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文 「政府萬能」vs. 「市場機能」—導讀《全能政府》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自2020年初武漢肺炎(Covid-19)全球流行以來,各國政府的「管制力」就快速膨脹,專制共產國家的「全面管控」固不必說了,連自由民主國家都左派社會主義掛帥,各種「干預」措施紛紛出籠。在「清零政策」下,封城、隔離等等限制人民自由的措施,在「保障生命安全」大纛下大量實施,而「疫苗護照」更阻礙人民的就業、消費、旅遊等等社會經濟生活。這些種種干預措施,撇開隱藏在背後的「政治因素」不談,就消弭疫情和減少生命損失來說,是否真有效果?
政府強力管制封鎖有效嗎?
就美國這個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的代表國度來說,近年來民主、共和黨左右派愈見對立,而「藍州」、「紅州」就是民主黨、共和黨主政的顏色劃分,保守主義的紅州抗拒聯邦政府的封鎖政策,社會主義的藍州則奉行封鎖政策。兩年來究竟哪一種做法較佳?
2022年4月20日史蒂芬.摩爾(Stephen Moor)這位經濟名家在英文《大紀元》發表〈兩年來我們從疫情學到什麼?—封鎖無效〉(What Have We Learned After 2 Years of Covid: Lockdowns Don't Work)一文,揭示他和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凱西.穆立甘(Casey Mulligan),以及病毒學家費爾.克片(Phil Kerpen)聯名發表在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的研究,該研究旨在對美國各州在疫情表現的評分。
他們使用1.公民的健康狀況和Covid死亡率,2.經濟表現,以及3.兒童失去的上學天數三個指標作為評比。研究結論是:封鎖經濟和學校時間最長的州排名最差,因為封鎖令減少死亡數只有一點點效果,但對兒童造成嚴重損害。猶他州、蒙大拿州、佛羅里達州等州封鎖措施很少,經濟仍充滿活力、失業率低,而大部分學校仍然開放。表現最差的州是紐澤西州、紐約州、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伊利諾州。表現最好的是猶他州、內布拉斯加州、佛蒙特州、南達科他州和佛州。
他們特別就加州和佛州這兩個封鎖和開放代表州作比較,充份說明了什麼有效、什麼無效。加州嚴厲封鎖的結果,因破產和漫長的失業而破壞經濟;佛州大部分開放,生活如常。在校整人口年齡後,兩州的死亡率大致相同,所以加州紐森州長的「封鎖在加州挽救了數千人的生命」之說法是不正確的。
這項研究受到美國媒體和外國媒體熱烈報導。反對該研究的聲浪很大,但摩爾認為說服力很低,主要來自索羅斯集團(Soros Group)的「媒體很重要」(Media Matters),除了聲稱「右傾」外,提不出連貫論點。
左翼人士對這項研究表示不認同,並憤怒表明,若有下次機會還是會採取封鎖政策。不過,摩爾認為封鎖政策不是基於科學,而民主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很鬱悶,因為他們無法解釋為何50個州的封鎖嚴重程度與死亡率間的相關性近於0,畢竟他們是主張封鎖可帶來安全和健康。摩爾說他們等了兩年多,還在繼續等有說服力的解釋。
這篇文章傳達了兩項訊息,一是「政府干預或管制政策」是無效的,而且還會產生不良效果,而晚近耳熟能詳的「愛之適足以害之」、「到地獄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鋪成的」兩句東西方流行的話語就是傳神的闡述。最具代表性的干預政策就是「價格管制」,在基礎經濟學中都以「房租管制」和「最低工資率」兩者為例。不過,這些在傳統古典經濟學中認為「不證自明」的事況,在社會主義興起之後,如今卻都受棄置,不但政府的價格管制充斥,連最低工資率對失業的衝擊也受到挑戰,而且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頒給早在1995年便獲得美國經濟學界最高學術聲譽的克拉克獎章的學者大衛.卡德(David Card),以肯定他實證得出「提高最低工資的負面影響很小,且不會使就業率下降,也不一定會使工作機會減少,對受僱人數也沒影響」,是關於「勞動市場」的新見解。
最低工資率已經全球化
儘管不少學者明確指出卡德的研究是有問題,而已故的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S. Becker)更在1995年就斬釘截鐵地說:「『提高最低工資會降低就業機會』的定論,連神通廣大的人都很難駁倒。既然政治人物的功力還沒有那麼高,就不應該試著提高最低工資。」而且卡德本人也明確表示,不會公開表明立場或做政策建議,但其研究卻時常被作為支持最低工資立法的有力論據。這也間接引證了這篇文章傳達的第二項訊息,那就是左派社會主義者或政府干預主義者往往提不出說服力高的論點,卻採用似是而非的研究結果,或用「種族主義」扣人「右傾」的帽子,甚至指稱「資產家走狗」來否定「反對干預政策」者的說法。
反對政府干預者所信奉的是資本主義或市場機能,或者是自由經濟或市場經濟,如今則被強加指責認為是「市場萬能」論者。其實,政府干預或管制,往往不知不覺落入「全能政府」而不自知。平實而言,「市場萬能」或「全能政府」指涉的就是「政府的角色是什麼?」以及「個人自由」究竟是如何的問題。奧國學派大師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在1944年出版的《官僚制》(Bureaucracy)〈前言〉開宗明義:
「當今社會與政治衝突的主要議題是:人是否該拋棄自由、私自開創進取和個人負責的精神,而選擇屈服於社會主義國——一個執行強制與脅迫的巨大機構——接受其監管?獨裁的極權主義體制是否該取代個人主義和民主體制?公民是否該被改造成為順民,在一支全民強制勞動隊伍裡當下屬,無條件遵守上司的命令?他是否該被剝奪最為珍貴的選擇權,不准他選擇自己的手段與目的,不准他塑造自己的生活?」
米塞斯將之化約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爭論所隱含的根本問題—在人的行為過程中,有無可能使用經濟計算的工具,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他在1944年運用人的行為理論於歷史觀察,寫成《官僚制》和《全能政府:極權國家與總體戰爭的興起》(Omnipotent Government: The Rise of the Total State and Total War)兩本小書來詮釋,前一本藉由比較與分析營利事業的利潤管理制和政府機構的官僚管理制,兩者運作方式的本質差異,為一般讀者介紹這個根本問題。
這一本《全能政府》則以國家至上主義概括社會主義和干預主義,明確表示「國家至上或政府掌權者與官僚至上」,來與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的本質「消費者至上」或「消費者主權」或「公民自由至上」作對比,來凸顯問題之所在。
(節錄)
|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奧地利裔美國人,知名的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與作家。 自由主義學派的主要領導人,被譽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院長」。他的理論也影響了之後的弗利曼、寇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家。1982年米塞斯研究院成立,成為研究和推廣自由主義的機構。2000年美國的《自由》雜誌稱米塞斯為「自由至上主義的世紀人物」。
|
※譯者簡介
謝宗林
謝宗林 學歷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譯作 《國富論》、《道德情感論》、《資本主義與自由》、《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經濟學的終極基礎:經濟學方法論》、《反資本主義者的心境》、《官僚制》與《理論與歷史:對社會與經濟演變的一個解讀》。
|
「政府萬能」vs.「市場機能」—導讀《全能政府》 譯者序 前言 導論
第一篇 德國自由主義的潰敗 第一章 德國的自由主義 第一節 舊秩序與自由主義 第二節 德國自由主義的弱點 第三節 普魯士軍隊 第四節 普魯士的憲政衝突 第五節 「小德意志」計畫 第六節 拉薩爾插曲 第二章 軍國主義的勝利 第一節 新德意志帝國裡的普魯士軍隊 第二節 德國的軍國主義 第三節 自由主義人士與軍國主義 第四節 目前對軍國主義勝利的解釋
第二篇 民族主義 第三章 國家至上主義 第一節 新的心態 第二節 國家 第三節 自由主義的政治與社會學說 第四節 社會主義 第五節 社會主義在俄國與在德國 第六節 干預主義 第七節 國家至上主義和保護主義 第八節 經濟民族主義和國內獨占價格 第九節 經濟自立 第十節 德國的保護主義 第四章 國家至上主義與民族主義 第一節 民族性原則 第二節 語言族群 第三節 自由主義和民族性原則 第四節 侵略性民族主義 第五節 殖民帝國主義 第六節 國外投資與國外貸款 第七節 總體戰 第八節 社會主義與戰爭 第五章 對一些錯誤解釋的批駁 第一節 現行解釋的缺點 第二節 民族主義據稱的非理性 第三節 貴族統治學說 第四節 遭到誤解的達爾文主義 第五節 沙文主義的角色 第六節 神話的角色
第三篇 德國納粹主義 第六章 德國民族主義的獨特性 第一節 覺醒 第二節 大德意志主義的崛起 第三節 舉世皆國家至上主義中的德國民族主義 第四節 對德國民族主義的批判 第五節 納粹主義和德國哲學 第六節 多元邏輯說 第七節 大德意志主義和納粹主義 第七章 德意志帝國時期的社會民主黨 第一節 傳說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和勞工運動 第三節 德國工人和德國這個國家 第四節 德國種姓階級制度裡的社會民主黨人 第五節 社會民主黨和戰爭 第八章 反猶太主義和種族主義 第一節 種族主義的角色 第二節 反猶太心態的鬥爭 第三節 干預主義和法律對猶太人的歧視 第四節 「背後捅刀子」 第五節 作為一個國際政治因素的反猶太主義 第九章 威瑪共和政府及其倒塌 第一節 威瑪憲法 第二節 流產的社會化方案 第三節 手持武器的政黨隊伍 第四節 凡爾賽條約 第五節 經濟蕭條 第六節 納粹主義與德國勞工 第七節 納粹主義的國外批評者 第十章 納粹主義是一個世界問題 第一節 歷史的範圍與限制 第二節 「民族性」概念的謬誤 第三節 德國的盧比孔河 第四節 二者擇其一
第四篇 西方文明的未來 第十一章 世界計畫的幻想 第一節 「計畫」這個術語 第二節 獨裁情節 第三節 世界政府 第四節 計劃生產 第五節 對外貿易協定 第六節 貨幣計劃 第七節 計劃國際資本交易 第十二章 和平方案 第一節 軍備控制 第二節 對其他一些和平方案的批評 第三節 西方民主聯盟 第四節 東歐的和平展望 第五節 亞洲的問題 第六節 國際聯盟的角色 結語 年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