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國際關係」之論述:〈五倫天下關係論〉的規範性理論建構
作  者╱
張啟雄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2/01/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17-272-2
書  號╱
4Q0D
頁  數╱
436
開  數╱
25K
定  價╱
520



本書以五倫的倫理規範為方法論,並以兩漢隋唐五代宋遼諸朝史料為材料,透過華夷宗藩和親或結義,完成理論結合史料的研究。因和親結合五倫遂有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天下規範。因和親而先有漢匈夫婦之邦,後為歷代遵行,遂有翁婿、舅甥及外公孫等輩份關係。隋唐經營突厥有成,被尊為聖人、至尊以及天可汗。五代時更出現敵體的朋友之邦,宋遼則出現百餘年和平的兄弟之邦。五倫典範規範了天下秩序關係。

張啟雄,臺灣省彰化縣人。
日本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國際關係論專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大學日文系、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以及日本研究所兼任教授。曾任東京大學客座教授、京都大學客座教授、東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邀訪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邀訪教授、復旦大學邀訪教授、日本首都大學夏季集中講義教授。
專攻中國近現代國際關係史、台海兩岸爭奪國際組織之中國代表權史、近現代中日外交史。畢生致力於《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研究,著有:〈兩岸關係理論之建構〉、〈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的源起〉、〈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航線共同體」整合概念的中國海洋發展戰略〉、〈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問題〉、〈日本第一vs.和平崛起〉以及《外蒙主權歸屬交涉》、《海峽兩岸在亞洲開發銀行的中國代表權之爭》、《中國國際秩序原理的轉型》等諸多論文與專書。



緒論

第一章 〈五倫天下關係論〉的理論論述
第一節 〈五倫天下關係論〉的倫理概念架構
第二節 〈五倫天下關係論〉的倫理概念圖示

第二章 漢匈和親下「夫婦之邦」的倫理秩序解析
第一節 弱勢時代的前漢和親策略
第二節 強弱異勢的華夷和親策略

第三章 由弱轉強的後漢初年華夷和親
第一節 王莽篡漢後的天下情勢
第二節 光武中興後的天下政局
第三節 強弱異勢下的漢匈華夷和親
第四節 經略西域以制北匈奴
第五節 匈奴西遁路線轉為通歐絲路

第三章 強勢時代隋對突厥的和親策略
第一節 長孫晟獻對厥遠交近攻策
第二節 隋文帝建構的「聖人可汗型」夫婦之邦
第三節 隋文帝對外和親的建立
第四節 隋煬帝建構的「至尊可汗型」夫婦之邦

第四章 超強時代唐對胡的和親策略
第一節 高祖創唐前後華弱胡強的天下大勢
第二節 高祖策定遠交近攻的和親政策
第三節 唐太宗建構的「皇帝天可汗型」夫婦之邦
第四節 續天可汗時代的形勢起伏與天下震盪

第五章 五代的五倫天下關係
第一節 後梁的五倫天下關係
第二節 後唐的五倫天下關係
第三節 後晉的五倫天下關係
第四節 後漢的五倫天下關係
第五節 後周的五倫天下關係

第六章 宋遼「兄弟之邦」體制的創建
第一節 勢均力敵下的宋遼兄弟之邦體制
第二節 以名分秩序取代戰爭的百年和平

結論
第一節 論述
第二節 總結
第三節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的呈現

參考文獻
索引

傑夫藏玉百選─
史前時代至宋代
未面世及罕見的
珍貴玉器
城仲模八十歲月
劄記(精)
迷彩軍醫 :
軍陣醫學實習日

迷彩試煉 :
軍陣醫學實習
雅俗台語面面觀
金大崛起─燕南
啟道 振鐸浯洲
(下)




緒論


不同的民族或國家,各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同的歷史文化價值,將各自形成不同的國際體系;不同的國際體系,各有不同的國際秩序原理,用以規範其天下(國際)秩序,詮釋其天下(國際)行為。截至近代,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嚴密而言,傳統中華世界稱天下,西伐利亞條約體制下的歐美世界則稱為國際,頗有不同。
東西方之間的天下關係與國際關係,其最大差異點在於組成體不同,扼要言之,西方是由nation state=民族國家之間所形成的各種關係,東方則是由天下與國家間所形成的種種關係。西方稱為國際關係,東方稱為事大交鄰關係,亦稱天下國家關係。因此,以西方民族國家間的國際關係來定義、詮釋以及規範東方間傳統的天下國家關係是錯誤的,因為它不但犯下了時空倒置的錯誤,而且也犯下了西洋價值中心主義的偏頗。因此本書在研究上所設定的問題意識,在於重新認識東方的「天下國家關係」,進而還其本來面目與樣態。那麼,東方間之傳統天下國家關係(西方稱為國際關係)的原貌是什麼? 對此,本書擬透過各朝各代的第一手史料,以還原其史實真相,進而找出其規範華夷間之天下國家關係的秩序原理,稱之為「天下秩序原理」或「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然後透過「天下秩序原理」或《中華世界秩序原理》重新詮釋「華夷世界」的秩序運作,除用以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論述外,並用以還原東方天下國家之中華世界秩序的真正面目。
自古以來,中國即是由「多民族所構成的天下國家」;然西方自羅馬帝國崩解以降,就演變為「一個民族組成一個國家的民族國家」。多民族國家與單一民族國家,組成的民族元素各有不同,故其所各自構成的國際體系當然也就有所不同,而規範各該天下體系或國際體系及其天下關係或國際關係的天下或國際之秩序原理,當然也會有所不同。以儒家文化、文明所構成的天下體系或天下秩序原理稱之為《中華世界秩序原理》或《天下秩序原理》,因而稱其天下邦國關係或國際關係為「五倫天下關係」,故又稱其規範天下對邦國關係的原理為〈五倫天下關係論〉。相對的,本文稱規範以基督教文明為中心之西方國際秩序為國際關係,並稱規範近代西方國際關係的原理為《萬國公法》或統稱為《國際法》。又,規範東方之天下關係(或稱天下國家關係、天下邦際關係)的〈五倫天下關係論〉是涵蓋「五倫」之「倫理典範」的天下秩序原理;相對的,規範西方以基督教文明為中心的「國際關係典範」則是以「國家利益」為主的國際秩序原理。前者,追求「共善」,是具有倫理價值判斷的天下階層邦際關係體制;後者,雖然追求主權對等,但卻純以自身利益為考量之「獨善」理性判斷的國際關係體制。二者之主要差別,在於包容性,此猶如「多神教」對「一神教」所延伸的「共善觀」對「獨善觀」。
惟自歐美工業革命爆發以降,近代科技日新月異,其資本主義的發展達於高峰,旋即轉換成為「獨善其身」進而「以鄰為壑」的帝國主義,透過科技武力的提升而殖民全球,西方《國際法》隨著西力擴張遍及全球。東方由於西力東漸,西方遂挾其堅船利炮之霸道外交,乃開始挑戰強調「義利之辨」的東方王道政治。清朝因屢戰屢敗而屈居劣勢,遂在西方近代《萬國公法》的宰制下,一而再,再而三的簽訂城下之盟,從此規範中華天下之東方國際體系的天下秩序原理,自此消聲匿跡。由此可知,中華天下體系之所以敗於西歐國際體系,其實並非其國際秩序原理劣於西方國際法所致,而是中國未曾參與歐美工業革命使然。是故,當科學與科技正迎頭趕上之際,東方如何找回強調「義利之辨」的王道政治,重新建構此一規範東方天下秩序的《中華世界秩序原理》,尤以重構具有倫理典範的〈五倫天下關係論〉為先,進而運用《中華世界秩序原理》詮釋天下秩序之發展,深入挖掘演繹「中華歷史文化價值」,此乃本書之研究宗旨。
以傳統中國為中心的〈五倫天下關係論〉,曾規範東方國際秩序長達二千年以上。以其天下秩序原理=《中華世界秩序原理》≒「中華天下邦際法」之〈事大交鄰論〉為主體所建構的天下邦際關係,必然和西方以近代《國際法》為主體所建構之主權對等的國際關係,截然不同。在《中華世界秩序原理》〈事大交鄰論〉下,事大關係建立君臣體制而形成天下對邦國的上下階層關係,此即君臣之邦;交鄰關係則建立在階層性天下體制的前提下,因邦國與邦國間相互往來而建立具相對之對等關係,稱之為兄弟之邦。同時,天下間也因「和親」關係之故,建立天下與邦國間的姻親關係,因而形成階層性天下邦國秩序體制。總之,天下關係體制,因屬透過五倫的「倫理典範」,來規範其邦際關係,建構其天下秩序,因此形成「君臣之邦、父子之邦、夫婦之邦、兄弟之邦、朋友之邦」的天下體制與秩序。又,因〈事大交鄰論〉故在中華世界秩序體制中具有「天下」與「邦國」並存的「天下國家關係」。「天下+邦國」的「天下關係」,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天下共主居於頂點,透過家族倫理的「五倫」序列,將「天下一家」的概念加以「階層化」,用以統轄華夷四裔,進而規範其轄下之天下邦國階層秩序,故稱之為天下階層秩序體制。
以傳統觀念而言,此即規範「事大交鄰」的秩序體制,而規範其天下秩序體制的原理就是〈五倫天下關係論〉。因此在〈五倫天下關係論〉中,五倫所屬之邦(國)際關係,各有其規範性的倫理典範。其中,「君臣倫」規範「君臣之邦」;「父子倫」規範「父子之邦」;「夫婦倫」規範「夫婦之邦」;「兄弟倫」規範「兄弟之邦;「朋友倫」則規範「朋友之邦」。最後,因〈五倫天下關係論〉結合了〈封貢體制論〉,故在政治與倫理兩相結合之後,開始以五倫的「家族倫理秩序」來規範天下的「政治倫理秩序」,而規範其「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五倫之邦」政治秩序的共同公約數就是「倫理」,因其規範天下秩序即「宗藩秩序與藩藩秩序」的倫理計有五種,故合而稱為〈五倫天下關係論〉。
一般而言,規範天下秩序體制者,或可稱之為天下邦際關係,而規範西方民族國家間之國際秩序者則稱之為國際關係。由於「國際關係」一詞,早已隨著西方學界定義民族國家間主權對等的概念,並已成為普及全球學界的用語。相對的,在傳統的中華世界中,並無西方式的民族國家,也無西方主權對等的概念。因此,歐美的「國際關係」、「國際法」,並無法對近代以前之東方「天下關係」、「天下秩序原理」進行正確而合宜的詮釋,因為天下及其秩序原理乃是充滿倫理價值與階層秩序的概念與規範。
基於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形成具有根本上的差異,為了便於理解,也為了調和東方與西方學界、溝通人文與社會科學間之概念與見解上的歧異起見,尤其是因社會科學界掌握了普及全球的「國際關係」概念,而人文學界則堅守「天下關係」概念,日益形成楚河漢界的鴻溝。因此,既不需要也無須勉強調和雙方在概念上的衝突,但是必須對雙方之歷史文化價值迥異的用語,基於史實做客觀的表達,讓東方、西方學界與人文方、社會科學方對其所見所體會之歷史文化價值與史實真相都能客觀的呈現。因此,我們必須容忍異見,早日挖掘經學史的歷史文化價值,透過客觀史料重建史實,並進一步詮釋中華世界「天下體系」的原理原則,此即本文的研究宗旨所在。
五倫之中,華夷雙方透過天下或邦國的「統治者」=「皇室」或「王室」相互之間的和親關係,所建構遵循的天下關係,是為「夫婦倫」的天下關係及其天下秩序。 所以「夫婦倫」天下關係,原植基於華夷間基於和親所形成之天下國家間的倫理秩序。以此類推,華夷雙方透過天下或邦國的「統治者」=「皇室」或「王室」相互之間的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敵體關係,所建構遵循的天下關係,是為基於「和親關係」所形成的「夫婦倫」,進而衍生出「君臣倫」、「父子倫」、「兄弟倫」、「朋友倫」的天下關係及其天下秩序。又,如何建構「夫婦倫」、「君臣倫」、「父子倫」、「兄弟倫」、「朋友倫」之「天下關係」的政治性華夷倫理秩序,包括進行理論建構,歷史事例的驗證,及其概念與論述的發揮,就是本書的問題意識以及行文建構《天下秩序原理》之〈五倫天下關係論〉的內涵。
因此,本文擬依歷史發展過程,先行建構〈五倫天下關係論〉的理論論述,進而以兩漢、隋、唐、五代以及宋遼與周邊民族或國家間,因敵體建立朋友之邦、兄弟之邦;因和親而建立夫婦之邦、君臣之邦;因大一統而建立君臣之邦、父子之邦;因王朝崩解而建立君臣之邦、父子之邦、兄弟之邦,甚至夫婦之邦;又,因天下分裂,南北對立且勢均力敵而建立兄弟之邦,最後因敵體抗禮而演變成為敵體的朋友之邦等五倫天下關係的變化史例;進而以此做為事例,並進一步驗證「君臣倫」、「父子倫」、「夫婦倫」、「兄弟倫」、「朋友倫」等「五倫典範」對天下關係、對天下秩序之穩定與維持所扮演的角色與作用,均已明白。至此,基於「五倫」的政治倫理所建構之〈五倫天下關係論〉皆已一一呈現。理論建構既已告完成,研究目的也就達成階段性的任務與目的。
總之,〈五倫天下關係論〉源於儒家規範人倫的五倫=(1)君臣倫、(2)父子倫、(3)兄弟倫、(4)夫婦倫、(5)朋友倫。其後,透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推論過程,遂由倫理轉為實學,由個人修身擴大為氏族齊家、經封建治國而終於平天下,具有上下尊卑與長幼有序的差異。規範「一家」需要「夫婦倫、父子倫、兄弟倫」,規範「天下」需要「君臣倫」,規範「社會」需要敵體抗禮的「朋友倫」,因而有了君臣之邦、父子之邦、夫婦之邦、兄弟之邦、朋友之邦。其中,五倫各有倫理典範以規範其倫理秩序,是為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即,中國將其歷朝歷代所積累的歷史文化價值結晶,透過《十三經》與歷朝歷代史料,將家族、社會、國家以至於天下之「倫理典範」的運作,所形成的《中華世界秩序原理》=《天下秩序原理》。正因為有此《中華世界秩序原理》=《天下秩序原理》的運作,乃得一窺〈五倫天下關係論〉對維護天下倫理關係,追求天下共善,邁向天下和平的運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