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限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銷售)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原文作者╱
Rudolf Eucken
作  者╱
(德)魯道夫·奧伊肯
譯  者╱
趙月瑟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掌中書
出版日期╱
2023/08/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059-5
書  號╱
1CAS
頁  數╱
180
開  數╱
32K
定  價╱
250



以日常生活的經驗積累為中心的「精神生活哲學」
------------------------------------------------

奧伊肯是20世紀影響生命哲學思潮的一位重要代表,他認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會合點,人以積極的態度不斷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質。奧伊肯所宣導的一種歷史一文化傾向的生命哲學,也可稱之為精神生活的哲學。本書是奧伊肯眾多著作中篇幅較小,比較通俗的一本,而且系統地體現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學的方法、出發點、主要內容和特點。

魯道夫·奧伊肯(Rudolf Eucken ,1846-1926)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伊肯的大量著作被譯成多國文字。作為20世紀頭20年裡頗有影響的生命哲學思潮的一位主要代表,奧伊肯所宣導的一種歷史——文化傾向的生命哲學,也可稱之為精神生活的哲學。

譯者序
英譯本序
前言
導言

今日問題狀況
舊有的解答
現代的文化

回顧與展望
先前探索的結論
錯綜複雜的現狀
預言一種肯定的解答

試圖重建
根據
總結
用於現代生活

附錄

談文學 (限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
銷售)
佛本生故事集─
《小部經典•本
生經》譯本
文學入門
朱光潛 談讀書
古詩十九首釋
倫敦雜記




勞動
無可爭辯的事實是,現代的進步,往往把生活興趣的中心從不可見世界轉向可見的世界。但是就我們討論的問題而言,這一轉變有過兩個階段(一個緩和些,一個劇烈些),我們必須警惕,莫把兩者混淆起來。從一開始,可見的世界便是興趣的主要對象,但是人類如此長期的辛苦並非一無所獲。從其勞作中已經產生一種很有成效的記錄,即一個過著自給自足生活的獨立的主體。於是,在人與世界之間產生了區別。與傳統觀點對立,這一區別變得越來越明顯,以致人們如此明白無誤地說道: 以後的主要問題,在於確定人與世界如何相互聯繫。正如在第一種情況下,為了真理和明確性起見,有必要在人與世界之間設置一道鴻溝一樣,現在變得同樣必要的是跨越這道鴻溝,與一個不再為人類偏見所歪曲的世界重修舊好。人們自然地期望,與世界的重新聯合將會產生強有力的刺激,而且,不僅如此,一個全新的生活將被打開,它將使可見的世界比在先前的時代發揮遠為重要得多的作用。這一期望已經實現。世界不僅以我們夢想不到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它的秘密與歷史,而且允許我們把它塑造得越來越為我們所用。對於環境,我們越來越拋棄過去的被動態度,以推進一種主動的關係。我們發現,一度被當作不可變更的命運來接受的事物的現存狀況,是能夠加以轉變和改善的。無論何處出現苦難與貧困,錯誤與幻想,現代精神都勇敢地發出進攻,並尋求一種根本的救治。理性對非理性的鬥爭在一切有爭議的地方展開,由此出現了無窮無盡的問題和可能性。現在,這種新生活的中心是勞動,即抓住一個物件並按照人的目的來塑造它的活動。這個過程在嚴格的現代意義上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們調整自己,做到越來越精確地符合所處理的物件的性質和規律,徹底地與之同化,以致我們的勞動本身呈現一種客觀的性質。因此,不僅在科學技術部門,而且在政治實踐的領域,勞動開始不受勞動者的主觀意見和傾向的支配;它建立起自己的各種聯繫,發展出自己的規律和系統,從而給予勞動者一個穩固的立足之處和持續進步的可靠前景。於是,在這些變化了的環境之下,倘若生活要有任何意義的話,只能從一個源泉即勞動去獲得。而且勞動看來確實能夠提供這一意義: 它的組織使人的行動效率無可比擬地提高,強化了個體和瞬間的貢獻,使我們深深意識到世界範圍的團結。各個時代,像個體一樣,作為一個共同的任務的組成部分而連結在一起。我們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今天如果哪個地方看似走投無路,那也無需洩氣,因為勞動把越來越廣闊的可能性擺在了我們面前;而且,與命運搏鬥這一事實本身已足以減輕命運鐵手的壓力。於是我們有了一種強勁有力、直截了當、富有意義的生存,從不試圖突破它有限的範圍,安安穩穩地回避宗教與形而上學的複雜問題。試問,人類生活難道不能從某種這樣的圖式中找到充分的意義和滿足嗎?是的,我們回答,也許能找到,如果心靈能同意佔有一個次要的地位,如果我們能停止嘗試統一我們的精神經驗,甚至扼殺對這種統一的渴望的話。但是,由於這並非易事,我們立刻面對一派混亂,使我們對勞動的價值產生疑問,並拒絕人們提供的答案。在開始的時候,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勞動,並為取得的成果而眩惑甚至陶醉。至於他的內心生活並未得到相應的充實,對此他從未產生過片刻疑慮。然而,隨著勞動變得越來越重要,並且更加有力地堅持它對勞動者的權利時,他就不可能不對此產生疑慮了。物質成果與心靈的要求之間的矛盾變得日益明顯。心靈,從來不滿足于單純的成果,必須要回到它自身,問它自己的內心生活得到了怎樣的收穫;因為它不能不把這一內心生活視為目的,與它相比,其餘的一切都是次要的。另一方面,具有巨大複雜的組織的勞動,對勞動者的福利漠不關心,他僅僅被看作一種手段,為了實現勞動的目的而被使用或被擱在一邊。他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具有意識特徵的工具。但是,心靈能夠容忍被這樣對待嗎?在抗議這種貶黜時,不會產生對一種更幸福、更高貴生活的強烈渴望嗎?而且反抗還有另外一種根據: 越來越細的分工和專業化,意味著人的全部能量中只有越來越小的部分得到發揮,其餘的都被閒置不用。但是為了心靈的幸福,必須讓它的一切能力得到發揮,如此之多的功能的發展受到抑制,必定被看作不可容忍的損失。另外,心靈需要時間以便安靜、持續地發展,而勞動卻把生活變得匆匆忙忙,不容喘息,不知道休息和停頓。因此,心靈毫無躊躇地開始把勞動看作敵人,並且拿起武器,進行自衛。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運動清楚地暴露了接踵而至的困惑和不安。不過問題並不限於社會範圍: 它影響了生活的所有方面。到處都有同樣的憂慮,惟恐由於過分專一地獻身於勞動,會使我們贏得了世界卻失去了心靈,惟恐勞動的勝利竟會意味著一種生命力的降低,一種責任感的削弱,以及必然產生的一種精神生活的貧乏。
由於這一裂口貫穿我們的整個生活,生活價值的問題成了無望解決的難題。在一段時間裡,我們可以用勞動來抑制思想,但是不能僅僅為了勞動而無限期地勞動下去。伏爾泰的處方――去勞動,而不要問為什麼――倘若付諸實踐,會把我們變成馱獸。倘若到頭來,勞動不能達到整個人類的善,它於我們又有何益呢?何況,對我們今天地位的考慮非常清楚地表明,勞動的進步甚至無助於個人去佔有實在: 心靈與世界沒有結成一個活生生的統一體。整個心靈也沒有把世界作為整體來向它挑戰,與它格鬥,力圖使它整個地臣服於自己。相反,事實上,物件世界對於心靈來說,仍然是陌生和疏遠的,儘管有它一切狂熱的活動。我們的努力沒能賦予生活以內容,與宗教、藝術、哲學等精神創造特別有關的各種能力,受到最可憐的挫折和壓抑。
於是,在勞動與心靈的衝突中,生活被撕碎了,我們處於一種無所適從的不安境地。在許多可能的出路中,由現代運動主流所提出的方法首先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這裡指的是,嘗試比主張勞動法的人更嚴格地把生活限制于直接的生存範圍,在這個範圍裡,可以完全一致地組織生活,讓它接受一個主要目標的指導。這一運動的領導者把我們無法忍受的混亂主要歸因於: 舊的制度對我們仍有支配力和影響,它們與現代精神截然對立,造成了生活中的衝突。他們要求,所有這些舊體制的痕跡都必須徹底清除,從此以後的生活內容必須完全由感官經驗的世界提供。
這樣一種要求首先使問題變得緊迫起來,迫使人們必須明確地選擇一條路。對現代生活最有力、最典型的概括,莫過於它最喜歡的論點,即它有可能為生活找到一種意義與價值,無須求助於另一個世界;我們不需要超越直接的生存範圍,不需要假設一個在幕後的觀念王國,也不需要到這個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去尋找我們所追求的善。這一論點的宗旨是把生存建立在一個始終如一的基礎上。在這個平常的世界,不同於任何別的地方,我們看到無數個體懷著同樣的興趣和希望結合在一起;因此,這裡是靈感的最主要源泉,是現代運動獲得進步和改革所需要的力量的地方。這是一種堅決的嘗試,要把生活完全地紮根於我們腳下的世界而不放棄它的意義與價值;這種嘗試會不會成功,它會不會在實在本身發現使之毀滅的暗礁,只能由生活自身的全部經驗來決定。在這個重大問題上,一切都懸而未決。如果所說的嘗試證明不能成功,那麼,我們或者必須放棄尋找生存意義的一切希望,或者必須尋找將使我們走出單純經驗範圍的道路。這個問題顯然要求仔細而公正的考慮,因為它不僅與個體的利益有關,而且與整個人類的利益有關。我們在此面對的,不是人的時尚的無常變化,而是歷史潮流不可阻擋的壓力,它不管任何特殊時代或個人的意見和傾向,堅決開闢自己的道路。舊的唯心論的解答已經失去其確定性和直接性,否認這一點是愚蠢的。從現今一般人所能提供的新舊混雜中,即各種相互衝突的趨向所造成的混沌中,我們無法獲得一種生活的意義,這一點也日益清楚。於是,試圖通過採用一種首尾一致的、徹底的實在論來達到目標,便有了充分的歷史理由。至於它是否一定能成功,實際上是另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