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
從歷史的曙光到二十一世紀
A History of East Asi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原文作者╱
Charles   Holcombe
作  者╱
查爾斯•霍爾科姆
譯  者╱
王啟安   等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1/03/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522-100-3
書  號╱
1W0P
頁  數╱
568
開  數╱
20K
定  價╱
680


霍爾科姆(Charles Holcombe)是北愛荷華大學的歷史學教授。著有《東亞的起源》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07年(2001年)和《在漢的陰影下:南朝初期的文人思想與社會》(1994年)。
※譯者簡介
王啟安 等
翻譯團隊:
王啟安    在臺大外文系、臺科大應外系、中原大學應外系等兼任講師
譯有《麥克史東阻力訓練全書》、審定《調控力量》。
各章譯者:
王啟安      林怡辰      林俞辰       彭馨慧          吳昕昀         林聖輝
陳瑩         吳珞妤      周言達       曾郁嘉          黃敏華

發音導引 
年代表  
詞彙表  

前言 何謂東亞?  
一 東亞文明的起源  
二 形成時期  
三 世界主義時期 
四 社會的創立中國、韓國及日本(七到十世紀) 
五 成熟獨立的重要時期(十至十六世紀) 
六 東亞近代早期(十六至十八世紀)  
七 大越(十九世紀以前的越南)  
八 十九世紀文明的到來  
九 西化(1900-1929)  
十 黑暗深淵(1930-1945)  
十一 1945年後的日本  
十二 1945年後的韓國  
十三 1945年後的越南  
十四 1945年後的中國  

後記  
漢字對照表  
索引  

臺灣建築史
世界文明史:前
篇─從史前時代
到前近代
超圖解世界史
臺灣音樂史
臺灣史
清代學術思想史
(上冊)




十四   1945年後的中國

國共內戰

雖然中國是二戰的戰勝國之一,日本戰敗後,飽受戰爭摧殘的中國並沒有恢復過來。隨著國共內戰再次爆發,通膨、貪汙、黑市在二戰期間逐漸惡化。戰後的頭幾個月,美國大使成功讓毛澤東和蔣介石面對面會談。這也是毛澤東第一次搭飛機。美國希望經由這次調停,能夠避免國共全面開戰,並且促進中國的民主發展。為了達成目的,1945年末,杜魯門總統指派最卓越的軍事和政治家馬歇爾(1880-1959)擔任代表前往中國。馬歇爾在中國待過一年多(1945年12月至1947年1月),在他回國時,對中國新憲法和1947年底的選舉表示樂觀。但馬歇爾也對雙方極端分子極力阻撓和平事宜表示擔憂。事實上,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對立太深,無法維持穩定的休戰協議。對戰後的中國來說,固執是最普遍的問題。例如,臺灣在日本投降後,回歸中國統治,尚未從二戰中恢復過來,國民黨的經濟政策隨即限縮自由市場,加上大量貨幣流入市場,導致失業率攀升、物資短缺和通貨膨脹失控。臺北的警察在查緝一名婦人的私菸時,誤殺一名圍觀群眾,而後1947年2月28日,全臺爆發大規模衝突。最終國民黨派軍隊鎮壓,造成數千人傷亡。1 雖然很長一段時間禁止提起二二八事件,但是還是在臺灣人民和國民政府的關係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

1 Lai Tse-han, R. H. Myers, and Wei Wou, A Tragic Beginning: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80-89, 102ff., 159-160.

同時,雖然蘇聯在日本投降六天前才投入對日戰爭,但蘇聯仍有足夠的時間在二戰結束時占領滿州。蘇聯占領滿州一年,並持續控制亞瑟港和東清鐵路(橫跨滿州)直到1954年,並從滿州獲得數億美元的戰爭賠償。後有許多中國人對蘇聯的搶劫行為不滿,但蘇聯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推動了中共的發展。蘇聯向中共移交75萬隻步槍、18,000挺機關槍和4,000門大砲。2 滿州則成為中共統一大業的跳板。
美國也對國民政府提供大量援助。國民黨軍原先比共產黨紅軍(後稱人民解放軍)規模更大、裝備更好,但國民黨採取被動防守,後被共產黨以策略擊敗,中共在期間獲得大量人員和資源。1948年,中共開始積極進攻。協助國民政府的美軍顧問也認為中共的裝備量已經超越國民政府了。毛澤東喜歡開玩笑地說蔣介石是中共的補給官。3
1949年1月,中共攻下北京。4月,解放軍南下渡過長江向華南地區進攻,蔣介石帶領200萬軍民撤退到臺灣(現中華民國所在地)。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舊天安門而非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當時還未建成)宣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見地圖14.1)。

2 J. D. Spence, Mao Zedong (New York: Viking, 1999), pp. 103-104.
3 D. Halberstam, The Coldest Winte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New York: Hyperion, 2007), p. 235.

毛澤東的新中國

雖然革命人士不滿中國在西方列強控制下受到的百年屈辱,但中共掌權後並未立即驅逐西方諸國。美國曾短暫地想過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隨著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隨即大力支持臺灣的蔣介石政權,認為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權,以遏止共產主義擴張。中華人民共


和國採取一邊倒政策,與蘇聯交好。1949年12月,毛澤東第一次出國前往莫斯科參加史達林的70歲生日,但蘇聯冷落毛澤東並讓他等了很久,即使如此,毛澤東最終還是拿到3億美元,蘇聯也答應協助中國,被稱為史上最大的技術轉移。4

4 A. J. Nathan and R. S. Ros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W. W. Norton, 1997), p. 39.

經過數十年的世界大戰和國共內戰,加上幾十年的軍閥主義和國家分裂,此時中國的當務之急就是恢復國力。中國發行了人民幣,通過處決炒作貨幣者和統一商品價格,讓通貨膨脹回穩,但中共並不滿足於恢復國力。中共在1949年的勝利,很大一部分歸功於人民的愛國情操。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之後便致力於社會革命。
毛澤東遇到了棘手的問題。雖然中共早期的高層都曾赴歐洲或蘇聯留學,但到了1949年,大部分的黨員和幹部仍對中國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馬克思主義主張社會進步是由階級鬥爭推動,並將生產模式分為一系列階段,與這一系列階段最為相關的就是先從封建轉為資本主義,再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因此,理論上來說,共產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級的階段,造成工廠工人和廠主的鬥爭。1949年,中國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工人和廠主都嚴重不足。理論上,中國當時還是封建而非共產主義。
但事實上,當時的中國與中古歐洲封建幾乎沒有相似之處,不能將封建模式直接應用於中國,必須稍稍修改一般理論以符合中國的情況。中國當時處於「半封建,半殖民」的狀態。馬克思主義主張建國並驅逐外國侵略者勢力來脫離半殖民,而要脫離半封建,則需要農民也起身對抗地主,沒收並重新分配地主土地。自從中共1949年贏得勝利後,各個村莊掀起反地主的鬥爭。
馬克思主義認為地主對佃農的剝削是造成中國貧窮的主要原因,這不只對中國農夫來說相當震驚,甚至在許多地區扭曲了事實。例如,美國學者仔細研究了中國北方的一個村莊,80%的地主都使用耕耘機耕種而不是僱用佃農,社會分工一般在家庭之間而非階級。人民因愛國意識而團結,有助於抗日和戰時共產黨的地下活動,但是現在人民卻因階級鬥爭而團結。5

5 E. Friedman, P. G. Pickowicz, and M. Selden, Chinese Village, Socialist Stat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14, 81-82.

中國人民的新階級混亂,但土地再分配政策仍跨村進行。這是具有革命意義的政策,理論上稱為資產階級革命,但中國更像從封建轉變成資本主義,而不是從資本轉為共產主義。即使土地重新分配,依舊屬於私人財產。美國顧問運用類似的土地政策(非暴力鬥爭)在臺灣、日本和南韓,以阻止共產黨發展。理論上,資產階級革命後,要走向完全的共產主義仍需要一段時間。但是,毛澤東沒有耐心繼續等了。1952年左右,土地再分配完成後,毛澤東開始發展社會主義。例如,開始實施集體耕作。
不可否認毛澤東領導了農民革命,但現代工業化仍是共產黨的大目標。中國迅速引進蘇聯發展重工業的模式,以集中式經濟計畫和史達林式五年計畫為基礎,並於1953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畫。特別是毛澤東時期,中國的生產統計一向不太可靠,但是第一個五年計畫完成了相當可觀的工業化。1957年,毛澤東再度前往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四十週年紀念時,受到蘇聯發射的史普尼克衛星鼓舞,並評論道「東風壓倒西風」。當時,共產主義的確有可能成為主流,並成為人類必然的未來。(見圖14.1)蘇聯宣布要在15年內取代美國經濟地位,毛澤東深受鼓舞,並決定要在15年內取代英國。6

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到莫斯科參訪也點燃了中國和蘇聯的民族主義競爭。毛澤東開始思考如何脫離蘇聯的幫助,他認為工業化和經濟起飛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以動員大規模勞工的方式,並透過自發的熱情而不是引進新技術、投資或蘇聯式的菁英集中式經濟計畫。毛澤東特別喜歡愚公移山的

6 F. C. Teiwes and W. Sun, China’s Road to Disaster: Mao, Central Politicians, and Provincial Leaders in the Unfolding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5-1959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9), pp. 70-
71.

故事,他相信靠著熱情和決心,就可以達成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這種信念也為1958年的大躍進打下基礎。
毛澤東最大的特色就在於,他能夠很好地激發群眾熱情和讓群眾參與事務,而毛澤東思想中也幾乎看不到非常傳統的影子。除了次經濟起飛,因為新組建的人民公社成為農村的基本組成單位,人們也希望大躍進可以向共產主義過渡,應用規模經濟在工業甚至是軍事上,也有許多支持軍國主義的聲音。人民組成生產隊,分成排,並由營管理。女性也加入勞動人口,藉由集體托嬰和食堂,從家務中解放。
大躍進從1958年開始實施,第一個實驗性質的人民公社4月建立,到初秋時,中國各地的農村都受到共產主義的影響。有一段時間裡,甚至連最謹慎的中國領導人也因毛澤東對快速發展社會主義的熱情而受影響,但大躍進很快地變成一場災難。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即是土法煉鋼,試圖一年內提高一倍的鋼鐵產量。多達9,000萬人參與煉鋼,但是由於缺乏縝密計畫、人員專業不足、設備水準不夠,煉鋼實際成效不彰。
對於農業的影響更大。因當時禁止私人生產,許多農民寧願自己殺死家畜也不願上交集體式公社。人民公社降低農民生產積極度。人民因工作過度而疲乏,加上領導階層鼓吹糧食生產過剩,導致農民有時會任由農作物在田裡腐爛。人民相信播種時,埋得更深更密可以增加糧食產量,造成農地數量不足。無心的政策也帶來損害,例如打麻雀運動,在獵捕大量麻雀之後,害蟲天敵減少,農作物蟲害嚴重。毛澤東的其他政策也造成森林破壞、土壤侵蝕、環境破壞。雖然大躍進在人民的熱情下,於1958年初開始,但到了1958年秋天,已經出現各項資源嚴重短缺。1958到1962年的大躍進時期,估計有1,500萬人或更多死於營養不良的饑荒。7
毛澤東鼓勵有建設性的批評,但是有時候會對反對他的人大發雷霆,因此毛身邊的人都不太願意反對他。人類追求成功的天性鼓勵他們交假報告,此時的中國是連通訊都仍未成熟,幾乎沒有電視和電話的國家。當時幾乎沒有人清楚地認識到災難嚴重的程度,但已經知道事情不太對勁,連毛澤東都同意更現實的政策,儘管他不太樂意。
1959年的廬山會議中,國防部長彭德懷上書毛澤東,認為大躍進是對經濟的破壞。毛澤東則在會議上傳閱這封信,並公開譴責彭德懷。儘管大躍進帶來無法抹滅的傷害,但是毛澤東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毛澤東鬥走彭德懷,彭德懷被視為「資產階級分子」。毛坐穩黨中央主席的位子,但退下國家主席,由更務實的領導人採取措施已恢復經濟。之後的幾年裡,毛幾乎很少在公開場合露臉,西方各國一度認為毛澤東已經死了。

7 J. Becker, Hungry Ghosts: Mao’s Secret Famine (New York: Free Press, 1996).

但是毛沒有死,並且越來越懷疑黨內的修正主義和走資派(代表試圖帶黨走向資本主義的人)會破壞他的革命,而後導致毛澤東發起最為人所知的文化大革命。8 文革的起因其實是由北京的副市長寫的一部戲劇,內容是明朝的專制皇帝免職了朝廷官員,外界廣泛將此書解讀成對毛澤東的隱晦批評。對此,毛澤東策劃了批評該戲劇的運動,並逼迫該作者在1965年底發表自我批判和懺悔。
到了1966年春,毛澤東和太太和一群激進派人士鼓勵年輕學生走上街頭,並宣揚毛式革命。毛澤東對學生說過最有名的話即「革命無罪,造反有理」。1966年5月,北京最先出現許多中學生自發組成紅衛軍;6月,學校都已停止上課,數百萬的學生加入紅衛軍,許多人都前往北京,希望能一睹心中的紅太陽毛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即是對封建(傳統)和資產階級(西方)的捨棄,在藝術、文學、一般文化都有影響(西式髮型或女性化妝),並試圖用新的社會主義文化取代,一直重複播放少數批准的戲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然而,文革的主旨可以視為一場權力鬥爭,毛澤東試圖通過鬥爭重新控制文革的走向。
1966年7月17日,73歲的毛澤東暢遊長江後回到北京,並在7月21日的中央常委會上指責黨的領導人。凡是領導階層的人被認為違反毛澤東思想,就會由紅衛兵帶走公開批鬥,甚至對違反的人丟石頭。著名的受害者都是中國政府領導人和元老鄧小平。1968年,國家主席劉少奇被黨中央開除黨籍,隔年因肺炎離世。9 文革的另一個目標人物鄧小平比較幸運,鄧小平遭批鬥和單獨囚禁三年,之後被流放至中國東南的工廠勞動。10 但是鄧小平活下來了,後獲得平反並回歸黨中央。

8 關於文化大革命有許多第一手資料,其中Jung Chang, Wild Swans: Three Daughters of China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92)特別有名,記錄在毛澤東統治的中國下成長的回憶。
9 A. F. Thurston, Enemies of the People: The Ordeal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China’s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151-153.
10 D. S. G. Goodman, 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 Political Bi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1994), pp. 77-78.

文革造成中共的權力結構大換血。1969年,幾乎一半的中央政治局和一半以上的黨中央成員遭到肅清。但是紅衛兵的批鬥仍沒有停止,甚至變成了武鬥。1967年9月,毛澤東終於調派人民解放軍去重振秩序。從1968年開始,直到1976年毛澤東死去,多達1,200萬名學生遭下放農村,旨在防止學生聚集並體會艱苦的農民生活。至此,文革才終於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