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限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銷售)
作  者╱
朱光潛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大家講堂
出版日期╱
2023/07/01   (2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43-894-1
書  號╱
1C29
頁  數╱
148
開  數╱
25K
定  價╱
220 (特價 174)



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無言之美〉

朱光潛先生從一九一八年寫美學文章〈無言之美〉到留學歐洲期間為《一般》雜誌寫十二封給青年朋友的信時,已陸續撰寫《文藝心理學》、《談美》等書。信中談讀書的方法、談動靜、談在羅浮宮的一點感想、生活抉擇,以及可以領略的趣味等等,對青少年所關心或應該關心的話題提供指引,以美感經驗,循循善誘、旁徵博引,正如同《談美》所言:「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象方面」,字裡行間充滿「篤熱的情感」。

詩人余光中在「豫臺作家座談會」中提到:朱光潛的書不但內容、觀點啟發了我,而且他的語言很流暢、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對當時的我非常有幫助。

作者 /朱光潛(1897.9.19—1986.3.6)
字孟實,安徽桐城人,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談美書簡》、《談修養》、《談文學》等。他在著述的同時,翻譯大量美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如克羅齊的《美學原理》、黑格爾的《美學》、萊辛的《拉奧孔》、《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等。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序/夏丏尊

一 談讀書
二 談動
三 談靜
四 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五 談十字街頭
六 談多元宇宙
七 談升學與選課
八 談作文
九 談情與理
十 談擺脫
十一 談在羅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十二 談人生與我

附錄

無言之美
悼夏孟剛
朱光潛給朱光潸—為《給青年的十三封信》
作者自傳

代跋:「再說一句話」

看懂蘇東坡嶺南
詩文【上】
看懂蘇東坡嶺南
詩文【下】
讀經示要
新唯識論
苦悶的象徵
南遊雜憶




三 談靜

朋友:

前信談動,只說出一面真理。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於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徵。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嫌;你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下宏願,要打翻社會制度。這幾個人反應不同,都由於感受力有強有弱。

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於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聯想到棉匠彈棉花。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咽,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

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絕不至於岑寂,也絕不至於煩悶。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一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裡,然後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麼恰當!一般人的生活乾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雲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條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並存於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並不必定要進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閒也不同。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我這番話都是替兩句人人知道的詩下一注腳。這兩句詩就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大約詩人的領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來看周作人的《雨天的書》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

覺得這種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這一句詩就懂得我所謂靜趣。中國詩人到這種境界的也很多。現在姑且就一時所想到的寫幾句給你看: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古詩,作者姓名佚

山滌餘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陶淵明〈時運〉(其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飲酒〉(其五)

目送飄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稽叔夜〈送秀才從軍〉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王摩詰〈贈斐迪〉

像這一類描寫靜趣的詩,唐人五言絕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細玩味,你便可以見到這個宇宙又有一種景象,為你平時所未見到的。梁任公的《飲冰室文集》裡有一篇談「煙士披里純」,詹姆斯的《與教員學生談話》(James: Talks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裡面有三篇談人生觀,關於靜趣都說得很透闢。可惜此時這兩部書都不在手邊,不能錄幾段出來給你看。你最好自己到圖書館裡去查閱。詹姆斯的〈與教員學生談話〉那三篇文章(最後三篇)尤其值得一讀,記得我從前讀這三篇文章,很受他感動。

靜的修養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於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釋迦牟尼在菩提樹陰靜坐而證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許多偉大人物常能在倉惶擾亂中雍容應付事變,絲毫不覺張惶,就因為能鎮靜。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裡,自然也難免跟著旁人亂嚷。不過忙裡偶然偷閒,鬧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並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你有時大概也發生同樣感想罷?

眠食諸希珍重!

你的朋友 孟實