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式遊戲治療技巧實務
作  者╱
鄭如安、劉秀菊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4/01/24   (2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960-4
書  號╱
1B1R
頁  數╱
336
開  數╱
20K
定  價╱
500



  自從2008年撰寫了《學校遊戲治療實務》(後來改名為《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第一本專書之後。這幾年不管是接案、督導、研究或教學,都一直堅持在遊戲治療此專業領域,也因長期投入在此領域,深感很需要一本很實務取向的專書來協助遊戲治療專業工作者、初學者及學員。因此開始撰寫此本專書,本書有幾個特點:
1.針對每個技巧的概念做說明之外,還特別介紹該技巧在實務應用時該注意的【要點】,這些【要點】都是筆者實務經驗所累積出來的經驗,應該是很具實務價值。
2.每個技巧都有【實際情境】例子來說明該技巧,以及提供【模擬情境】例子供讀者自行練習或進行色扮演的素材。
3.本書提供非常多實際情境的逐字搞,同時針對逐字稿中,有關治療師的技巧反應做說明、分析及建議,讓讀者體會各技巧之巧妙應用,及在不同時機點所做技巧反應的不同效果。
  總之,本書是一本非常具實務內涵的專書,期待讀者透過閱讀此書能夠對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精神、態度、技巧有更深刻的體會,進而能更有效能的運用在實務的接案或與兒童的互動。
※推薦文
推薦序

回國之初,如安是我在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任教的博士班學生。當時,我即注意到,如安不僅擁有豐富與兒童工作的實務經驗,且對於遊戲治療的學習、體會常有其獨到之處。離開高師至暨大任教之後,因與其亦師亦友的關係,如安經常與我分享、討論在遊戲治療實務上之心得與發現。再者,在我擔任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理事長的時期,如安亦擔任學會秘書長一職,有如我的左右手般,給予我許多的協助,並一起為台灣遊戲治療學會付出與努力。

迄今,如安仍持續不斷在遊戲治療專業領域中浸淫與努力,且不遺餘力。根據其多年遊戲治療之實務經驗,如安嘗試提出本土整合式之遊戲治療模式─結構式遊戲治療,並藉由不間斷的接案、督導、教學及研究,加以不斷修正,以臻完善。如安如此孜孜不倦的精神與態度,都讓我極為敬佩與欣賞。

     《結構式遊戲治療技巧實務》是一本實務取向的專書,本書乃是集結如安多年來在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研發、教學與督導實務之著作。書中不僅針對結構式遊戲治療之基本、進階技巧詳盡說明,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安更進一步針對每個技巧之應用要點,輔以節錄之逐字稿加以示範與說明。因此,讀者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其技巧運用之內涵與精髓,而這些內容亦即再次闡釋了結構式遊戲治療之精神與態度。

     在我多年教授、督導遊戲治療之經驗中發現,許多初學者學習遊戲治療基本技巧時,往往容易掉入一種「鸚鵡式」的學習。如此之呈現,不僅讓兒童感受到這位老師/心理師在遊戲治療過程中講話怪怪的,而投以質疑之眼光。再者,也讓遊戲治療初學者不免自我懷疑,「我一定得如此說話嗎?」還是「我可能不適合學習遊戲治療吧!」殊不知,此乃因初學者剛剛學習,反應不夠自然、口語與生活化之緣故。透過這本書各個技巧的逐字稿示範,及貫穿整個遊戲治療歷程的24段逐字稿說明,不僅可以讓學習及運用遊戲治療之人員掌握技巧運用之訣竅,更能進而提升自己在遊戲治療實務之專業效能。

     基於上述,很榮幸、也很開心能有機會推薦如安的新書《結構式遊戲治療技巧實務》,期盼大家能夠透過此書的研讀,精進遊戲治療的專業能力,以嘉惠更多需要協助的兒童、父母及家庭。

               林妙容   副教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鄭如安   

現職
陪著你玩優質關係經營協會理事長

主要學歷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

經歷
第一、二屆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主任      
社團法人高雄市生命線主任
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督導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理事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秘書長
高雄市政府「高雄市精神衛生及自殺防治委員會」委員
高雄市社會局兒童青少年與家庭諮商中心主任督導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調解委員
美和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屏東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高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榮譽
屏東教育大學傑出校友
全國反毒有功人士
教育部輔導有功老師


劉秀菊

學經歷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學系博士
•諮商心理師

一直以來,我非常喜歡與享受透過陪伴兒童遊戲,進入兒童的心靈世界;近六年來,我發現透過親子遊戲治療直接教導家長學習更理解、接納與同理孩子,也能適時地設限,培養良好的親子互動與關係,對孩子的助益是極深遠與廣大的,且身為母親的我,對於養育孩子的辛苦與難處很能感同身受。因此,投入非常多的時間與熱情,在臺灣與中國大陸協助許多一般或有情緒行為困擾、注意力不足過動與自閉等特質之兒童與家長。鄭老師將其二十多年對兒童遊戲治療與父母工作的實務經驗撰寫成一般父母能理解的書籍-遊戲式教養,很開心能接受邀請為本書提供一些實務經驗,衷心地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幫助更多的家長更輕鬆有效地養育孩子,能學習與孩子建立更正向的親子關係,改善孩子的問題,幫助孩子發展潛能。

序言
第一章 角色扮演形式與分享要領  
第二章 設定界線技巧  
第三章 提供自由技巧  
第四章 追蹤描述行為技巧反應  
第五章 提升自尊技巧練習  
第六章 情感反映基本技巧練習  
第七章 情感反映進階技巧  
第八章 反映意義技巧  
第九章 促進做決定及給責任技巧  
第十章 結構式遊戲治療之設限技巧  
第十一章 語助詞的應用  
第十二章 布偶客體於結構式遊戲治療過程之技巧  
第十三章 結構式遊戲有效技巧反應的特徵  
第十四章 遊戲治療實例逐字稿分析  

感覺統合
敘事研究與敘事
心理學:本土之
探索與實踐
高齡藝術與預防
失智症 : 藝
術課程活動設計
概念框架:幕後
操控思考的黑手
教堂文本對神聖
的詮釋:閾限之

團體諮商與治療
:一個嶄新的人
際─心理動力模





角色扮演形式與分享要領
結構式遊戲治療學習之初,透過「角色扮演」學習與體驗各種技巧可以說是最有效且快速的方法。但要能讓「角色扮演」充分發揮其功能,則還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 參與人數與角色分配
原則上將學員分為三人一組,一個人扮演兒童、一個人扮演遊戲心理師,另外一個則為觀察者。若人數不夠三人,可以省略觀察者此角色。若四個人一組,則可以有兩個人扮演觀察者角色。若是分成小組的角色扮演,不建議超過五人。若是示範性的角色扮演,則只需扮演兒童和遊戲心理師兩人,其餘皆是觀察者。
二 扮演
扮演是整個角色扮演過程的核心,若有適切的情境及扮演過程,都可以讓此次的角色扮演產生效果。因為是角色扮演不是真實情境,加上初學者對演練的該技巧也還不是很純熟,所以,角色扮演過程學習者常會覺得卡卡的、不流暢、停頓、扮演不下去,甚至覺得做錯了……等等狀態,其實都很正常,也因為如此,大家要把握以下幾個重要原則。
1. 扮演情境的提供是給予扮演者一個方向、一個樣態,扮演兒童者需要先對此情境或兒童狀態有了體會與感受之後,再開始角色扮演。
2. 同樣的情境或兒童狀態,由不同的人扮演時也不會完全一樣,因此,扮演兒童就是根據情境揣測當下可能的樣態,然後自發地跟著自己的感覺扮演下去。
3. 扮演過程無須一定要一氣呵成地從頭走到結束。扮演過程中,扮演心理師的若覺得剛剛的反應不是很順暢,想要重新反應,可以隨時喊停。扮演心理師稍稍反思、沉澱一下,然後再從頭或剛剛停下來的地方繼續扮演都可以。
4. 角色扮演是一個學習與體驗的過程,所以,扮演遊戲心理師者就是儘可能展現出你的所學所體會,然後就是在扮演過程中盡情地反應,不要期待自己一次就要做很正確甚至很完美,更不要擔心說錯、做錯。經常是在說錯、做錯過程中有所學習與精進的,角色扮演就是「做中學」。
5. 扮演兒童者體會到當下的情境或兒童狀態時,就是把體會到的狀態扮演出來,但不用刻意的表現特別強烈的狀態,例如扮演一個兒童抗拒的情境,當你扮演出抗拒狀態時,若心理師的反映讓你有被了解、被接納等正面感受時,抗拒的扮演狀態就可以有所緩和或調整,而不是要扮演一個極端抗拒的兒童樣態。因此,無須扮演過於刁鑽、抗拒、不配合、情緒失控……等的兒童樣態。
6. 扮演兒童者除了投入於情境或兒童樣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敏銳覺察於心理師反應後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其實也都是真實兒童的感受,這也是扮演兒童最有價值之處,可以站在兒童的位置去體會扮演過程中,不同反映帶來的不同感受。而這些感受也都是在扮演結束後回饋的重要素材。
三 扮演情境之建構
因應不同的學習目標而有不同的情境設計,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1. 單一情境:第一種就是專門針對某一個技巧的學習而設計的情境。如「兒童玩積木的過程,請應用追蹤描述行為來做反應」。第二種就是針對遊戲過程中常見的某一種狀況而設計,如「兒童看到一個好喜歡的玩具,向心理師索取這個玩具」,此種狀況可以試著用不同的技巧反映,然後討論有何不同的感受。
2. 過程情境:通常是一段自由遊戲的過程,不限定特殊議題,但為使扮演兒童者有個方向,可以設定某種主題遊戲的過程,例如就是玩兩軍對抗的遊戲過程。扮演兒童者自發地玩;自發地扮演下去,然後扮演心理師者就進行反映。
3. 議題情境:針對某種議題而設計的扮演情境,但不要僅是一個概念情境,例如:「自閉症兒童」、「打人攻擊」、「退縮焦慮」等這樣的情境,而是可以在具體化這些問題之後的情境,扮演心理師來做技巧反映或策略介入,例如「退縮焦慮兒童,一進遊戲室就背對著心理師,就是站著也不去拿玩具玩!」、「一個自閉傾向兒童重複地玩著將汽車排一列的遊戲,心理師試圖擴展其遊戲內容,而拿著動物玩偶靠近兒童排列的汽車」。也很鼓勵可以就實際接案所遭遇到的樣態來做演練。例如針對「兒童上週進行遊戲治療時,想要離開遊戲室的情境」,由提出此情境者先扮演兒童,然後大家來練習做技巧反映,也體會不同技巧反映有何差異。
四 回饋原則
角色扮演完之後,三人小組的相互回饋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針對心理師的扮演過程給予回饋,通常是依觀察者、扮演兒童者到扮演心理師者順序分享。但這也是可以彈性調整的!筆者根據多年督導與訓練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回饋的原則帶領。
1. 整體加深刻部分:這部分指的就是可以就整體的扮演過程做回饋,以及在過程中幾個比較深刻的段落做回饋。
2. 明確具體原則:「回饋」通常都是事後諸葛,即使當時是用不同的方式就會更好嗎?其實這都不是一定的!因此,在回饋時就更鼓勵要明確具體,很明確的針對某個段落或互動來做討論,若是有修正建議,也具體針對該段或互動來提出具體修正。
3. 正向回饋原則。就是針對你覺得做得很好的那一個互動段落進行回饋,建議要做到類似像這樣的回饋,如指出或扮演出技巧適當處、音調自然的樣態、很給人有同步感受的段落、反映的時間點很適切之處、反映時的行為(如點頭、微笑……),讓整個反應變得好生動……等。其實學習做類似上述這樣正向回饋的過程,也是一種藉由演練情境進行自我體驗及反芻的學習過程,因只有你體會到音調的自然、給人同步的感受時,你才有可能提出這樣的回饋。把握住此回饋原則,不管你是扮演何種角色,你都會融入於情境並且會有深刻體驗的!
4. 演練修正原則:不管是扮演心理師角色者自身,或是在回饋時有人覺得某個段落或互動做的不夠好時,建議都要以此原則來進行討論。
此原則可以運用在扮演過程中,當扮演心理師覺得做的不夠流暢、不夠好或想換個方式反應時,就是實際的再演練一次,不需要口語強調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也可以運用在扮演結束時的回饋過程,若有人覺得某個段落做得不夠好,或有其他方式想試試看時,鼓勵就是再扮演一次來體驗。亦即認知上知道哪裡做的不好,還不如實際的再扮演一次,透過再次扮演來修正或再體驗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學習方式與態度。
5. 自我回饋原則:上述的幾個原則都是給扮演心理師的回饋,也鼓勵每位參與者分享自己在扮演某角色時自身的學習與體會。因為每位元學習者都會有機會輪流扮演這三種角色,不同角色會有不同的學習與體會,這種自我回饋就是自我覺察的過程。
「我覺得自己在觀察過程,也更明白或體會到了這幾個技巧的真正內涵,而不只是認知上的知道。」
「看著心理師有語助詞的運用過程,好像讓我有了茅塞頓開的感覺。」
「我體會到雖然心理師只是看著我,對著我笑,我就覺得好像被了解被關注到了。」
「以前都會質疑或說擔心,一直反映兒童,他會不會覺得很煩?!但只要是真誠的反應且很口語化的反應,不會讓人覺得很煩的。」
「我經過這次扮演之後,我日後在設定界限時。我更能溫和堅定地去執行,而不會擔心孩子會不會生氣。」
「我更明白也體驗到追蹤描述行為與提升自尊技巧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