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框架:幕後操控思考的黑手
作  者╱
冀劍制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4/04/1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881-2
書  號╱
1B6B
頁  數╱
168
開  數╱
25K
定  價╱
300



  為什麼我們常常無法掌控自己的思考呢?
  
  失戀的時候,愈是叫自己不要再去想她/他,她/他的人影就愈揮之不去。
  走夜路的時候,明明不相信鬼的存在,卻覺得四周總是鬼影幢幢。
  遇到挫折的時候,希望樂觀一點,但悲觀的想法總是盤據心頭。

  究竟是我們操控著思考,還是思考操控著我們?

  我們自以為掌控思考,實際上被思考掌控而毫不自覺!

  多數人以為自己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所有想法皆為主動,但這是錯覺、是一場人生騙局,就像提線人偶誤以為所作所為都由自己決定。
  這種缺乏自覺的自滿狀態,是提升思考能力的最大障礙。
  
  本書幫你揭穿這場騙局,讓思考背後最大的操控者──「概念框架」現形。當你看清它,就會明白該如何發展獨立思考能力。
  看見敵人,才有戰勝的機會,才能走向真正自由的生命道路。
  現在就掙脫框架,完成獨立思考進化!

冀劍制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

經 歷
華梵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華梵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等

現 任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專長領域
知識論、邏輯學、批判性思考、心靈哲學、東西比較哲學、科學哲學等

著作
《知識的終點是無知?──揭開知識論的神祕面紗,突破思維的束縛》、《邏輯謬誤鑑識班》、《海賊王的哲學課》、《心靈風暴:當代西方意識哲學的概念革命》、《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邏輯思考課》、《臥底哲學家的生活事件調查簿》、《哲學概論》、《是思考,還是想太多》、《哲學課的逆襲》、《緣起性空通往一切美好》、《用故事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素養》等

另發表數十篇國內外學術論文,並致力推廣「哲學普及」。常透過社群網路、演講及撰文等方式,提倡哲學不只是一門學問,而是引導生命的行動法則,讓大眾體認哲學思想的價值與重要性。

導 言

第一章 概念框架現身
一、何謂概念
二、概念的連結與思維黑手的操控
三、異性朋友的概念框架
四、概念框架之衝突所導致的思想困惑

第二章 概念框架中的網路與連結
一、充分與必要條件的關係:科學就是在尋找各種充分必要條件?
二、因果關係:因果關係中的神祕力量是否真實存在?
三、從屬關係:什麼是「素食的荷包蛋」?
四、聯想關係:為什麼人們覺得吃狗肉很噁心,吃豬肉不會?
五、動機與目的:買滅蚊燈不是為了殺蚊子還能為什麼?
六、蘊涵關係:偉大哲學家容易偏頭痛,所以有偏頭痛的人容易變成偉大哲學家?
七、經常性伴隨出現的關係:單獨在黑夜山中森林迷路時,感到某種東西會出現?
八、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九、狀態賦予
十、價值賦予
十一、互斥關聯
十二、概念框架的複雜關聯
十三、語意網路
十四、命題語意網路的建構
十五、類神經網路建構
十六、函數式的關係描述

第三章 從概念框架的運作解讀思考與知識
一、從概念框架看理解與思考
二、從概念框架看誤解
三、概念框架的選擇
四、概念框架的轉換
五、概念框架中連結的優先次序
六、互相競爭的概念框架

第四章 從概念框架的形成、改變解讀思考與知識
一、天生的連結
二、內心自然情感因素
三、社會習俗因素
四、日常生活的習性與經歷
五、錯誤概念框架的形成
六、邏輯與批判性思考的訓練
七、新概念框架的形成
八、概念框架的破壞與創造性思考
九、同時具有不同概念框架的思考模式
十、概念框架的解除

後 話
參考書目

圖解團體輔導與
諮商
竹林七賢的道家
哲學與人生
職場生涯管理
團體諮商與心理
治療─多元場域
應用實務
存在與時間讀本
圖解心理學




第二章 概念框架中的網路與連結

四、聯想關係:為什麼人們覺得吃狗肉很噁心,吃豬肉不會?
  許多人無法接受吃狗肉、貓肉,就算勉強吃,也一定會覺得很殘忍、很噁心。但是,如果是豬肉、牛肉則覺得很美味。為什麼會這樣呢?一般解讀是說,因為貓狗是人類的好朋友;或者貓狗本來就不適合被吃,這是人的天性。然而別說吃貓肉、狗肉,如果一個人從小習慣吃人肉,我想,這個人一定也會一想到人肉就覺得很美味吧!其中最大的差別,應該就在其聯想上的不同。
  當人們從小吃豬肉、牛肉時,根本不會去想那些活生生的動物,甚至許多人根本也沒見過真正的豬和牛。所以,當我們想到豬肉和牛肉時,我們腦海裡的畫面是盤中烹煮好的食物,並且伴隨著香氣及其美味。但是,大多數人沒有吃過狗肉、貓肉,而經常見到的則是活生生的狗和 貓,所以當我們想像吃貓肉、狗肉時,畫面則是把那些活生生的貓狗殺來吃。這樣的畫面怎能不令人感到殘忍、噁心呢?
  然而,對於從小就沒吃過肉的人來說,如果在生活中經常見到活生生的貓、狗、豬、牛,甚至從小和牠們一起玩,對這樣的人而言,想像吃這些動物應該是一樣殘忍噁心吧!在鄉間,許多人不願意吃牛肉,除了感恩之心以外,一樣由於經常接觸而有著不同的聯想在腦中作用。不同的生活經驗,產生不同的聯想,而這些不同的聯想,也就導致不同待遇的發生。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事件與概念可以用來聯想另一個事件與概念。例如:「玻璃瓶」會聯想到「易碎」;「豬」聯想到「髒」或是「養殖業」;而「哲學」會直接聯想到「很難」、「高深」,或是「無聊沒用」。這樣的聯想關係,通常都由其他關係所導致,就像冬天容易聯想到凋零與死亡,那是因為冬天確實是植物凋零的季節,而凋零與死亡較為接近。
  但有時某些聯想關係並沒有除了聯想之外的其他關聯性。例如:「浴室」聯想到「搶劫」,這兩個概念之間幾乎可以說沒有任何關聯,但某人可能看過一部令其印象深刻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搶案發生在浴室。因此,他只要看到浴室就會想到搶劫。所以,聯想關係的形成,未必在其概念的原始意義上需有任何關聯,無論原本有怎樣的關聯或甚至沒有關聯,都有可能在概念或命題間形成聯想關係。類似這種現象很容易出現在恐慌症患者身上,如果有一天患者在地下室恐慌症發作,之後可能就會開始對地下室感到恐懼。
  當然,如果原本的關聯愈是密切,則愈容易形成這種聯想關係。對於那種原本無關聯的概念或命題想要造成關聯,則須依賴一些特殊環境的刺激。在心理學上的制約式學習就可以將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或事件連結起來,形成一種聯想關係。以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於1928 年的實驗為例,他在小狗看到食物前先搖鈴,久而久之,當小狗聽到鈴聲就會聯想到食物而流口水。鈴聲和食物這兩種本來無關的經驗,在進行這樣的結合後,便產生了關聯。
  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制約造成的聯想學習。例如:小孩幫忙做家事有糖果吃、做錯事則被打。用這些制約方式來操縱小孩的行為,效果應該不錯;但卻也可能在無形中學到「幫別人忙就必須得到回報」,以及「別人犯錯就應該打他」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也可能會形成其部分的概念框架,如果在教育上不留心,這些價值觀與概念框架有可能會導致不良結果。例如:妹妹不聽話姊姊就打她,或是在學校幫了老師一點小忙但沒有獲得回報,就認為自己受了委屈。
  由於這種制約式的學習是一種本能性的學習,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就被這樣的學習給制約了。例如:嬰兒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會本能性的大哭,而且,當嬰兒哭的時候,大多數父母會立刻趨前查看有什麼問題。久而久之,嬰兒學會了用哭聲來召喚父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操控父母。等到嬰兒到兩、三歲開始有各種要求的時候,就可能會用哭聲讓父母煩得要死。所以,有人建議偶爾不要理會嬰兒的哭聲,以打破這種「哭聲與父母前來」的緊密連結。不過,這個建議應該是很有爭議的。因為,這種連結應該也同時會讓嬰兒感到被關心、被愛,而這對無法走動且完全需要仰賴大人的嬰兒來說,或許是非常重要的內心需求。雖然這個連結可能會導致未來產生一些麻煩,但只要當作是一個成長過程,等到他們可以用語言溝通後,再來打破這個連結或許也還來得及。
  對於有養寵物的人來說,也需要藉由這種連結來教導動物們。例如:如果不准貓狗爬上餐桌,那麼就必須在貓狗爬上餐桌的當下給予處罰。讓牠們建立一個「爬上餐桌→被處罰」的聯想,這樣牠們以後就不敢再爬上去了。不過,處罰的時機很重要,如果寵物下來之後才被處罰,那牠們學會的就不見得是這個連結了。
  以學英文為例,從小開始讀英文時,可能因為沒有好的老師或是自己比較不用功,而一直產生學不會的挫折,甚至導致考試考不好而心情很差,漸漸地,「讀英文」和「心情差」就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聯想關係。每當想到英文或看到英文心情就很差,這樣的情況會讓人以為自己不適合讀英文、沒有語言天分、或是本來個性就對英文沒興趣,但事實上可能根本就只是被這種概念框架中的聯想關係所制約。
  我們日常生活認知中有許多聯想式的制約,有些可能是好的,例如:常常獲勝的人就喜歡競爭;而有些則是無傷大雅的,例如:聽到雞啼就會起床。但有些卻容易產生有害的判斷,我們最好將其找出來,以免導致不良後果。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藉由建構聯想式關係的概念框架來培養興趣。例如:喜歡玩線上遊戲,但覺得自己不該玩,應該把時間花在多讀英文上,卻又不想讀。那麼就規定自己如果讀一小時英文,可以玩一小時線上遊戲當作獎勵。一旦很想玩線上遊戲,就只好乖乖去讀英文,久而久之,讀英文後有線上遊戲可以玩,則
會形成新的聯想關係而開始喜歡讀英文。
  從這種由制約產生之概念間的關聯來看,我們會發現,每個人由於生活經驗的不同,而可能產生不同概念間的關聯。因此,每個人的概念框架在許多部分會因人而異。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跟人說話時,雖然使用的語詞是相同的,但事實上,或多或少由於其概念框架的不同,意義也會有所不同。這個情況常常會是誤解的關鍵因素,而且由概念框架部分不同所導致的誤解,基本上是很難發現的。誰知道這些東西對你來說有那種奇怪的聯想呢?有時甚至連自己都搞不太清楚,那就更別說是他人。舉例來說,我發現很多人不太能接受別人反駁自己的觀點,甚至提出質疑都很難接受。他們似乎把「否定我的觀點」和「否定我」關聯起來了,所以在討論問題時有很強的抗拒力。以我習慣採行客觀討論問題的方式跟人談話時,常常發現別人莫名其妙生起氣來,後來才慢慢發現還有這樣的連結。
  所以,當我們覺得別人有些想法、習性、在意的事情、恐懼的事物等很莫名其妙的情況時,不要立刻覺得「這個人很莫名其妙」,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在這些不同的生活經驗中,形成各式各樣不同的制約概念框架,常常連自己都不太清楚它們的存在。因此,在找出這些概念框架並破除它們之前,每個人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思維。當我們嘲笑別人那種莫名其妙的想法時,好像別人都很不正常,只有自己是正常人;這樣的思維單純來自於看不見自己的這一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