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別是非
在紛亂的世界還是有恆定不變的價值存在∼
作  者╱
殷海光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殷海光精選輯
出版日期╱
2023/01/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17-767-3
書  號╱
1C1C
頁  數╱
148
開  數╱
20K
定  價╱
230



愚昧和成見是民主的兩個最大敵人。──美國知名作家甘迺迪(Kenneay)

近幾年,世界、社會發生了許多事,有的黑說成白、白說成黑;有的即使犯了錯也打死不認……,這不禁讓人憂心,是非、公理難道已蕩然無存∼

光明雖然為人所喜愛,但許多人的作為卻需要靠夜幕的掩蔽;智慧和開明雖然是民主所需,但愚昧和成見造成的氛圍則是欺騙和暴虐者所需。

本書以理論、實務兩大篇,從科學的方法、邏輯及理性的思維,從不同角度帶領讀者從被是非混淆的灰色煙幕中殺出重圍,學習遇事自我判斷、釐清真相的方法,減少愚昧和成見遮住雙眼所帶來了混沌與不安。
要知道,真理與價值永遠是恆定般的存在,只需要我們能像除翳病般撥開擋在眼前的霧霾,美麗的光明必然再現眼前。

殷海光(1919年-1969年)
本名「殷福生」,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今屬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傳教士家庭。「殷海光」是在抗戰結束後踏入出版界時採用的筆名。
高中時,殷海光就迷上哲學,十六歲即在《東方雜誌》發表文章,十七歲就出版了一部長達四十萬字的譯著《邏輯基本》。1938年考取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1942年考取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1949年赴臺後於臺大哲學系任教,先後開設課程有:邏輯、邏輯經驗論、羅素哲學、理論語意學、科學的哲學、現代符號邏輯、歷史與科學等。為臺灣戒嚴時期的自由主義代表人物。
曾任《中央日報》、《自由中國》主筆。
殷海光是1950∼60年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之一。他深受羅素、海耶克、波柏等哲學大師的影響,所寫文章以科學方法、個人主義、民主啟蒙精神為基準,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並堅持以筆的力量來對抗言論思想禁制。因而,他曾被倫敦《中國季刊》推崇為「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的領袖」,為臺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與啟蒙者。
殷海光深受羅素、波普和海耶克影響,一生著述極多,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譯著: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德貝吾的《西方之未來》;著作:《中國文化的展望》、《政治與社會》、《光明前之黑暗》、《中國共產黨之觀察》、《共產黨國際概觀》、《怎樣研究蘇俄》、《邏輯新引》……等。

前言
再版前記

第一篇 理論篇
第一章 種種謬誤
第二章 了解科學
第三章 科學與語言
第四章 科學與假設
第五章 比擬
第六章 三種型定方式
第七章 穆勒方法
第八章 讀些什麼書?

第二篇 實務篇
第九章 論科學與民主
第十章 正確思想的評準
第十一章 從有顏色的思想到無顏色的思想
第十二章 成見與進步

見證乙未之役
談文學 (限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
銷售)
佛本生故事集─
《小部經典•本
生經》譯本
文學入門
朱光潛 談讀書
古詩十九首釋




第一章 種種謬誤
我們人的天性大致總是追求良好的生活。良好的生活是真善美的生活。我們要求真善美的生活之實現,必須拿「真」來作底子。固然,有了真,不必就會有善和美。但是,沒有真,善和美根本無從談起。至少,真可以幫助善和美之實現。所以,真理是良好的生活之必要條件。然而,不幸得很,真理卻是非常嬌嫩的東西。
真理很不容易得到,但很容易喪失。古往今來,祇有極少數人在極少數的時間以內逼近著真理。最大多數人在他們最大多數的時間以內過渡著受神話,傳說,威,禁制(taboo),口號,標語,主義(ism),偏見,宣傳,習俗,風尚,情緒,等等力量支配的生活。而這些力量常常穿上﹁真理﹂的偽裝出現。不知者以為這些力量的確是真理,並且常常持之甚堅的樣子,甚至不惜粉身碎骨來維護或求其實現。其實,這些以「真理」的偽裝出現的力量,不必即是真理。力量不能製造真理。在較多的情形之下,力量去真理甚遠。在知識豐富和神智清明的人看來,那為維護或實現這些力量而粉身碎骨的人眾,並不比撲燈的飛蛾高明多少。
理未易明!
之所以如此,因為人有人的短處(human frailties)。我們從希臘神話中可以看出對人的短處之描寫。然而,稍加觀察及反思,我們就可知道希臘神話所描寫的人的短處遠不及實際中所有的多。我們在此不能一一將這些短處提到,也不必一一提到。我們現在所要指陳的,是大家容易觸犯而又容易被人利用的若干短處。這些短處,在傳統邏輯中叫做謬誤(fallacies)。
一、訴諸群眾
有一種論辯的方式是訴諸群眾的論式(argumentum ad populum)。這種論式就是假定了「多數乃真理底標準」:多數人贊同的說法即是真理;多數人不贊同的說法便不是真理。這也就是說,一個說法是否為真,不取決於論證,祇取決於多數。
「多數」是一個函數。這也就是說:對於某項說法,多數人是否贊同,常係出於被動。構成「多數」的,至少有兩類底因素:

一、既成的風俗習慣或大家已經接受了的說教之類底東西。這一類底東西我們叫做「心理的置境」(psychological collocafion)。這頒心理的置境,是我們所在的社會及傳統給我們長年鑄造成的。鑄造成了以後,就成為我們心理生活之底子,或心理生活之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這類心理置境既經鑄成以後,就佔據了我們底心理田地,代我們作主。而在我們之中最大多數人對於這位主人對我們所起的支配作用簡直無有自覺,而是視為固常,或習而不察,甚至自幼至死都不覺其存在。可是,如果有與它剛好相反的因素刺激我們,那末這位主人翁便作起怪來,常使我們勃然大怒,面紅耳赤,頭冒青筋。五六十年前,假若中國窮鄉僻壤裡忽然有一個女孩子對她母親說纏小腳妨害身體健康,她母親一定怒目橫眉,大加訓斥。同時,假若這位小姐不願嫁給憑媒妁之言許配的男子,而要同自己底意中人結婚,那末她底老太爺一定大發雷霆之怒,斥為大逆不道。這些事情,在五六十年以後的我們看得明明白白,並不是有什麼「道理」,不過是一點風俗習慣在他們腦中作怪而已。安知夫我們今日以為大不了的某些事在若干年後提起來不過是談笑之資?人,就是這麼一種有趣的動物!

二、臨時被激動的情緒。這一種因素與前一種因素有密切的關聯,但是並非一回事。前一種因素是透過各式各樣人的建構(buman institutions)而產生的。這裡所謂人的建構包括教育,薰習,宗法,禮制,等等。臨時被激動的情緒則比較赤裸裸。如果人有所謂「人性」,那末人性中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是可以用心理技術激起的。

上述一,二兩種因素相互影響,也可以在一種精巧的設計之下被導向一定的方向。廣告家,宣傳家, 革命的煽動家都是個中能手。導演群眾心理使之發生所期望的效應,這種技術叫做「心理工程」(psycho-engineering)。在現代生活中,心理工程底應用很廣。在心理工程底應用之下,同一社群,傳統,和情境之下的人,恆能發生統計多數的同一心理效應。不過,在不同的國邦和社群裡,心理工程應用之基本目標常不相同。
在民主國邦和社會裡,導演群眾心理效應的心理工程常用於競選和推銷商品;在落後地區,常用以製造革命;極權地區,多用於造成清一色的政治行為。

訴諸多數這一辦法,並非在一切情形之下不可行。但是,可行不可行,必須分清問題。換句話說,訴諸多數這一辦法可行或不可行,須視問題底性質而定。凡無關知識上真假對錯之判斷而祇有關人眾底意向或利害的問題,可以或必須訴諸多數。凡有關知識上真假對錯之判斷而無關人眾底意向或利害的問題,不可訴諸多數。例如,在一個飯廳裡,究竟吃饅頭還是吃飯,這兩種意見相持不下時,最好是訴諸多數以求解決。但是,是否日繞地球,二加二是否等於四,這類問題卻不可訴諸多數以求解決。人數底多少,與這類問題之正確的解決,毫不相干。我們總不能說,多數人認為日繞地球,真的就日繞地球。在伽利略(G. Galileo)以前,幾乎所有的人認為日繞地球。其實,日並不繞地球。現在我們知道在伽利略以前幾乎所有的人都弄錯了。人數底多寡不能決定真理。一萬個三輪車夫底物理學知識合起來抵不過一個愛因斯坦。

但是,近幾十年來,群眾煽動家,極權地區的群眾玩弄者,則有意地將真假問題和利害問題混為一談。他們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地將真假問題訴諸多數。這麼一來,是非就亂了。是非一亂,有人就好趁混水摸魚。近幾十年來,世界有若干地區就陷入這種局面之中。在古代,凱撒被刺時安東尼底演說詞是訴諸群眾很著名的例子。在現代。所謂﹁交付人民審判﹂堪稱訴諸群眾底代表作。我們知道,一個人是否犯罪,有而且祇有依據法律和事實的證據才能定奪,不能說大家一口咬定他有罪就是有罪。然而,主持「交付人民審判」者則利用「大家一口咬定他有罪」的辦法來判定被審者有罪。這是訴諸群眾的論式之最惡毒的實例。凡藉製造群眾聲威以壓倒異己者都是犯了這一謬誤。這一謬誤不除,是非真妄即不得顯露,人間也難望獲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