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術思想史(上冊)
作  者╱
張麗珠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五南當代學術叢刊
出版日期╱
2023/06/01   (2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43-965-8
書  號╱
1W1B
頁  數╱
584
開  數╱
20K
定  價╱
680



清代學術以開出考據學新高度及總結傳統舊學之姿,高峰屹立於我國學術史;然而對其思想發展,學界卻普遍持負面看法,如梁啟超、錢穆。或落在理學視野、或未能正視清代思想之獨立發展特色,更遑論肯定其創新思想理論的價值。
本書作者專研清代學術思想多年,對於清代學術持同情的理解,持信存在的合理性,肯定其思想價值,並深刻體認學術必須深蓄厚養,誠如荀子言「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該著約一百萬字,包括上、下冊三篇和附錄,分為二十六章。

第一篇 思想紛呈的清初學界
第二篇 共創乾嘉學術高峰的吳、皖、揚、浙學
第三篇 中葉以降從論學到議政的今文學流行與異調
【附錄】台灣地區近五十年來哲學學門之清代哲學研究成果述評


該書之出版,得以一饗對清學有興趣的學者及社會大眾,也為清代學術思想流變作記,期使文化學術能夠更源遠流長。

張麗珠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出版的個人學術專著,除修正學界舊說的「清代新義理學三書」:《清代義理學新貌》、《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清代的義理學轉型》,以及作為中國哲學「通史」的《中國哲學史三十講》(Thirty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繁、簡、英文版,和「斷代」思想史的《清代學術思想史》外,另有《袖珍詞學》、《袖珍詞選》、《全祖望之史學》等文史專著。其他發表單篇論文約六十篇,二十餘篇為科技部核心期刊(Thci Core)收錄。

緒論

第一篇 思想紛呈的清初學界

壹 清學開山兩巨擘:顧炎武與黃宗羲
一、顧炎武開清代學風的務實之學
二、黃宗羲對明清學術的承先啟後
三、結語

貳 船山哲學的氣本論進路
一、天道以「氣」而有所「生」
二、「唯化現理」——「理」的活動義、實踐理性強調
三、「體一用兩」、「變化日新」的氣之理
四、「象成體定」的「天下惟器」論
五、以氣論性的「性日生日成」人性觀
六、結語

叁 新、舊典範交替的清初學術(一):「朱王之爭」及其理論修正(陸世儀、陸隴其、李光地、孫奇逢、黃宗羲、李顒)
一、清廷「尊朱闢王」的官學立場及朱學發展
二、清初的經世學風與王學修正派
三、結語

肆 新、舊典範交替的清初學術(二):新思想典範之曙光(陳確、唐甄、顏元、朱舜水)
一、陳確肯定人欲正當性的「治生論」
二、唐甄突破階級意識的本土性啟蒙思想與事功強調
三、顏元強調「習行經濟」的經世實學
四、澤被東瀛的朱舜水實學
五、結語

伍 新、舊典範交替的清初學術(三):辨偽學興盛對後來清學走向的影響(陳確、黃宗羲、萬斯大、閻若璩)
一、清初辨偽學和「朱王之爭」的內在對應關係──以《大學》古本、改本之爭及考辨古文《尚書》為例
二、清初辨偽學和清代新義理觀的聯繫──以考辨易圖為例
三、清初辨偽群經對後來清學發展的影響
四、結語

陸 清代的三禮學復興暨清初禮學名家(毛奇齡、萬斯大、萬斯同、李光坡、方苞、江永)
一、清初禮學復盛的學術背景
二、清初的禮學發展暨禮學名家:毛奇齡、萬斯大、萬斯同、李光坡、方苞、江永
三、從《三禮義疏》到《四庫提要》的官方禮學意識
四、結語

柒 「一代賢奸托布衣」——萬斯同明史修撰與浙東史學的聯繫
一、「浙東學術」的特殊地域意識
二、負國史之重的《明史稿》修撰
三、「事信而言文」的史法強調
四、發揚浙東史學「以詩補史」的「詩史」精神
五、萬斯同與南明書寫
六、結語

第二篇 共創乾嘉學術高峰的吳、皖、揚、浙學

捌 乾嘉學辨
一、清代學術典範――考據學之興起與興盛
二、清代並未同步建立的「學術典範」和「義理學典範」
三、考據學興盛下的「漢宋之爭」
四、結語

玖 惠棟與清代經學之「漢學」典範建立
一、惠棟「尚家法而信古訓」的「漢學解經」進路
二、惠棟在「漢學」典範下之考據治易
三、惠棟在「漢學」典範下之考據治《春秋》
四、結語

拾 戴震結合經典與經世的學術思想體系(上):「由詞通道」的訓詁學方法論建立
一、傳信闕疑的徵實態度及學風
二、戴震「由詞通道」的方法論建立
三、結語

拾壹 戴震結合經典與經世的學術思想體系(下):「非形上學」的義理新說建立
一、戴震對道德學的「客觀化困境」反思及新義理學建構
二、戴震結合經學與哲學的「故訓非以明理義,而故訓胡為?」學術途轍
三、戴震「非形上學」而強調道德創造性的新義理觀
四、結語
【附錄】戴震人性論與孟、荀之異同

拾貳 吳、皖學趨異同論(惠棟、王鳴盛、余蕭客、錢大昕、戴震、段玉裁、王念孫)
一、蔚為清學典範的乾嘉考據學
二、樹立漢學旗幟的惠棟與吳門學者
三、建立訓詁典範的戴震與皖派學者
四、結語

臺灣建築史
世界文明史:前
篇─從史前時代
到前近代
超圖解世界史
臺灣音樂史
臺灣史
清代學術思想史
(下冊)




壹   清學開山兩巨擘:顧炎武與黃宗羲
     顧炎武與黃宗羲是並列清學開山的明朝遺老,兩人都有博學鴻儒之詔,而皆入清不仕。顧炎武以務實之學為「崇實黜虛」的清代學風奠基,並以「考文知音」之方法論為考據學指示門徑,開啟了清學以考據治經的博稽經史、考經證史一代風尚;黃宗羲則身繫文獻傳承重任,又以《易學象數論》開啟清儒考辨易圖之風,對於清初由辨偽學率先形成風潮的考據學發達,具有推動性作用。故阮元《國史儒林傳》以顧炎武和黃宗羲作為開篇儒宗;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亦藉答客問而論「國朝諸儒究《六經》奧旨,與兩漢同風,二君實啟之。」曰「有明一代囿於性理,汩於制義,無一人知讀古經注疏者,自黎洲起而振其頹波,亭林繼之,於是承學之士知習古經義矣!」是以江藩即以「黃氏闢圖書(河圖、洛書)之謬,知《尚書》古文之偽;顧氏審古韻之微,補《左傳》杜注之遺,能為舉世不為之時」,因此儘管不無「前朝之遺老,實周室之頑民」顧忌,而仍將二人事蹟列序於篇後。
一、顧炎武開清代學風的務實之學
     清初諸儒中,顧炎武(1613-1682)被推為「開國儒宗」。他主要以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著稱,而亦有「盈天地之間者氣也」、「非器則道無所寓」一類呈現明清重氣新趨的思想見解。明末,顧炎武不得意於科舉;入清,又恥事新朝,故他以「立言俟後」作為自己一生的職志,嘗言「救民以事,此達而在上位者之責也;救民以言,此亦窮而在下位者之責也。」(《日知錄.直言》)其《日知錄》乃積三十餘年之功而成,為其一生精神所貫注;終有清一代,該著幾為所有儒者所必讀,為此書作注者,更囊括了包括潘耒、閻若璩、沈彤、王錫闡、張爾歧、唐甄、陸隴其、陸世儀、李光地、徐乾學、朱彝尊、方苞、惠士奇、梅文鼎、全祖望、江永、錢大昕、盧文弨、王鳴盛、戴震、趙翼、姚鼐、汪中、劉台拱、阮元、方東樹、魏源……等幾乎道光以前所有名家,故《日知錄》已成為風行清代三百年的帶有經典性的著作。潘耒序《日知錄》曰「天下無賢不肖,皆知先生為通儒也。」顧炎武自己也對《日知錄》期許甚深,他自言該著「意在撥亂滌污,法古用夏,啟多聞於來學,待一治於後王。自信其書之必傳,而未敢以示人也。」「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此外,顧炎武又以《音學五書》為清代考據學、古代語言文字學指示途轍,並為自我實踐的具體範例,他亦自許「以續三百篇以來久絕之傳」、「亦足羽翼《六經》。」(《亭林文集.與楊雪臣.與友人論門人書》)於學,炎武反對徒為詩文、或只為「注蟲魚,命草木」所範疇的「雕蟲篆刻」,他說「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有王者起,將以見諸行事,以躋斯世於治古之隆。」(《文集.與人書三、二十五》)故其學皆崇實致用、用心於經世之務者,皆為待治於後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