在早期實驗研究中為數最多,如:
(1) Mead、Cooley曾研究小團體中的社會性控制因素。
(2) Tripplett於1898年研究團體中的動力效果,係針對旁觀者對個體完成任務之影響所做研究,是團體動力實驗研究之祖,開啟許多社會現象的研究,如社會互依性、社會閒置等。
(3) Terman於1904年對兒童團體做領導的心理學與教育學之研究,為小團體研究的重要創作。
※以上自心理學角度所做研究,為早期團體動力研究樹立良好典範。
4.Lindeman於1920年提出實證觀點。
(1) Lindeman質疑對團體採取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而建議採實證研究,如調查法。
(2) Follet從社會工作福利的實務工作中,體驗以功能性領導來取代職位/人格領導之必要。
(3)Freud亦於此時提出團體中的「凝聚」與「控制」之觀點,並認為團體領導及形成等情感因素,更重於意識層面的組織因素。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1945) 5.許多重要的事件發生:
(1) Lewin於1930、1940年代,主張個體之行為應放在所屬環境下來檢視,以「場地論」為理論基礎,進行整體性的、對各變項做分析的實驗研究。
(2) Moreno & Jennings於1934年創立「社交測量法」,以觀察互動。
(3) Cattall於1948年以統計上因素分析之觀點來說明團體之現象及領導者之特質。
(4) Bales等於1950年在哈佛以單面鏡錄音/錄影之方式,來研究互動分析。
(5) 社會團體之工作方式,由敘述式進入為行動式(action-research)。
二次大戰後10年間 6.NTL的設立成為團體動力發展之里程碑
(1) 由Lewin等人推動之「國家訓練實驗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NTL)」,其所設立的「專業實驗室」遍佈全國,形成一個網絡影響全(美)國的人際關係訓練運動。
(2) 同時期,在英國則有Tavistock機構擔綱此一角色。
7.有關期刊書籍大量出籠。
-如Bales於1950年出版<互動分析>,Cartwright & Zander於1953年出版<團體動力研究與理論>。
1960∼1970年代 8.此時期,團體動力眾多理論與型態相繼興起
-如Hill於1961年發展出評量團體過程中口語互動的評量工具;Fisher於1978年發展出系統理論,重要性在於團體之整體不等於個別的總和。
-團體的名稱及內容更為豐富,如T-團體、會心團體、馬拉松團體、完形(gestalt)團體、人類潛能訓練、組織發展課程及AA(匿名戒酒)團體等,不一而足。
9.研究單位快速擴展,專業文獻急速增加
-形形色色的機構及專業都介入此一問題之研究。其代表方向是由顯微(Micro)團體之觀點,如小團體,走向鉅觀(Macro)團體之研究。
-在專業論文之數量上,Raven之統計是:1965年有3,137篇,而到1975年增加到5,157篇;期刊於1972年時多達43種。
10.大眾傳播的熱潮
-大眾傳播、通俗雜誌書籍的熱門排行榜中,均出現此類與人際關係訓練有關的主題。基督教會之領導力訓練設計,亦融入此模式。
1980∼1990年代 11.研究方法遇到的困難大致克服-如克服方法學、統計學上的問題。
12.各領域對團體議題之研究,各有重心。
-社會學的研究重心放在權力議題、支配階層、團體結構上;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焦點關注於合作、衝突調解、群際關係、跨文化互動等團體議題;臨床心理學則強調當事人與治療師的兩人關係,並以系統的觀點,使研究對象不再限於個人而延伸至家庭。

第三節 團體動力相關理論
本節整理潘正德(1995)與李郁文(2001)對團體動力相關理論的說明,介紹幾個團體動力常提及的理論,如場地論、社交計量理論、因素分析論、互動過程分析論、精神分析理論、系統理論,這些理論均有助於我們對團體動力的了解與剖析,最後提出Hill的互動矩陣作為參考。
一、場地論(The field theoretical approach)
場地論由Lewin所創立,主要觀點來自物理學及完形心理學的影響,理論假設:「團體存在一個心理場地,這個場地中有一些力量與變項,且影響著團體行為。」認為應把情境視為一整體,在情境中需考量各種相關因素,採取較多面向、仔細的分析,以避免對單一事件(要素)驟下定論。
場地論主張可以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其場地論的概念:B=f(P . E)。即團體成員的行為(B)是個人內在特質(P)與其周遭生活環境因素(E)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結果。(引用李郁文,2001,頁57)
二、社交計量理論(The socio-metric approach)
Moreno & Jennings於1934年創立社交計量理論,此理論重視團體中的社交狀況,藉由社交關係計量測驗來執行,測驗題目可依研究者研究主題所需來加以設計,常見題目如:在團體中,你認為誰最適合帶領大家?你認為誰最值得信任?以得到之答案來形成社交圖(Sociogram),以了解團體成員間的人際關係互動,或藉此得到團體心理結構的發展概況。
三、因素分析論(Factor analysis theory)
Cattall於1948年,將Spearman創立的因素分析論,以實證研究方式加以發揚推廣,並使用個人特質(traits)與團體特質(syntality)來解釋個人和團體的行為,認為個體人格乃是由七個不同特質所組成,如:
(一) 表面特質:外顯的,例如個體出現攻擊行為,可能被認為是攻擊性的。
(二) 潛源特質:內蘊的,能形成表面特質,為數較少,但比表面特質重要,例如智力。
(三) 環境塑造的特質:主要是環境影響所形成的特質。如困苦的環境可能造就勤儉特質。
(四) 天生特質:多是內在的生理狀況或遺傳因素影響所形成。
(五) 能力特質:此特質決定個人做事成效,如學業能力、藝術天賦。
(六) 氣質性特質:包括情緒性、衝動性、支配性、敏感性及自尊心等特徵。
(七) 動力特質:包含態度(attitude)、情操(sentiments),這些特質促使個人從事有目標的行動。
而團體特質是指每一團體(如家庭、學校、宗教、國家)均具有某種特質結構,而團體特質對於個人人格的影響力很大,例如原生家庭的影響等。
四、互動過程分析論(Interaction-Process Analysis theory, I.P.A)
Bales等人於1950年在哈佛大學透過單面鏡觀察、錄音或錄影,來研究互動分析過程,認為個體的外顯行為和他人、環境的互動,是團體過程的主要題材。並使用過程分析紀錄技術,來觀察團體中的行為表現,將之歸類為四種行為模式:社會情緒性行為(積極反應與消極反應)、工作任務性行為(嘗試回答與詢問問題)。這些行為模式導引出Bales認為團體必須處理的兩方面問題:
1.任務工作性範圍(task dimension areas)。
2.社會情緒性範圍(socioemotional dimension areas)。
兩方面的問題均需要被處理、保持平衡後,團體方能運行。
五、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
系統理論的重要觀點為:團體是一個系統(group as a system),裡面有所要素,且互相關聯。這裡整理Fisher與Homans(1950)在系統理論中提及的觀點:
(一) Homans指出系統理論包含三個概念:
1.活動(個體在團體中一般的行為、動作)。
2.情感(個體在團體中的情緒、感受、回饋或反應等)。
3.互動(團體中成員彼此接觸的行為)。
這三個要素交互作用,互相影響。潘正德於1995年歸結三個要素的關係為:
1.互動頻率高或互相喜歡的人,彼此情感較佳。
2.團體中領導者的情感(sentiments),比成員的情感對團體更有影響力。
3.互動(interaction)越多,成員的行為就越相似。
(二) Fisher於1978年提出整體(wholeness)的概念:
1.認為一個系統是由相互依賴的部份所組成,其作用被視為一整體,且團體此一整體(the whole)不等於個別的總和(the sum of the parts)。
2.提出團體有其結構(規則與資源)、功能(職掌與隸屬關係)、發展沿革(歷史)、與開放(交流不隔絕)等部份之內涵。
六、精神分析理論(The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精神分析理論強調與團體歷程有關的情感因素,重視潛意識層面,也強調情感因素對人格的影響。Freud曾提出團體中的「凝聚」與「控制」之觀點,認為團體領導及團體形成等情感因素,更重於意識層面的組織因素。此一導向大多在治療性團體中,透過對過去經驗與個案紀錄的分析解釋來處理問題。
七、Hill互動矩陣(Hill Interaction Matrix, HIM)
為Hill於1961年發展出評量團體過程中口語互動的評量工具,其架構主要從兩個向度來評量團體中的口語互動:
(一) 內容型態(content style):每次團體討論的口語內容(verbal content),包含主題中心-談有關團體外、團體運作的主題;成員中心-談有關成員、此時此刻關係的主題。
(二) 工作型態(work style):團體過程中成員的口語型態(verbal style),包括工作前-多為反應式、社交導向、自我肯定式的陳述;工作中-為理性推測式、面質式的口語型態。

就團體而言,其口語內容若能進展到以個人關係為主的成員中心型,且口語型態以推測式、面質式為主的工作型式,則團體的表達越深刻,也較具治療性。同時觀察成員們所填寫之互動矩陣圖,亦可看出成員在團體的不同階段(初、中、末),亦會出現不同的互動趨勢,也就是越往右下的型態,表示互動的質地越佳,換言之,其互動也就對團體越有價值。

第四節 團體動力的影響因素
對團體動力可能的影響因素,一般會提到Yalom的十一項治療性因素,在本書第六章已做說明。此處探討可能影響團體動力的因素,Jacobs等人提出影響團體生產性的十二項因素(引自Gladding, 1991, pp. 132-133):
一、 團體之大小:以不超過12人為宜,否則會導致更多的小團體的出現。
二、 聚會的長度:由於多數的團體須花費約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暖身,及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準備作結束,因此每次聚會的時間90到120分鐘為宜。
三、 場所:大小適宜並且安靜,如8人的團體以10坪左右為宜。
四、 成員組成的同質性或異質性:一般性目標之團體以異質性組成較有收穫,但特殊目標之團體(如乳癌患者)則不在此限。
五、 善意的程度(level of goodwill):當成員具有中度的動機時,最能催化團體中的互動。
六、 承諾的程度:領導者應協助成員設立團體中之個人目標,做為個人努力之方向。
七、 信任的程度:能對自己和別人開放,是催化信任和鼓勵冒險最重要之因素。領導者在團體初期之任務,亦在於創造一個開放、接納的氣氛。
八、 成員對彼此之態度:與上項相關,通常愈正向之態度能產生愈多之連結。
九、 成員對領導者之態度:領導者愈被視為是正向的,就愈可能引發跟隨與模仿。
十、 領導者對成員之態度:當領導者能傳達一種開放的感受,給所有成員時,能促進團體的一體感。
十一、 成員與領導者交互作用之類型:各成員間的雙向交互作用愈多,其所具有之歸屬感與責任感也愈高。
十二、 團體的階段:每個團體都最少經歷過三個以上階段的發展過程,而每一階段的交互作用之狀況亦是不同的。
Ohlslen. Home與Lawe於1988年提出團體中的成員希望感受到的力量:(1)被團體接納;(2)了解他人對自己的期望;(3)歸屬感;(4)安全。當團體缺乏這些力量時,成員會傾向負面、敵意、退縮與無動於衷。領導者要注意到這些力量在成員身上正負動力的產生(引自何長珠,2003)。
此外,何長珠(2003)亦認為,領導者思考以下問題將有助於調整團體動力:
一、 每位成員對參加團體有什麼感覺?
二、 成員們是否瞭解團體期望?
三、 是否每位成員都清楚他們為何要參加團體?
四、 每位成員如何面對團體情境?
五、 成員們是否喜歡彼此?
六、 成員們相處時是否感到舒服?
七、 成員們對團體是否有歸屬感?
八、 成員們對領導者是否感到舒服?
九、 領導者的角色可運作哪些權力?
以上問題將有助於領導者瞭解成員對團體與對領導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